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古文字的形体讹变 被引量:6
1
作者 古敬恒 李晓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0-73,共4页
讹变是对原字结构不了解或错误理解而造成的字形变化,它是一种超越常规的变化,又常常以失去构形理据为代价。我们可以通过古人对讹变字形的说解窥探到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关键词 古文字 讹变 理据
下载PDF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冯玉涛 彭霞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3-140,共18页
汉字形体讹变现象在甲骨文即已出现,在整个古文字阶段普遍存在并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各个阶段。唐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古文字的讹变现象,但此后一段时期内几乎无人在汉字结构演变过程的视野下讨论讹变,直至近40年这一问... 汉字形体讹变现象在甲骨文即已出现,在整个古文字阶段普遍存在并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各个阶段。唐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古文字的讹变现象,但此后一段时期内几乎无人在汉字结构演变过程的视野下讨论讹变,直至近40年这一问题才受到重视,李孝定、张桂光等十多位学者对其概念、类型、原因、结果等有比较热烈的讨论。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文字讹变现象,发现几乎所有的古文字都出现过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讹变字形,讹变和简化、繁化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其类型有意符讹变、声符讹变和整字讹变三种。形成讹变的原因有六:因结构相近、因误解记号、因误解字形、因以字形附会字义、因字形断裂、因字形粘连。讹变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而以消极影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 讹变 讹变之类型 讹变之原因
下载PDF
纳西东巴文讹变现象简论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悦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东巴文字的演变中存在着大量讹变现象。部分字形因发生讹变而与字义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直接联系。追求书写的美观、便利、个性化是造成讹变的主要原因。讹变具有复杂性和地域性特征。讹变给文字的识读、传承造成了障碍。
关键词 东巴文 早期文字 讹变
下载PDF
古文字形体讹变与《说文》谐声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新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4-116,共3页
古文字形体讹变影响《说文》谐声:或催生新的声符,或导致某些声符消亡。《说文》在谐声判断上的某些失误即和讹变有关。
关键词 古文字 讹变 《说文》谐声
原文传递
汉字形体讹变研究概述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静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4-66,共3页
讹变是汉字形体演变中十分重要的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不断有学者在关注这个问题,就讹变的定义、原因、具体类型、影响、承载的文化信息、研究意义等问题做了论述,本文就汉字讹变现象的研究情况做个概述。研究者们就讹变的定义、... 讹变是汉字形体演变中十分重要的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不断有学者在关注这个问题,就讹变的定义、原因、具体类型、影响、承载的文化信息、研究意义等问题做了论述,本文就汉字讹变现象的研究情况做个概述。研究者们就讹变的定义、原因、影响、研究意义等问题基本达成共识,近年的讹变研究已伸展到汉字文化学的领域,但学者们对古文字的讹变现象关注较多,对整个文字发展过程中讹变现象的历时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学 汉字 讹变
下载PDF
说“盜” 被引量:2
6
作者 魏宜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0,共4页
结合对古文字中"潮"之本字形体演变的考察,文章认为"盜"之本形"■"所从的"■"旁,是从"潮"的象形初文的一种变体演变而成的。"■"应理解为一个以"■(潮之象形初文)&qu... 结合对古文字中"潮"之本字形体演变的考察,文章认为"盜"之本形"■"所从的"■"旁,是从"潮"的象形初文的一种变体演变而成的。"■"应理解为一个以"■(潮之象形初文)"为声符的形声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 讹变
原文传递
论“讹变异形词”
7
作者 杨宝忠 《励耘语言学刊》 2011年第2期1-16,共16页
汉语书面语言中,同一个词(或语素)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记录,这种现象称作"异形词"(或称"同词异形")。异形词有由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用字不同造成的,也有因字形讹变造成的,由字形讹变造成的异形词,称作"讹变异形词"... 汉语书面语言中,同一个词(或语素)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记录,这种现象称作"异形词"(或称"同词异形")。异形词有由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用字不同造成的,也有因字形讹变造成的,由字形讹变造成的异形词,称作"讹变异形词"。字典辞书在处理讹变异形词时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词 讹变 讹变异形词
