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刺激的突触反应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汪萌芽 沈锷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25-631,共7页
应用新生大鼠脊髓薄片运动神经元(MN)细胞内记录技术,对电刺激腹外侧索(VLF)诱发的突触反应进行了电生理特征分析。结果在28个测试的MN中,22个(80%)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VLF-EPSP)反应,其中2个跟随在抑制性突触反应之后,6... 应用新生大鼠脊髓薄片运动神经元(MN)细胞内记录技术,对电刺激腹外侧索(VLF)诱发的突触反应进行了电生理特征分析。结果在28个测试的MN中,22个(80%)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VLF-EPSP)反应,其中2个跟随在抑制性突触反应之后,6个还对单或串刺激产生慢EPSP反应;VLF-EPSP的潜伏期频数分布呈峰坡性偏态;同-MN的VLF-EPSP与腹根EPSP间有典型的空间总和。VLF-EPSP的幅度随膜超极化而增大,随膜去极化而减小,但背根或腹根刺激诱发的EPSP幅度在膜电位改变时无明显变化。提示VLF中的下行纤维可能与MN的胞体或近端树突形成突触,而背根或腹根中传入纤维与MN的远端树突联系。药理学分析表明,VLF-EPSP可能是由谷氨酸主要激活非NMDA受体而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 腹外侧索 刺激 突触反应
下载PDF
刺激猫后肢神经对皮层体感一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的影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及锋电位 被引量:4
2
作者 滕国玺 龚益生 +2 位作者 刘素珍 蔡葵 王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6期567-570,共4页
应用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方法和脑功能定位技术,观察刺激猫后肢神经对大脑皮层体感一区(SⅠ)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发现:皮层中存有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呈现反应的痛相关神经元和不呈现反应的非相关神经元。本课题研究了相关神经元的EPS... 应用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方法和脑功能定位技术,观察刺激猫后肢神经对大脑皮层体感一区(SⅠ)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发现:皮层中存有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呈现反应的痛相关神经元和不呈现反应的非相关神经元。本课题研究了相关神经元的EPSP和锋电位的性质如对外周反应的潜伏期、反应性质、类型等。为皮层内伤害感受神经元微环路和皮层及丘脑间伤害感受神经元环路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体感一区 电位 伤害感受神经元 后肢神经
下载PDF
2-AG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外周传入突触传递的影响
3
作者 周方云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07-310,315,共5页
目的:探究2-花生四烯酸甘油(2-AG)如何影响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外周传入所诱发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DR-EPSP)。方法:本研究使用8~14 d新生SD大鼠,制备400~500μm厚的脊髓横切片,通过脊髓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2-AG对电刺... 目的:探究2-花生四烯酸甘油(2-AG)如何影响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外周传入所诱发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DR-EPSP)。方法:本研究使用8~14 d新生SD大鼠,制备400~500μm厚的脊髓横切片,通过脊髓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2-AG对电刺激同侧背根诱发iDR-EPSP的影响。结果:在11个MN灌流5μmol/L 2-AG 15 min,观察到伴随膜电阻增大的去极化反应(P<0.01)。在15个MN灌流5μmol/L 2-AG 15 min,观察到iDR-EPSP幅度和曲线下面积均减小(n=15,P<0.01)。在9个MN累积灌流1、5和25μmol/L 2-AG各15 min均可诱导去极化反应,浓度依赖性减小iDR-EPSP的幅度(P<0.01)和曲线下面积(P<0.05)。对17个灌流25μmol/L 2-AG 15 min的MN使用表观受体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5μmol/L的2-AG可降低iDR-EPSP的表观最大反应(V_(max))和表观解离速率常数(K_(2))(P<0.05),但表观结合速率常数(K_(1))与表观平衡解离常数(K T)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AG对离体脊髓MN外周传入兴奋性突触传递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花生四烯酸甘油 脊髓 运动神经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下载PDF
刺激皮肤诱发的鲫鱼Mauthner细胞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动作电位 被引量:3
4
作者 冯逵 张淑华 张英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9-514,共6页
目的研究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对Mauthner细胞M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电刺激皮肤并结合M细胞多点胞内穿刺技术记录胞体及腹侧树突的电反应。结果刺激躯干部皮肤在国产鲫鱼M细胞上记录到3组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a组EPSP幅度最... 目的研究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对Mauthner细胞M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电刺激皮肤并结合M细胞多点胞内穿刺技术记录胞体及腹侧树突的电反应。结果刺激躯干部皮肤在国产鲫鱼M细胞上记录到3组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a组EPSP幅度最低潜伏期和时程也最短,分布在胞体及胞体附近的腹侧树突上,耐受≥1Hz的刺激。b组EPSP幅度最高,时程最长,潜伏期介于a、c两组之间不耐受≥1Hz的刺激从胞体到腹侧树突末梢端幅度逐渐增大;在b组EPSP基础上可爆发动作电位。c组EPSP的特点是需要较强(伤害性)刺激≥100V才可出现,潜伏期最长幅度介于a、b两组之间,不耐受≥1Hz的刺激。上述3组EPSP上均叠加有代表电突触活动的尖峰样瞬变电位。结论(1)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可使M细胞爆发动作电位,这与以往观点不同;(2)皮肤伤害性刺激可使M细胞产生一个迟发性EPSP(3)从皮肤投射到M细胞的神经通路可能是由含有不同突触接替次数和不同突触种类的神经链群组成,它们在M细胞上的投射部位各异;4在上述通路上有可能皆存在电和化学突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UTHNER细胞 腹侧树突 皮肤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鲫鱼
