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叶功富 谭芳林 +5 位作者 罗彩莲 乐通潮 崔丽娟 孙志同 林永源 刘荣成 《湿地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360-365,共6页
利用198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遥感影像数据,将该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水产池塘和其他湿地7个类型,对该... 利用198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遥感影像数据,将该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水产池塘和其他湿地7个类型,对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间,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景观越来越呈多类型均衡化分布,各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潮间淤泥滩涂的面积明显减少,从1988年的3043.62hm2减少到2005年的2009.42hm2,面积共减少1034.2hm2;而互花米草沼泽和水产池塘的面积在明显增加;1988年互花米草沼泽的面积仅为20.16hm2,到2005年时其面积已达563.05hm2,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增加了542.89hm2,平均每年增加约32hm2,且目前仍处于扩大阶段;水产池塘的面积从1988年的30.87hm2增加到2005年的185.01hm2,其面积增加了154.14hm2;由于人工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红树林面积在2005年达到50.72hm2,人工造林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沼泽的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河口 湿地 景观格局 变化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2段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夹层分布模式 被引量:16
2
作者 国景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0,共6页
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其综合解释成果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内夹层以泥质、钙质为主,局部发育过渡性夹层;并总结、建立了各类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充分利用开发区密井网特征,对三角洲前缘亚相... 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其综合解释成果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内夹层以泥质、钙质为主,局部发育过渡性夹层;并总结、建立了各类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充分利用开发区密井网特征,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夹层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内主要为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横向分布不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2°;河口坝的不同位置,夹层的岩石类型、厚度及分布稳定性不同。坝主体位置以过渡性夹层、钙质夹层为主,厚度较小且不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1.5°;坝缘和坝侧翼砂体内以泥质夹层为主,厚度稍大且相对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1.0°。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夹层不甚发育,规模较小的顺直河道段砂体内夹层数量少且以钙质夹层为主;而规模较大的弯曲段河道砂体侧翼多发育泥质夹层,中部多发育钙质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亚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夹层 分布模式
下载PDF
长江河口发育的新阶段、上海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吉余 蒋雪中 何青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4,共5页
受到第三驱动力的作用,长江河口发育模式由两侧岬角控制转变为中间依靠工程建筑向外突出的格局。这种格局的转变及利用航道疏浚土吹填,使得横沙东滩不断淤涨成陆。长江口南港南槽与北港之间的长兴岛、九段沙、横沙岛及横沙东滩组成串珠... 受到第三驱动力的作用,长江河口发育模式由两侧岬角控制转变为中间依靠工程建筑向外突出的格局。这种格局的转变及利用航道疏浚土吹填,使得横沙东滩不断淤涨成陆。长江口南港南槽与北港之间的长兴岛、九段沙、横沙岛及横沙东滩组成串珠状岛链,形成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横沙东滩新形成的约400 km2的土地和18 km深水岸线,加上远期建筑人工岛,可开发河口深水港区,与两侧河口湿地保护区相兼容,为上海提供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河口格局 亚三角洲
下载PDF
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滩涂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8
4
作者 侯森林 余晓韵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9-155,共7页
2008年9—11月和2009年3—5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段滨海滩涂对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开展了研究。共统计到鸻鹬类22种,这些种类在春季均能看到,秋季共统计到13种,春季优势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红颈滨鹬(C. rufic... 2008年9—11月和2009年3—5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段滨海滩涂对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开展了研究。共统计到鸻鹬类22种,这些种类在春季均能看到,秋季共统计到13种,春季优势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红颈滨鹬(C. ruficollis),秋季为黑腹滨鹬、红颈滨鹬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春季迁徙期鸟类的数量明显多于秋季,其比值约为3∶1。鸻鹬类多分布在自然滩涂,人工湿地(养殖塘)上也有一定数量的鸟类分布,但多以栖息为主。2个季节鸻鹬类的物种数在生境间差异均不显著,密度在生境间差异均显著;2个季节优势种黑腹滨鹬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均极显著,红颈滨鹬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均不显著,秋季环颈鸻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极显著;春季鸻鹬类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各生境间差异极显著,秋季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阳河口 鸻鹬类 迁徙期 时空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梁1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河口坝砂岩体夹层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国景星 张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1,共5页
