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也拉香波早渐新世富钠过铝质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3
1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1 位作者 刘静 谢克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89-2302,共14页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NHGD)最东端,主要由石榴角闪岩、石榴石云母片麻岩、二云母花岗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也拉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35.3±1.1Ma,明显老于位于该...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NHGD)最东端,主要由石榴角闪岩、石榴石云母片麻岩、二云母花岗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也拉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35.3±1.1Ma,明显老于位于该穹隆以西类似的淡色花岗岩(年龄普遍<25Ma)。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1)也拉香波淡色花岗岩为过铝质富钠花岗岩;(2)与片麻岩相似,也拉香波淡色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Sr,Rb和Ba),但亏损Ti,Y,Yb,Sc和Cr;(3)和片麻岩或角闪岩相比,也拉香波淡色花岗岩同时亏损LREE和HREE,但与HREE相比,LREE相对富集;(4)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上,淡色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与角闪岩的相当,在0.711949~0.719344之间;但远小于片麻岩。而Nd同位素组成在片麻岩和角闪岩之间,在-8.9~-15.0之间。以石榴角闪岩和片麻岩为瑞元,简单混合计算表明:由石榴角闪岩为主和片麻岩为辅组成的混合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各自产生的熔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混合,可形成类似于也拉香波淡色花岗岩成分的岩浆,其中角闪岩的部分熔融起主要作用。使用Zr在岩浆中的饱和浓度温度计得出岩浆的平均温度为673℃,在此温度下,变泥质片麻岩在高压(~10kbar)条件下的水致部分熔融和角闪岩部分熔融都可形成也拉过铝质富钠淡色花岗岩,但角闪岩的脱水部分熔融起主导作用。在地壳增厚条件下,下地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导致喜玛拉雅造山带从缩短增厚向伸展垮塌转换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香波 渐新世 铝质 淡色花岗岩 成因机制 构造动力学 southern 石榴角闪岩 片麻岩穹隆 部分熔融 partial melting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Sr-Nd同位素 HOWEVER 岩浆 温度 混合 SHRIMP 云母花岗岩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德尔布干断裂带北段构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郑常青 周建波 +4 位作者 金巍 季建清 张兴洲 马志红 丁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89-2000,共12页
德尔布干断裂带是大兴安岭隆起西侧NE向的重要断裂带,处在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盆地西缘,是著名德尔布干成矿区东南边界断裂带。为了确定德尔布干断裂带运动性质、活动时间,深入探讨该断裂带与中生代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盆地及大兴安... 德尔布干断裂带是大兴安岭隆起西侧NE向的重要断裂带,处在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盆地西缘,是著名德尔布干成矿区东南边界断裂带。为了确定德尔布干断裂带运动性质、活动时间,深入探讨该断裂带与中生代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盆地及大兴安岭盆山格局、认识德尔布干断裂带多金属矿床成因等问题,本文应用锆石SHRIMP和云母^(40)At/^(39)Ar定年技术,分别对断裂带内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体、韧性变形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其中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岩浆型锆石SHRIMP谐和年龄300.6±9.3Ma,为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海西期的侵位年龄;而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黑云母^(40)At/^(39)Ar坪年龄是130.9±1.4Ma,白云母石英片岩的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是115.6±1.6Ma,代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变形年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体岩浆型锆石SHRIMP谐和年龄130.1±1.4Ma,为同伸展构造变形侵位的岩浆事件。上述地质年代说明德尔布干断裂带是早白垩世(110~130Ma)该区最年轻的重大伸展构造变形产物。控制NE向大兴安岭隆起和中生代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等火山沉积盆地的发育格局、以及中生代以来的地壳演化与成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地区 断裂带 北段 伸展构造 年代学研究 fault zone 花岗闪长质片麻岩 SHRIMP 黑云母花岗岩 构造变形 plateau age extensional structure PROTOLITH ages DUCTILE deformation 中生代 海拉尔 白云母 during 早白垩世 Early CRETACEOUS
下载PDF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被引量:41
3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3 位作者 Michel Faure 孙岩 舒良树 Urs Schar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54,T003,共12页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板岩;③高压变质岩系(宿松群),这些变质岩系大多退变质为绿片岩相;④含柯石英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异地系统;⑤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原地(相对的)片麻岩系。北西-南东向的拉伸线理在各个地质单元均有表现。从动力学上看,上盘指向NW的剪切运动被后期的褶皱所改变。大别山中部为(混合岩)热穹窿改造系统,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地体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它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界限为一拆离断层,而正是这个拆离断层使超高压变质地体向地表折返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大别山北部为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的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所改造,这种褶皱对应于大别山中部同折返期的韧性变形的隆升构造。同时建立了地球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逆冲作用和正断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伸展构造变形 折返过程 运动学 动力 逆冲作用 正断层 变质岩
下载PDF
阴山中生代地壳逆冲推覆与伸展变形作用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正宏 徐仲元 杨振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逆冲推覆 伸展变形作用 阴山 挤压变形机制 构造样式 中生代
下载PDF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of post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exhumation process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 massif,China 被引量:36
5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0年第3期225-236,共12页
A detailed tectonic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sent observed regional tectonic configuration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 in the Dabie massif was mainly formed by the extension processes of the... A detailed tectonic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sent observed regional tectonic configuration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 in the Dabie massif was mainly formed by the extension processes of the post-Indosinian continent-continent oblique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UHPM). The configur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gional tectonic pattern similar to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an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ed detachment zones. On the basis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fabric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xhumation and uplift of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mantle depth to the surface can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decompression retrogressive metamorphism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s, in which the subhorizontal crustal-scale extensional flow in the middle-lower crust under amphibolite facies conditions is an important geodynamic process in the exhumation of UHP metamorphic rocks. Moreover, the extensional flow is probably driven by delamination and magmatic underplating of thickened lithospheric mantle following the continental oblique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detachment zon e EXHUMATION DABIE massif.
