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EXOGENOUS SURFACTANT ON THE EUSTACHIAN TUBE FUNCTION IN THE GERBIL MODEL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
1
作者 郑国玺 朱宏亮 +2 位作者 康全清 韦俊荣 张晓彤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2003年第1期99-101,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ogenous surfactant on Eustachian tube opening function. Methods This reasarch measures for the Eustachian tube opening pressure by injection of surface active substance into 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ogenous surfactant on Eustachian tube opening function. Methods This reasarch measures for the Eustachian tube opening pressure by injection of surface active substance into middle ear space, studying the effect of surfactant on Eustachian tube opening function. Results It has been showed that the injection of killed streptococcus pneumoneac bacteria by the transtympanic rout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 secretory otitis media model. Eustachian tube opening pressure in ears with SOM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without effusion ( P <0.01). Irrigation the middle ear space with surfactant resulted in a dramatic decrease in eustachian tube passive opening pressure in both normal and patients ( P <0.01).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lushing with exogenous surfactant by the transtympanic rote reduce of eustachian tube surface tension, and it benefits the Eustachian tube ope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stachian tube function exogenous surfactant secretory otitis media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对兔油酸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2
作者 胡国昌 李军 +2 位作者 汪曙渠 陈伟 曾因明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342-345,共4页
油酸可致急性肺水肿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异常。作者研究了外源性PS对家兔油酸性肺损伤的治疗效应。结果表明气管内滴入猪肺灌洗液提取PS50mg/kg可明显改善氧合,降低血管外肺水及水肿液蛋白含量,减少气压伤的发生,... 油酸可致急性肺水肿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异常。作者研究了外源性PS对家兔油酸性肺损伤的治疗效应。结果表明气管内滴入猪肺灌洗液提取PS50mg/kg可明显改善氧合,降低血管外肺水及水肿液蛋白含量,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因此外源性PS可减轻油酸所致的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油酸 实验药理学 呼吸窘迫
下载PDF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3
作者 钱文亚 谢晓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6-479,共4页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已较多,且疗效确定。但是关于给药剂量、给药时机及给药方式上仍存在争议。文章综述了近3年来国内外有关PS在NRDS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制定诊治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替代治疗
下载PDF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百玲 柴家科 +1 位作者 段红杰 马丽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77-79,共3页
综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广泛查阅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功能及其参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是肺上皮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性肺损伤/急... 综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广泛查阅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功能及其参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是肺上皮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肺损伤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改变对阐明肺损伤发病机制、探寻可能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凋亡 外源性肺泡表 面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婴儿心脏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12
5
作者 蔡及明 徐卓明 +2 位作者 黄继红 张海波 李志浩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婴儿心脏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及肺功能变化的动力学分析是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给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婴儿心脏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及肺功能变化的动力学分析是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给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直视手术后并发ARDS的婴儿病例,其中19例(治疗组)接受PS治疗,固尔苏按100mg/kg首剂给药;24例(对照组)未接受PS治疗。测定给药前后患儿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通气指数(ventilation index,VI)及其一元方程函数。记录X线胸片变化、呼吸机应用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婴儿均存活,对照组有3例死亡。治疗组用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监护室滞留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缩短[(21.3±9.2)d比(31.1±13.4)d,t=6.520,P=0.004;(30.2±13.2)d比(41.3±16.5)d,t=2.185,P=0.03]。治疗组所有患儿在成功撤离机械通气前均接受了一次给药(A组,13例)或二次给药(B组,6例)。首次给药后A组OI、VI的最大变化速率明显高于B组[OI:(2.9±1.7)比(1.0±0.8),t=3.012,P=0.02;VI:(16.6±9.6)比(5.8±5.6),t=2.980,P=0.02]。给药12h后,B组肺功能指标再度恶化,并在24h后再次给药。结论外源性PS替代治疗能显著改善婴儿心脏直视手术后肺功能。首剂给药后早期肺功能变化的动力学测定能为制定合理给药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 体外循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肺表面活性物质稀释剂延迟肺灌洗治疗烟雾吸入性损伤 被引量:5
