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立地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的差异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春霞 姚文艺 +2 位作者 肖培青 王玲玲 申震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224,共3页
耕作活动和植被建设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裸地、农地、草地和灌木林地(刚栽植)为研究对象,以人工降雨试验为研究手段,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差异,并对坡面侵蚀形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草地的减水减沙作用最明显,坡面产生... 耕作活动和植被建设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裸地、农地、草地和灌木林地(刚栽植)为研究对象,以人工降雨试验为研究手段,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差异,并对坡面侵蚀形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草地的减水减沙作用最明显,坡面产生跌坎和细沟的时间最晚,与裸地相比,减少产沙量97.24%~99.63%、减少径流量62.04%~80.46%,受栽植活动扰动影响,刚栽植的灌木林地没有水土保持作用,且坡面上栽植密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坡面侵蚀沟贯通且呈宽深的"V"型;农地的水土流失与裸地相比与降雨强度有关,小雨强条件下农地产沙量和径流量均小于裸地,大雨强条件下产沙量和径流量大于裸地;因此科学栽植并做好耕作或植被建设活动期间的水土流失预防工作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水减沙 侵蚀形态 立地条件 人工降雨
下载PDF
后石电厂排水口冲刷及其防护块体稳定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磊 徐啸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9,共6页
电厂排水口水域底床的稳定是电厂排水基础结构安全的保障,通过排水口水域局部动床冲刷以及排水口防护块体稳定模型试验,研究后石电厂排水海域泥沙冲刷及其防护块体稳定问题.排水口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位下2个排水口满负荷排水时,排... 电厂排水口水域底床的稳定是电厂排水基础结构安全的保障,通过排水口水域局部动床冲刷以及排水口防护块体稳定模型试验,研究后石电厂排水海域泥沙冲刷及其防护块体稳定问题.排水口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位下2个排水口满负荷排水时,排水口区域会出现冲坑、冲沟,排水明渠隔堤堤头外50 m左右海床范围内为严重冲刷区,最大相对冲深可达9.0 m.防护块体稳定试验结果表明,满负荷排水流量条件下,在排水口水域采用一定粒径组合的抛石防护工程措施,块石可以达到稳定状态.最终得出的优化方案为:在排水明渠口外50 m范围内采用直径40 cm左右的块石防护,50~100 m范围内采用直径为20 cm左右的块石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口 冲刷形态 防护措施 正态模型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和下垫面条件对黑土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励其其 刘鸿涛 +3 位作者 孟岩 韩宇 陈建 邱流潮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98,共8页
为了优选合适的东北黑土区堤防坡面侵蚀防控技术,基于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的产流产沙特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降雨后的坡面侵蚀形态进行监测,分析坡面土壤的侵蚀情况。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增大,坡... 为了优选合适的东北黑土区堤防坡面侵蚀防控技术,基于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的产流产沙特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降雨后的坡面侵蚀形态进行监测,分析坡面土壤的侵蚀情况。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增大,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提前,产流率随降雨历时波动更加显著。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植被措施使平均产流率降低7.4%~20.4%,在裸地上施加PAM(聚丙烯酰胺)使平均产流率增大6.8%~25.9%。随降雨强度增大,下垫面L1(裸地)和下垫面L2(均匀撒施5 g/m 2 PAM的裸地)的产沙率随降雨历时波动更加显著,其产沙率变化规律可以用幂函数进行描述。下垫面L1的总产沙量相比下垫面L2增幅明显,在裸坡上施加PAM能够减少总产沙量,起到固土效果。草地坡面在降雨过程中未出现产沙情况,裸地坡面的侵蚀形态主要表现为溅蚀和片蚀特征,施加PAM使得侵蚀严重区域的面积相较裸地减小了21.5%,能够起到一定侵蚀控制的效果。总体来看,草地坡面的保水固土效果要优于裸地坡面。