下载PDF
汉印文字“讹变”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解释 被引量:1
8
作者 吕泉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该文为作者《汉印文字的讹变》研究中“讹变”界定章节。本研究本着为篆刻创作提供更广阔空间、探究汉印讹变文字对于当今篆刻的意义而进行的。该研究用“艺术对比的眼光”将《汉印文字徵》中著录的文字与《金文编》中的金文、秦简牍秦... 该文为作者《汉印文字的讹变》研究中“讹变”界定章节。本研究本着为篆刻创作提供更广阔空间、探究汉印讹变文字对于当今篆刻的意义而进行的。该研究用“艺术对比的眼光”将《汉印文字徵》中著录的文字与《金文编》中的金文、秦简牍秦隶、汉初古隶、《说文解字》的小篆等进行比较、研究、整理,得出艺术结论的同时补充了文字学“隶变”研究中汉印文字讹变的空白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印文字 篆刻创作 讹变 文字学
下载PDF
“恼”字的讹变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洪义 毛远明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92-198,共7页
汉字的形体讹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惱(恼)"字为例,其不仅有"■"、"■"、"■"、"■"、"■"、"■"、"■"、"■"、"惚"、"■"、"■"、"■"、"■"、"■"、"憹"、"惚"、"惣"、"■"等55... 汉字的形体讹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惱(恼)"字为例,其不仅有"■"、"■"、"■"、"■"、"■"、"■"、"■"、"■"、"惚"、"■"、"■"、"■"、"■"、"■"、"憹"、"惚"、"惣"、"■"等55个异体、俗体,更重要的是,经过一系列的形体讹变,"惱"之俗字"惚"、"愡"与"恍惚"之"惚"、"愡(聪)明"之"愡"成为了同形字。本文通过对"恼"字讹变过程的考察,清晰还原其形体演变轨迹,揭示演变规律,纠正历史上的诸多错误,为汉字发展史研究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体 讹变 同形字
下载PDF
古汉字讹变原因新探——以《说文解字》和《说文广义》舟部字偏旁“舟”讹变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再新 周鹏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9-84,共6页
历代学者包括王夫之对古汉字讹变原因多有阐释,但未能阐释同一偏旁的字有的讹变有的不讹变的原因。《说文解字》舟部字舟、船、服、朕、俞以及舟部外的部分汉字如前、受、朝、恒偏旁"舟"的形体从甲骨文到隶书发生了演变。利... 历代学者包括王夫之对古汉字讹变原因多有阐释,但未能阐释同一偏旁的字有的讹变有的不讹变的原因。《说文解字》舟部字舟、船、服、朕、俞以及舟部外的部分汉字如前、受、朝、恒偏旁"舟"的形体从甲骨文到隶书发生了演变。利用出土文献和《说文广义》的阐释研究"舟"的形体演变,可以看出舟部字后世用法的核心义项仍与"舟"有关的字在形体演变中大体没有变化,这部分字在现在依然从舟,作舟,共13个;其他字讹变成从月,有服、朕、俞。由此可推测,同一偏旁的字偏旁不讹变原因在于其核心义项不变,核心义项变化了就可能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讹变 原因 《说文解字》 《说文广义》
下载PDF
“罔”“冈”的讹变考察及相关字辨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艳章 《科学.经济.社会》 2018年第4期115-118,共4页
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俗字、讹字。文章通过对"罔""冈"字形演变过程的考察,再现其演变轨迹,揭示其演变规律,沟通字际关系,纠正了相关字形的释读错误,旨... 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俗字、讹字。文章通过对"罔""冈"字形演变过程的考察,再现其演变轨迹,揭示其演变规律,沟通字际关系,纠正了相关字形的释读错误,旨在为相关俗字辨析、汉字发展史研究和文献整理等提供切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罔”“岡” 讹变 汉字史 文献释读
下载PDF
谈汉字形体的讹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智云 《绥化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4-116,共3页
汉字演变中的讹变现象已被人们所认识,但需进一步探究。就每个讹变字来说,它们发生讹变的部位、幅度,和变化原因都不尽相同,但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规律。
关键词 讹变 同化 异化 原因
下载PDF
规范化现代汉语视野下网络语词的讹变
13
作者 刘太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9-82,共4页
国家重视加上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使得现代汉语体系越来越完善,规范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很多网络语词,而其中一部分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网络语词却大行其道,得到了另类发展,这种网络语词的讹变现... 国家重视加上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使得现代汉语体系越来越完善,规范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很多网络语词,而其中一部分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网络语词却大行其道,得到了另类发展,这种网络语词的讹变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规范化 现代汉语 网络语词 讹变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构件“攵”的变体例释
14
作者 李利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5,14,共3页
