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21”北京特大暴雨的预报问题 被引量:27
1
作者 陶祖钰 郑永光 《暴雨灾害》 2013年第3期193-201,共9页
根据探空资料和国内外网站上实时收集的2012年7月10—22日的数值预报、卫星、雷达和地面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分析和预报过程进行了总结。得到如下结果:(1)“7·21”暴雨属于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根据探空资料和国内外网站上实时收集的2012年7月10—22日的数值预报、卫星、雷达和地面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分析和预报过程进行了总结。得到如下结果:(1)“7·21”暴雨属于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暴雨过程,发生在具有高温高湿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左前方、高空急流人口区右侧、深厚的暖平流等有利于MCC发生的环流背景下。f2)各种数值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报出了这次暴雨,预见期可达3—4d。1~2d的短期预报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报出暴雨的落区和强度,但对暴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明显偏晚约6h。(3)卫星和雷达监测表明,在大尺度雨带到达之前12h,初始对流已在锋前暖区发生。根据回波的移动、增强和组织化,可以外推第一波雨峰将在中午前后影响北京,从而对数值预报作出及时的修正。回波和地面要素场(风、露点)的配合分析,可以大致确定发生初始对流所必需的静力不稳定条件和初始抬升条件,可为回波外推预报提供一定的天气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数值预报 暖区对流 短时预报
下载PDF
2008—2013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闵爱荣 廖移山 邓雯 《暴雨灾害》 2016年第6期576-584,共9页
根据2008—2013年我国暴雨统计结果,分析了6a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体趋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增,西南地区东部、江汉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及华南地区是每年暴雨的多发区域,华南... 根据2008—2013年我国暴雨统计结果,分析了6a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体趋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增,西南地区东部、江汉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及华南地区是每年暴雨的多发区域,华南南部(尤其是海南)为显著的暴雨多发区,年暴雨日数常常超过10d。我国每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17.5d,以6—8月为最多;平均每年出现39次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其中8次由热带气旋登陆引起,约有58%的主要暴雨过程出现在6—8月,以7月最多;每年平均出现特大暴雨26站次,以华南居多,年最大日降水量介于336.1~614.7mm之间,主要出现在6—10月之间。每年遴选出的强度强、范围大、影响显著的10次重大暴雨事件均出现在5—11月,其中以南方暴雨占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暴雨 气候分析 暴雨年鉴 暴雨过程 特大暴雨 重大暴雨事件
下载PDF
四川盆地“7·7”极端暴雨事件的多尺度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永仁 师锐 +2 位作者 代涛 李跃清 何光碧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3期10-16,共7页
利用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7-11日(简称"7·7")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极端暴雨及局地对流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暴雨由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组成,前期对流明显,小时雨量大,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有冷云区,... 利用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7-11日(简称"7·7")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极端暴雨及局地对流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暴雨由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组成,前期对流明显,小时雨量大,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有冷云区,PPI速度图上有逆风区,45 dBZ以上的强回波厚;中后期稳定性降水明显,小时雨量小,但持续时间长,云顶亮温较高,无冷云区,且回波强度在20-40 dBZ左右,PPI速度图上存在"牛眼"结构,暴雨区低层东北风强。(2)对流性与稳定性降水的转换条件与CAPE变化和垂直风切变有关,降水增强(减弱)期,有(无)CAPE值,低层风速小(大)但中高层风速大(大),垂直风切变较强(弱)。(3)在低空南风较弱和东北风偏强的背景下,地面气旋性流场引起的辐合不仅为暴雨提供水汽,而且中尺度辐合线亦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抬升机制,尤其是在热力条件和低空水汽输送不利的层结稳定阶段,地面气旋流场显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地面气旋性流场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莫兰蒂”台风(2016)登陆前后精细结构及其引发福建特大暴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1 位作者 陈健康 黄惠镕 《暴雨灾害》 2018年第2期135-148,共14页
利用福建省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0.5°×0.5°)与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对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引发的福建特大暴雨过程的地面降水特征以及台风登陆前后其流场、温湿场、能... 利用福建省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0.5°×0.5°)与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对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引发的福建特大暴雨过程的地面降水特征以及台风登陆前后其流场、温湿场、能量场与动力、热力等三维精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台风登陆后螺旋雨带强降水主要位于台风东北侧的原因。结果发现:(1)台风登陆前,台风底层到中高层为暖心、湿心和正涡度柱结构,中高层假相当位温(θse)为漏斗状结构,台风边界层存在明显的入流,台风螺旋雨带的非对称性相对较弱,仅在有多重气流结构的台风西南侧其螺旋雨带强度相对较弱且范围相对较小。(2)台风登陆后,台风的暖心、湿心结构特征很快消失,正涡度柱水平范围收缩,台风中高层θse漏斗状结构触地,台风西南侧转为较深厚的出流,西北侧低层入流减弱,而台风东侧和东北侧维持深厚入流,台风螺旋雨带主要位于台风东北侧。(3)台风登陆后螺旋雨带强降水主要位于台风的东北侧,这与台风环流内0—3波形成的"偏心"结构有关。(4)厦门至泉州一带大暴雨由台风内核雨带造成,福州至宁德一带大暴雨由台风螺旋雨带造成;台风内核雨带与螺旋雨带强降水形成的环境条件和物理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特大暴雨 精细结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湖南一次暖区极端特大暴雨多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红武 尹忠海 +2 位作者 杨令 徐靖宇 王青霞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5期7-15,共9页