在坡面上施加PAM使得土壤入渗能力减弱,但能减少侵蚀产沙,在实际工程中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降雨强度 PAM(聚丙烯酰胺) 草地坡面 产流产沙 侵蚀形态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海共和盆地风水交互侵蚀格局初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马玉凤 严平 张登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基于野外调查,遥感影像辨析和GIS技术,利用DEM、地形图、沙漠化图等图件以及气象资料,对青海共和盆地坡度、坡向和地表形态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青海共和盆地风水交互侵蚀的基本格局,初步得到:1)研究区坡面的侵蚀强弱呈现垂直分带... 基于野外调查,遥感影像辨析和GIS技术,利用DEM、地形图、沙漠化图等图件以及气象资料,对青海共和盆地坡度、坡向和地表形态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青海共和盆地风水交互侵蚀的基本格局,初步得到:1)研究区坡面的侵蚀强弱呈现垂直分带性。在各流域的分布中,沙沟河流域的坡面切沟侵蚀最为严重;2)坡向与风向的夹角决定了风在谷地潜在的搬运和堆积能力,多石在沟的风水交互侵蚀作用经历了以半年为周期的风力作用沙丘形成、水力作用沙丘消减这样一个正、逆波动过程。盆地内河流两岸阳坡的冲(切)沟面积占总侵蚀沟的65%,且西南向阳坡的切(冲)沟发育良好,占沟道侵蚀总面积的22.8%;3)青海共和盆地流动沙丘、河流滩地和湖盆交错分布。水库以西,沙珠玉河中上游沙丘阻塞河道、沟槽侵蚀为风水交互侵蚀的主要形式。水库以东,河道沙丘交互侵蚀、坡面切沟侵蚀和丘间低地曲流分别是沙沟河流域与茫拉河流域风水交互侵蚀的主要形式,龙羊峡水库的风沙入库是风水两相作用的又一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风水交互侵蚀 格局 青海共和盆地
原文传递
崩岗崩积体坡面糙度及其与侵蚀方式的耦合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廖义善 卓慕宁 +3 位作者 唐常源 谢真越 袁再健 李定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0-306,270,共8页
崩岗崩积体是崩岗的主要沙源地。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崩岗崩积体坡面侵蚀过程。研究表明: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的点云数据能定量分析降雨前后坡面水蚀特征。全坡面及各坡位均为片蚀总量大于细沟侵蚀总量,但各坡位... 崩岗崩积体是崩岗的主要沙源地。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崩岗崩积体坡面侵蚀过程。研究表明: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的点云数据能定量分析降雨前后坡面水蚀特征。全坡面及各坡位均为片蚀总量大于细沟侵蚀总量,但各坡位的侵蚀强度有所差异,其细沟侵蚀强度由大到小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片蚀强度由大到小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坡面空间糙度由大到小大致呈现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面侵蚀方式可影响坡面糙度值及变化趋势,而坡面糙度亦能影响各侵蚀方式的侵蚀强度。整个降雨时段内全坡面侵蚀量最大、产沙量次之,沉积量最小,受坡面糙度变化影响,全坡面侵蚀、产沙量均呈现递减趋势。而上坡位的侵蚀、产沙量无明显变化,中、下坡位的侵蚀、产沙量呈对数减小趋势。此外,除上、下坡位沉积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外,各坡位间侵蚀量、产沙量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崩积体 侵蚀方式 糙度 时空分异 三维激光扫描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水沙与河床冲淤变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许全喜 朱玲玲 袁晶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6-21,共6页
利用长江干、支流水文和河道地形实测资料,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前后坝下游水沙输移特性与河湖泥沙冲淤的时空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长江中游洪峰流量减小,中水时间延长,汛后退水时间缩短,干流输沙量大幅减少,... 利用长江干、支流水文和河道地形实测资料,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前后坝下游水沙输移特性与河湖泥沙冲淤的时空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长江中游洪峰流量减小,中水时间延长,汛后退水时间缩短,干流输沙量大幅减少,泥沙来源发生新变化,荆江三口分流分沙量继续减少;②长江中游干流河势总体稳定,但河床沿程纵向冲刷强度与三峡水库运用前相比明显增大,且冲刷强度和发展速度均大于原预测值;③荆江三口洪道由蓄水前的淤积转为冲刷;④洞庭湖淤积速度大为减缓,鄱阳湖受河道采砂等影响,总体由淤积转为冲刷;⑤长江中游河、湖泥沙冲淤格局发生调整,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中游河、湖呈淤积状态,蓄水后则呈冲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泥沙冲淤格局 长江中下游 三峡工程
下载PDF
黄土坡面侵蚀方式演变与侵蚀产沙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肖培青 郑粉莉 +1 位作者 汪晓勇 姚文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27,共4页
