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江文化研究现状和外部关系问题领域 被引量:3
1
作者 余彬 《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23-27,共5页
东江文化研究有两个考察视角:要素说和体系说。东江文化研究的外部关系问题领域包括东江文化与岭南文化、客家文化、惠州文化、东江流域行政区划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东江文化研究 外部关系 问题领域
下载PDF
通腑法对大鼠肠源性肺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胜兰 王鹏 +1 位作者 李道本 薛卡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ET)在肠源性肺损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通腑利肺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解扎组及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体外直肠不全结扎法造模。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各组...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ET)在肠源性肺损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通腑利肺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解扎组及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体外直肠不全结扎法造模。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各组血浆ET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TNF-α含量,RT-PCR法检测肺组织TNF-α mRNA水平的变化,并将通腑治疗组、解扎组与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模型组血浆ET及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通腑法治疗后ET水平、TNF-α含量和TNF-α 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1),且肺损伤程度减轻。结论:ET、TNF-α在肠源性肺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腑法对损伤肺组织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腑法 大鼠 肠源性肺损伤 保护作用机制 肿瘤坏死因子 内毒素
原文传递
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论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世荣 岳寿松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7期847-848,共2页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探讨了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相关性,阐述了脑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和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依据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和微生态学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用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学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郑榕 许若缨 +2 位作者 柯敏辉 汤水华 黄铭涵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7-491,共5页
基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结合西医学黏膜免疫研究进展,总结“肺肠合病”和肺、肠功能、黏膜免疫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肺主宣降,使卫气布达周身肌表;大肠传化糟粕,使五脏安定。肺与大肠生理功能正常是抵御外邪的基础条件,两者功... 基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结合西医学黏膜免疫研究进展,总结“肺肠合病”和肺、肠功能、黏膜免疫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肺主宣降,使卫气布达周身肌表;大肠传化糟粕,使五脏安定。肺与大肠生理功能正常是抵御外邪的基础条件,两者功能失常是导致“肺肠合病”的根本原因。西医学认为“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密切相关,黏膜免疫中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是“肺肠合病”的物质基础,其“选择性的归巢机制”则是“肺肠合病”的桥梁。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的关系,可为“肺肠合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肠合病 黏膜免疫
原文传递
针刺肺经腧穴、大肠经腧穴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耿昊 占道伟 +1 位作者 徐万里 孙建华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2期2191-219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肺经腧穴、大肠经腧穴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71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肺经穴组18例、大肠经穴组19例、肺... 目的:观察针刺肺经腧穴、大肠经腧穴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71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肺经穴组18例、大肠经穴组19例、肺大肠经穴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肺经穴组:主穴:尺泽、孔最、列缺、肺俞;配穴:太渊、鱼际、中府。大肠经穴组:主穴:曲池、合谷、天枢、上巨虚;配穴:偏历、温溜、大肠俞。肺大肠经穴组:主穴:尺泽、孔最、列缺、肺俞;配穴:曲池、合谷、天枢、上巨虚。对照组根据哮喘病情加重情况,按需吸入万托林。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均给予针刺治疗。各组患者均可根据哮喘病情加重情况,按需吸入万托林,并及时记录吸入的次数。治疗3个月后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FVC、FVE1、MMFF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大肠经穴组、肺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PEF变异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FVC、FVE1、MMF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经穴组、肺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治疗后FEF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经穴组、肺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经和大肠经穴位均可有效控制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病情,肺经穴与大肠经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肺与大肠相表里” 针刺 慢性持续期 肺功能
下载PDF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析“通腑理肺法”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访 曹波 +2 位作者 李志 董聿锟 卢丹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7期2672-2674,共3页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及难治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统一的治疗方案。现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出发,分析便秘的病因病机与肠、肺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中医药在便秘方面的研究,结合“肠病治肺,肠肺同治”的便秘治法理念,探析...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及难治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统一的治疗方案。现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出发,分析便秘的病因病机与肠、肺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中医药在便秘方面的研究,结合“肠病治肺,肠肺同治”的便秘治法理念,探析“通腑理肺法”治疗便秘的理论依据,并且列举案例1则,为慢性功能性便秘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通腑理肺法 慢性功能性便秘 阴虚肠燥 肠病治肺 肺肠同治 腑病治脏 脏腑同治