利用多源资料对2016年6月14-15日发生在湖南株洲的一次极端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位于地面冷锋南侧的暖区内,阻高崩溃形成的阶梯槽带动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前暧湿气流在湖南交汇是造成此次强降雨的高空环流... 利用多源资料对2016年6月14-15日发生在湖南株洲的一次极端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位于地面冷锋南侧的暖区内,阻高崩溃形成的阶梯槽带动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前暧湿气流在湖南交汇是造成此次强降雨的高空环流背景,稳定维持的地面辐合线为其提供了触发机制;本次极端降雨由对流性降雨和稳定性降雨组成,日雨量与小时雨量创株洲市建站以来极值;强降雨发生在高层正涡度向低层正涡度增强、上升气流发展最强及西南气流加强的过程中,高层辐散强于低层辐合,辐散抽吸作用强;中尺度云团演变特征显示,株洲特大暴雨主要由三个中γ尺度云团发展融合而成,出现在中尺度云团发展到成熟阶段,暴雨落区位于云团西部边缘的TBB梯度大值区;雷达降水回波主要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强降水回波在株洲中部地区生消发展造成明显的“列车效应”,速度径向剖面可见明显的底层逆风区,在其前部有较强的斜升气流,使对流风暴得以维持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特大暴雨 暖区降雨 地面辐合线 列车效应 逆风区
下载PDF
决策点生成策略探析——以持续性暴雨过程为例
6
作者 邵颖斌 韩美 +1 位作者 江晓南 李羽抒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3年第3期227-232,共6页
基于2022年5月24日—6月20日福建省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分析了长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的特征,并对气象服务中决策点的生成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影响要素多、动态属性显著、关键节点判断困难。借鉴军事概念... 基于2022年5月24日—6月20日福建省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分析了长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的特征,并对气象服务中决策点的生成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影响要素多、动态属性显著、关键节点判断困难。借鉴军事概念“决策点”以定义决策气象服务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并在实际业务中梳理出时间和空间要素、突发状况、特殊需求和人为规则4个决策点的触发要素,引入控制规则“if-then”和模糊数学的方法推演出决策点的生成规则。基于触发要素的决策点具有可预测性和多分支生成的特点,长天气过程的决策气象服务策略应在过程开始前或过程初期尽可能全面地梳理出决策点并适当保留人为选择或调整的机会。进一步引入自然决策理论和案例推理方法,将决策点及其内容的匹配和补充纳入决策经验库,构建快速匹配的决策点生成策略,有利于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气象服务 决策点 生成策略 持续性暴雨
下载PDF
2022年8月17—18日鄂尔多斯市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7
作者 李昊宇 苏日娜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ROSE 2.0资料,分析总结此次强降雨过程的降水实况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副高东退后维持,高空不断有冷空气注入,低空急流显著,冷暖空气交汇、层结极其不稳定,最强降雨时段落区与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位置基...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ROSE 2.0资料,分析总结此次强降雨过程的降水实况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副高东退后维持,高空不断有冷空气注入,低空急流显著,冷暖空气交汇、层结极其不稳定,最强降雨时段落区与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位置基本吻合。混合层状降水,较强回波维持在中部偏南地区长达8 h,最大降水回波达58 dBz,且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一直有回波补充,出现明显的“列车效应”,径向速度特征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地面辐合线 列车效应
下载PDF
“6.23”梅雨锋西段贵州南部大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艳梅 顾欣 +2 位作者 陈杨 赵杰 莫乙冬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3期58-66,共9页
利用贵州国家观测站和区域自动站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6月23~24日在贵州南部地区发生的梅雨锋西段持续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特大暴雨过程是在南亚高压控制、西... 利用贵州国家观测站和区域自动站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6月23~24日在贵州南部地区发生的梅雨锋西段持续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特大暴雨过程是在南亚高压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稳定维持在华南北部背景下,短波槽东传及中低层切变和梅雨锋共同影响的结果;(2)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在贵州中东部到长江流域一带交汇,促使低空急流建立,为持续性暴雨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3)高空辐散、中低层切变线南侧与低空急流北侧的正垂直螺旋度为中尺度涡旋迅速发展和水汽辐合抬升凝结提供了动力条件;(4)高原槽引导弱冷空气南下有利于梅雨锋锋生,午后至傍晚生成若干γ、β尺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导致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发生;(5)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列车效应”,贵州南部受对流系统叠加影响形成较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南部 梅雨锋西段 持续特大暴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1998年7月21~22日鄂东沿江连日特大暴雨成因探讨 被引量:60
