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运行的生态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彭少明 尚文绣 +2 位作者 王煜 鲁俊 郑小康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87-1198,共12页
为科学揭示梯级水库群运行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基于黄河上游实测水沙序列,采用IHA(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不同工程运行时期黄河上游水文情势变化,运用多系列贡献率分割法,量化了不同影响因子对水文情... 为科学揭示梯级水库群运行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基于黄河上游实测水沙序列,采用IHA(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不同工程运行时期黄河上游水文情势变化,运用多系列贡献率分割法,量化了不同影响因子对水文情势变化的贡献率。通过输沙率法结合断面淤积形态分析揭示了黄河上游河道冲淤演变。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水库运行对河流径流及河道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影响了河流生态。水库运行后非汛期月均流量上升、汛期月均流量下降、高流量事件发生频率与流量减少,径流趋于平缓,且宁蒙河段泥沙淤积、断面形态趋于宽浅。分析表明水库运行是造成黄河上游兰州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石嘴山、头道拐水文情势变化的重要原因,高流量事件的减少加剧了河道淤积,使河流生态朝不利方向演化,为维护黄河上游生态健康有必要实施生态调度,提高涨水期和洪水期下泄流量并制造高流量事件。研究为评估梯级水库运行的生态影响、指导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提供方向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水文情势 河道冲淤 贡献率 生态调度
下载PDF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分流河道冲淤变化模拟 被引量:25
2
作者 方春明 毛继新 陈绪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81-185,共5页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泄水流含沙量大为减小,下游荆江与三口分流河道将长期处于冲刷状态,对江湖关系演变和防洪影响重大。本文利用可视化一维河网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河道冲淤变化进行了模拟,对三口河道分水...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泄水流含沙量大为减小,下游荆江与三口分流河道将长期处于冲刷状态,对江湖关系演变和防洪影响重大。本文利用可视化一维河网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河道冲淤变化进行了模拟,对三口河道分水分沙量及冲淤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典型水文系列及运用条件下,三峡水库运用后前6年藕池河及松滋河均发生冲刷。之后藕池河有所回淤,松滋河继续冲刷,至三峡水库运用40年左右冲刷达至最大。研究成果对荆江与洞庭湖区防洪决策和水资源研究等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荆江三口分流河道 河网泥沙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不同坡度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黄利玲 王子芳 +1 位作者 高明 季轶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3,共4页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观测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旱坡地不同坡度下土壤磷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和侵蚀泥沙量都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径流量和泥沙量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地表径流...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观测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旱坡地不同坡度下土壤磷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和侵蚀泥沙量都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径流量和泥沙量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中磷素的流失量均呈17°>9°>4°的趋势。地表径流中,颗粒态总磷流失量是水溶态总磷流失量的1.50~1.51倍。全磷主要吸附在泥沙中流失,磷素随泥沙的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85.0%~94.1%。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旱坡地磷素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侵蚀泥沙 坡度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输沙量与淤积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23
4
作者 吴保生 刘可晶 +1 位作者 申红彬 周丽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基于多沙河流"多来多排"输沙基本公式,建立了考虑上站来沙量、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影响的输沙量一般表达式。进而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1953—2010年实测水沙资料,得到了内蒙古巴彦高勒—头道拐全河段... 基于多沙河流"多来多排"输沙基本公式,建立了考虑上站来沙量、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影响的输沙量一般表达式。进而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1953—2010年实测水沙资料,得到了内蒙古巴彦高勒—头道拐全河段及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三湖河口—头道拐分河段的年输沙量公式,并根据输沙率法采用建立的输沙量公式计算了各河段1953—2010年的逐年冲淤量。选取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在输沙基本公式基础上增加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参数,所得公式计算的年冲淤量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由基本公式的0.41依次提高到0.50、0.75和0.80,说明在基本公式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这些参数的必要性。此外,全河及分河段输沙公式计算所得输沙量及各河段冲淤量和累计淤积量与实测值的符合程度均较好,表明建立的输沙公式能够用于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输沙量和冲淤量计算,可为分析内蒙古河段的输沙特性和长期淤积趋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率 河道冲淤 累计淤积 黄河上游 内蒙古河段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的孢粉示踪研究初探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信宝 D.E.Walling +5 位作者 贺秀斌 文安邦 温仲明 冯明义 杨勤科 齐永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2-728,共7页
