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教育应探求真善美融合的新理念 被引量:46
1
作者 杨道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30-132,共3页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探求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新理念,即既要从认识论上探求语文教育的"真",以促使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又要从伦理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善",以促使受教育...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探求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新理念,即既要从认识论上探求语文教育的"真",以促使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又要从伦理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善",以促使受教育者道德意识的觉醒;还要从美育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美",以促使受教育者自由心灵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念 认识论 伦理学 美育学
下载PDF
环境伦理与环境美学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望衡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120,共5页
环境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但是它超越了人类与环境的那种对立的关系,而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寻求精神上的愉快。环境伦理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抗争,对立是它的关键词,如何消除这种对立是它的职责;环境美学面对的是人与环境... 环境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但是它超越了人类与环境的那种对立的关系,而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寻求精神上的愉快。环境伦理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抗争,对立是它的关键词,如何消除这种对立是它的职责;环境美学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谐是它的关键词,如何将这种和谐转化成精神享受是它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伦理 环境美学 和谐
下载PDF
三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6
3
作者 纳日碧力戈 左振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1,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着手。中国的历史因各民族共同书写而丰富多彩,汉族的历史不全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语言文化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光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着手。中国的历史因各民族共同书写而丰富多彩,汉族的历史不全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语言文化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光辉灿烂,从汉藏语系的多声调语言,到阿尔泰语系的元音和谐语言,从"汉字圈"到方块壮字,从半坡遗址到河姆渡遗址,从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化自古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壮丽景色和多元归一的大趋势。中国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制度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我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平等联合的共和国。从名称上,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先进"与"落后",一律称为"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小民族要互相认同,并且共同认同中华民族,其中民心相通、互守尊严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同时,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伦理担当和美学感召不能缺场,意志推动也很重要,要保持希望的开放性,把它持续投射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创新认同之上,转化为主动进取、奋勇前行、人心向善、爱家爱国的能动性,所有这些都是民心相通、互守尊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尊严 伦理 美学 意志
原文传递
设计方法论的构成谱系 被引量:9
4
作者 张黔 《设计艺术研究》 2017年第2期41-46,57,共7页
国内设计学界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设计哲学和设计方法论,但尚未建构出设计方法论的谱系。设计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当代价值哲学。设计方法论可定义为围绕价值目标的实现对设计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设计方法论可分为设计认识论、设计伦理学... 国内设计学界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设计哲学和设计方法论,但尚未建构出设计方法论的谱系。设计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当代价值哲学。设计方法论可定义为围绕价值目标的实现对设计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设计方法论可分为设计认识论、设计伦理学和设计美学这3个方面,分别对应着设计活动中的真、善、美这3种人类基本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方法论 价值谱系 设计认识论 设计伦理学 设计美学
下载PDF
主体化的艺术——福柯的伦理谱系学与生存美学 被引量:2
5
作者 余虹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38-46,55,共10页