下载PDF
从“肺肠合病”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被引量:18
7
作者 惠毅 杨宇 +4 位作者 张显明 郑旭锐 冯贤荣 朱素有 周新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53-154,共2页
目的:建立肺病、肠病、肺肠合病大鼠病理模型,通过观察其血清TNF-αI、L-1含量情况,探索"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病理机制。方法:实验设正常对照组、肺病组(过敏性哮喘)、肠病组(便秘)和肺肠合病组(过敏性哮喘合便秘)共4组。结果... 目的:建立肺病、肠病、肺肠合病大鼠病理模型,通过观察其血清TNF-αI、L-1含量情况,探索"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病理机制。方法:实验设正常对照组、肺病组(过敏性哮喘)、肠病组(便秘)和肺肠合病组(过敏性哮喘合便秘)共4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病组、肠病组、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与肺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1);与肠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清TNF-αI、L-1含量均明显高于肺病组及肠病组,证实TNF-αI、L-1可能是肺与大肠相关的共同物质基础,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一定的现代医学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TNF-Α IL-1 哮喘 便秘
下载PDF
宣白承气汤治疗肺系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包春秀 姜永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280-284,共5页
宣白承气汤作为肺肠同治代表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国内对宣白承气汤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该方在支气管炎、痰热壅肺型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系脓毒症等肺系疾病中的运用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 宣白承气汤作为肺肠同治代表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国内对宣白承气汤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该方在支气管炎、痰热壅肺型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系脓毒症等肺系疾病中的运用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梳理,并综述了该方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根基。其次,通过文献学习,发现该方临床以治疗肺系疾病为主,治疗肠系疾病的研究报道比较少见,且宣白承气汤中药物协同作用以“肺肠同治”的证据尚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究。参考文献36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白承气汤 肺系疾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肠同治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的肺系疾病症药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郜峦 王键 +2 位作者 李锋刚 邓勇 高思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97-700,共4页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肺系疾病临床文献中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文献,提...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肺系疾病临床文献中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52篇文献中的相关信息,构建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相关症状及药物的频繁项集及症药关系。结果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一元频繁项集前3位分别为瓜蒌、大黄、苦杏仁;二元频繁项集前3位分别为大黄、瓜蒌,苦杏仁、瓜蒌,苦杏仁、大黄;三元频繁项集前3位分别为苦杏仁、大黄、瓜蒌,甘草、大黄、瓜蒌,枳实、厚朴、瓜蒌。在肺系疾病的症状中,一元频繁项集前5位分别为咳嗽、气喘、舌红、大便秘结、发热;二元频繁项集前3位分别为气喘、咳嗽,发热、咳嗽,舌红、咳嗽。对于各核心症状,核心药物均是大黄、瓜蒌、苦杏仁。结论在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文献中,对于咳嗽、发热、气喘、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核心症状,核心药物均采用大黄、瓜蒌、苦杏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系疾病 关联规则 数据挖掘 症药关系
原文传递
通腑泻肺方治疗肺系脓毒症(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涛 熊旭东 李淑芳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10期1788-1790,1805,共4页
目的观察通腑泻肺方治疗肺系脓毒症(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腑泻肺方免煎颗粒。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 目的观察通腑泻肺方治疗肺系脓毒症(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腑泻肺方免煎颗粒。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RT-PCR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ASC的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Caspase-1、IL-1β、IL-18水平。结果 (1)治疗后第3日起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治疗组的结局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2)。(2)两组治疗后NLRP3 mRNA、ASC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组治疗后的NLRP3mRNA和ASC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3)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aspase-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治疗前Caspase-1、IL-1β、IL-18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01,P<0.001,P=0.002);对照组治疗前IL-18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结论通腑泻肺方联合西医治疗肺系脓毒症(痰热壅肺证)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同时具有下调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水平作用,可能与其作用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通腑泻肺方 炎性体 肺与大肠相表里
下载PDF
心与脑表里配合关系之探讨 被引量:12
11
作者 蔡向红 梁昕 申霖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美国著名心身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于《科学》杂志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model)"得到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并据此提出了身心一元的"大医学观",强调了"身"... 美国著名心身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于《科学》杂志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model)"得到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并据此提出了身心一元的"大医学观",强调了"身"、"心"兼顾的大健康理念,这与几千年来中医对于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不谋而合。但是传统的脏腑表里体系构建了关于"身"的相对完整的理论模型,对于解决"心"的问题略显欠缺。拭去历史封尘,笔者结合相关古代学术思想及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探讨中西医关于心、脑、小肠的相互关系,提出"心与脑表里配合"模型,补充其对于解决"心病"(情志疾患)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里 小肠 神明 情志 观念