6
作者 谢尔凡 杨宗城 黎鳌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259-1262,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稀释剂延迟肺灌洗对大鼠严重烟雾吸入伤后内源性PS功能障碍和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组,正常对照(n=14);Ⅱ组,烟雾吸入(n=27);Ⅲ组,烟雾+PS灌洗+机...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稀释剂延迟肺灌洗对大鼠严重烟雾吸入伤后内源性PS功能障碍和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组,正常对照(n=14);Ⅱ组,烟雾吸入(n=27);Ⅲ组,烟雾+PS灌洗+机械通气(MV),n=21;Ⅵ组,烟雾+盐水灌洗+MV,n=10;Ⅴ组,烟雾+MV,n=18。伤后2h经气管插管注入含PS(100mg/kg)的等渗盐水30ml/kg或等量盐水行肺灌洗,MV4h,观察24h;检测动脉血气、肺水量、静态肺顺应性(Cst)、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E)蛋白含量、BALF表面张力特性和24h病死率等。结果致伤动物伤后立即出现严重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Ⅱ组发生急性呼吸衰竭、高通透性肺水肿和PS功能障碍;Ⅲ组Cst和BALF表面张力特性显著改善(P〈0.05),但氧合能力、肺水量和BALF蛋白含量无明显好转(P〉0.05)。Ⅳ、Ⅴ组疗效不佳。结论外源性PS稀释剂延迟肺灌洗可一定程度恢复烟雾吸入所致内源性PS功能抑制,改善肺功能,但不能显著减轻高通透性肺水肿和呼吸衰竭,不能降低早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灌洗 肺表面活性物质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烧伤 吸入性
原文传递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42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陶龙章 《中外医疗》 2011年第20期15-17,共3页
目的分析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的疗效。方法对42例重症MAS常规机械通气下,气管内滴入PS,比较用药前后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比较2组患儿的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结果在治疗前... 目的分析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的疗效。方法对42例重症MAS常规机械通气下,气管内滴入PS,比较用药前后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比较2组患儿的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结果在治疗前后比较中,治疗组患儿的氧合指数(OI)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呼吸机参数能早下调,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气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 PS治疗重症MAS疗效值得肯定,能有效改善MA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气胸及VAP的并发症,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机械通气 新生儿
下载PDF
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蒋志红 殷其改 陆世娟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4期2141-2144,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研究组给予BiPAP联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与治疗48 h后的平均气道压力(MAP)、呼气末正压(PEE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SaO2)及Th细胞、Ts细胞、B细胞及NK细胞水平。比较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为75.00%(30/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2组治疗前MAP、PEEP、PaO2、PaCO2及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AP、PEEP、PaCO2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aO2、SaO2均明显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MAP、PEEP、PaO2、PaCO2及SaO2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Th细胞、Ts细胞、B细胞及NK细胞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细胞、NK细胞测定值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Th细胞、Ts细胞测定值均大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B细胞、NK细胞测定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h细胞、Ts细胞测定值均大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1,P=0.396)。结论BiPAP联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肺部功能和血气指标,改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双水平正压通气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治疗结果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郑国玺 朱宏亮 +1 位作者 汪立 李宝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鼓室内注入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 ,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测试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结果 测试了中耳有渗液者 2 7耳和正常者 2 1耳的咽鼓管被动...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鼓室内注入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 ,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测试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结果 测试了中耳有渗液者 2 7耳和正常者 2 1耳的咽鼓管被动开放压 ,有渗液耳的被动开放压高于正常耳的被动开放压 ,分别注入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后 ,被动开放压均降低 (P <0 .0 1)。结论 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咽鼓管的表面张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开放功能 动物模型 生理盐水