如同137Cs和210Pbex核尘埃,土壤和坝库沉积物中的孢粉也源于大气沉降,是否能用于侵蚀产沙的示踪研究?在陕北吴旗周湾水库采集了一些表层土壤和现代淤地坝、古代聚湫坝沉积泥沙的样品,尝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的孢粉示踪研究。... 如同137Cs和210Pbex核尘埃,土壤和坝库沉积物中的孢粉也源于大气沉降,是否能用于侵蚀产沙的示踪研究?在陕北吴旗周湾水库采集了一些表层土壤和现代淤地坝、古代聚湫坝沉积泥沙的样品,尝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的孢粉示踪研究。初步研究表明:草地表土孢粉丰富,平均浓度为26077粒/g;有33个科属的花粉,孢粉组合反映了当地以蒿属为主的半干旱温带草原植被;坡耕地表土的孢粉组合和草地一致,但孢粉平均浓度远低于草地,仅5844粒/g。坝库沉积剖面中,和137Cs核素一样,孢粉也富集于每一洪水沉积旋迴的上部层位,可用于沉积旋迴的区分。现代沉积旋迴的孢粉平均浓度,远低于草地和坡耕地表土,这表明草地和坡耕地土壤不是沉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古代沉积物的孢粉平均浓度高于现代沉积,表明流域内300年前的植被好于现代,或300年前沟谷地的相对产沙量低于现代。古代孢粉组合中十字花科花粉比例高达36·85%,明显高于现代的0·58%含量,这表明草地退化严重,十字花科植物比例急剧降低。孢粉示踪技术在植被环境恢复,沉积旋迴区分,和泥沙来源确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应建立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研究的孢粉示踪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示踪 植被变化 侵蚀产沙 小流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海底峡谷侵蚀-沉积作用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 被引量:15
6
作者 苏明 沙志彬 +5 位作者 匡增桂 乔少华 梁金强 杨睿 吴能友 丛晓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2,共8页
近年来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海底峡谷强烈的侵蚀作用和良好的内部建造,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分布和成藏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通过对目前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 近年来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海底峡谷强烈的侵蚀作用和良好的内部建造,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分布和成藏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通过对目前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料调研和系统分析,指出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侵蚀-沉积作用与有利沉积体的分布、侵蚀-沉积作用与含烃流体渗漏的相互作用、侵蚀-沉积作用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动态成藏。将海底峡谷和水合物的关联性应用到珠江口盆地海底峡谷群,初步分析了二者的关联。研究认为该区域的海底峡谷将会对有利沉积体进行破坏和改造,使其表现为"斑状/补丁状"的平面分布特征,影响了水合物的分布和实际产出;此外,峡谷侵蚀-沉积作用导致了先前形成的水合物的分解,一部分的甲烷等气体将会进入到海水之中,而受有利沉积体上部细粒均质层的遮挡,大部分的含气流体将被"继续"限制在有利沉积体之中而形成新的水合物,这可能是该区域内细粒沉积物中水合物饱和度较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侵蚀-沉积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机制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典型沙质河段冲淤量预估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睿 马良 +1 位作者 张罗号 陈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77-1286,共10页
为扭转宁蒙河段水沙失衡趋势,合理分配输沙用水,提高河道排洪输沙效率,本文根据黄河流域典型沙质河段实测资料,依照河流动力学原理,通过引入水流挟沙力,建立了不同水沙条件下典型河段冲淤量预估方法。实测资料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简便... 为扭转宁蒙河段水沙失衡趋势,合理分配输沙用水,提高河道排洪输沙效率,本文根据黄河流域典型沙质河段实测资料,依照河流动力学原理,通过引入水流挟沙力,建立了不同水沙条件下典型河段冲淤量预估方法。实测资料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简便快速地根据进口断面洪水实测水沙因子,较好地预估下游河段的冲淤量。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预估冲淤量可以得出,在经历多年淤积而致主槽严重萎缩的情况下,内蒙古巴彦高勒-头道拐段以1 500 m3/s流量级冲刷河槽效率最高,建议在水库调节初期采用小流量多阶段冲刷的方式,达到重塑河槽的效果。根据不同的进口条件快捷估算河段冲淤量,能够为河流水沙过程调控以及河道整治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质河段 水流挟沙力 河道冲淤 水沙调控
原文传递
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砂箱物理模拟启示--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邓宾 何宇 +5 位作者 黄家强 罗强 杨荣军 于豪 张静 刘树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1-415,共15页