综合岩心、测井资料及其综合解释成果,对梁1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夹层的结构层次、岩石类型、成因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并通过井间对比及夹层平面分布研究,分析河口坝环境中不同位置、不同类型夹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夹层的岩石类型分... 综合岩心、测井资料及其综合解释成果,对梁1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夹层的结构层次、岩石类型、成因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并通过井间对比及夹层平面分布研究,分析河口坝环境中不同位置、不同类型夹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夹层的岩石类型分为泥质、钙质及过渡性3类,依照稳定性及封隔性能可分为A,B,C3个级别,其中A级夹层具有较好的封隔及阻流作用;坝主体位置的夹层以钙质夹层、过渡性夹层为主,厚度较小且不甚稳定、封隔性较差;坝缘和坝侧翼的夹层以泥质夹层为主,厚度较大且相对较稳定,封隔性能较好;坝顶位置的夹层数量少且厚度变化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街组二段 三角洲前缘亚相 河口坝 夹层 分布模式
下载PDF
长江口—杭州湾悬沙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海飞 张志林 李伯昌 《上海国土资源》 2019年第2期70-74,共5页
本文通过搜集长江口—杭州湾水域23个测点,2011年洪、枯季大潮悬沙浓度数据,研究了该区域的悬沙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杭州湾的悬沙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北支大于南支,南支拦门沙区域大于南支上段,杭州湾区域则整... 本文通过搜集长江口—杭州湾水域23个测点,2011年洪、枯季大潮悬沙浓度数据,研究了该区域的悬沙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杭州湾的悬沙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北支大于南支,南支拦门沙区域大于南支上段,杭州湾区域则整体上大于长江口区域;长江口-杭州湾区域悬沙浓度自内向外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长江口—杭州湾泥沙虽基本来自长江径流输沙,但水体的悬沙浓度更多地受海洋动力作用控制,泥沙的再悬浮作用对水体含沙量的补充决定了该区域悬沙浓度的空间分布,故该区域的悬沙浓度主要表现为海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杭州湾 悬沙浓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典型大洪水下珠江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演变模式研究
7
作者 谭超 黄广灵 +3 位作者 黄本胜 区锦堂 刘美婷 罗志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5,共4页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的口门,也是珠江最重要的泄洪通道,在珠江三角洲水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其拦门沙冲淤演变模式对磨刀门河口地貌演变趋势分析及未来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以2005年6月典型大洪水...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的口门,也是珠江最重要的泄洪通道,在珠江三角洲水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其拦门沙冲淤演变模式对磨刀门河口地貌演变趋势分析及未来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以2005年6月典型大洪水过程为例,建立二维波流耦合的泥沙数学模型,分析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冲淤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典型大洪水条件下,上游来水来沙丰富,波浪对泥沙的转运作用相对被弱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浅滩等沙体发育,形成新的地貌单元,并促进两侧沙体以沙嘴的形态快速向前淤进,伴随发育河口次级分汊地貌单元。研究表明,影响河口冲淤演变特征的因素包括河道地形、流场、余流余沙场及水流挟沙力等,上游来水来沙量、潮汐、波浪等因素则主导河口拦门沙演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大洪水过程 拦门沙 演变模式
下载PDF
2016—2020年秦皇岛市入海河口水质变化规律分析
8
作者 张艳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2期130-132,共3页
入海的河口是连接海洋与河流的纽带,易受到陆地上人类活动影响,河口水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秦皇岛市主要河口的7个监测断面,采集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_(3)-N)、总磷(TP)及总氮(TN)等水质监测数据,根据《地表水环境质... 入海的河口是连接海洋与河流的纽带,易受到陆地上人类活动影响,河口水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秦皇岛市主要河口的7个监测断面,采集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_(3)-N)、总磷(TP)及总氮(TN)等水质监测数据,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分析秦皇岛市的主要河口水质。结果表明,2016—2020年,人造河口水质由Ⅴ类升为Ⅳ类;饮马河口水质由劣Ⅴ类升为Ⅲ类;汤河口水质由Ⅳ类升为Ⅱ类;戴河口水质由Ⅲ类升为Ⅱ类;洋河口水质由Ⅲ类升为Ⅱ类;石河口水质由Ⅲ类升为Ⅱ类;新开河口水质为Ⅱ类,没有明显的变化。7个河口主要污染物均为TN,并且超标严重。7个监测断面的各指标浓度年均值显示,2020年,除TN外,人造河口水质为Ⅳ类,其余河口水质为Ⅲ类;各监测断面TN浓度年均值均明显高于Ⅲ类水质标准值,表明污染物以TN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河口 水质 变化规律 总氮 秦皇岛市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潮沟发育与典型景观格局演变关系研究