利用自行设计的双土槽径流小区系统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坡面侵蚀方式演变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分析了沟蚀发育不同阶段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发育初期,沟头溯源侵蚀占主导地位,侵蚀产沙量呈增加趋势... 利用自行设计的双土槽径流小区系统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坡面侵蚀方式演变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分析了沟蚀发育不同阶段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发育初期,沟头溯源侵蚀占主导地位,侵蚀产沙量呈增加趋势;坡面侵蚀发育中期,沟蚀的宽度和深度变化已属于切沟形态发育的范围,导致了侵蚀产沙量的急剧增加;坡面侵蚀发育后期,沟蚀发育过程处于后期稳定阶段,侵蚀产沙量变化伏动较小。在坡面侵蚀发育初期、中期和后期,沟蚀分别占坡面总侵蚀产沙量的28.7%,70.4%和3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方式演变 侵蚀产沙过程 沟蚀 黄土坡面 模拟降雨试验
下载PDF
上方汇水对黄土坡面侵蚀方式演变及侵蚀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新和 郑粉莉 +1 位作者 汪晓勇 李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5-110,共6页
【目的】定量评价坡面上方汇水对坡下方土壤侵蚀方式演变及侵蚀产沙的影响。【方法】利用由位于坡面上部的供水装置和位于坡面下部的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上方汇水对黄土坡面片蚀... 【目的】定量评价坡面上方汇水对坡下方土壤侵蚀方式演变及侵蚀产沙的影响。【方法】利用由位于坡面上部的供水装置和位于坡面下部的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上方汇水对黄土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及侵蚀产沙量的影响。【结果】当坡面接受上方汇水后,各侵蚀方式演变速度明显加快,侵蚀产沙量迅速增大,且坡面侵蚀产沙增加幅度随上方汇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坡度和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量和上方汇水引起的坡下方的净侵蚀产沙量,均随坡面上方汇水流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受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面侵蚀发育不同阶段的影响,坡面汇水引起的净侵蚀产沙量占总侵蚀产沙量的15.36%-78.15%。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量与上方汇水流量呈幂函数关系。【结论】坡面上方汇水强度对坡面侵蚀方式演变和产沙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若能有效控制坡面上方汇水,将可有效减少坡面侵蚀产沙量,抑制沟蚀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方汇水 侵蚀产沙作用 侵蚀方式演变 模拟降雨 黄土坡面
下载PDF
关于中国土壤侵蚀类型与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被引量:6
9
作者 解明曙 庞薇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8-10,共3页
根据中国土壤侵蚀的实际及当前对侵蚀类型、类型区等的不同理解与应用状况,提出了中国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形式、侵蚀形态与侵蚀类型区等的基本概念、划分依据及初步划分成果。本文还对水土流失类型的提法与应用作了分析。
关键词 侵蚀类型 侵蚀形式 侵蚀类型区 中国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京津水源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模拟 被引量:10
10
作者 江青龙 谢永生 +2 位作者 张应龙 张怀 郝晓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03-1711,共9页
针对京津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空间分异大、突发性强等问题,以河北省平泉县东北沟典型小流域为例,采用GIS技术与CSLE模型对其土壤侵蚀进行二维空间模拟及侵蚀规律研究,并对模型模拟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确定性系数>0.... 针对京津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空间分异大、突发性强等问题,以河北省平泉县东北沟典型小流域为例,采用GIS技术与CSLE模型对其土壤侵蚀进行二维空间模拟及侵蚀规律研究,并对模型模拟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确定性系数>0.85,模拟结果可信度高;小流域侵蚀模数为2359.24t·km-2·a-1,属于轻度侵蚀,侵蚀主要源于15°以上坡面,占侵蚀总量的92.1%;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先逐渐增加,当坡度>45°时,土壤侵蚀模数有减小的趋势;土壤侵蚀模数空间异质性显著,坡耕地侵蚀模数最大,为6112.90t·km-2·a-1;荒草地占总面积33.2%,侵蚀量却达总量的74.9%;59.3%的侵蚀来自阳坡和半阳坡,而阴坡半阴坡仅占流域侵蚀量的16.2%。研究为利用CSLE模型对小流域土壤侵蚀进行空间模拟提供技术范例,为京津水源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规律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中国水土流失模型(CSLE) 空间模拟
原文传递