从有关“主体”的形而上学玄想转向对“主体化”的社会历史调查与思考是福柯主体论的根本性策略,此一 转向使福柯的思考与西方主体论的传统区别开来。福柯通过对道德进行结构分层而为分析主体化方式找到独特的 路径。在对古希腊、基督... 从有关“主体”的形而上学玄想转向对“主体化”的社会历史调查与思考是福柯主体论的根本性策略,此一 转向使福柯的思考与西方主体论的传统区别开来。福柯通过对道德进行结构分层而为分析主体化方式找到独特的 路径。在对古希腊、基督教和现代伦理实践的比较分析中,福柯描述了西方历史上不同的主体化方式并阐述了自己 的主体化立场。经由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以及对古希腊美学化伦理实践的分析,福柯突出了人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主体化 伦理 生存美学
下载PDF
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 被引量:6
6
作者 罗益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0-165,共6页
性是伦理审美的一大障碍,二者难以调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性的种种沸沸扬扬的纠纷,往往由伦理学而起。把伦理学纳入审美的视界,便给性别审美某种让步。这不仅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性别 伦理 美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新方向
下载PDF
美国环境文学:弘扬环境正义的绿色之思 被引量:7
7
作者 龙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6-109,共4页
环境正义主题贯穿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是美国环境文学的主导情感和思想。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包括两个维度:人与自然之正义和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美国环境文学家对环境正义的张扬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对解决... 环境正义主题贯穿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是美国环境文学的主导情感和思想。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包括两个维度:人与自然之正义和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美国环境文学家对环境正义的张扬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对解决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环境文学 环境正义 生态学 环境伦理学 环境美学
下载PDF
论学前教育学的听觉转向
8
作者 姜勇 周榆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3期31-47,共17页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以视觉为中心,具有理性主义的惯性和认识论哲学的倾向,只注重“看”而忽视其他感知觉,特别是听觉。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价值性、意义性,为克服传统理性主义与认识论哲学的局限开辟新的道路。听觉转...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以视觉为中心,具有理性主义的惯性和认识论哲学的倾向,只注重“看”而忽视其他感知觉,特别是听觉。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价值性、意义性,为克服传统理性主义与认识论哲学的局限开辟新的道路。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与以视觉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学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有无”之别,即视觉中心的“执我”和听觉转向的“无我”之哲学立场的差异。二是“孤众”之别,视觉中心的主体处于岑寂的“我观”状态,而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则是酬和的,共同构造的,强调心灵的转向,需要借助“重要他人”,特别是优秀教育者的力量。三是“见闻”之别,主要体现在方法论方面。视觉中心的学前教育学关注“在场性”,通过直观可见的实证主义方法揭示所谓的教育规律;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关心“不在场性”,相信“道说”的方式,通过“倾听”把握未能到场的“实事”背后的“大道”之言。基于此,学前教育学亟待转向基于听觉的立场,建立起基于听觉的话语体系:其一,建立起富有听觉伦理学色彩的学前教育学;其二,建立起饱含听觉美学精神的学前教育学;其三,建立起蕴藏听觉现象学意味的学前教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 听觉转向 听觉伦理学 听觉美学 听觉现象学
下载PDF
道德作为审美如何可能?
9
作者 王振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20,共12页
将康德“实践理性”与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精神进行简略比较,我们会得出中西不同文化意义的“道德作为审美”都是“可能”的这一初步结论。二者具有相异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机制。对于西方文化而言,“道德作为审美”之所以“可能”,是因... 将康德“实践理性”与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精神进行简略比较,我们会得出中西不同文化意义的“道德作为审美”都是“可能”的这一初步结论。二者具有相异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机制。对于西方文化而言,“道德作为审美”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格道德的至善与美,决定于“纯粹理性”即“上帝”的“在场”;就中国文化来说,是因为经过先秦“史”文化的“祛魅”即“理性化”过程,以“良知”即内在觉悟作为心灵根因的缘故,是心体与性体的合一于道。“道德作为审美”的可能实现,取决于“幸福”与“崇高”同时两栖于道德与审美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审美 实践理性 实用理性 良知
下载PDF
文学的伦理与伦理的文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成海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8-20,共3页
文学不仅提供历史素材也是人类道德生活史的画卷,它揭示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存在,是人类追求诗意性存在的成果;伦理学追问生活及人存在的正当性,是人类追求合道德性存在的结晶。二者的结合为我们展现既美又好的生活,即人最好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 文学 伦理学 审美 向善
下载PDF