9
作者 王岩 郑光辉 赵成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0-524,共15页
长江口九段沙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GF-2、Landsat以及GoogleEarth遥感影像数据,解译九段沙潮沟及景观类型空间分布,选取潮沟长度、曲率等10个潮沟特征参数以及斑块面积比、斑块密度等4种景观格局指数,探究... 长江口九段沙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GF-2、Landsat以及GoogleEarth遥感影像数据,解译九段沙潮沟及景观类型空间分布,选取潮沟长度、曲率等10个潮沟特征参数以及斑块面积比、斑块密度等4种景观格局指数,探究九段沙潮沟特征参数与典型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U-Net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典型景观总体精度最高为93.15%,Kappa系数为0.94;长江口九段沙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2011~2021年潮沟网络持续发育,逐渐扩大且复杂化,上沙与上沙潮沟长度分别增加52.821和133.467 km,与下沙相比,上沙潮沟发育网络连通性较好;在没有外来物种和人为干扰下,芦苇为九段沙上沙的优势物种,芦苇斑块面积比处于高值,互花米草为九段沙下沙的优势物种,互花米草斑块面积比处于高值;上沙潮沟长度、潮沟密度、潮沟曲率与芦苇斑块面积比呈较强正相关(p≤0.05),潮沟曲率与海三棱藨草破碎化程度呈一般正相关,与海三棱藨草斑块面积比呈较强负相关,下沙潮沟曲率与芦苇破碎化程度呈一般负相关,与芦苇斑块面积比呈较强正相关,γ指数与互花米草斑块面积比呈较强负相关,潮沟曲率与互花米草斑块面积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探究潮沟发育与湿地景观格局演变间的关系,可以为九段沙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九段沙湿地 潮沟 景观格局 演变规律
原文传递
珠江口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性及输移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良文 文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6,共7页
应用2010年1月和2011年4月黄茅海枯水大潮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输移趋势。研究表明,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YT)为主,沉积物... 应用2010年1月和2011年4月黄茅海枯水大潮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输移趋势。研究表明,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YT)为主,沉积物分选较差,偏态以近对称为主,峰态多为中等。湾顶至拦门沙内坡以北,表层沉积物向下输移;拦门沙内坡至大杧岛以北,表层沉积物向上输移;大杧岛至湾口,其中,大杧岛至荷包岛以西,中口为自南向北搬运为主,向上转为东南向西北输移为主,大杧岛至荷包岛以东为自北向南搬运为主;表层沉积物输移具有明显的偏西倾向。黄茅海水动力的空间变化是表层沉积物输移的基本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海 表层沉积物 特性 输移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岛周缘盐沼湿地土壤碳储量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栋 邹维娜 +5 位作者 杨华蕾 李阳 刘君恬 田丰 李秀珍 袁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465-8475,共11页
盐沼湿地在缓解温室效应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储存在盐沼湿地土壤中的有机碳(SOC)是盐沼湿地碳汇的主要成分,但受植被覆盖、土壤环境等生境要素变化的显著影响。以长江口崇明岛周缘的盐沼湿地... 盐沼湿地在缓解温室效应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储存在盐沼湿地土壤中的有机碳(SOC)是盐沼湿地碳汇的主要成分,但受植被覆盖、土壤环境等生境要素变化的显著影响。以长江口崇明岛周缘的盐沼湿地为典型研究区域,分别测量了环岛不同样线和不同植被区SOC含量及环境因子(盐度、容重、碳氮比(C/N)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盐沼湿地SOC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崇明岛周缘盐沼湿地SOC含量和储量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北侧的土壤SOC含量高于南侧,东北侧的SOC储量高于西南侧区域;(2)垂直各层上,SOC含量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的趋势,表层0—50 cm深度的单位面积SOC储量大于50—100 cm深度;(3)植物类型和土壤理化因素(土壤C/N、土壤盐度、土壤容重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崇明岛周缘盐沼湿地土壤碳储量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受河口区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空间异质性的共同影响,盐沼湿地土壤SOC储量格局也易呈现空间差异,因此在开展盐沼湿地储碳机制研究、科学评估盐沼湿地储碳能力及实现盐沼“蓝碳”固碳增汇时应充分考虑区域间的环境和生态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湿地 碳储量 河口 土壤有机碳 空间格局
下载PDF
椒江河口形态变化对风暴潮位的影响——以9711号台风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威 姚炎明 +1 位作者 黄森军 袁金雄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35,共15页
为了探究河口形态变化对天文潮和风暴潮的影响,应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对椒江河口的风暴潮进行模拟。模型重现了9711号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并利用实测和预报资料对风场、天文潮位、风暴潮位进行了验证。基于围垦规划的思路,从北岸延伸、南岸... 为了探究河口形态变化对天文潮和风暴潮的影响,应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对椒江河口的风暴潮进行模拟。模型重现了9711号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并利用实测和预报资料对风场、天文潮位、风暴潮位进行了验证。基于围垦规划的思路,从北岸延伸、南岸延伸、两岸同时延伸和河口收窄四种河口形态变化的角度出发,设置了四组试验方案,分别建立天文潮和风暴潮模型。结果表明,河口形态不同方式的改变对天文高潮位、风暴高潮位和风暴增水有着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影响,对比分析前后方案的流场可以初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本文成果有助于认识河口形态对河口动力的影响,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江河口 风暴潮 河口形态 高潮位 流场形态