在魏晋南北朝碑刻中,汉字的同一构件常常会由于讹变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变体。以其中的构件"攵"为例,探讨它讹变的情形及缘由,以期为俗字考辨及古籍的整理与释读提供材料,为汉字发展史和俗文字发展史提供材料。
关键词 碑刻 文字 构件 讹变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构件“灬”的替代例释
15
作者 李利芳 《昆明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5-120,132,共7页
在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构件"灬"除了作为"火"的变体外,由于文字的讹变,往往还可以替代多种来源不同的其他构件或笔画,大致可以分为十大类。这种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主要是在人们趋简的心理作用下产生的。... 在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构件"灬"除了作为"火"的变体外,由于文字的讹变,往往还可以替代多种来源不同的其他构件或笔画,大致可以分为十大类。这种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主要是在人们趋简的心理作用下产生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字的理据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合理性,所以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此类文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碑刻 构件 讹变
下载PDF
梁山泊“八百里”之说辨正
16
作者 贾长宝 《贵州文史丛刊》 2017年第1期46-51,共6页
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之说因《水浒》的流传而举世皆知;但是,事实上该说法既不见载于宋元地理志书,亦非古代小说家的原创,而是由从《涑水记闻》到《事文类聚》等五本宋人笔记对一则材料的不断传抄讹变而来。现利用版本目录学的... 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之说因《水浒》的流传而举世皆知;但是,事实上该说法既不见载于宋元地理志书,亦非古代小说家的原创,而是由从《涑水记闻》到《事文类聚》等五本宋人笔记对一则材料的不断传抄讹变而来。现利用版本目录学的研究方法,先还原文本讹变的发生过程并分析其原因,再针对该则材料中两个要素的历史背景——即熙宁时人对《农田水利利害条约》的评价,与王安石、刘攽二人的交恶——进行考证与讨论,最后指出:"八百里"之说绝不可作为开展历史地理研究时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山泊 八百里 宋人笔记 讹变 王刘交游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中的误区及变革策略探析
17
作者 陈威莉 李纯芳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年第10期45-47,共3页
改革开放及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以来给重点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在追求资源建设改革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没有起到改革促进的作用,反而延迟了其发展的步伐。本... 改革开放及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以来给重点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在追求资源建设改革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没有起到改革促进的作用,反而延迟了其发展的步伐。本文结合实际,找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中的误区所在,分析其成因,并就其变革策略进行客观探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资源建设发展 误区 变革策略
下载PDF
“惚”的同形字及各異體關係的歷時考察
18
作者 郭洪義 毛遠明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5年第2期372-384,共13页
漢字形體在訛變過程中往往因構件的替换、變異或訛混而出現字形的交叉與重合,進而造成同形字。如'聰'之異體'惚','惱'之異體'惚','總'之異體'惚'與'恍惚'之'惚'成了... 漢字形體在訛變過程中往往因構件的替换、變異或訛混而出現字形的交叉與重合,進而造成同形字。如'聰'之異體'惚','惱'之異體'惚','總'之異體'惚'與'恍惚'之'惚'成了同形字。通過對中古時期出土文獻中'惚'的同形過程及各異體關係的考察,清理其同形、俗訛及其變體字形發展演變的路徑,揭示字形變異與同形字之間的複雜關係及其規律,可以為漢字發展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形字 異體 訛變 規律
原文传递
古代碑帖中“叔”字异体写法探源
19
作者 车林仙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3期83-86,共4页
汉代至清代的碑帖中,常将“叔”字写为异体“■”,该异体写法至迟在东汉已出现。通过考察“叔”字历史演变,指出“■”乃“叔”由篆书演化为隶书、再演化为楷书的一种形式。在该形式中,将表音或表意字符“小”移至“弋”与“又”之间;同... 汉代至清代的碑帖中,常将“叔”字写为异体“■”,该异体写法至迟在东汉已出现。通过考察“叔”字历史演变,指出“■”乃“叔”由篆书演化为隶书、再演化为楷书的一种形式。在该形式中,将表音或表意字符“小”移至“弋”与“又”之间;同时,将左边“弋”部反写,而右边“又”部讹变为“寸”部,就成为异体写法“■”。书法作者明了该异体写法来源,对古代碑帖临摹和书法创作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字■ 本义 部首讹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