下载PDF
异丙酚对离体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环环 郑超 +1 位作者 王邦安 汪萌芽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3-590,共8页
为了解静脉全麻药异丙酚对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本研究采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异丙酚(0.1~3.0mmol/L)对下丘脑冠状切片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SON)神经元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 为了解静脉全麻药异丙酚对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本研究采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异丙酚(0.1~3.0mmol/L)对下丘脑冠状切片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SON)神经元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l,PSP)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局部电刺激SON背外侧区域可诱发PSP的8个细胞中,异丙酚能浓度依赖性降低88%细胞的PSP幅度(P〈0.01)、曲线下面积、时程、半幅时程和10%~90%衰减时间俨〈0.05)。1.0mmoUL异丙酚能可逆地完全取消29%(2/7)细胞的PSP。压力喷射外源性谷氨酸在SON神经元诱发伴有膜电阻减小的去极化反应,异丙酚对谷氨酸反应呈可逆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但0-3mmol/L异丙酚仅完全取消同步记录的PSP,却未能完全抑制谷氨酸反应。用GABA。受体阻断剂印防己毒素(30mol/L)预处理后,7个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增大,再灌流异丙酚后观察到异丙酚对EPSP的抑制作用减弱。结果提示,异丙酚抑NSON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可能同时涉及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在突触后可能通过激活GABA。受体而抑制SON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但高浓度的异丙酚也可能涉及对兴奋性谷氨酸受体的直接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视上核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GABAA受体 谷氨酸受体
原文传递
视觉发育关键期大鼠视皮层Ⅱ或Ⅲ层锥体神经元EPSC—IPSC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玉燕 史学锋 +1 位作者 牟海燕 赵堪兴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99-803,共5页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双脉冲刺激诱导的视皮层Ⅱ或Ⅲ层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随发育改变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在大鼠视觉发育关键期突触可塑性变化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双脉冲刺激诱导的视皮层Ⅱ或Ⅲ层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随发育改变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在大鼠视觉发育关键期突触可塑性变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生后10~12d)、B组(生后14~16d)、C组(生后21~23d)、D组(生后28~30d)、E组(生后35~37d),每组6只。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将全细胞记录膜电位分别钳制在一50mV、0mV从而电学分离出EPSC和IPSC,以双脉冲系数为观测指标,分析不同天龄组双脉冲刺激(刺激间隔40ms)诱导的EPSC、IPSC发育特征。多组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Bonferronit检验。结果A~E组大鼠视皮层Ⅱ或Ⅲ层锥体神经元EPSC双脉冲系数分别为0.43±0.08、0.07±0.08、0.10±0.10、0.20±0.07、0.22±0.12,其中睁眼初期即B组双脉冲系数值减小,较睁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4)。相应组大鼠视皮层Ⅱ或Ⅲ层锥体神经元IPSC双脉冲系数分别为0.6036±0.3021、0.2830±0.0504、0.0287±0.0907、-0.0449±0.1443、-0.3089±0.0553,视觉发育关键期内,随年龄增长IPSC的双脉冲系数逐渐降低(F=5.0799.P=0.0037),且从D组始由正开始转为负数,由双脉冲增强转为双脉冲压抑。结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对视觉刺激反应迅速,但在视觉发育关键期(生后19~32d)变化不明显;抑制性突触后电流从睁眼开始至视觉发育关键期结束短时程压抑逐渐增强,其在视皮层Ⅱ或Ⅲ层锥体神经元成熟及视觉发育关键期结束过程可能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可塑性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视皮质 锥体细胞
原文传递
小鼠大脑V1B区锥体神经元兴奋与抑制性突触发育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郭凌志 郭雅图 张伟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1-387,共7页
