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 被引量:150
1
作者 王希恩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4,324,共12页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与民族结构的重合是民族隔阂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障碍。所谓"推进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就是打破民族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员掺杂或嵌入到其他社会结构中去,从而为消除民族隔阂、实现交融创造条件。从聚居到杂居再到散居是民族过程在族体分布形态上的演进规律,也是民族实现交融的一种基本趋势。居住结构的互嵌应当在分层结构和从业结构互嵌的基础上得以推进,着重需要打破的是妨碍民族交往、对现代生活进步和发展形成障碍的"社区环境",而不是全部的民族聚居和杂居,因此应特别注重相互接纳和包容的软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交融 互嵌 社会结构
下载PDF
移民的境遇——马拉默德小说中的种族抒写 被引量:7
2
作者 傅勇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马拉默德的小说透过犹太人的困境直面人类生存的普遍状况。犹太民族性包含了一定的世界性,而世界性的实现又丰富和完善了犹太民族性的内涵。本文从宗教、历史以及后殖民多元化等角度分析马拉默德小说所反映的种族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马... 马拉默德的小说透过犹太人的困境直面人类生存的普遍状况。犹太民族性包含了一定的世界性,而世界性的实现又丰富和完善了犹太民族性的内涵。本文从宗教、历史以及后殖民多元化等角度分析马拉默德小说所反映的种族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马拉默德的小说既表现出犹太民族性,又表现人类生存的多元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纳德·马拉默德 种族 共融 杂糅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蒙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基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黄孝东 张继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188,共7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同根、同源、同宗属性,具体体现在文化遗产要素的互嵌、遗产主体的相互联结以及遗产功能的相互依存上,这充分说明蒙汉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交往的双向性、自愿性与互补性。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审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存续,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 文化遗产 蒙汉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何处是“苗疆”?——基于地域与族群视角的评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暨爱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3,共8页
“苗疆”作为历史的地域概念,自明见于载籍,至民国被新的行政区划概念所取代,历数百年。其义或因时间、文化与政治等变化而有不同指向,但最终都归于广义抑或狭义的空间定位上。于明清具体历史情境,“苗疆”当在湘、黔、川交界处,主体乃... “苗疆”作为历史的地域概念,自明见于载籍,至民国被新的行政区划概念所取代,历数百年。其义或因时间、文化与政治等变化而有不同指向,但最终都归于广义抑或狭义的空间定位上。于明清具体历史情境,“苗疆”当在湘、黔、川交界处,主体乃湖南西部与西北部、贵州东北部与东南部。域内不仅各色“苗人”聚居,且与大量“土人”“民人”共处。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苗疆”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日深,反映了明清以来“边缘”之地国家进程的具体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 族群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北魏赐客制及其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5
作者 张鹤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23,共13页
拓跋珪恢复代国之时,实行使归顺者能够获得客身份的做法。北魏建国后,道武帝拓跋珪使赐客的规定制度化。北魏国家使“归国”少数族首领能够成为授客对象;而对“归国”汉人而言,只有上层群体,可以获得“客”身份。北魏国家对客实行了优... 拓跋珪恢复代国之时,实行使归顺者能够获得客身份的做法。北魏建国后,道武帝拓跋珪使赐客的规定制度化。北魏国家使“归国”少数族首领能够成为授客对象;而对“归国”汉人而言,只有上层群体,可以获得“客”身份。北魏国家对客实行了优待的措施,使少数族和汉族的客能够受封爵位和受任职官,并且,还能获得物质赏赐。尤其对少数族人的客,北魏国家实行赐婚的做法。因为北魏赐客制的实行,使客阶层与拓跋鲜卑统治者建立起牢固的君臣关系,并在“归国”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就促使“归国”群体的独立性逐渐泯灭。而且,随着孝文帝汉化措施的推行,使代人与汉人的交融不断深化,从而在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上日趋一致,因此,北魏实施的赐客制对促进北方民族交融,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赐客制 民族 交融 影响
下载PDF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滇东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6
作者 马晓粉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7-76,共10页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交融,汉文化在滇东形成一定影响;三国至西晋时期,汉人移民逐渐在地化,与土著的交流、交融深度加深。东晋南北朝时期,汉人移民土著化,在主动接受土著文化的同时传承着汉文化,形成了兼具汉文化和土著文化双重特色的“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爨文化 滇东
下载PDF
西夏南部榷场贸易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殷铭徽 刘海洋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6-80,共5页
榷场贸易作为西夏与北宋的主要贸易方式,在金与西夏并立时期得到维持,并由于政治因素和贸易需要而逐步发展。榷场贸易带动了陕甘地区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交融互嵌。文章利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相关的史料记... 榷场贸易作为西夏与北宋的主要贸易方式,在金与西夏并立时期得到维持,并由于政治因素和贸易需要而逐步发展。榷场贸易带动了陕甘地区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交融互嵌。文章利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相关的史料记载,以西夏南部榷场贸易为研究对象,论述陕甘地区民族交融过程在经济方面的体现。西夏与金之间榷场贸易的发展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程度,为陕甘地区民族交融提供了经济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 西夏 陕甘地区 榷场贸易
下载PDF
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日常工作研究——兼论民国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
8