黄土坡面侵蚀方式演变过程中汇水坡长的侵蚀产沙作用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新和 郑粉莉 +1 位作者 张鹏 李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131,共6页
利用由位于坡面上部的供水装置和坡面下部的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装置系统,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50、75和100 mm/h)和不同坡度(15°、20°和25°)条件下坡面侵蚀方式演变过程中汇水坡长对侵蚀产沙的作用。结... 利用由位于坡面上部的供水装置和坡面下部的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装置系统,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50、75和100 mm/h)和不同坡度(15°、20°和25°)条件下坡面侵蚀方式演变过程中汇水坡长对侵蚀产沙的作用。结果表明,黄土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方式演变过程中汇水坡长对侵蚀产沙具有重要作用,且受降雨强度、坡度和侵蚀方式演变过程的综合影响。汇水坡长增加,使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发育速度明显加快,侵蚀产沙量明显增加。在坡面侵蚀不同发育阶段,汇水坡长对坡面侵蚀的产沙作用也不尽相同。当坡面以切沟侵蚀为主时,汇水坡长对坡面侵蚀产沙的作用最大,其次是以细沟侵蚀为主时。而以坡面片蚀为主时,汇水坡长对坡面侵蚀产沙的作用最小。通过对坡面侵蚀产沙量与汇水坡长的相关分析表明,它们呈正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水坡长 侵蚀产沙 侵蚀方式演变 模拟降雨
下载PDF
冀西北地区(坝下)土壤侵蚀卫星遥感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乔彦肖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75-181,共7页
利用 L andsat- 5TM图像 ,分别进行影响土壤侵蚀的各因素解译和基本侵蚀图斑的解译 ,然后 ,采用多因子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 ,确定出土壤侵蚀强度等级 。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壤侵蚀 综合评判
下载PDF
REEs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倩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2期124-126,155,共4页
近年来,随着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稀土元素示踪技术(REEs Tracer Method)已被公认为理想的土壤侵蚀示踪法。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较,REEs示踪技术能够定量监测坡面侵蚀形态的时空演变过程,分析坡面侵蚀分布规律。同时,R... 近年来,随着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稀土元素示踪技术(REEs Tracer Method)已被公认为理想的土壤侵蚀示踪法。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较,REEs示踪技术能够定量监测坡面侵蚀形态的时空演变过程,分析坡面侵蚀分布规律。同时,REEs示踪技术也为确定泥沙来源、评估土壤侵蚀与泥沙治理措施提供了帮助。分析了REEs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可行性以及取得的成果,并对其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不足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示踪技术 土壤侵蚀 坡面侵蚀形态 泥沙来源
下载PDF
旋转电弧间隙开关的电极烧蚀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孟兵 李劲 姚宗干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12期30-31,34,共3页
为减小开关电极烧蚀 ,延长开关的寿命 ,设计了一个旋转电弧场畸变间隙开关 ,方法是使开关间隙放电产生的电弧在外加磁场或自身产生的磁场的驱动作用下沿着开关电极的表面运动 ,从而达到减小开关电极烧蚀的效果。给出了不同开关结构、不... 为减小开关电极烧蚀 ,延长开关的寿命 ,设计了一个旋转电弧场畸变间隙开关 ,方法是使开关间隙放电产生的电弧在外加磁场或自身产生的磁场的驱动作用下沿着开关电极的表面运动 ,从而达到减小开关电极烧蚀的效果。给出了不同开关结构、不同电极材料和不同电流波形情况下的大电流烧蚀的微观照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 开关 电极烧蚀 电场畸变 烧蚀图象 脉冲
下载PDF
连云港外航道海域环境演变与冲淤特征
15
作者 张林 陈沈良 谷国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6,共8页
1855年黄河回归渤海,苏北沿岸陆源供沙基本断绝,连云港外航道海域逐渐成为冲刷性滨海环境。通过环境演化、地形地貌和波、流、沙等环境要素分析认为,1855年黄河供沙断绝后,在波-流联合作用下,研究区总体呈现冲刷态势;水体含沙量0.43kg/m... 1855年黄河回归渤海,苏北沿岸陆源供沙基本断绝,连云港外航道海域逐渐成为冲刷性滨海环境。通过环境演化、地形地貌和波、流、沙等环境要素分析认为,1855年黄河供沙断绝后,在波-流联合作用下,研究区总体呈现冲刷态势;水体含沙量0.43kg/m3可作为冲淤转换的判据。1973年以来的港口建设期间,研究区受工程弃土影响而表现为淤积,但这是人工所致,工程结束后或工程间隙期逐渐被冲刷夷平。人为引起的淤积不能取代自然作用引起的冲刷,这一冲刷特征对连云港正在开展的徐圩港区建设和30万t级航道疏浚工程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航道海域 环境演变 冲淤特征 连云港
下载PDF