下载PDF
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婴幼儿脱机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勤 赵荣 +3 位作者 郑霄 朱海龙 郑奇军 张胜利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ALI)婴幼儿患者脱机及呼吸力学影响。方法体外循环术后患婴12例术后出现ALI和脱机困难,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PS进行治疗,观察血气、呼吸力学变化及脱机情况。结果气管内给...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ALI)婴幼儿患者脱机及呼吸力学影响。方法体外循环术后患婴12例术后出现ALI和脱机困难,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PS进行治疗,观察血气、呼吸力学变化及脱机情况。结果气管内给药后婴幼儿患者自主呼吸平稳,自主呼吸频率明显降低,自主呼吸潮气量明显增加,三凹征消失,胸骨凹陷减轻,PaCO2明显降低,气道峰压(PIP)由(36.18±10.25)cmH2O下降到(25.11±5.14)cmH2O,肺静态顺应性(Cstat)由治疗前的(1.49±0.65)mL·cmH2O-1·kg-1上升到治疗后6h的(1.95±0.50)mL·cmH2O-1·kg-1;气道阻力(Raw)由治疗前的(128.17±26.34)cmH2O·L-1·s-1下降到(78.56±18.22)cmH2O·L-1·s-1。12例婴幼儿患者用药后均撤机成功。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应用PS可明显改善心脏病婴幼儿患者术后呼吸力学指标,提高肺动态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减少患婴呼吸功耗,使呼吸机撤离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幼儿 呼吸力学 体外循环手术 撤机困难
下载PDF
肺泡灌洗术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例儿童外源性脂质性肺炎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韩洁 叶泽慧 杨洋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例儿童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例外源性脂质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诊疗资料,并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患儿意外吸入油性稀释液体后出现咳嗽、气促进行性加重,...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例儿童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例外源性脂质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诊疗资料,并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患儿意外吸入油性稀释液体后出现咳嗽、气促进行性加重,血氧饱和度降低,血炎症指标增高,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见双肺多发性病变,确诊外源性脂质性肺炎后及时予以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并首次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经支气管镜注入治疗,同时予以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抗感染、糖皮质激素雾化等治疗。治疗后,患儿咳嗽、气促、低氧血症等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短期内明显好转。结论:儿童外源性脂质性肺炎早期应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临床疗效好,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源性脂质性肺炎 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下载PDF
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建华 《国际呼吸杂志》 2008年第14期868-870,共3页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由各种原因产生肺呼吸膜弥漫性损伤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而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氧分压下降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ALI时,肺泡上皮细胞受损,使内源性肺泡表面活性...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由各种原因产生肺呼吸膜弥漫性损伤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而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氧分压下降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ALI时,肺泡上皮细胞受损,使内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合成数量下降,功能降低,而内源性PS结构和功能的失常反过来又可进一步加重肺功能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用外源性PS可以弥补ALI时内源性PS的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从而达到治疗ALI的目的。本文对近几年外源性PS治疗ALI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急性肺损伤 治疗
原文传递
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婴儿心脏直视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及明 史珍英 +5 位作者 周燕萍 陈玲 徐志伟 刘锦纷 苏肇伉 杨艳敏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 评价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PS)治疗婴儿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疗效。 方法 选择 7例术后反复撤机失败 ,依赖机械通气 ,胸部 X线片显示大片肺不张和 /或肺间质透亮度降低的婴儿 (年龄 0 .4 9± 0 .82岁 ,体重 4 .87± 2... 目的 评价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PS)治疗婴儿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疗效。 方法 选择 7例术后反复撤机失败 ,依赖机械通气 ,胸部 X线片显示大片肺不张和 /或肺间质透亮度降低的婴儿 (年龄 0 .4 9± 0 .82岁 ,体重 4 .87± 2 .18kg) ,在至少 1次撤机失败后经气管内插管应用 PS,初始量按 10 0 mg/kg给药 ,12小时后重复 1次。分别在初始量后 4、6、12、2 4、4 8和 72小时测定氧合指数 ( OI)、动脉血氧饱和度 ( Sa O2 )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 Pa CO2 ) ,记录自主呼吸潮气量、胸部 X线片变化以及呼吸机应用时间。 结果  PS使用 4小时后 OI、Sa O2 显著升高 ,2 4小时后增幅最大 ,分别为给药前的 34.7%和 6 .6 % ;Pa CO2 在给药 4小时后显著降低 ,6小时后最大降幅为 2 2 .8% ( P<0 .0 5 ,0 .0 1)。