原文传递
近25年营口浮渡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吉顺 王鹏 +2 位作者 张连杰 于永海 刘晓璐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年第9期76-81,共6页
文章通过提取1992年、2007年、2017年三期春季大潮营口浮渡河口遥感影像景观图斑,总结了近25年营口浮渡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分析了演变的驱动因素。25年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浮渡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出现破碎化现象,系统形成机制遭... 文章通过提取1992年、2007年、2017年三期春季大潮营口浮渡河口遥感影像景观图斑,总结了近25年营口浮渡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分析了演变的驱动因素。25年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浮渡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出现破碎化现象,系统形成机制遭到破坏,造成河口沙坝-潟湖景观割裂和缩减,湿地生态系统已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文章建议在深入理解浮渡河口湿地景观形成机制、规律及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源头管控""河岸加固""构筑物清理"的修复治理措施以恢复其形成机制,使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渡河口 湿地景观 沙坝-潟湖 河口湿地 景观格局
下载PDF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of dominant planktonic crustaceans in the south branch of Yangtze Estuary,China
14
作者 Tianli Li Tonglin Liu +1 位作者 Ruhan Liu Lijing Chen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2021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Zooplanktons are important food organisms of fishes,and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fishes in local habitats.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o... Zooplanktons are important food organisms of fishes,and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fishes in local habitats.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of China is rich in fishery resources,but the knowledge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zooplankton in this area is still very limited.The diel vertical migration(DVM)pattern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crustacean community,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Yangtze Estuary,from June 2017 to May 2018.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persion patterns of dominant crustacean taxa in the Yangtze Estuary were mostly aggregated.Migration amplitudes of crustacean were greater in spring and summer than in autumn and winter,and different migratory patterns occurred in different seasons.Sinocalanus dorrii,Schmackeria inopinus,Mesmackeria leuckarti,Bosmina longirostris,and B.fatalis,unlike S.forbesi,showed a significant DVM.The DVM patterns of crustaceans was possibly influenced by light dentisy,temperature,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s in the water column,and the fish predation effect;whereas,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nd pH were not supposed to be key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estuary Planktonic crustacean Dispersion pattern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原文传递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s and depo-center movements in branching channels at the near-estuary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15
作者 Boyuan Zhu Jinyun Deng +5 位作者 Jinwu Tang Wenjun Yu Alistair G.L.Borthwick Yuanfang Chai Zhaohua Sun Yitian Li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537-552,共16页