目的探讨C57BL/6J野生型小鼠在不同发育阶段大脑初级视皮质双眼区(primary visual cortex binocular zone,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的微小突触后电流发育性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择出生后第14天(睁眼前后)、28天(关键期高峰段)、35天(关... 目的探讨C57BL/6J野生型小鼠在不同发育阶段大脑初级视皮质双眼区(primary visual cortex binocular zone,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的微小突触后电流发育性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择出生后第14天(睁眼前后)、28天(关键期高峰段)、35天(关键期结束)和130天(完全成年期)的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6只,按日龄分为4个组,分别为P14组、P28组、P35组和P130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小鼠大脑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的频率和振幅,分析其差异和变化。结果小鼠大脑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的mEPSC频率4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6,P<0.001),其中P35组高于P28组[P28和P35组分别为(8.72±1.34)和(13.28±4.05)Hz,t=3.39,P=0.012],P130组低于P35组[P35和P130组分别为(13.28±4.05)和(5.82±1.98)Hz,t=5.21,P<0.001];mEPSC振幅4个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4,P=0.055)。小鼠大脑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的mIPSC频率4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4,P<0.001),其中P130组高于P14组[P14组和P130组分别为(5.22±1.33)和(12.03±3.94)Hz,t=4.678,P<0.001];锥体神经元mIPSC振幅4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6,P=0.001),其中P35组高于P28组[P28组和P35组分别为(20.07±3.56)和(28.47±5.98)pA,t=3.66,P=0.006],P130组低于P35组[P35组和P130组分别为(28.47±5.98)和(20.32±3.55)pA,t=3.33,P=0.014]。结论小鼠大脑V1B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发育在发育期呈旺盛增长状态,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减弱,抑制性突触发育随着小鼠日龄增加逐渐增强,且两者均在关键期迅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视皮质 锥体细胞 突触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电生理学 小鼠
原文传递
小鼠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反应特性与突触可塑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史学锋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8-304,共7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小鼠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特点。方法选择生后13~17d的C57BL/6J小鼠48只,分别采用在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及离体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小鼠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反应。在体记录在小鼠麻醉下进行,在电流钳模式下给予步阶电流刺激,测量其在体膜反应特性。给予最优刺激参数的移动光棒刺激,测量其视觉诱发反应特性。完成在体实验后行离体实验,分别测量神经元离体膜反应特性及白质-第Ⅳ层通路刺激条件下的诱发反应特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个组,各组雌雄比例分配均匀。每组测定12个细胞,按照刺激频率的不同分别行低频刺激(LFS)和高频刺激[0波脉冲刺激(TBS)]模式训练,按照刺激时序的不同进行突触前一后(pre-post)模式和突触后-前(post—pre)模式训练,在-70mV电压钳制下分别记录训练前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采用pClmap1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Matlab2008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体成功记录的细胞数为39个,离体记录48个。在体和离体条件下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稳态平均发放动作电位(AP)个数分别为1.01±0.03和1.01±0.05,AP阈值分别为(-40.2±3.2)mV和(-39.6+2.0)mV,阈电流水平分别为(126.7±17.4)pA和(129.6±1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数:t=0.512,P=0.610;AP阈值:t=-1.074,P=0.286;阈电流:t=-0.776,P=0.440)。在体最优视觉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生长和发育 神经可塑性/生理 突触传递/生理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近交系C57BL小鼠 膜片钳技术
下载PDF
双耳声刺激对小鼠中脑下丘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涛 何娜 +1 位作者 刘秀萍 鄢俊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声刺激对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回路。方法给予对侧和同侧声刺激,记录左侧下丘单个神经元特征频率(CF)和最低阈值(MT)。对侧刺激即为右侧单耳声刺激,同侧即为左侧单耳声刺激。设置声刺激频率为CF-对... 目的探讨双侧声刺激对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回路。方法给予对侧和同侧声刺激,记录左侧下丘单个神经元特征频率(CF)和最低阈值(MT)。对侧刺激即为右侧单耳声刺激,同侧即为左侧单耳声刺激。设置声刺激频率为CF-对侧,声音幅度为MT-对侧以上10 dB或20 dB,活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分别对同侧耳、对侧耳声刺激的单侧反应、以及双侧声音同时刺激下的整合反应,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95个双耳兴奋性神经元,在双耳声刺激下可产生抑制、易化和无整合3种不同效应,其比例分别为37.9%(36/95)、21.1%(20/95)和41.0%(39/95)。在抑制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12.37±7.3)mV和(6.54±5.1)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降低21.4%~89.8%,平均降低49.1%。在易化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7.32±4.3)mV和(11.77±6.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增高20.8%~179%,平均增高56.8%。在无整合组中,对侧-EPSP与双侧-EPSP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耳整合可能发生在上橄榄核复合体,双侧下丘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下丘神经元双耳特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 双耳神经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双耳整合
