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婴分离应激导致青少年期大鼠抑郁并改变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
1
作者 韦红巧 邱然 +4 位作者 王芳 林楚臻 莫景筌 陈业俊 杨林杰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明确母婴分离(MS)应激及GABAA受体α6亚单位(Gabra6)抑制剂对海马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组,MS乳鼠与母鼠定期分离,建立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新环境进食抑制、强迫游泳以及糖水... 目的明确母婴分离(MS)应激及GABAA受体α6亚单位(Gabra6)抑制剂对海马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组,MS乳鼠与母鼠定期分离,建立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新环境进食抑制、强迫游泳以及糖水偏爱实验检测青少年期大鼠抑郁行为;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方法检测对照及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结果青少年期MS大鼠在新环境中进食潜伏期(P<0.01)以及强迫游泳漂浮不动时间均延长(P<0.01),Gabra6拮抗剂呋塞米可显著增强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中记录到的eEPSC(P<0.001),呋塞米对慢性MS应激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eEPSC的增强作用较弱(P<0.05)。结论MS应激可作用于海马Gabra6,改变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并导致大鼠抑郁,在此基础上研究作用于GABA受体的药物有望成为抑郁症治疗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分离 海马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GABAA受体α6亚单位
下载PDF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于婵娟 刘涛 +1 位作者 田亮 蒋晖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370-2372,共3页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海马脑片均分为四组:脂肪乳剂组;10μM依托咪酯组;荷包牡丹碱+10μM依托咪酯组;士的宁+10μM依托咪酯组。记录用药前和40min后膜钳制电压为-70mV时的兴奋...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海马脑片均分为四组:脂肪乳剂组;10μM依托咪酯组;荷包牡丹碱+10μM依托咪酯组;士的宁+10μM依托咪酯组。记录用药前和40min后膜钳制电压为-70mV时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幅值。结果在膜钳制电压为-70mV时,脂肪乳剂对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EPSC幅值无明显影响,而10μM依托咪酯可明显降低EPSC幅值(P<0.05)。应用荷包牡丹碱预孵脑片可完全消除10μM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EPSC值的抑制作用(P<0.05)。在应用士的宁预孵脑片后,10μM依托咪酯可使EPSC值下降约16.2%;但与依托咪酯组相比,该抑制作用被明显削弱(P<0.05)。结论依托咪酯可能主要通过增强突触γ-氨基丁酸A受体功能而抑制兴奋性突触活动。甘氨酸受体在其中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海马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原文传递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结构电流-电压曲线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于婵娟 刘亚华 +3 位作者 田亮 黄春阳 刘涛 蒋晖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离子通道层面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海马脑半球,运用切片机制作400μm厚度的海马脑...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离子通道层面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海马脑半球,运用切片机制作400μm厚度的海马脑部切片。切片分别置于60μL脂肪乳剂和依托咪酯(相当于10μmol/L)乳剂中孵育40min。在Schaeffer侧支/联合纤维处给予单个刺激,同时改变CA1锥体神经元细胞膜钳制电位(-100^+40mV时,变化幅度为20mV),绘制I-V曲线,并且采用膜片钳内面向外式记录技术全程记录外向整流特性的单通道氯电流。结果在保持膜钳制电位-70mV的条件下,10μmol/L的依托咪酯降低反转电位,其电位由-53mV左右降低为-60mV左右,I-V曲线左移,相应的单通道氯电流明显增强,通道开放程度增加。结论在静息状态下,依托咪酯主要作用于兴奋性突触后膜GABAA受体,通过使其EPSCs的离子构成发生变化抑制兴奋性突触活动,此过程中外向的电流分量增加,发生的主要改变可能为氯离子的跨膜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CA1 依托咪酯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I-V 曲线 单通道氯电流
下载PDF
红藻氨酸对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智良 徐如祥 +4 位作者 姜晓丹 尹震 罗成义 杜谋选 邹雨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KA受体的激活不仅显著性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流(P<0.01),而且同时显著性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流(P<0.01)。结论KA受体通过激活同时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传入,对海马神经元动力学的平衡产生影响,从而促进癫痫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氨酸 海马 CAl区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 influences the visual cortex
5
作者 Mingming Liu Chuanhuang Weng +1 位作者 Hanping Xie Wei Q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4期2713-2718,共6页
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 are consider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ynaptic plasticity in the developing visual cortex.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a rat model of binocular form ... 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 are consider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ynaptic plasticity in the developing visual cortex.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a rat model of 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 by suturing the rat binocular eyelids before eye-opening at postnatal day 14. During development, the decay time of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mediated by a-amino-3- 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 of normal rats became longer after eye- opening; however, the decay tim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 rats. The peak value in the normal group became gradually larger with ag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 group.