近50a来杭州湾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谢东风 潘存鸿 +1 位作者 曹颖 张伯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28,共8页
使用杭州湾1959-2010年的水下地形图,结合过去数十年来长江入海水沙量和钱塘江河口段冲淤变化状况,分析了近50a来杭州湾在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治江围涂等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乍浦以上区域近50a来处于... 使用杭州湾1959-2010年的水下地形图,结合过去数十年来长江入海水沙量和钱塘江河口段冲淤变化状况,分析了近50a来杭州湾在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治江围涂等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乍浦以上区域近50a来处于较显著的淤积状态,且有自上向下发展的趋势,这种淤积主要是由于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工程所引起的;湾内地形发生了局部调整,部分小型潮流槽脊系统趋于消亡,地形趋于平坦化,湾口北部2003年以后有转淤为冲的趋势,这与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该区域围垦工程等因素有关;1959-2003和2003-2010年两个时段,湾内泥沙淤积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91×108和1.66×108 m3。对于整个钱塘江河口系统而言,即自杭州湾湾口至钱塘江河口段的闸口断面,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所产生的影响尚不明显,2003年以后泥沙淤积速率甚至有所上升。杭州湾近50a的冲淤变化是人为强烈干预下的大流域-河口系统响应与中小流域-河口系统响应的调整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钱塘江河口 冲淤变化 滩涂围垦 地貌均衡态
下载PDF
长江通江湖泊演变及其影响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姚仕明 胡呈维 +2 位作者 渠庚 柴朝晖 栾华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23,共9页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两大通江湖泊洞庭湖与鄱阳湖水沙输移规律、冲淤演变规律及对洪枯调控功能的影响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自然...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两大通江湖泊洞庭湖与鄱阳湖水沙输移规律、冲淤演变规律及对洪枯调控功能的影响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自然和人为影响下两湖演变机制量化揭示,包括资料匮乏时期两湖的演变过程、各种自然因素对两湖冲淤演变的影响的识别、人类活动加剧时期两湖的自然冲淤过程等;②两湖未来长历时、大范围冲淤情势变化趋势预测,实现从两湖泥沙淤积总量预测到淤积时空分布格局变化预测转变;③两湖演变对洪枯调控功能影响的指标化评估,包括表征湖泊洪枯调控功能的指标研究及其与两湖未来不同冲淤情景的响应关系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演变 冲淤格局 江湖关系 未来冲淤情景 洪枯调控效应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土壤侵蚀时空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立文 邢立新 +1 位作者 郭青霞 王建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5期7443-7449,共7页
利用RUSLE模型分别对研究区1998年和2008年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并评价。在此基础之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研究区10年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其中海拔在250 m以上的... 利用RUSLE模型分别对研究区1998年和2008年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并评价。在此基础之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研究区10年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其中海拔在250 m以上的地区、坡度为8o^15o的地区是土壤侵蚀风险高的主要地带。研究区上游土壤侵蚀情况明显要高于中游和下游。②研究区侵蚀面积明显减少,侵蚀量降低,其中剧烈侵蚀变化率最大,达到了46.36%。③研究不同时间小流域的农业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表明,2008年土壤侵蚀与所对应的景观指数单因子相关性都高于1998年,说明人为干预是研究区土壤侵蚀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景观格局 RUSLE 时空关系
下载PDF
2020年黄河水量调度对河口水文特征的影响及沉积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勇勇 吴文娟 +2 位作者 毕乃双 徐丛亮 孙中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3-51,共9页