生态审美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诗歌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4-37,41,共5页
中国的古人们一直重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古代即拥有今日之所谓生态美学研究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自然观及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 中国的古人们一直重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古代即拥有今日之所谓生态美学研究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自然观及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今天的人们从生态审美的新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问题进行哲学美学思考,从而重新发现和审视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生态伦理 生态审美
下载PDF
技术、资本与身体:医学美容整形的伦理审思
12
作者 丁华钟 刘玉莲 +1 位作者 刘玉辉 杨静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2,共5页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与个体身体意识的增强,身体在作为一种社会景观被目光所“审视”、作为一种数字幻象被审美所“期待”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改造对象被技术所“雕刻”。医学美容整形被视为改造身体、为身体提供“再识别”机会的有效...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与个体身体意识的增强,身体在作为一种社会景观被目光所“审视”、作为一种数字幻象被审美所“期待”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改造对象被技术所“雕刻”。医学美容整形被视为改造身体、为身体提供“再识别”机会的有效手段。然而,在资本的权力规训下,整个医学美容整形过程面临着目的异化、审美异化、身体异化、身份异化的伦理困境。据此,提出以身体伦理观照医学美容整形技术,通过端正医学美容整形目的、加强身体审美教育、规范医学美容整形技术应用、引导资本合理“用技”予以纾解,以期实现人的身体伦理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美容整形技术 身体伦理 审美 资本 异化
下载PDF
梅贻琦德智体美劳群诸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4
13
作者 瀚青 国新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67-70,共4页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 ,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内容包括 ,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 ,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群育各方面均得到发展 ,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建设有用的通才。梅贻...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 ,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内容包括 ,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 ,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群育各方面均得到发展 ,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建设有用的通才。梅贻琦对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贻琦 教育思想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群育
下载PDF
“伦理的身体”何以可能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丽昀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9,共7页
在当代社会,依靠传统的权威来解决伦理困境已再无可能。随着伦理学与理性传统之间的斗争不断推进,作为欲望载体的身体成为了伦理话语重新表述的重要渠道。目前,有关身体的研究更多是"关于身体,而不是来源于身体",更倾向于强调... 在当代社会,依靠传统的权威来解决伦理困境已再无可能。随着伦理学与理性传统之间的斗争不断推进,作为欲望载体的身体成为了伦理话语重新表述的重要渠道。目前,有关身体的研究更多是"关于身体,而不是来源于身体",更倾向于强调"表象的"而不是"体验的"问题。而"伦理的身体"则是随着现代性和理性权威的消解,以及主体的道德困境增加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身体类型。"伦理的身体"来自道德、美学与身体在社会学中的会合,身体因之出现在价值重估中,身体的感受成为了价值的重要来源。"伦理的身体"与道德、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两个重要的研究维度。"伦理的身体"的主旨是情感的身体,而不是理性的身体。它需要开放、宽容,尊重身份认同,保持差异,并且超越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身体 道德 美学 情感
原文传递
科技伦理和科技美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创新设计问题
15
作者 覃京燕 《创意与设计》 2023年第1期11-18,28,共9页
从科技伦理和科技美学的交叉学科视角,探索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带给设计学科的学枢与学域的核心问题。以无人驾驶车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新设计的方法原理、设计遵循的原则与设计评判的要素,提出以量子思维为指导并符合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 从科技伦理和科技美学的交叉学科视角,探索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带给设计学科的学枢与学域的核心问题。以无人驾驶车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新设计的方法原理、设计遵循的原则与设计评判的要素,提出以量子思维为指导并符合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规律的CMR+FBS的设计本体论,通过对比研究,提出符合中国文化与智能时代语境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万联网和元宇宙的综合可持续发展与设计目标,以建立设计学科的话语体系,并最终为设计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设计标准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科技美学 人工智能 创新设计