9
作者 胡伯威 崔春光 房春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9-491,共13页
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连续两天发生在鄂东沿江的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特点和中尺度演变过程,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揭示了一种晚梅雨期特有的能把沿江东移的暴雨系统阻滞在鄂东形成持续和重复大暴雨的环流形势。结合当时... 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连续两天发生在鄂东沿江的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特点和中尺度演变过程,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揭示了一种晚梅雨期特有的能把沿江东移的暴雨系统阻滞在鄂东形成持续和重复大暴雨的环流形势。结合当时的环境气流背景,讨论了大别山与鄂东南山地之间的NW-SE向河谷地形导致暴雨在夜间沿河谷产生和持续的可能机制。其中包括地形的机械和热力作用导致的中尺度环流变化,和在此情况下形成的一种长生命,强对流云系动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分析 地形作用 1998年 成因 环流 热力作用
下载PDF
中尺度地形对“98.7”鄂东特大暴雨的动力作用 被引量:54
10
作者 崔春光 闵爱荣 胡伯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02-612,共11页
用一个高分辨的 η坐标模式对 1998年 7月 2 1日鄂东沿江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得到与实况相吻合的结果。通过敏感性试验和分析 ,研究了局地中尺度地形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 ,虽然地形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基本... 用一个高分辨的 η坐标模式对 1998年 7月 2 1日鄂东沿江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得到与实况相吻合的结果。通过敏感性试验和分析 ,研究了局地中尺度地形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 ,虽然地形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基本面貌并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重要影响。大别山对边界层南风暖湿气流的阻挡使位于其迎风面上游的暴雨带有所加强。幕阜山对边界层水汽流入的拦截则使位于其背风面下游的暴雨带的初期发展减缓。到了暴雨盛期 ,由于暴雨带南侧有中尺度低空急流出现并正好位于幕阜山区 ,因地形而抬高的摩擦层内的Ekman风矢偏转直指暴雨区 ,加强了暴雨区水汽的辐合。由于强对流暴雨系统盛期近地层气流转为辐散 ,对暴雨维持起关键作用的辐合层升高 ,因此地形抬高的摩擦辐合恰好叠加其上使之增强 ,这可能是此次鄂东沿江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地形 数值模拟 特大暴雨 动力作用 1998年 湖北 水汽
下载PDF
初夏青藏高原东侧一次特大暴雨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张弘 孙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分析了2002年初夏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特大暴雨, 认为这次暴雨的成因是新疆低槽与高原槽合并东移并引导较强冷空气在高原东侧与四川至陕西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的。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我国东部高压的阻挡及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加强... 分析了2002年初夏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特大暴雨, 认为这次暴雨的成因是新疆低槽与高原槽合并东移并引导较强冷空气在高原东侧与四川至陕西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的。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我国东部高压的阻挡及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北伸为发生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冷锋前暖区内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活跃直接导致了特大暴雨的发生。低层中尺度辐合系统与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大暴雨出现的时间和落区等密切相关。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散度垂直分布的特殊结构, 即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存在的辐合—辐散“双重结构”对大暴雨时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对流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特大暴雨 青藏高原 形成原因 对流
下载PDF
高空西北气流下特大暴雨的预报误差分析及思考 被引量:26
12
作者 郑婧 许爱华 +1 位作者 孙素琴 许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6,共14页
利用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GFS再分析资料(0.5°×0.5°),分析了2016年6月19日江西北部高空西北气流下特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和数值模式误差,对比了相似形势的暴雨过程,找出业务预报误差较大的可能原因是... 利用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GFS再分析资料(0.5°×0.5°),分析了2016年6月19日江西北部高空西北气流下特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和数值模式误差,对比了相似形势的暴雨过程,找出业务预报误差较大的可能原因是对高空"干冷"西北气流南移、副热带高压北抬的速度、低空西南急流加强及前端辐合、上游移来短波槽、异常水汽条件的综合作用分析不到位,各类数值模式产品对降水落区预报偏北、强度预报偏弱也影响了预报员对暴雨的综合判断;给出了预报这类特大暴雨着眼点和预报概念模型以及订正模式降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误差 西北气流 低空急流 概念模型
下载PDF
台风倒槽内β中尺度低涡及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3
作者 姜勇强 王昌雨 +1 位作者 张维桓 陈中一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2-322,共11页
