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经》与先秦两汉劝谏文化 被引量:4
1
作者 赵长征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5-92,共8页
在上古时,国家政治结构中血缘的纽带比较重要,劝谏主要是以"直谏"的形式出现的。《诗经》里就有许多贵戚之卿直谏君王的作品。"献诗"和"采诗"是《诗经》干预政治的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血缘纽... 在上古时,国家政治结构中血缘的纽带比较重要,劝谏主要是以"直谏"的形式出现的。《诗经》里就有许多贵戚之卿直谏君王的作品。"献诗"和"采诗"是《诗经》干预政治的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血缘纽带松弛,君主专制加强,直谏越来越危险,人们越来越推崇讽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汉代《诗经》学,形成了"美刺讽喻说"的方法论。这种理论把《诗经》中所有的篇章都附会于历史和政治,把很多本来没有讽谏用意的的诗篇,都解释成了谏书。"美刺讽喻说"对中国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评论的影响都很深远。从政治史的角度来理解它形成的过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先秦两汉 政治 劝谏 直谏 讽谏 美刺讽喻说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臣谏君的若干原则——说服学与传播学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谦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87-93,105,共8页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传播活动中,臣下谏君亦可纳入说服性传播的考察范围,然而古代谏议毕竟不是平等的说服,且传统的礼制秩序、文化秩序也规制着君臣传播角色的不平等性。出于维护君主威严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谏议传播的说服效果,古代论...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传播活动中,臣下谏君亦可纳入说服性传播的考察范围,然而古代谏议毕竟不是平等的说服,且传统的礼制秩序、文化秩序也规制着君臣传播角色的不平等性。出于维护君主威严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谏议传播的说服效果,古代论谏者多主张技巧性地采用讽谏、婉谏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诸多谏议说服原则,概括地说,包括心理原则、态度原则、保密原则及时机原则等。这些原则从信息传播的侧面透露出古代王朝的专制主义特征,也体现了古人的传播思想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谏议 说服 传播 进谏
下载PDF
古医论视角下《文心雕龙》刺文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桓晓红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146,共5页
刘勰将以针、刺为代表的医事、医理与传统诗文谏刺主旨进行了整合和理论创新,在诗文谏刺方面发展出较为系统的理论思想。《文心雕龙》着重论及了诗、箴、铭、刺、表几种具有谏刺警戒功能的文体,并对这些刺文类文体的功能、写作规范、文... 刘勰将以针、刺为代表的医事、医理与传统诗文谏刺主旨进行了整合和理论创新,在诗文谏刺方面发展出较为系统的理论思想。《文心雕龙》着重论及了诗、箴、铭、刺、表几种具有谏刺警戒功能的文体,并对这些刺文类文体的功能、写作规范、文辞特点、文体风格等进行了诠释、总结,使贯穿全书的谏刺精神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在刺文理论的阐释过程中,刘勰将针道、文道、治世之道相类比,将疗人、辅政、救世融合统一起来,《文心雕龙》中论及刺文类文本时体现出“针道→文道→治道”与“疗人→辅政→救世”两种衍生逻辑转变、演变与融合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刺文 针道 文道 治道
下载PDF
《左传》谏说、外交行为艺术探骊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建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32-35,共4页
在《左传》所叙写的一系列谏说、外交行为活动中,一方为表明个体的隐性意愿,往往辅助性地采取了一些超出常理的行为方式,诸如奇异行为,巧作暗示;设疑诱问,寓谏于答;以谬制谬,克敌制胜;动之以行,感彼藉泪;极端行为,假威慑强,等等。这些... 在《左传》所叙写的一系列谏说、外交行为活动中,一方为表明个体的隐性意愿,往往辅助性地采取了一些超出常理的行为方式,诸如奇异行为,巧作暗示;设疑诱问,寓谏于答;以谬制谬,克敌制胜;动之以行,感彼藉泪;极端行为,假威慑强,等等。这些行为蕴含着施动者的原始动机,参与辞令所产生的对应作用力的展开,使得辞令接收者在为言语的指示力所感召的同时,进一步或为行为的潜在效力所影响,或从中悟出行为者的深意,从而接受施言者之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方的欲望。行为收到辞令所不能及之奇效,理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谏说 外交 行为艺术
下载PDF
宋代言谏制度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爱民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38-41,共4页