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黄河的调水调沙通常都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泥沙与淡水输入到黄河口海域,使得该区域成为水文要素特征和地貌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根据2020年大量的水文实测和地形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海域温度、盐度时空... 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黄河的调水调沙通常都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泥沙与淡水输入到黄河口海域,使得该区域成为水文要素特征和地貌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根据2020年大量的水文实测和地形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海域温度、盐度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和水下地形冲淤演变特征,探讨了黄河入海水沙对黄河口海域盐度分布和水下地形的影响。研究发现,2020年黄河水量调度极大改变了河口盐度及其分布,低流量时期盐度整体较高,低盐区分布范围有限;高流量时期盐度显著降低,低盐区水体范围明显扩大,满足了河口环境水流需求。黄河口海域2019-2021年整体呈淤积状态,现行河口区出现淤积,而孤东近岸、老河口区及离岸较深的海域呈冲刷状态,入海泥沙情势的变化对河口及毗邻海域的冲淤特征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文要素特征 冲淤演变 水量调度
下载PDF
Integration of colour bathymetry, LiDAR and dGPS surveys for assessing fluvial changes after flood events in the Tagliamento River (Italy)
20
作者 Johnny Moretto Fabio Delai +1 位作者 Lorenzo Picco Mario Aristide Lenz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年第8期21-29,共9页
The estimation of underwater features of channel bed surfaces without the use of bathymetric sensors results in very high levels of uncertainty. A revised approach enabling an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the wet areas to ... The estimation of underwater features of channel bed surfaces without the use of bathymetric sensors results in very high levels of uncertainty. A revised approach enabling an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the wet areas to create more accurate and detailed Digital Terrain Models (DTMs) is here presented. LiDAR-derived elevations of dry surfaces, water depths of wetted areas derived from aerial photos and a predictive depth-colour relationship were adopted. This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at two different reaches of a northeastern Italian gravel-bed river (Tagliamento) before and after two flood events occurred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2010. In-channel dGPS survey points were performed taking different depth levels and different colour scales of the river bed. More than 10,473 control points were acquired, 1107 in 2010 and 9366 in 2011 respectively. A regression model that calculates channel depths using the correct intensity of three colour bands (RGB) was implemented. LiDAR and water depth points were merged and interpolated into DTMs which features an average error, for the wet areas, of ±14 cm. The different number of calibration points obtained for 2010 and 2011 showed that the bathymetric error is also sensitive to the number of acquired calibration points.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alculated through a difference of DTMs shows a prevalence of deposition and erosion areas into the we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 LIDAR Data DGPS Survey COLOUR BATHYMETRY Floods Gravel Bed Braided RIVER Tagliamento RIV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