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 influences the properties of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mediated by a-amino-3- 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 in the rat visual cortex around the end of the critical period, indicating that form sti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xperience-dependent modification of neuronal synapses in the visual cor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whole-cell recording visual cortex 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 visual development neuraldevelopment regenera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卢非酰胺选择性抑制大鼠C纤维介导的伤害性初级传入发挥镇痛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洁 白晓光 +4 位作者 刘暾 李建民 王群 濮雅楠 吕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卢非酰胺(rufinamide,RUF)对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上的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对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卢非酰胺...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卢非酰胺(rufinamide,RUF)对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上的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对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卢非酰胺对神经元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AP)发放频率及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 EPSC)幅度及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的影响。制备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模型(spinal nerve ligation,SNL),观察腹腔注射卢非酰胺对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的影响。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灌注卢非酰胺可明显抑制由C纤维介导的单突触e EPSC幅值,这一作用经洗脱可恢复至加药前,但对Aδ纤维介导的e EPSC幅度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卢非酰胺还可减少II层胶状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减弱神经元的兴奋性,同时降低s EPSC的频率,但对其幅度没有影响。在大鼠SNL模型上,卢非酰胺能有效缓解由神经结扎引起的病理性疼痛,且镇痛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卢非酰胺可以通过减少SG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选择性的抑制脊髓背角浅层C纤维介导的伤害性初级传入而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非酰胺 神经病理性疼痛 膜片钳 脊髓胶状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大鼠
下载PDF
热性惊厥对大鼠海马齿状回谷氨酸受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炼 罗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了解热性惊厥导致神经损伤的详细机制,以筛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选取出生10 d的新生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热性惊厥模型。通过大鼠脑片灌流和全细胞记录的膜片钳技术检测了热性惊厥时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3种谷氨酸受体的兴奋性突触... 目的了解热性惊厥导致神经损伤的详细机制,以筛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选取出生10 d的新生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热性惊厥模型。通过大鼠脑片灌流和全细胞记录的膜片钳技术检测了热性惊厥时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3种谷氨酸受体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分别由NMDA和AMPA受体介导的EPSC和混合EPSC。并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大鼠齿状回的混合EPSC为(138±23)pA,而热性惊厥组混合EPSC为(186±29)pA,较前者明显上升(P<0.05)。同时发现热性惊厥组齿状回由NMDA受体介导的EPSC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者分别为(92±14)pA和(60±10)pA(P<0.05)。但由AMPA受体介导的EPSC热性惊厥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两者分别为(65±17)pA和(68±11)pA(P>0.05)。结论热性惊厥选择性使齿状回NMDA受体兴奋性增加,但不影响AMPA功能,这构成了热性惊厥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惊厥 海马 谷氨酸受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视皮层AMPA受体电流的发育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昌鹏 阴正勤 +1 位作者 秦伟 翁传煌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9期641-645,共5页
目的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对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acid,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进行了研究。方法采... 目的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对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acid,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生后3~8周正常大鼠视皮层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结果在大鼠视皮层Ⅱ—Ⅳ层,95倒神经元形成全细胞记录,其中记录到AMPA受体电流43例;生后3~8周,视皮层神经元的输入阻抗、静息膜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3—8周,AMPA受体电流的潜伏期、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及半波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3~6周AMPA受体电流的幅值随发育逐渐增加,6~8周幅值变化不显著。结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到成年阶段,大鼠视皮层神经元被动膜学特性无明显变化;AM—PA受体电流幅值随发育逐渐增加,关键期终止时达顶峰;突触后AMPA受体的功能变化可能参与了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记录 AMPA受体 大鼠
下载PDF
小鼠前额叶皮层出生后发育过程中篮状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变化
9
作者 朱彦兵 赵冰 +4 位作者 张亚强 王欢 潘雨花蕾 赵羽商 殷东敏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533,共9页