下载PDF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鲁尔旦 王真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13期14-17,共4页
中医学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现代研究发现COPD患者常并发胃肠道疾病。COPD发生演变过程中,吸烟、抗生素的使用等都... 中医学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现代研究发现COPD患者常并发胃肠道疾病。COPD发生演变过程中,吸烟、抗生素的使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免疫应答损伤、内毒素释放、细菌移位等也会导致COPD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调节制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合理饮食、运动、粪菌移植等是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基本手段。COPD属中医学中肺胀的范畴,临床上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运用肺肠同治法治疗COPD,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探索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防控COPD,或将成为未来防治COPD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肠道菌群 肺肠同治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大肠湿热型和脾气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肺功能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戴彦成 毕蓉蓉 +3 位作者 张亚利 郑烈 吴家玮 唐志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7-551,共5页
目的:基于传统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大肠湿热型和脾气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合并肺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纳入91例UC患者,其中大肠湿热组46例,脾气虚弱组45例。调查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程、用... 目的:基于传统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大肠湿热型和脾气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合并肺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纳入91例UC患者,其中大肠湿热组46例,脾气虚弱组45例。调查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程、用药史等人口学指标,肺部症状评分,疾病活动度指数,检查肠镜,胸部X摄片,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的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FVC),50%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EF50)、75%用力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75),残气容积(RV)、肺总量(TLC)、残气容积与肺总量的比(RV/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通气量(DLCO/VA)。结果:91例患者中,有咳嗽、气短、胸闷、咳痰等症状中1项或1项以上者68例(74.7%);其中大肠湿热组比脾气虚弱组更多出现咳嗽、气短、胸闷肺部症状病例。77例出现通气、换气肺功能指标1项或多项异常(84.6%)。大肠湿热组大气道功能指标FEV1和FEV1/VC值低于脾气虚弱组(分别P〈0.05,P〈0.01);大肠湿热组小气道功能指标FEF50和FEF75明显低于脾气虚弱组(均P〈0.01);脾气虚弱组残气功能指标RV、TLC和RV/TLC显著高于大肠湿热组(分别P〈0.01、P〈0.01和P〈0.05)。结论:UC具有较高的并发肺部症状、胸部影像学异常和肺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大多数病例存在通气、换气肺功能指标异常。大肠湿热组比脾气虚弱组更多出现肺部症状。大肠湿热组倾向于出现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损伤,而脾气虚弱组易于表现为残气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肺功能 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湿热型 脾气虚弱型
下载PDF
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被引量:10
14
作者 江志超 黄水仙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模型大鼠肺组织和结肠组织中NF-κb蛋白及其m RNA水平的变化,探讨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联的可能信号通路。[方法]实验设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便秘模型组、COPD合便秘模型组4组,取各组大鼠的肺和结肠组织... [目的]通过观察模型大鼠肺组织和结肠组织中NF-κb蛋白及其m RNA水平的变化,探讨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联的可能信号通路。[方法]实验设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便秘模型组、COPD合便秘模型组4组,取各组大鼠的肺和结肠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蛋白的含量,用RT-PCR法检测其NF-κb m RNA的表达,分析不同肺肠病理模型动物中肺组织和结肠组织NF-κB蛋白及其m RN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PD模型组、便秘模型组、COPD合便秘模型组的大鼠肺组织及结肠组织中NF-κb蛋白及其m 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COPD模型组、便秘模型组比较,COPD合便秘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及结肠组织中NF-κb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均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COPD状态下结肠组织NF-κb m RNA水平升高,便秘时肺组织NF-κb m RNA水平亦升高,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联的物质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信号通路 肺与大肠相表里 模型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 被引量:9
15
作者 程艳 张苗苗 +4 位作者 国嵩 刘佳卉 魏秀楠 孙大娟 迟莉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302-1307,共6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藏象学说 历史源流
原文传递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对肺癌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国磊 王宇立 +2 位作者 诸君 韩力 方志红 《现代中医临床》 2023年第1期90-93,共4页