作者 白云竹 李俊义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蒙藏院(其前身为蒙藏事务局)是民国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府直属机构,在治理边疆民族事务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贡桑诺尔布作为蒙藏院总裁,为北洋政府效力近十六载,是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规划者。从民国时期报... 蒙藏院(其前身为蒙藏事务局)是民国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府直属机构,在治理边疆民族事务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贡桑诺尔布作为蒙藏院总裁,为北洋政府效力近十六载,是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规划者。从民国时期报刊资料入手,结合档案、公函等史料,分类研究贡桑诺尔布的日常工作内容,探讨贡桑诺尔布在民国边疆治理中的作用,厘清贡桑诺尔布在这一历史时期为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桑诺尔布 蒙藏院 民国时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古代少数民族文人汉诗研究之意义何在?——读米彦青《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9
作者 李珊珊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293-302,311,共11页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要思路并结合具体内容,论及少数民族汉诗写作缘由、诗作特质、研究根本,将少数民族汉诗置于恰当的历史地位,以进一步明晰它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汉诗创作 文学交融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下载PDF
多重饮食叙事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甘肃临夏州打平伙风俗为例
10
作者 薛晨浩 王生鹏 白永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能叙事、传承饮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文化叙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国家叙事。新时代,应充分挖掘打平伙风俗内含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平伙 饮食风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临夏 叙事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桂林百姓傩的传承与重构
11
作者 郑开妍 黄艺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102-107,共6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我国傩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已经趋近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丛系。桂林百姓傩由中原傩演变而来,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获得生机,蕴藏着独特的文...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我国傩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已经趋近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丛系。桂林百姓傩由中原傩演变而来,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获得生机,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该文在现代文化冲击和文化全球化双重影响下,分析了桂林百姓傩在表演目的、艺人身份、承载功能等方面的转变,发现其仍处于不断被解构、再重构的过程。而把握好傩文化的现代重构路径,需要从思维到具体实践进行深入转变,以期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傩文化的积极意义转向,助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傩文化 桂林百姓傩 民族交融 文化传承 路径重构
下载PDF
具身视角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媒介呈现与民族交融——以快手平台长三角地区自媒体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5,共9页
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传播与互动媒介,正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身体展演的重要平台和族际互动的具身场域。长三角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区域,以快手平台上长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媒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媒体... 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传播与互动媒介,正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身体展演的重要平台和族际互动的具身场域。长三角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区域,以快手平台上长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媒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媒体在短视频个人场域中的多层次身体展演,探究短视频公共场域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媒体与各民族用户之间的身体间性,旨在推动民族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短视频 民族交融
下载PDF
古代墓葬与和亲文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晓丽 杨亚蓉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69-79,共11页
体现人们身份、地位的古代墓葬,传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一些信息。承载着和亲文化的诸多墓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无论是出土的古代墓葬,还是文献记载、实地调查的古代墓葬,都为和亲及和亲文... 体现人们身份、地位的古代墓葬,传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一些信息。承载着和亲文化的诸多墓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无论是出土的古代墓葬,还是文献记载、实地调查的古代墓葬,都为和亲及和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视角。古代墓葬所承载的和亲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二是多元聚合性,三是开放包容性,四是传承与创新性。通过对体现和亲文化的古代墓葬的初步梳理和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墓葬 和亲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民族交融与回汉关系——以华北地区沧州市回族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贾旻芾 何星亮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3,共5页
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在沧州回族地区的调查资料,探讨沧州地区回汉民族关系长期保持和谐的原因。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是血缘交融、文化交融和居住交融。回汉关系的和谐与民族交融密不可分。血缘交融主要体现在族际通婚方面,文化交融主要体... 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在沧州回族地区的调查资料,探讨沧州地区回汉民族关系长期保持和谐的原因。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是血缘交融、文化交融和居住交融。回汉关系的和谐与民族交融密不可分。血缘交融主要体现在族际通婚方面,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居住交融主要体现在交错杂居。文章于此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并说明民族交融是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 文化交融 回汉关系 沧州回族