篮状细胞是一类表达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本文利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篮状细胞的G42转基因小鼠,研究小鼠前额叶皮层出生后发育过程中篮状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基因... 篮状细胞是一类表达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本文利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篮状细胞的G42转基因小鼠,研究小鼠前额叶皮层出生后发育过程中篮状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变化。麻醉下取出生后第7天(postnatal day 7,P7)、14天(P14)和21天(P21)G42小鼠的前额叶皮层脑组织,制作脑片,人工脑脊液中孵育1 h后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篮状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另外,消化上述时间点的脑组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EGFP标记的篮状细胞,建库后进行转录组测序。从P7到P21,篮状细胞的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超极化程度越来越大,膜输入阻抗(membrane input resistance,Rm)逐渐降低;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幅度逐步增大,AP持续时间逐渐缩短,而AP阈电位无显著变化;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的频率逐渐变大,但幅度无显著变化。转录组测序发现,P14相对于P7的篮状细胞有68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22个基因上调,660个基因下调),而P21相对于P14的篮状细胞仅有17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107个基因上调,69个基因下调)。这些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神经凋亡、RNA剪接、高尔基体囊泡转运和轴突导向生长等生物学通路。以上结果揭示了篮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电生理特性和基因表达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调控篮状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状细胞 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转录组基因表达谱
原文传递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成分的影响
10
作者 于婵娟 刘亚华 +2 位作者 张哲哲 史春慧 蒋晖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34-935,941,共3页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成分(EPSC)的影响。方法 20张脑片分为2组:对照组(脂肪乳剂组,n=10)和实验组(10μmol·L-1依托咪酯组,n=10)。以脂肪乳剂或依托咪酯孵育海马脑片40 min,在Schaeffer侧支/联合纤维...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成分(EPSC)的影响。方法 20张脑片分为2组:对照组(脂肪乳剂组,n=10)和实验组(10μmol·L-1依托咪酯组,n=10)。以脂肪乳剂或依托咪酯孵育海马脑片40 min,在Schaeffer侧支/联合纤维连续给予配对刺激,记录EPSC2/EPSC1值。给予单刺激,同时改变膜钳制电压,制作电流-电压(I-V)曲线。结果在膜钳制电压为-70 mV,2组EPSC2/EPSC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反转电位由-53 mV降为-60 mV,I-V曲线左移。结论本浓度的依托咪酯对突触前膜的影响较小,主要使构成EPSC的离子成分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电流-电压曲线 依托咪酯 海马
原文传递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燕 田磊 +1 位作者 徐林 莫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32-1036,共5页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PNS(0.05~0.4g/L)对刺激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的影响,继而以脉冲间隔为50ms的配对刺激代替单刺激,通过EPSC2/EPSC1(P2/P1)值的变化观察PNS对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的影响。结果 0.1~0.4g/LPNS显著抑制EPSCs(P〈0.05),且PNS在抑制P1、P2的同时明显升高P2/P1值(P〈0.05),加强了双脉冲易化,但PNS对IPSCs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PNS显著减小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EPSCs而不影响IPSCs,说明PNS不是通过强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地抑制兴奋性神经元,而是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直接产生抑制;PNS明显升高P2/P1值,说明PNS是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海马CA1区 突触前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传安 张贤华 +7 位作者 陈进东 夏玉平 黄志源 马增明 谢彬 谢彦颖 谢奕彬 李桂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17,共8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excitatory/i...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excitatory/inhibitory,E/I)平衡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生理盐水组(CTRL+Veh组)、对照+GBE组(CTRL+GBE组)、模型+生理盐水组(CUMS+Veh组)、模型+GBE组(CUMS+GBE组),每组12只小鼠。CUMS+Veh组和CUMS+GBE组小鼠采用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造模期间CTRL+GBE组和CUMS+GBE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GBE(70 mg/kg,1次/d),CTRL+Veh组和CUMS+Veh组小鼠无应激、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造模结束后采用糖水偏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主运动、探索能力、焦虑行为。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mPF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全细胞记录检测神经元E/I平衡,包括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与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双因素(是否给予GBE,是否给予CUMS造模,用GBE×CUMS表示)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小鼠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及运动总距离、糖水偏爱率比较,GBE×CUMS交互作用显著(F=24.90,4.82,3.91,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UMS+Veh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47.15±3.58)s]及运动总距离[(19.33±0.86)m]、糖水偏爱率[(59.11±8.79)%]均低于CTRL+Veh组[(61.55±2.49)s、(23.24±1.21)m、(84.02±7.45)%](均P<0.01),CUMS+GBE组[(56.51±3.53)s、(20.75±1.31)m、(70.80±11.79)%]均高于CUMS+Veh组(均P<0.05)。各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比较,GBE×CUMS交互作用显著(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 氧化应激 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小鼠
原文传递
氯胺酮在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13