肺癌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疾病之一,肠道菌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失调与肺癌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分别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生理基础、病理传变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梳理,... 肺癌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疾病之一,肠道菌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失调与肺癌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分别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生理基础、病理传变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从西医学角度阐述肠道菌群可通过炎症、免疫等途径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同时影响肺癌化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效果。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经典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对肺癌的影响,可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 相表里 肺癌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由“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宣肺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颖颖 郭凯波 张烁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335-2337,共3页
肠易激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临床上缺乏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祖国医学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既往临床上的中医治疗大多着眼于肝、脾两脏,而少及于肺。《黄帝内经... 肠易激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临床上缺乏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祖国医学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既往临床上的中医治疗大多着眼于肝、脾两脏,而少及于肺。《黄帝内经》中言及"肺与大肠相表里"。基于此理论而衍生的"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独特治疗手段在临床颇有疗效。宣肺法是"肠病治肺"的重要治则,近年来很多医家运用宣肺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宣肺法 肠易激综合征
下载PDF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健 李泽庚 +1 位作者 张峰 李晓娟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21期26-30,共5页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CAP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CAP的发生密切关联。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于肺与大肠在生理与病理的认识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CAP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CAP的发生密切关联。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于肺与大肠在生理与病理的认识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治疗CAP提供新思路。该文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认识、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肠道菌群丰富度、益生菌数量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方面论述了CAP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概括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AP的研究内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P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中医药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肺与大肠相表里”视角下探索肠道菌群与肺癌因果关联及潜在干预中药预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祥 吴宣諭 +4 位作者 韩洁榕 廖华蕤 李文元 由凤鸣 郭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08-4120,共13页
目的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明确与肺癌发生具遗传因果效应的肠道菌群,并预测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干预肺癌的潜在中药。方法从IEU OpenGWAS数据库获取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全基因组关... 目的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明确与肺癌发生具遗传因果效应的肠道菌群,并预测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干预肺癌的潜在中药。方法从IEU OpenGWAS数据库获取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使用R语言TwoSampleMR软件包进行MR分析,以逆方差加权法为主要的遗传因果效应评估方法。对工具变量邻近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探析相关微生物介导肺癌发生的信号通路。结合CTD和Coremine数据库预测对工具变量邻近基因具有潜在调控作用的中药,统计其性味归经及功效信息。结果MR分析发现了10个与肺癌发生具遗传因果效应的肠道菌群,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Marvinbryantia、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 UCG004)和粪居拟杆菌Bacteroides coprocola菌群与肺癌发生风险降低相关,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普氏菌属7(Prevotella 7)、黑臭杆菌属(Odoribacter)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群与肺癌发生风险升高相关。工具变量邻近基因主要富集在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和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潜在调控中药四气以温为主,寒、平次之,五味以苦味为主,甘、辛次之,归经以肝为主,肺、脾、胃和肾次之,功效以清热为主,补虚次之,还包含活血、理气、祛风湿、化痰止咳平喘和利水渗湿等。其中映射频率靠前的代表中药包括人参、马齿苋、生姜、姜黄、郁金、白果、五味子和丹参等。结论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经典理论,采用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肠道菌群 肺与大肠相表里 孟德尔随机化 遗传因果效应 人参 马齿苋 生姜 姜黄 郁金 白果 五味子 丹参
原文传递
基于“心肠合治法”论乌梅丸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珏 马传琦 闫曙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1-65,共5页
“心肠合治法”理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阐释了心与小肠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近年来,研究者多从“颅脑肠脑说”“心与肠道菌群说”“肠道菌群-脑-肠轴”等方面进行研究,证实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学说的科学性,从而也证明了... “心肠合治法”理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阐释了心与小肠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近年来,研究者多从“颅脑肠脑说”“心与肠道菌群说”“肠道菌群-脑-肠轴”等方面进行研究,证实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学说的科学性,从而也证明了“心肠合治法”在临床中的可行性、重要性。该文中“心”即心、脑、血脉,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肠”即小肠,包括消化系统中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心肠合治法”是一种很重要但未被重视起来的治疗思路,而乌梅丸即“心肠合治法”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中常被用来治疗心系与肠系病。故该文就“心肠合治法”理论渊源、现代研究机制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概况进行探讨,以期从更多角度探究乌梅丸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肠合治 心与小肠相表里 乌梅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