Channel evolution and depo-center migrations in braided reache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variations in runoff.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runoff variations on the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s and depocente... Channel evolution and depo-center migrations in braided reache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variations in runoff.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runoff variations on the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s and depocenter movements within branching channels of the near-estuary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We assume that variations in annual mean duration days of runoff discharges,ebb partition ratios in branching channels,and the erosional/depositional rates of entire channels and sub-reaches are representative of variations in runoff intensity,flow dynamics in branching channels,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channels.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rth region of Fujiangsha Waterway,the Liuhaisha branch of Rugaosha Waterway,the west branch of Tongzhousha Waterway,and the west branch of Langshansha Waterway experience deposition or reduced erosion under low runoff intensity,and erosion or reduced deposition under high runoff intensity,with the depocenters moving upstream and downstream,respectively.Other waterway branches undergo opposite trends in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s and depo-center movements as the runoff changes.These morphological change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rends in ebb partition ratio as the runoff discharge rises and falls.By flattening the intra-annu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 discharge,dam construction in the Yangtze Basin has altered the ebb partition ratios in waterway branches,affecting their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s and depo-center movements.Present trends are likely to continue into the future due to the succession of large cascade dams under construction along the upper Yangtze and ongoing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estuary reach Yangtze River runoff discharge ebb partition ratio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 depo-center movement
原文传递
2007年春、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被引量:27
16
作者 卞晓东 张秀梅 +2 位作者 高天翔 万瑞景 张沛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5-827,共13页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Konosirus punctatus)、油(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932粒鱼卵、6尾仔稚鱼和11粒鱼卵、0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10.53%和15.79%、0%,平均密度分别为364.84粒/网、0.32尾/网和0.34粒/m3、0尾/m3;夏季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58粒鱼卵、57尾仔稚鱼和60粒鱼卵、7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63.16%和31.58%、15.79%,平均密度分别为34.63粒/网、3尾/网和1.85粒/m3、0.22尾/m3。结果表明,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分成春夏季-夏季2种生态类型,种类更替率高达83.33%;河口南部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优势种突出,优势度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与种间分布均匀度高于北部海域。上述规律符合该海域的水文地理学特征和硬骨鱼类的繁殖生物学规律。此外,本研究分别对春季和夏季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以及斑、油、短吻红舌鳎等优势种类的鱼卵数量分布绘制了密度等值分布图。与1982-1983、1984-1985、1992-1993年同期调查结果比较发现,2007年春季和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认为,在渔业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双重扰动下,黄河口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群交替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黄河口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优势种 群落结构 水文地理学
下载PDF
近50a来杭州湾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谢东风 潘存鸿 +1 位作者 曹颖 张伯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28,共8页
使用杭州湾1959-2010年的水下地形图,结合过去数十年来长江入海水沙量和钱塘江河口段冲淤变化状况,分析了近50a来杭州湾在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治江围涂等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乍浦以上区域近50a来处于... 使用杭州湾1959-2010年的水下地形图,结合过去数十年来长江入海水沙量和钱塘江河口段冲淤变化状况,分析了近50a来杭州湾在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治江围涂等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乍浦以上区域近50a来处于较显著的淤积状态,且有自上向下发展的趋势,这种淤积主要是由于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工程所引起的;湾内地形发生了局部调整,部分小型潮流槽脊系统趋于消亡,地形趋于平坦化,湾口北部2003年以后有转淤为冲的趋势,这与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该区域围垦工程等因素有关;1959-2003和2003-2010年两个时段,湾内泥沙淤积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91×108和1.66×108 m3。对于整个钱塘江河口系统而言,即自杭州湾湾口至钱塘江河口段的闸口断面,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所产生的影响尚不明显,2003年以后泥沙淤积速率甚至有所上升。杭州湾近50a的冲淤变化是人为强烈干预下的大流域-河口系统响应与中小流域-河口系统响应的调整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钱塘江河口 冲淤变化 滩涂围垦 地貌均衡态