原文传递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与晚侏罗世伸展事件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2 位作者 姜大志 陈印 胡召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9-798,共20页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完整的长环形带状展布。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核杂岩的下盘、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上盘底部具有一致的上盘向SSW的运动学指向。拆离剪切带和下盘中同构造侵入了大量浅色花岗岩脉,其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指示核杂岩形成于157~147Ma,表明研究区的伸展活动开始于晚侏罗世。医巫闾山晚侏罗世变质核杂岩的厘定,暗示燕山构造带上广泛出现的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应发生在区域性伸展背景下,华北克拉通北部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破坏,到早白垩世达峰期并遍及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同构造岩脉 伸展变形 燕山构造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西藏安多-错那湖地堑的第四纪地质、断裂活动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吴中海 赵希涛 +4 位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马志邦 叶培盛 江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0-502,共13页
地表调查和初步的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表明,晚第四纪期间,在安多-错那地堑中主要发育了分别形成于44.2kaB.P.和9~7kaB.P.左右的两套湖泊沉积物和约42kaB.P.以来的5套冲、洪积物。在安多-错那地堑的边界主要发育了包括安多南缘断裂、北... 地表调查和初步的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表明,晚第四纪期间,在安多-错那地堑中主要发育了分别形成于44.2kaB.P.和9~7kaB.P.左右的两套湖泊沉积物和约42kaB.P.以来的5套冲、洪积物。在安多-错那地堑的边界主要发育了包括安多南缘断裂、北缘断裂、错那湖东缘断裂和西缘断裂共4条第四纪正断层。其中活动强度最大的为安多北缘断裂,其第四纪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02mm/a;其次为安多南缘断裂和错那湖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它们的最小垂直速率分别为0.19mm/a,0.12~0.16mm/a和0.10~0.12mm/a。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22mm/a的安多北缘断裂带的西段。安多及邻区现今的地表构造格局及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符合近南北向地壳缩短背景下由于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而引发的菱形断块发育模式。根据断层的活动速率估算结果,晚第四纪期间安多-错那地堑的平均伸展速率为0.25±0.15mm/a,而整个羌塘块体总的东西向伸展变形速率可能达到11±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安多-错那湖 第四纪 伸展变形 正断层作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纪变形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8
8
作者 于福生 董月霞 +2 位作者 童亨茂 熊连桥 龙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60,共10页
辽河西部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其古近纪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研究不仅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和郯庐断裂带的成因演化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和编图、同沉积断裂系统与沉积厚度关系分析... 辽河西部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其古近纪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研究不仅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和郯庐断裂带的成因演化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和编图、同沉积断裂系统与沉积厚度关系分析、断层活动强度统计等方面研究,认为辽河西部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两期变形叠加过程。早期伸展变形发生在始新世,包括初始断陷期(Es4)和强烈断陷期(Es3)两个阶段,形成北东向主干断层及东断西超的半地堑世组合,控制北东向沉积中心的展布;晚期走滑变形发生在渐新世东营期,使先存北东走向基底断层发生右旋走滑位移,并诱导盖层形成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组合,从而形成南部张扭沉降、北部压扭隆升的构造格局。Es1-2期是从伸展变形向走滑变形发展的过渡时期,构造活动微弱。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沙箱实验证明,始新世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北西-南东向弧后拉张作用控制,而渐新世走滑断裂系统则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控制,动因来源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产生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砂箱模型 构造变形 辽河西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及其启示 被引量:17
9
作者 童亨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5-310,共6页