对 2 0 0 1年 7月 6~ 7日上海嘉定特大暴雨及β中尺度低涡进行大、中尺度分析 ,认为特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北部西风槽与南部台风倒槽相连的形势下形成的。利用改进的区域 η坐标模式 (REM)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 对 2 0 0 1年 7月 6~ 7日上海嘉定特大暴雨及β中尺度低涡进行大、中尺度分析 ,认为特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北部西风槽与南部台风倒槽相连的形势下形成的。利用改进的区域 η坐标模式 (REM)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发现降水先于 β中尺度低涡形成 ,强降水是在“风速偶”之间的强辐合作用下触发的。探讨了“风速偶”特别是弱风中心形成的原因。根据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物理量场对 β中尺度低涡与特大暴雨的形成进行分析 ,探讨了它们形成的机制 ,结果表明 β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是由于强降水使气柱增暖加强了低空原有的正涡度的情况下形成的 ,低涡与降水存在正反馈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台风倒槽 数值模拟 Β中尺度低涡
下载PDF
“8·23-24”上海远距离台风大暴雨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曹晓岗 王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84-1196,共13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资料、云图资料以及主要业务模式预报资料等,对2015年8月23和24日上海地区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远距离台风与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暴雨过程。1515号...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资料、云图资料以及主要业务模式预报资料等,对2015年8月23和24日上海地区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远距离台风与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暴雨过程。1515号台风天鹅北侧外围的偏东风急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与台风北侧外围的东风急流汇合使得辐合抬升得到加强;各业务模式的检验表明,由于无法精确预报台风的位置、台风外围的偏东风气流影响的强度和地区以及冷空气强度等,大部分业务模式无论是降水落区、强度及最强降水时段预报均存在较大的误差。在模式预报有误差的情况下,要重视实时资料应用,及时做出短时暴雨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台风 大暴雨 环流背景 水汽热力条件 模式预报分析 台风天鹅
下载PDF
台湾岛地形对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强对流雨带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48,共22页
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 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陆引发福建省中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区域无嵌套数值模拟,较准确地模拟了台风引发特大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并成功地再现了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台风大风区外围几个零散的中尺度辐合区在移入台湾地形下游的弱风切变区、正涡度带、湿静力能(假相当位温、比湿)锋区后,组织发展成一个带状的中尺度辐合带而形成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台湾地形在有利于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组织发展和维持的中尺度环境场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地形效应在其下游形成的正涡度带(正位涡带)、雨带(位于高湿静力能区)南侧低湿静力能带(即湿静力能锋区),对强对流螺旋雨带的长时间发展维持非常重要。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地形在台风登陆后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形成及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特大暴雨 中尺度地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应用多源观测资料分析华北一次极端暴雨过程 被引量:6
16
作者 段宇辉 孙云 +4 位作者 张南 金晓青 张叶 杨晓亮 康增妹 《气象科技》 2018年第5期965-970,共6页
基于风廓线、微波辐射计、VDRAS的5km分辨率资料,从风场、水汽条件方面,对2016年7月18—21日华北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风廓线和VDRAS风场在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槽、地面气旋降水阶段,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在降... 基于风廓线、微波辐射计、VDRAS的5km分辨率资料,从风场、水汽条件方面,对2016年7月18—21日华北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风廓线和VDRAS风场在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槽、地面气旋降水阶段,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在降水发生之前微波辐射计与VDRAS资料具有较好的吻合度。(2)风廓线低层风场上的脉动,对锋前暖区降水、高空槽降水的雨强大值时段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地面气旋降水时间与东北风低空急流的出现相对应。(3)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比湿迅速增大对短临降水的订正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 VDRAS资料 微波辐射计资料 特大暴雨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Extreme Heavy Rainfall in the Cold Lake in Qinghai
17