在宋代监察制度中 ,言谏制度很有特色 ,无论是在言谏机构的设置上 ,还是在言谏官员的选拔与职掌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宋代门下省的职掌一如唐制 ,并且更胜一筹 ,其谏正、封驳之对象 ,除皇帝诏令之外 ,还有大臣至百官违失 ,“凡朝政阙失 ,... 在宋代监察制度中 ,言谏制度很有特色 ,无论是在言谏机构的设置上 ,还是在言谏官员的选拔与职掌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宋代门下省的职掌一如唐制 ,并且更胜一筹 ,其谏正、封驳之对象 ,除皇帝诏令之外 ,还有大臣至百官违失 ,“凡朝政阙失 ,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 ,三省至百官事有违失 ,皆得谏正”。正是如此 ,它开创了我国台谏合一的先河 ,提高了监察权的地位 ,但同时也兴起了“风闻言事”之风 ,破坏了言谏制度的威望。成败得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言谏 制度
下载PDF
论《国语》《左传》的谏体文学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宁登国 《殷都学刊》 2008年第2期49-52,共4页
《国语》、《左传》中载有大量的谏言,这些谏言无论是在疏直激切、怨而不怒的风格特征,忠心耿耿、光明磊落的谏臣形象塑造还是在三段推理、古今对比的论证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谏体文学特征。这些共同特... 《国语》、《左传》中载有大量的谏言,这些谏言无论是在疏直激切、怨而不怒的风格特征,忠心耿耿、光明磊落的谏臣形象塑造还是在三段推理、古今对比的论证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谏体文学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对于深入认识《国语》、《左传》二书的关系和后代谏体散文的形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谏言 风格特征 谏臣形象 论证结构
下载PDF
秦汉谏诤与舆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涂盛高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谏诤与舆论密切关联,百官吏民之进言往往要采择当时的舆论,君主的施政亦要关注舆论的影响。秦汉时期有关谏诤的舆论形式有:流言、讹言、妖言、谶言、歌谣和谣言等。舆论影响谏诤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举谣言、循风俗、刺史巡查、谏言者引舆... 谏诤与舆论密切关联,百官吏民之进言往往要采择当时的舆论,君主的施政亦要关注舆论的影响。秦汉时期有关谏诤的舆论形式有:流言、讹言、妖言、谶言、歌谣和谣言等。舆论影响谏诤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举谣言、循风俗、刺史巡查、谏言者引舆论对君主进谏言。舆论在谏诤中的作用主要有:反映吏治好坏、反映民间疾苦、反映民间对最高统治者看法。舆论亦有局限性,如成为夺权争斗之工具,被人为操控,反映不了民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谏诤 舆论 谣言 循风俗
下载PDF
宋玉辞赋“微讽”之风考辨 被引量:1
8
作者 舒鹏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3-17,共5页
宋玉与屈原并为中国文学之祖,而史书对两人评价的差距颇大。《史记》评宋玉"终莫敢直谏",引发后人对其人格的质疑。对宋玉辞赋"微讽"风格进行分析,认为司马迁对宋玉的评价并无人格贬抑。而宋玉本身际遇与屈原差相仿... 宋玉与屈原并为中国文学之祖,而史书对两人评价的差距颇大。《史记》评宋玉"终莫敢直谏",引发后人对其人格的质疑。对宋玉辞赋"微讽"风格进行分析,认为司马迁对宋玉的评价并无人格贬抑。而宋玉本身际遇与屈原差相仿佛,空有满腹才情,在上不得君上亲任见察,在同僚中招嫉蒙谤,在下则"不誉之甚";虽有拳拳之心却难申其志,进而选择"放游志乎云中",由此形成宋玉辞赋的微讽风格。此外,宋玉辞赋在文学疆域中有意"铺彩摛文",开"夸饰淫丽"赋风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辞赋 直谏 微讽 文采
下载PDF
破缅之役与李材功罪 被引量:1
9
作者 蔡豪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23-26,共4页
李材作为一介文人,被派遣到云南任职按察副使,并参与破缅之役。他在任满以后因功受赏,不久却被指控谎报功绩,并因此入狱,引发了一场"旷古奇冤"案。李材的功罪角色转换突兀,让人深思。
关键词 李材 破缅之役 赏功 入狱 进谏
下载PDF
据礼释梦——《晏子春秋》中晏子的释梦艺术
10
作者 罗欣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0-72,共3页
《晏子春秋》中晏子利用替国君释梦的机会,将自己关于“礼治”的政治主张融入释梦活动是其讽谏艺术中最有光彩的部分。晏子据礼释梦以梦境内容的分析为起点,力图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梦境产生的原因。这无疑反映了春秋时期神权意识的没... 《晏子春秋》中晏子利用替国君释梦的机会,将自己关于“礼治”的政治主张融入释梦活动是其讽谏艺术中最有光彩的部分。晏子据礼释梦以梦境内容的分析为起点,力图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梦境产生的原因。这无疑反映了春秋时期神权意识的没落及礼治思想的抬头。同时晏子据礼释梦,丰富了谏议的形式,使解梦的人为色彩大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子春秋》 释梦艺术 神权意识 礼治思想 晏婴 谏议形式