下载PDF
应用弹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技术研究放流中华鲟幼鱼在海洋中的迁移与分布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锦辉 庄平 +7 位作者 吴建辉 黄硕琳 刘健 杨吉平 徐嘉楠 郑跃平 赵峰 张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7-442,共6页
于2006年和2008年,向长江口放流了14尾携带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ArchivalTag,PAT)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其中3龄和9龄中华鲟各6尾和8尾。放流后有9枚标志数据成功上传至ARGOS卫星,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64%。... 于2006年和2008年,向长江口放流了14尾携带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ArchivalTag,PAT)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其中3龄和9龄中华鲟各6尾和8尾。放流后有9枚标志数据成功上传至ARGOS卫星,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64%。初步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放流后1个月内即进入海洋生活。进入海洋的中华鲟幼鱼在最长监测期的6个月内正常存活,分布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福建沿海的经度跨度为4°、纬度跨度为9°的沿海大陆架海域,最大洄游距离达到697km。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呈现随意、迂曲的洄游特征。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中华鲟PAT标志放流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 长江口 放流 洄游
下载PDF
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 被引量:16
19
作者 肖志建 李团结 廖世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65,共8页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波浪和陆架水入侵等多种动力作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颗粒在北面最粗,南面次之,中间最细,东面略粗,西面略细;分选由中部向东、西两岸逐渐变好,但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存在差异。伶仃洋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泥沙呈现出向西南输运的总趋势;内伶仃洋四周泥沙受各种力作用,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中心区域为最大浑浊带,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淇澳岛以南至澳门半岛以东海域受粉砂和黏土向西扩散影响,泥沙向西运移。大屿海峡及外伶仃岛附近海域为高盐水入侵通道,泥沙向西北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度参数 泥沙输运 运移趋势 珠江河口 伶仃洋 GSTA模型
下载PDF
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翟万林 龙江平 +3 位作者 乔吉果 沈银萍 陈建裕 许冬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3期17-22,共6页
长江口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滨海湿地为该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通过对长江口地区的实地调查,将该区滨海湿地分为光滩沼泽、潮间沼泽、河口和浅海水域、河流湿地、湖泊湿地5种自然湿地景观,水塘、... 长江口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滨海湿地为该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通过对长江口地区的实地调查,将该区滨海湿地分为光滩沼泽、潮间沼泽、河口和浅海水域、河流湿地、湖泊湿地5种自然湿地景观,水塘、水田、水库3种人工湿地景观及居民地、建筑用地等非湿地景观类型。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以1986年和1995年的TM影像、2005年的SPOT影像为主要材料,结合其他数据资料,利用相关软件生成了长江口滨海湿地的景观分布图。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择了景观斑块数(NP)、景观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景观形状指数(LSI)等几个生态意义比较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6~2005年,长江口滨海湿地的面积增加了5.81个百分点;景观斑块数(NP)由1986年的2 213块增加到2005年的2 667块,增加了20.51个百分点;景观多样性指数(H)由1986年的1.730 9上升为2005年的1.876 5;优势度指数(D)自1986年的1.122 7上升为2005年的1.293 4;景观形状指数(LSI)自1986年的44上升为2005年的48。其中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不断淤积的结果,泥沙的淤积同时造成了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但是目前由于三峡大坝的截流和长江中上游植被面积的增加,长江携带的泥沙明显减少,使得长江口淤积速率有所减慢。上述几个景观指数的变化表示长江口滨海湿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加剧,景观格局在时间序列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调查研究表明,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同时作用于该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围垦等活动的加剧,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的改造导致了自然湿地的面积相对减少,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遥感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