作者 SHI Xiu-yun1,2,LI Sheng-chen3 1.Golmud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Qinghai,Golmud 816000,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Qinghai,Xining 810001,China 3.Qinghai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Xining 810001,Chin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10期23-28,共6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on June 15,2011 in Cold Lake in Qinghai.[Method] The weather,physical field and satellite of one extreme heavy rain in the cold l...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on June 15,2011 in Cold Lake in Qinghai.[Method] The weather,physical field and satellite of one extreme heavy rain in the cold lake in Qinghai were expounded.[Result] The formation of the loop 'crooked neck' of high pressure,which on the one hand posed a typical situation in the circula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Qinghai,and on the other hand,formed the southwest,southeast of the two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 air,in addition to the small groove from the trough of Lake Balk hash and the split vortex plateau,resulted into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in Cold Lake.The presence of thermal low pressure 700 hPa was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low energy and low-level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Qinghai region to the south of Qaidam Basin.[Conclusion] The resulting process was mainly due to heavy rai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convergence,high-level divergence,high humidity areas and a strong vertical upward 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Lake extreme value of heavy rain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DIAGNOSIS China
下载PDF
“98.7.21”武汉特大暴雨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18
作者 康建伟 朱民 陆汉城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2年第5期74-79,共6页
对“98 .7.2 1”武汉特大暴雨发生时大气不同尺度的环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亚欧中高纬度经向环流的持续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的异常偏南及其内部强度变化的不均、中层短波槽系统的东移阻滞和与暴雨相伴而生的β中尺度... 对“98 .7.2 1”武汉特大暴雨发生时大气不同尺度的环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亚欧中高纬度经向环流的持续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的异常偏南及其内部强度变化的不均、中层短波槽系统的东移阻滞和与暴雨相伴而生的β中尺度强涡旋系统 ,是这次暴雨过程大气环流的典型特征。还对直接造成武汉特大暴雨的强对流云团、β中尺度强涡旋系统的部分动力和热力结构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7.21”武汉特大暴雨 流特分析 大气环流 β中尺度强 涡旋系统 强对流云团
下载PDF
青海冷湖一次极值大雨过程分析
19
作者 石秀云 李生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268-2272,共5页
[目的]分析青海冷湖2011年6月15日极值大雨的降雨过程及形成原因。[方法]对冷湖一次极值大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河套"歪脖子"高压的形成,一方面构成了典型的青海强降水环流形势,另一方... [目的]分析青海冷湖2011年6月15日极值大雨的降雨过程及形成原因。[方法]对冷湖一次极值大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河套"歪脖子"高压的形成,一方面构成了典型的青海强降水环流形势,另一方面形成了西南、东南两支水汽输送气流,同时巴尔喀什湖低槽分裂的小槽与高原低涡相交绥,造成了冷湖此次极值大雨天气。700 hPa热低压的存在,有利于低层能量的积累和低层水汽从青海偏南地区输送到柴达木盆地。[结论]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高湿度区以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的维持是产生冷湖这次大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湖 大雨极值 物理量场 诊断分析
下载PDF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80
20
作者 王婧羽 崔春光 +1 位作者 王晓芳 崔文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水汽收支方程计算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时期华北东北部暴雨区域的水汽收支情况并分析水汽输送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经向水汽输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暴雨区内水汽主要来源于中、低层(500 hPa以下)...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水汽收支方程计算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时期华北东北部暴雨区域的水汽收支情况并分析水汽输送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经向水汽输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暴雨区内水汽主要来源于中、低层(500 hPa以下)的南边界。暴雨区内水汽的辐合与暴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具有较好一致性,在低层水汽的辐合起主要作用,中高层水汽垂直输送作用更为显著。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得到的结果显示根据水汽源地划分影响此次暴雨过程水汽输送路径主要有:从孟加拉湾、南海地区处于中低层直接北上的西南路径,以及中层以下从我国东部海域(黄海、东海为主)进入内陆之后北折向东北偏北方向运动的L形高湿路径;同时高层沿着西风带西北路径的干空气输送也对此次强降水有重要影响。三者中从东部海域到达暴雨区的水汽贡献率最大,而孟加拉湾、南海的水汽输送对于此次强降水起到了明显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1暴雨 水汽收支 水汽输送通道 水汽贡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