原文传递
发育对大鼠视皮层第2和3层锥体神经元AMPA受体介导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卫鹏 史学锋 +1 位作者 邢咏新 赵堪兴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36-741,共6页
目的研究发育过程中大鼠视皮层第2、3层锥体神经元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变化,探讨生后早期自发性突触活动情况,以及视觉经验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突触的修饰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IR—DI... 目的研究发育过程中大鼠视皮层第2、3层锥体神经元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变化,探讨生后早期自发性突触活动情况,以及视觉经验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突触的修饰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IR—DIC)结合电耦合式摄像机(CCD—Camera)可视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生后2~7d.8—14d、15~21d、22~28d各组sEPSC变化,同时于电极内液中加入0.3%荧光黄对所记录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后,多组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结果4个组视皮层神经元sEPSC幅值分别为(14.13±0.73)、(15.01±0.62)、(19.87±0.75)、(22.09±1.14)pA,随发育逐渐升高(F=20.69,P〈0.01),但2—7d组与8~14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睁眼前8~14d组较睁眼后15~21d组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个组视皮层神经元sEPSC频率分别为(1.35±0.05)、(1.33±0.12)、(2.26±0.15)、(2.85±0.12)Hz,随发育逐渐提高(F=87.46,P〈0.01),同样睁眼前8~14d组较睁眼后15—21d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皮层第2、3层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以及生物电学特性随发育逐渐成熟。结论视觉经验对于视皮层第2、3层神经元及突触发育成熟起了关键性作用。发育早期视皮层第2、3层有一定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皤唑丙酸(AMPA)受体功能表达,突触并非完全处于静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神经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受体 AMPA
原文传递
Ghrelin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活动影响
11
作者 徐凤华 李楠 +3 位作者 张萌 史东萍 张天一 周宇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胃促生长素(ghrelin)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活动的影响。方法用12~20周龄小鼠制备脑薄片,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ghrelin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活动的影响。结果与仅灌流人工脑脊液(ACSF)对照组相比,200 nmol... 目的探讨胃促生长素(ghrelin)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活动的影响。方法用12~20周龄小鼠制备脑薄片,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ghrelin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活动的影响。结果与仅灌流人工脑脊液(ACSF)对照组相比,200 nmol/L ghrelin灌流增加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幅度(t=2.141,P<0.05),而对CA1区锥体神经元mEPSCs的频率、锥体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的幅度和频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Ghrelin不影响海马CA1区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幅度(P>0.05)。结论200 nmol/L ghrelin可以提高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mEPSCs的幅度,而对mEPSCs的频率无影响,提示其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调节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突触后机制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促生长素 膜片钳术 CA1区 海马 锥体细胞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小鼠
下载PDF
中央杏仁核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在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与mEPSCs的关系
12
作者 李珍 王忠三 罗放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2-345,共4页