原文传递
明清黔东南苗汉文化交融及其对现代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15
作者 李储林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梳理明清时期黔东南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和相互影响,总结苗汉之间的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从而探讨苗文化在汉文化的背景和冲击下的调适力和创新力。以史为鉴,对现阶段苗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调... 通过梳理明清时期黔东南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和相互影响,总结苗汉之间的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从而探讨苗文化在汉文化的背景和冲击下的调适力和创新力。以史为鉴,对现阶段苗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调适方案作出一定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文化 汉族文化 文化交融 民族交融
下载PDF
发挥民族典籍外译价值,走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之路——以《藏族格言诗英译》为例
16
作者 滑彦立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4,共4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典籍,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该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个多元体,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其典籍英译是这一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独特,无可替代。可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使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典籍,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该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个多元体,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其典籍英译是这一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独特,无可替代。可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的多样性越来越向单一性方面发展。翻译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播者,让这些民族的文化瑰宝发光发亮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藏族格言诗英译》的例释展示民族典籍外译在促进文化交流、彰显民族文化的软实力、见证民族文化的历史交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典籍 藏族格言诗 文化软实力 交融
下载PDF
契丹-辽多民族音乐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嵬 《艺术探索》 2020年第3期79-87,共9页
契丹民族是在鲜卑、乌桓、匈奴等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文化体系属东胡族系,其民族音乐继承了鲜卑民族音乐的内容,又融合了西域音乐的元素。辽以"番汉合治"的统治政策,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在继承... 契丹民族是在鲜卑、乌桓、匈奴等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文化体系属东胡族系,其民族音乐继承了鲜卑民族音乐的内容,又融合了西域音乐的元素。辽以"番汉合治"的统治政策,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在继承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促成了契丹-辽时期多民族音乐文化间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辽 多民族 音乐文化 交流 融合
下载PDF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访贤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4-6,16,共4页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来看,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统一",即多元性与交融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关键词 新疆 民族文化 多元 交融 传统 现代
下载PDF
民族交融视域下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与永恒价值
19
作者 周芷帆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1-54,共4页
作为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属性范畴,民族和文化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民族相互交融和文化认同是国家-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共同体的范围内,民族交融视角下的文化认同实质上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表现中华民族的多元化... 作为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属性范畴,民族和文化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民族相互交融和文化认同是国家-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共同体的范围内,民族交融视角下的文化认同实质上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表现中华民族的多元化特征。首先,本文对民族交融的内涵及特征进行阐述,分析民族交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的影响;其次,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地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其内容进行简要的描述,结合民族交融的时代背景,分析延安精神发展历程和面临的现状;最后,对民族交融视域下延安精神的新发展进行探究,阐释其蕴含的时代意义和核心价值。不断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新时代的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 文化元素 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
下载PDF
东汉时期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历史作用
20
作者 王广利 梁云 胡雪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5,共5页
在西汉或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拓跋鲜卑是否存在与中原汉民族或者毗邻北方民族的交往交融,史料中没有记载,考古发掘亦没有相应成果支撑,拓跋鲜卑社会应该尚处于孤闭状态。东汉时期,拓跋鲜卑先世自内蒙古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林区进入呼伦... 在西汉或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拓跋鲜卑是否存在与中原汉民族或者毗邻北方民族的交往交融,史料中没有记载,考古发掘亦没有相应成果支撑,拓跋鲜卑社会应该尚处于孤闭状态。东汉时期,拓跋鲜卑先世自内蒙古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林区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与中原政权、周边的匈奴和高车等部族有了交往交流交融,在此过程中,拓跋鲜卑逐渐发展进步,实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时期 拓跋鲜卑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