下载PDF
包拯奏议——古代公文的现代性典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世民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62-64,共3页
文章戒繁冗,尚精炼,自古以来如此。具有现代公文性质的古代奏议尤当如此,而包拯正是这方面无可争议的代表。无论从其奏议的篇幅、修辞还是内容来看,其朴实严谨精炼的文风和求真务实的论事,都不失其作为具有现代公文性质的代表。
关键词 奏议 简练 朴实 微观 论事
下载PDF
辽朝皇帝对“谏言”的心态与应对
12
作者 张国庆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7-31,共5页
辽朝皇帝对待谏言的心态是矛盾的,既有为欲达“兼听则明”而广开言路的“求谏”,也有唯恐“鼓惑眩众”而壅蔽视听的“禁谏”。而其应对臣下谏言的方式也有两种:纳谏并褒奖进言者、拒谏与惩处逆鳞人。辽朝官员之谏言,被“纳”多于遭“拒... 辽朝皇帝对待谏言的心态是矛盾的,既有为欲达“兼听则明”而广开言路的“求谏”,也有唯恐“鼓惑眩众”而壅蔽视听的“禁谏”。而其应对臣下谏言的方式也有两种:纳谏并褒奖进言者、拒谏与惩处逆鳞人。辽朝官员之谏言,被“纳”多于遭“拒”,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的政治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契丹皇帝 官员 谏言 心态
下载PDF
试论西汉时期国家治理思想的四个维度——基于策论的考察
13
作者 胡文靖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第9期61-67,共7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深厚历史滋养。历代王朝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形成既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和思想,也体现了政府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治理思想和理念。以《资治通鉴》中的“策论”为主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深厚历史滋养。历代王朝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形成既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和思想,也体现了政府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治理思想和理念。以《资治通鉴》中的“策论”为主要考察对象,参考《汉书》中的有关记载,重点就西汉时期政府官员策论中蕴含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分析,探讨礼治、人才、接班人、意识形态等四个方面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西汉 资治通鉴 策论 启示
下载PDF
“谏心”与建议类文书的写作
14
作者 周灵科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年第6期115-118,121,共5页
建议类文书与劝谏密不可分,从读者的心理角度研究如何劝谏,是写好建议类文书的基础之一。人的心理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肯定对方是接受建议的前提,因此在写建议类文书时不要触发读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要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符合需... 建议类文书与劝谏密不可分,从读者的心理角度研究如何劝谏,是写好建议类文书的基础之一。人的心理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肯定对方是接受建议的前提,因此在写建议类文书时不要触发读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要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符合需求的建议才会被接受。但是,有些心理状态阻碍接受建议,由微而显者、自负者、识别力差者、性格多疑者、心胸狭窄者以及视谏者有所图的人,都不愿接受建议。对这些人不必强谏,强谏常常会激化矛盾,达不到写建议类文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建议类文书 劝谏
下载PDF
泛谏诤意识与唐传奇的创作及传播
15
作者 王福元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44-48,共5页
唐代谏官制度完善,其浓烈的谏诤氛围使士人谏诤意识泛化,中唐文人普遍具有强烈的泛谏诤意识。唐传奇作家泛谏诤意识的生成一方面与作家谏官经历相关;另一方面得益于传奇与史传文学的天然联系,史传的劝善惩恶意识影响到传奇作家。泛谏诤... 唐代谏官制度完善,其浓烈的谏诤氛围使士人谏诤意识泛化,中唐文人普遍具有强烈的泛谏诤意识。唐传奇作家泛谏诤意识的生成一方面与作家谏官经历相关;另一方面得益于传奇与史传文学的天然联系,史传的劝善惩恶意识影响到传奇作家。泛谏诤意识下的唐传奇无论从创作目的还是文本自身都呈现出谏诤特征。由于作者期望谏诤的社会效果,唐传奇通过文人交往、行卷和改编等方式加速了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传奇 谏诤 创作 传播
下载PDF
论宋代台谏与文官集团的重组
16