目的 评价中央杏仁核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α)在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其与微小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关系.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50~ 80 g,中央杏仁核立体定位置管成功的大鼠32只,采... 目的 评价中央杏仁核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α)在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其与微小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关系.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50~ 80 g,中央杏仁核立体定位置管成功的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1组(C1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中央杏仁核给予二甲基亚砜;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1组(FIH1组)皮下注射芬太尼(每次60 μg/kg,共4次,每次间隔15 min,累积给药240 μg/kg)制备大鼠痛觉过敏模型,中央杏仁核给予二甲基亚砜;KN92组制备模型后中央杏仁核给予CaMKⅡα抑制剂KN92 10 nmol;KN93组制备模型后中央杏仁核给予KN93 10 nmol.于芬太尼或生理盐水注射后6和7h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另取大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6):对照2组(C2组)和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2组(FIH2组)分别于颈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芬太尼(方法同上),12h后制备脑片,记录mEPSCs的频率和强度,随后在脑片人工脑脊液中加入KN93 10 nmol,记录mEPSCs的频率和强度.结果 与C1组比较,FIH1组、KN92组和KN93组芬太尼或生理盐水注射后6h时、FIH1组和KN92组芬太尼或生理盐水注射后7h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5);与FIH1组比较,KN93组芬太尼或生理盐水注射后7h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P<0.05),KN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2组比较,FIH2组给予KN93前mEPSCs频率和强度增加(P<0.05),给予KN93后mEPSCs频率和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给予KN93前比较,C2组给予KN93后mEPSCs频率和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H2组给予KN93后mEPSCs频率和强度降低(P<0.05).结论 CaMKⅡα激活增强神经元突触兴奋性参与了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类 芬太尼 痛觉过敏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杏仁核
原文传递
糖尿病因素对巴氯芬抑制神经痛大鼠脊髓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13
作者 白惠萍 彭云水 +5 位作者 王倩 吴川 刘飞飞 刘朋 郭跃先 王秀丽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 评价糖尿病因素对巴氯芬抑制神经痛大鼠脊髓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4周龄,体重150 ~ 1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15):对照组(C组)和糖尿病神经痛组(D组).D组腹腔注射... 目的 评价糖尿病因素对巴氯芬抑制神经痛大鼠脊髓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4周龄,体重150 ~ 1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15):对照组(C组)和糖尿病神经痛组(D组).D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制备大鼠糖尿病神经痛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后28 d时空腹血糖>16.7 mmol/L且机械痛阈<4g为模型制备成功.随后处死大鼠取脊髓,制备脊髓薄片,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脊髓神经元谷氨酸能mEPSCs,每组分别记录20个神经元.细胞封接后稳定5 min,灌流液中通过微量泵加入巴氯芬,终浓度分别为1、10、20、50 μmol/L,每两个浓度间隔5 min.于给药前、给药后即刻和洗脱后5 min分别记录神经元谷氨酸能mEPSCs的频率和强度,计算巴氯芬对神经元谷氨酸能mEPSCs的抑制率.结果 与C组比较,D组各浓度下神经元谷氨酸能mEPSCs频率增加,抑制率降低(P<0.05),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因素降低了巴氯芬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效应,与抑制脊髓谷氨酸能神经元mEPSC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巴氯芬 神经痛 谷氨酸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脊髓 神经元
原文传递
ZD7288, a selective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blocker, inhibits hippocampal synaptic plasticity 被引量:3
14
作者 Xiao-xue Zhang Xiao-chun Min +2 位作者 Xu-lin Xu Min Zheng Lian-jun Gu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779-786,共8页
The selective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HCN) channel blocker 4-(N-ethyl-N-phenylamino)-1,2-dimethyl-6-(methylamino) pyrimidinium chloride(ZD7288) blocks the induction of long-term pot... The selective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HCN) channel blocker 4-(N-ethyl-N-phenylamino)-1,2-dimethyl-6-(methylamino) pyrimidinium chloride(ZD7288) blocks the induction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the perforant path-CA3 region in rat hippocampus in vivo.