作者 每晓鹏 王智明 +2 位作者 张惠 徐礼鲜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9-244,共6页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s and 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钳制电压在0mV时,在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中加入10-5mol/LAP-V和10-6mol/LCNQX,可记录到sIPSCs。将此时记录到的频率和幅值都作为前对照组的基础值(100%)。给予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IPSCs频率为127.93%±25.17%(P<0.05),幅值为104.78%±11.35%(P>0.05,n=7);(2)钳制电压为-70mV时,在ACSF中加入3×10-7mol/L士的宁和10-6mol/L荷包牡丹碱后,可观察到sEPSCs。加入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分别为97.89%±4.06%和101.63%±7.66%(P>0.05,n=8)。以上结果提示:(1)KTM增加了sIPSCs的频率,而对幅值没有明显影响,即KTM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而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不明显;(2)KTM对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未见明显影响,说明KTM在SG内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无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推测KTM在脊髓SG内主要通过增强抑制性信息传递发挥作用,KTM增强SG内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可能与其在脊髓背角发挥麻醉和镇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脊髓背角Ⅱ层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 大鼠
下载PDF
贝沙罗汀拮抗Aβ_(25-35)诱导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文博 寇亚芬 +2 位作者 张引国 赵景霞 张玲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_(25-35)损伤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的靶点及贝沙罗汀的可能拮抗效应。方法:以出生7~14 d Wistar大鼠海马脑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自发兴奋性突触... 目的:初步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_(25-35)损伤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的靶点及贝沙罗汀的可能拮抗效应。方法:以出生7~14 d Wistar大鼠海马脑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 EPSCs)和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分析不同组神经元s EPSCs和mEPSCs幅度及频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Aβ_(25-35)(1μmol/L)处理后,海马神经元sEPSCs与mEPSCs平均幅度和平均频率都显著降低(均P<0.05)。向Aβ_(25-35)处理过的海马脑片中加入贝沙罗汀(5μmol/L)后,sEPSCs与mEPSCs平均幅度和平均频率较Aβ_(25-35)组都显著提高(均P<0.05)。贝沙罗汀处理组sEPSCs与mEPSCs平均频率和平均幅度与对照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Aβ_(25-35)可作用于CA1区,导致海马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功能损伤,贝沙罗汀通过作用于突触前和突触后位点拮抗Aβ_(25-35)的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贝沙罗汀 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延海 王珏 张广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098-2101,共4页
目的:观察在发育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上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是否具有调制作用.方法: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13~15dSD大鼠视皮层II/III层椎体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观察D-丝氨酸对m... 目的:观察在发育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上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是否具有调制作用.方法: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13~15dSD大鼠视皮层II/III层椎体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观察D-丝氨酸对mEPSCs的调制作用.结果:mEPSCs包含两种受体电流成分,即AMPA受体与NMDA受体电流成分;应用外源性D-丝氨酸(1,10和100μmol/L)均增强了mEPSCs的NMDA受体电流成分(P<0.01),并呈现浓度依赖性,而应用NMDA受体阻断剂D-APV(50μmol/L)完全阻断这种增强效应.此外,D-丝氨酸没有影响mEPSCs的AMPA受体电流成分.结论:在大鼠视皮层II/III层锥体神经元上,突触后NMDA受体的甘氨酸结合位点是不饱和的,应用外源性D-丝氨酸可以增强NMDA受体功能,本研究为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 D-丝氨酸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突触传递 视皮层 大鼠
下载PDF
毒蕈碱乙酰胆碱M2/M4受体亚型在调节脊髓背角神经元谷氨酸能递质释放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威 郭英 袁维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8-841,共4页
目的研究毒蕈碱胆碱能受体(mAChRs)亚型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mAChRs非特异性激动剂氢化震颤素M(Oxo-M)对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 目的研究毒蕈碱胆碱能受体(mAChRs)亚型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mAChRs非特异性激动剂氢化震颤素M(Oxo-M)对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的影响,给予M2/M4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喜巴辛,观察mAChRs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递质释放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Oxo-M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的幅度显著降低,其抑制强度呈浓度依赖性,喜巴辛可以拮抗Oxo-M对刺激诱发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在记录的25个细胞中,92.3%的单突触细胞和75%的多突触细胞表现为Oxo-M抑制作用被完全拮抗,另有16%的细胞表现为部分拮抗作用。结论 mAChRs激活后通过位于脊髓背角传入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M2或M4受体亚型抑制兴奋性谷氨酸递质的释放,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胆碱能系统和mAChRs在脊髓水平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蕈碱胆碱能受体 脊髓背角 突触前抑制 谷氨酸能突触传递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神经肽Y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长征 董秀芳 +2 位作者 赵文清 张素芳 李文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6-878,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肽Y(NPY)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建立稳定的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NPY对海马神经元自发兴奋性... 目的观察神经肽Y(NPY)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建立稳定的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NPY对海马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的影响。结果 (1)体外培养12d的海马神经元轮廓清晰,折光性良好,彼此间广泛突触联系形成,适于神经元电生理试验。