作者 张筱兑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7-51,共5页
台谏之横使之成为宋朝掀动政潮之地 ,而文官集团作为宋代政治的支柱 ,它们的分裂与重组 ,与台谏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此入手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首先 ,台谏固然使人主“不至于偏至之谗” ,但它更多的则是引发文官集团分裂... 台谏之横使之成为宋朝掀动政潮之地 ,而文官集团作为宋代政治的支柱 ,它们的分裂与重组 ,与台谏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此入手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首先 ,台谏固然使人主“不至于偏至之谗” ,但它更多的则是引发文官集团分裂的直接动因 ,也使宋朝不能长期保持其政策的一致性。其次 ,这种现象的生成 ,与宋代的政治制度有关 ,与宋代人主的人本思想及其宽容的性格有关。另外 ,言官动辄以道德苛咎别人 ,但儒家队伍必须依靠纪律的约束 ,而不是道德的力量。故而 ,台谏与事功本身却是毫无补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台谏 文官集团 政治制度 人本思想 官员设置 官德
下载PDF
《招魂》疑义新辨
17
作者 钱玉趾 《云梦学刊》 2002年第4期5-9,共5页
《招魂》系屈原在楚怀王死后为怀王招魂所作。“幸而得脱”隐喻怀王囚秦时曾逃脱一次,“修门”是寝宫之门,庐江在湖北宜城北。《招魂》乱辞描述游猎场景,意在劝谏顷襄王勿沉缅淫猎,应以国事为重。
关键词 《招魂》 怀王之魂 修门 淫猎 劝谏
下载PDF
孟子孝论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偏离——从“以正致谏”到“父子不责善” 被引量:16
18
作者 曾振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36,共8页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q...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君臣相责以善"的"善"之内涵当为仁义,即以仁义这一最高价值理性衡评君臣之间关系。"君臣相责以善"施行的前提是将君臣关系重新论证为以德相交的"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势利相交,"返祖"化现象的背后是为其民本主义政治立场张目。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父子不责善"思想已经有别于孔子、曾子与子思在家庭伦理语境中倡导的以义辅亲的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正致谏 父子不责善 君臣相责以善
下载PDF
浅议唐代的言谏制度 被引量:4
19
作者 哈萨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7-79,共3页
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君主专制的自我调节机制。言谏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是谏官组织机构日益完善,规模与权力相应扩大;二是谏诤达到了制度化。唐代的言谏制度在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保证封建国家机... 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君主专制的自我调节机制。言谏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是谏官组织机构日益完善,规模与权力相应扩大;二是谏诤达到了制度化。唐代的言谏制度在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保证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言谏制度的御用性和依赖性也暴露出了它的致命弱点。但是唐代言谏制度中某些制衡的有效性及追求社会政治清明的意义,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言谏制度
下载PDF
明清御史升转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清更明制”在整饬言路上的体现
20
作者 黄宇嘉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对于明清的政治制度,以往的研究多以“清承明制”进行概括。实际上,清代虽表面沿袭明代制度,但在“清承明制”的显象下,却潜藏着“清更明制”的暗流,这其中的重要体现,就是明清御史升转制度的演变。出于对明代“嚣张”的言路进行整伤的... 对于明清的政治制度,以往的研究多以“清承明制”进行概括。实际上,清代虽表面沿袭明代制度,但在“清承明制”的显象下,却潜藏着“清更明制”的暗流,这其中的重要体现,就是明清御史升转制度的演变。出于对明代“嚣张”的言路进行整伤的目的,清帝虽沿用明代御史升转之制,但对其升迁速度、前景进行限制。因此,清代御史不再像明代御史一样不畏强权,敢于与皇帝、高官争是非,而是“安分静守”、碌碌无为。这种对御史的整饬措施,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的监察权造成打击,另一方面使君权摆脱了来自监察机构的制约,是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又一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更明制 御史 升迁制度 整饬言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