下载PDF
旅游哲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16
作者 孙九霞 王思雅 《旅游导刊》 2023年第6期22-36,共15页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哲学层面和价值论方面的探讨。目前,旅游更多以商业化的形式存在,旅游产业需要面对发展话语主导下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知识生产层面的反思。本文从旅游哲学视角出发,阐释...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哲学层面和价值论方面的探讨。目前,旅游更多以商业化的形式存在,旅游产业需要面对发展话语主导下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知识生产层面的反思。本文从旅游哲学视角出发,阐释“作为商业化的旅游”和“作为诗意栖居的旅游”两种旅游本体论,对笔者前期提出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进行进一步延伸解析。在关乎“善”的伦理性层面,旅游发展带来了乡村的主体性培育和城市的异化修复;在关乎“美”的审美性层面,旅游发展带来了乡村的文化自为和城市的审美解放。本文探讨了旅游发展背景下城乡从异化到自在自为的过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旅游哲学 伦理 审美
下载PDF
论扎迪·史密斯新作《摇摆时光》的叙事伦理和身份政治——兼谈史密斯小说创作美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卓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3,共9页
2016年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出版了新作《摇摆时光》。这部新作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其一,史密斯在这部作品中首次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其二,这是'一部宏大的社会小说',而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源于第一人称叙事和'... 2016年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出版了新作《摇摆时光》。这部新作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其一,史密斯在这部作品中首次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其二,这是'一部宏大的社会小说',而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源于第一人称叙事和'社会小说'之间明显的张力。在'叙事作为伦理'的视域中,这种叙事视角的改变势必带来叙事和伦理互动关系的改变。本文把自我放置在时间之轴、他者之轴、伦理之轴中,历史地考察史密斯独特的第一人称叙事所蕴含的叙事伦理对建构英国当代黑人女性多元身份政治的独特价值以及史密斯创作美学的独特性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迪·史密斯 《摇摆时光》 叙事伦理 身份政治 创作美学
原文传递
儒家德性伦理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慧梅 黄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0-36,共7页
儒家德性伦理对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中国休闲伦理体系的构建和休闲文明建设的基点置于人的主体素质的升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人的自我伦理鉴别及抵御能力的提高上,其所提供的基本理念植根于人性的德性优化建构与人... 儒家德性伦理对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中国休闲伦理体系的构建和休闲文明建设的基点置于人的主体素质的升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人的自我伦理鉴别及抵御能力的提高上,其所提供的基本理念植根于人性的德性优化建构与人生审美境界提升上。儒家德性伦理不但为中国休闲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文化智慧及实践方略,而且在休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伦理规约和道德实践的功效,具体体现在激发人心向善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休闲品质以及引导道德自律和构建心灵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休闲伦理 德性优化 人生审美
下载PDF
土地伦理与土地美学的诗性阐释——评生态散文《沙乡年鉴》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茂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是一部表现人与土地生态关联的生态散文。作品以饱含情感的散文话语,描述了沙乡荒野中的各种生命样态,记叙了作家在沙乡农场的生活体验,表现了独特的土地伦理思想和土地美学观念。《沙乡年鉴》是作家...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是一部表现人与土地生态关联的生态散文。作品以饱含情感的散文话语,描述了沙乡荒野中的各种生命样态,记叙了作家在沙乡农场的生活体验,表现了独特的土地伦理思想和土地美学观念。《沙乡年鉴》是作家土地伦理思想与土地美学观念的诗性阐释,对当代人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多·利奥波德 生态散文 《沙乡年鉴》 土地伦理 土地美学
下载PDF
童年美学观照下的伦理冲突——以《城南旧事》为例
20
作者 张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五四”时期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多种思想碰撞对话的时期。价值的“诸神之争”必然带来伦理的重构,伦理重构的冲动以儿童文学为场域呈现出丰富驳杂的意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呈现1920年代伦理冲突和重构的典型文本。女主角... “五四”时期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多种思想碰撞对话的时期。价值的“诸神之争”必然带来伦理的重构,伦理重构的冲动以儿童文学为场域呈现出丰富驳杂的意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呈现1920年代伦理冲突和重构的典型文本。女主角英子在“疯癫与文明”、好与坏、传统与现代、“出走”与“归来”等伦理困境中,以至真、至善的童心对现有方案提出质疑,其思考和选择呈现出的童年美学,提供了对黑暗现实进行批判和超越的未来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伦理冲突 童年美学 《城南旧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