(2)癫痫组神经元sEPSCs发放频率(28.826±1.254HZ)高于对照组(1.296±0.241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μmol NPY组sEPSCs的频率为0.895±0.146HZ;1μmol NPY组频率为0.461±0.394HZ,与癫痫组(28.826±1.254HZ)相比,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μmol NPY组的频率降低的程度小于1μmol NPY组神经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SCs幅度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PY能够抑制癫痫神经元sEPSCs的频率,而不影响幅度,这为NPY基因治疗癫痫提供了电生理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癫痫 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激活γ-氨基丁酸B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谷氨酸递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秀丽 吴川 +4 位作者 郭跃先 王秋筠 刘飞飞 曹倩倩 张兆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683-687,共5页
目的 探讨激活γ-氨基丁酸B(γ-aminobutyric acid B, GABAB)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能神经元递质释放中的影响。方法 30只(4周龄,150 g^170 g)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15... 目的 探讨激活γ-氨基丁酸B(γ-aminobutyric acid B, GABAB)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能神经元递质释放中的影响。方法 30只(4周龄,150 g^170 g)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N组)、糖尿病神经痛组(D组)。D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 STZ)50 mg/kg制备糖尿病神经痛模型,N组腹腔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腹腔注射后第3~4周测定空腹血糖、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然后处死大鼠取腰1~5脊髓,制备脊髓薄片,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脊髓II板层单突触神经元谷氨酸能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eEPSCs)。细胞封接后稳定5 min开始记录,灌流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10、20、50 μmol/L的Baclofen(GABAB受体特异性激动剂),于给药前对照、给予上述浓度药后各时点及洗脱后5 min,记录上述各时点eEPSCs的波幅变化,比较Baclofen对两组大鼠eEPSCs波幅的抑制率,并观察CGP55845(GABAB受体特异性阻断剂,1 μmol/L)对Baclofen(50 μmol/L)eEPSCs作用的影响。 结果 与N组比较,D组大鼠血糖显著增高,PWT明显降低(P﹤0.05)。电生理共记录30个神经元(每组15个),1 μmol/L^50 μmol/L的Baclofen均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两组大鼠eEPSCs波幅(P﹤0.05),N、D两组在1、10、20、50 μmol/L Baclofen时点波幅抑制率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上述时点比较,D组显著低于N组(P﹤0.05),分别为:(47±7)vs(21±7),(55±6)vs(50±6),(92±6)vs(72±9),(95±8)vs(88±8),1 μmol/LCGP55845可完全去除50 μmol/L Baclofen对两组神经元(每组12个)eEPSCs的作用。结论 激活GABAB受体可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谷氨酸递质释放,但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其抑制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B受体 谷氨酸能 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脊髓背角 糖尿病 疼痛
原文传递
神经降压素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内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舰 冯宇鹏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内源性神经肽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方法,在脊髓薄片上观察NT对SG内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 目的:研究内源性神经肽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方法,在脊髓薄片上观察NT对SG内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1)灌流NT(2μmol/L)对SG内神经元m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影响,说明NT不影响SG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2)灌流NT(2μmol/L)能增加SG内神经元mIPSCs的频率,但对幅值无明显影响,即NT可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但对突触后神经元无明显影响。结论:NT可通过增加SG内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的途径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降压素 胶状质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电压膜片钳
下载PDF
发育中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20
作者 白天宇 段红梅 +6 位作者 张博雅 郝鹏 郝飞 高钰丹 赵文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490,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2-,3-Week)、1、2、3月龄组(1-,2-,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2-,3-Week)、1、2、3月龄组(1-,2-,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术区分锥体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同时记录各组小鼠脑片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动作电位(AP)及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结果:与中间神经元相比,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AP放电特征表现为规则放电(RS),放电频率较为缓慢。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在出生后发育期间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2周龄组的静息膜电位(RMP)表现为显著超极化(P<0.01),2周后再无明显改变;1月龄组的膜输入阻抗(R in)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在1月龄后无明显变化;膜电容(Cm)无明显变化。AP在发育早期的变化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3周龄组AP阈电位绝对值和幅值显著增加(P<0.01),2周龄组AP半波宽显著降低(P<0.05),在此之后无显著变化。sEPSCs随发育过程的变化表现为:1月龄小鼠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相较于1周龄组均显著增加(P<0.01),在1月后趋于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小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存在时间特异性,电生理特性的成熟程度可以作为检测神经元是否成熟的功能学指标,同时电生理特性可以作为皮质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区分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运动皮层 发育 全细胞膜片钳 被动膜特性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