伸展盆地复杂断块区往往发育多个方向的断层,这种复杂的正断层组合过去有人认为是多期构造叠加作用的结果。本文针对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进行了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基底有先存构造(如基底断裂)的情况下,如果区域... 伸展盆地复杂断块区往往发育多个方向的断层,这种复杂的正断层组合过去有人认为是多期构造叠加作用的结果。本文针对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进行了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基底有先存构造(如基底断裂)的情况下,如果区域伸展方向和先存断裂或基底构造活动(底辟上拱)不协调,通过递进变形就可以形成复杂的断层组合,即复杂的断层组合可以在一个伸展构造期内、在统一的区域伸展构造力作用下在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复杂断层组合并不一定需要多期变形叠加。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复杂断层组合成因的另一种模式——不协调伸展速进变形模式。该模式为揭示伸展构造系统中复杂断层组合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伸展盆地 断层 伸展构造 砂箱模拟实验 基底 构造叠加作用
下载PDF
福建泉州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变形特征与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先兵 李源 +4 位作者 薛德杰 谢明阳 汤帅 崔建军 张岳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63,共19页
晚中生代福建沿海地区发育多期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福建泉州地区伸展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高角度正断层和低角度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古构造应力场反演指示其形成于NW-SE向伸展环境.锆石U-Pb年代学指示泉州地区发育... 晚中生代福建沿海地区发育多期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福建泉州地区伸展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高角度正断层和低角度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古构造应力场反演指示其形成于NW-SE向伸展环境.锆石U-Pb年代学指示泉州地区发育4期岩浆活动,分别为晚侏罗世(-155Ma)、早白垩世中期(130-125Ma)、早白垩世末期(-109Ma)以及晚白垩世早期(-100Ma之后).结合构造变形的切割关系和岩浆岩年代学,长乐-南澳剪切带左旋韧性走滑形成于130-120Ma,而右旋脆性剪切形成于120-100Ma之间.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的俯冲角度变化导致福建沿海地区发育晚中生代造山带.造山作用开始于早白垩世之初,结束于早白垩世末期,以大规模NW-SE向伸展构造发育为标志,其从同造山挤压到后造山伸展的转换发生于-12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造山作用 构造 伸展变形 锆石U-PB 年代学
原文传递
内蒙古霍各乞矿区狼山群伸展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明华 王春增 《广西科学》 CAS 2002年第3期188-192,197,共6页
对内蒙古霍各乞矿区内面理、线理、褶皱、断裂构造进行多层次、多尺度、详细的构造解析发现 ,内蒙古霍各乞矿区狼山群早期存在明显的伸展变形 ,广泛出现顺层面理。在狼山群第三岩组中发育韧性剪切带、糜棱岩、顺层掩卧褶铍及石香肠构造... 对内蒙古霍各乞矿区内面理、线理、褶皱、断裂构造进行多层次、多尺度、详细的构造解析发现 ,内蒙古霍各乞矿区狼山群早期存在明显的伸展变形 ,广泛出现顺层面理。在狼山群第三岩组中发育韧性剪切带、糜棱岩、顺层掩卧褶铍及石香肠构造。霍各乞矿田含矿岩系实际上是变形较强的顺层韧性剪切带 ,矿床或矿体最初在韧性剪切带及顺层面理中富集成矿 ,形成浸染状、层状、条带状、块状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霍各乞矿区 狼山群 伸展构造 控矿作用 地质构造 伸展变形 韧性剪切带 变质岩
下载PDF
曲折边界斜向裂陷伸展的砂箱实验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建勋 漆家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30-634,共5页
根据黄骅盆地边界几何特征简化所设计的 3个砂箱实验模型表明 ,同一裂陷伸展过程可以形成不同走向的正断层 ,基底伸展边界方向的变化可以引起裂陷内部断层走向的变化 .裂陷盆地断层走向受基底伸展边界方向和裂陷伸展方向的共同影响 ,裂... 根据黄骅盆地边界几何特征简化所设计的 3个砂箱实验模型表明 ,同一裂陷伸展过程可以形成不同走向的正断层 ,基底伸展边界方向的变化可以引起裂陷内部断层走向的变化 .裂陷盆地断层走向受基底伸展边界方向和裂陷伸展方向的共同影响 ,裂陷边界及其附近断层走向主要受基底伸展边界方向的影响 ,裂陷内部、离伸展边界较远部位的断层走向主要受伸展方向影响 .凸形曲折边界可以引起断层转向 ,而凹形曲折边界的复合方向构成对断层走向的控制 .黄骅新生代盆地可能形成于近S—N向的裂陷伸展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裂陷变形 物理模拟 砂箱实验 断层
下载PDF
青藏铁路风火山段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3 位作者 韩金良 张永双 胡道功 江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8,共8页
地表地质调查发现,第四纪期间在风火山逆冲-褶皱构造带以发生近东西向的伸展变形为特征.在该构造带中形成切割早期近东西向挤压变形构造带、指示近东西向伸展变形、整体沿北60°东向展布的二道沟断陷盆地.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地表地质调查发现,第四纪期间在风火山逆冲-褶皱构造带以发生近东西向的伸展变形为特征.在该构造带中形成切割早期近东西向挤压变形构造带、指示近东西向伸展变形、整体沿北60°东向展布的二道沟断陷盆地.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表明,控制该盆地晚第四纪断陷的主边界断裂位于其北缘,是一条断续延伸达24 km左右、可能兼具左旋走滑性质的正断层.