用药后患者最大自主呼吸潮气量、胸部 X线片明显改善 ,拔管成功率 85 .7%。 结论 外源性 PS替代治疗能显著改善婴儿心脏直视术后肺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 体外循环 肺损伤 心脏直视术 PS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宫内感染所致肺损伤胎兔肺组织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冬云 吴静 +1 位作者 刘敬 封志纯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宫内感染所致肺损伤胎兔肺组织IL-8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育龄日本大耳白兔19只,成功受孕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菌组、细菌+PS组。建立宫内感染致肺损伤胎兔模型,对照组和细菌组按胎龄又分为21...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宫内感染所致肺损伤胎兔肺组织IL-8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育龄日本大耳白兔19只,成功受孕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菌组、细菌+PS组。建立宫内感染致肺损伤胎兔模型,对照组和细菌组按胎龄又分为21d、22d、23d、24d、26d5个亚组;细菌+PS组分为24d、26d2个亚组。细菌组宫内注射E.coli菌株,细菌+PS组宫内注射E.coli菌株,同时胎兔羊膜腔内注射PS200mg·kg-1,对照组宫内注射9g.L-1盐水。模型建成后分别在各时间点对孕兔行剖宫产,杀取胎兔后取肺组织,以鼠抗兔IL-8单克隆抗体为一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肺组织内IL-8表达;用反转录-PCR检测其IL-8mRNA表达;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其IL-8蛋白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细菌感染后胎兔肺组织IL-8mRNA、IL-8蛋白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胞质内可见阳性表达,细菌组和细菌+PS组表达增强,在肺泡上皮细胞胞质也见明显表达,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785,P=0.000)。注射PS后胎兔肺组织IL-8mRNA、IL-8蛋白表达低于细菌组,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感染环境中,羊膜腔内注射PS对减轻肺损伤、促进肺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宫内感染 肺损伤 白细胞介素-8
原文传递
NIPPV下微创给予外源性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卫云 郑云平 廖志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20期29-31,共3页
目的: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下微创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4月到2021年6月在新余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 目的: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下微创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4月到2021年6月在新余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IPPV+外源性PS)、B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外源性PS〕、C组(气管插管+外源性PS)三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儿治疗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C组新生儿PS注射次数显著少于B组,A组新生儿无创(或有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吸入氧浓度(FiO_(2))水平组内比较显著低于治疗前,氧合指数(OI)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新生儿PaCO_(2)、FiO_(2)水平显著低于B、C组,OI水平显著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 %,显著低于B组、C组(27.50 %、3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下微创给予外源性PS治疗NRDS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下载PDF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萍 张世昌 李怀营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0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2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1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2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1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和状态以及肺实变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24、48 h,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较治疗前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48 h氧合指数(OI)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分压比值(a/APO_(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别为(8.16±0.82)分和(8.20±0.78)分,治疗7 d后分别为(4.36±0.81)分和(6.23±0.78)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抗凝酶Ⅲ(AT-Ⅲ)及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水平升高,DD-二聚体(D-D)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AT-Ⅲ、SP-B水平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氧和状态及AT-Ⅲ、SP-B、D-D的表达水平,降低肺部感染程度,促进胸片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感染性肺炎
原文传递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17
作者 宋宏梅 《大医生》 2020年第7期127-128,共2页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是由于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引起肺泡萎陷、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表现,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发现猪肺PS和牛肺PS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是由于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引起肺泡萎陷、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表现,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发现猪肺PS和牛肺PS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