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ction of ZD7288, we record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in perforant path-CA3 synapses in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 measured glutamate content in the hippocampus and in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s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determined intracellular Ca2+ concentration([Ca2+]i) using Fura-2. ZD7288 inhibited th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 and these effects were mirrored by the nonspecific HCN channel blocker cesium. ZD7288 also decreased glutamate release in hippocampal tissue and in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s. Furthermore, ZD7288 attenuated glutamate-induced rises in [Ca2+]i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and reversed 8-Br-c AMP-mediated facilitation of these glutamate-induced [Ca2+]i ris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ZD7288 inhibits hippocampal synaptic plasticity both glutamate release and resultant [Ca2+]i increases in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ZD7288 Ih channels perforant path-CA3 synapse long-term potentiation 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glutamate releas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Propofol enhances the 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in CA1 hippocampal slices of young and aged mice 被引量:3
15
作者 Yin Yiqing William J Middleton +2 位作者 Carlos M. Florez Peter L. Carlen Hossam EI-Beheiry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37-141,共5页
Background Increasing age was shown to decrease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pfol.However,the mechanisms of ageing-induced potentiation of anesthetic actions have not been clearly explored.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 Background Increasing age was shown to decrease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pfol.However,the mechanisms of ageing-induced potentiation of anesthetic actions have not been clearly explored.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propofol on the 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fEPSPs) in hippocampal slices of young and aging mice.Methods Brain slices were prepared from C57BL6 male young (2 months) and aging (>12 months) mice.The dendritic 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was recorded from the CA1 stratum radiatum using patch clamp electrophysiological methods.A bipolar concentric stimulating electrode was placed along the Schaffer collateral for othodromic stimulation.The effects of clinically-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propofol were studied in the young and ageing mouse tissues.Results Propofol application increased the orthodromically evoked fEPSP produced in slices taken from young and older animals.A striking feature in the I/O relationship was the decreased enhancement of the fEPSPs by propofol in slices from older mice.A clinic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10 μmol/L,showed more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in amplitude and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fEPSP in young compared to tissues from older mice (amplitude:young (24.9±3.4)%,old (4.6±1.6)%; AUC young (30.6±5.4)%,old (2.1±1.7)%).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ired-pulse facilitation (PPF) ratios calculated for the responses obtained in tissues from young mice.In slices from older mice,in the presence of 10 μmol/L propofol,PPF was decreased and returned to baseline after washout (baseline 1.21±0.01,propofol:1.16±0.01).Bicuculline (15 μmol/L) blocked the enhancement of propofol on fEPSP in tissues from young and old mice.Conclusion The fEPSP of slices from aging mice demonstrates diminished sensitivity to the enhancing actions of propof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POFOL 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CA1 hippocampal slice AGING patch clam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