根据该区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和时代,并对断裂所错动的晚第四纪地质-地貌体进行初步的年代学分析,可以初步断定该断裂的晚第四纪垂直活动速率应该介于0.2~0.4 m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风火山 第四纪 伸展变形 活动断层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伸展构造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勃然 李伟 +2 位作者 张守志 彭甜明 冯志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40-1448,共9页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七卡地区发育的大型区域伸展滑脱构造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并系统地总结讨论了大兴安岭地区伸展构造及其与大兴安岭隆升的成因联系。查明七卡伸展构造带总体走向NE,滑脱面倾向NW,变形为具有减薄特征的简单剪切应...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七卡地区发育的大型区域伸展滑脱构造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并系统地总结讨论了大兴安岭地区伸展构造及其与大兴安岭隆升的成因联系。查明七卡伸展构造带总体走向NE,滑脱面倾向NW,变形为具有减薄特征的简单剪切应变,发育SL构造岩,运动指向标志J显示向NW的伸展滑脱。结合区域上嫩江科洛伸展构造、嘎啦山伸展构造和磋岗伸展构造的对比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伸展构造应该是区域伸展作用的产物,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随着大规模区域伸展作用,大兴安岭地区发生强烈的岩浆底侵,导致大兴安岭快速隆升,从而使其形成东侧向SE和西侧向NW方向滑脱的伸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七卡 伸展滑脱 剪切变形
下载PDF
Triassic Collisional Structures and Post-CollisionalDeformation of Bixiling UHP Rock Stack: Insights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UHP MetamorphicBelt in Dabie Massif, Central China 被引量:8
15
作者 SuoShutian ZhongZengqiu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1期1-13,共13页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Bixiling area, Dabie massif, central China shows the deepest exposed levels of the orogenic wedge formed during the Triassic Yangtze -Sino-Korean contine...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Bixiling area, Dabie massif, central China shows the deepest exposed levels of the orogenic wedge formed during the Triassic Yangtze -Sino-Korean continental collision. New 1 : 10 000 scale structural mapping, combined with detailed petrological analysis in this area, has enabled us to accurately distinguish structures related to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collision from those related to post-collisional deformation in the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unit. The collisional or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 include the massive eclogite with a weak foliation, foliated eclogite or UHP ductile shear zones, as well as upper amphibolite facies shear zones, whereas the post-collisional de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gionally, flat-lying foliation containing stretching lineations and common reclined folds. The former is present exclusively in the eclogite lenses and their margins, representing orogenic thickening or syn-collisional events, while the latter was best occurred on variable scales under amphibolite facies conditions, showing sub-vertical, extreme shortening and ductile thinning of the metamorphic rock stack. The eclogite facies tectonites that have a marked fabric discordance to the penetrative amphibolite facies extension flow fabric are common. It is emphasized that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following the collision-orogenic thickening stage was, at least partly, responsible for exhumation of the UHP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 massif. A new tectonic evolution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e UHP metamorphic belt on the scale of the Dabie massif. The Bixiling area thus provides a window, from which the dynamic processes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and exhumation of the UHP rocks can be observed. Regional studies in the Dabie Mountains have confirmed this interpr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xiling collisional structure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eclogite EXHUM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下载PDF
钛合金钻杆在页岩气长水平段的延伸钻进能力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祝效华 李柯 +2 位作者 李枝林 韩烈祥 陈长青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6-93,共8页
页岩气井的发展方向是垂深更深、水平段更长,长水平段延伸钻进困难已成为制约深层长水平段页岩气井效益开发主要的瓶颈,而采用轻质钻杆则是解决页岩气井水平段延伸钻进难题的方案之一。为了定量化评价钛合金钻杆在页岩气长水平段的延伸... 页岩气井的发展方向是垂深更深、水平段更长,长水平段延伸钻进困难已成为制约深层长水平段页岩气井效益开发主要的瓶颈,而采用轻质钻杆则是解决页岩气井水平段延伸钻进难题的方案之一。为了定量化评价钛合金钻杆在页岩气长水平段的延伸钻进能力,基于Hamilton原理建立全尺寸钛合金钻柱动力学模型并采用HHT-α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进而以钢制钻杆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钛合金钻杆的降摩减阻、抵抗变形和轴向力传递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钛合金钻杆能够有效减少钻柱摩阻,当钻井液密度为1.30 g/cm3时,Ø101.6 mm钛合金钻杆的接触摩阻比同规格的钢制钻杆减少18.5%,Ø127.0 mm钛合金钻杆的接触摩阻比Ø101.6 mm钢制钻杆减少34.8%;②较之于钢制钻杆,钛合金钻杆更容易发生屈曲变形,但通过调控钛合金钻杆尺寸规格可以缓解屈曲变形,从而降低屈曲导致的局部摩阻增加;③钻井液密度提高,能够明显增强钛合金钻杆的降摩减阻效果。结论认为,轻量化的Ø127.0 mm钛合金钻杆的降摩减阻能力高于Ø101.6 mm钛合金钻杆,更高于Ø101.6 mm钢制钻杆,更加有利于解决长水平段水平井延伸钻进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水平井 长水平段 延伸钻进 钛合金钻杆 钢制钻杆 摩擦阻力 屈曲变形
下载PDF
运用张性纤维状岩脉计算拉伸量的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蔡学林 杜元府 张洪梅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7-25,T001,共10页
该文讨论了张性纤维状岩脉的地质特征、拉伸方向的确定以及拉伸量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从而获得武当山推覆构造推覆期后伸展变形的拉伸量为9.1%。
关键词 纤维状岩脉 伸展变形 张裂 拉伸量
下载PDF
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变质变形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帆 宋传中 +4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刘欢 黄鹏 王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2-766,共15页
庐山出露的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层次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即最上面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中间韧性流变层、核部的变质基底,其间分别以上剥离断层和拆离断层为分界线。上部沉积盖层以脆性变形为主,中间韧性流变层变形程度不一,但远离拆离带变质... 庐山出露的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层次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即最上面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中间韧性流变层、核部的变质基底,其间分别以上剥离断层和拆离断层为分界线。上部沉积盖层以脆性变形为主,中间韧性流变层变形程度不一,但远离拆离带变质变形逐渐减弱,而核部的变质基底以强塑性变形为特征。对变质核杂岩南北两条地质剖面的分析,得到三个构造层次的岩石变质变形及岩性变化特征。区域动力学分析反映变质核杂岩东部原拆离带在五里正断层附近。拆离带中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得出的变质压力为0.6-1.1 GPa;锆石U-Pb年龄测试得到变质核杂岩的隆升时代为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变质核杂岩 伸展拆离 构造层次 变质变形 多硅白云母压力计 U-PB年代学 庐山
下载PDF
张性盆地构造分析模拟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汪新文 雷新华 +4 位作者 刘友元 黄维平 徐贻钦 董本松 胡育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共7页
论述了张性盆地二维剖面构造分析的模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构造变形史恢复、压实恢复、剥蚀恢复、盆地伸展历史、断层滑脱深度和盆地沉降-埋藏史几方面,并用研制的模拟软件系统,以辽东湾地区的剖面为例,简述了其初步应用。
关键词 张性盆地 变形恢复 盆地 构造变形
下载PDF
桂东南射广嶂伸展滑脱韧性剪切带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覃小锋 《广西地质》 2000年第2期11-16,共6页
文章介绍了在桂东南 1∶5万长山幅、那卜幅区调过程中 ,首次在射广嶂一带识别出 4条规模较大的伸展滑脱型韧性剪切带和一系列小型顺层韧性剪切带 ,这是该地区地质研究的重要突破。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综合分析 ,详细叙述了这些韧性剪切... 文章介绍了在桂东南 1∶5万长山幅、那卜幅区调过程中 ,首次在射广嶂一带识别出 4条规模较大的伸展滑脱型韧性剪切带和一系列小型顺层韧性剪切带 ,这是该地区地质研究的重要突破。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综合分析 ,详细叙述了这些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岩石组合、显微组构以及韧性变形过程中的岩石转变等 ,初步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的应变、形成环境和变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伸展滑脱 变形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