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单一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和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对其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影响作用,尤其聚焦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对其盆-山系统的控... 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单一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和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对其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影响作用,尤其聚焦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对其盆-山系统的控制作用。单一构造剥蚀作用过程模拟揭示浅表剥蚀作用强度与冲断带楔形体楔长、楔高呈负相关性;构造剥蚀作用使冲断带后缘逆冲断层更加易于发生断层再活化与无序冲断,制约着冲断带前陆向扩展。浅表沉积作用导致楔形体前缘冲断层上覆物质加载、更易于发生断层闭锁,促使冲断带楔形体前陆向/前展式扩展生长。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导致冲断带楔形体后缘深部层系剥蚀走向变化、断层产状变陡,前陆盆地中前陆向断层明显减小、其倾角减缓,且反向冲断作用加强(乃至导致主断层反向冲断),尤其走向差异性导致前陆盆地发育斜向断层。受控于龙门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晚三叠世以来走向差异性剥蚀-沉积作用,川西前陆盆地中南段发育晚白垩世—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可能形成前陆盆地前缘斜向断层-龙泉山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沉积 楔形体 前陆盆地 砂箱模型 龙门山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内蒙古十大孔兑对黄河干流水沙及冲淤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保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8,共4页
分析了内蒙古十大孔兑来沙对黄河干流水沙条件变化及对干流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大孔兑来沙使得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1953—1968年、1969—1986年、1987—2010年3个时段的年平均含沙量分别增大13.6%、26.8%、55.6%,年平均来沙系... 分析了内蒙古十大孔兑来沙对黄河干流水沙条件变化及对干流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大孔兑来沙使得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1953—1968年、1969—1986年、1987—2010年3个时段的年平均含沙量分别增大13.6%、26.8%、55.6%,年平均来沙系数分别增大13.9%、29.0%、57.6%;1953—1986年三湖河口来沙和十大孔兑来沙造成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的年均淤积量分别为0.157亿t和0.088亿t,相应淤积比分别为11.1%和36.7%,1987—2010年年均淤积量分别为0.190亿t和0.139亿t,相应淤积比分别为36.9%和50.2%。总的来讲,十大孔兑来沙使得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的水沙条件进一步恶化,十大孔兑来沙的淤积比大于三湖河口来沙的淤积比,而且随上游来水量的不断减少,十大孔兑来沙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孔兑 来沙系数 河道冲淤 内蒙古河段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道冲淤及同流量水位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保生 王永强 +1 位作者 王彦君 周丽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4,共7页
根据1953-2010年的实测水沙和冲淤资料,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冲淤及同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变化特点,探讨了累计淤积量与同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关系。发现累计淤积量与累计来沙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1953-1960年、1961-1986年、198... 根据1953-2010年的实测水沙和冲淤资料,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冲淤及同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变化特点,探讨了累计淤积量与同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关系。发现累计淤积量与累计来沙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1953-1960年、1961-1986年、1987-2004年及2005-2010年各时段的斜率不同。单位水量淤积量与来沙系数之间关系密切,但由于没有考虑河床边界条件等的影响,只能用来粗略判别河道的冲淤情况。巴彦高勒站与三湖河口站的同流量水位之间具有较好的同步关系,且巴三段累计淤积量与三湖河口同流量水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与巴三段比降之间的关系却不明显,注意到孔兑来沙在局部河段的淤积对巴三段起到了局部侵蚀基准面作用,对巴三段具有一定的溯源淤积影响。由于头道拐断面为稳定的永久侵蚀基准面,其同流量水位变化很小,导致三湖河口的同流量水位及三头段累计淤积量与头道拐站的同流量水位无关,但三头段累计淤积量与三头段河道比降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且三头段比降与9年滑动平均来水量之间关系密切,体现了来水条件的累计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河段 河道冲淤 来沙系数 同流量水位 河道比降 侵蚀基准面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河槽容积变化特征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程生 高正荣 俞竹青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北支河槽容积变化是北支河道演变趋势在定量上的直接表现,河道边界条件和河床泥沙运动是影响河槽容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收集1986—2013年长江口北支河道年实测地形资料,利用GIS技术建立不同时期水下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北支河槽容积变化和... 北支河槽容积变化是北支河道演变趋势在定量上的直接表现,河道边界条件和河床泥沙运动是影响河槽容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收集1986—2013年长江口北支河道年实测地形资料,利用GIS技术建立不同时期水下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北支河槽容积变化和河床冲淤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北支岸线圈围和泥沙淤积导致了1986年以来河槽容积萎缩。北支河槽0 m线以下容积共减少约7.110亿m^3,岸线圈围引起河槽容积减少4.000亿m^3,占比56.3%;泥沙淤积引起的河槽容积减少3.110亿m^3,占比43.7%。具体而言,北支上段河槽容积萎缩主要是泥沙淤积所致,其航道开发综合利用应遵循上段的泥沙运动规律特点;中段则是边滩圈围和沙洲并岸引起,边界调整后束流作用加强,河床冲刷,断面形态调整后水深条件更加有利于中段的航道利用开发;下段是泥沙淤积和边滩圈围共同影响所致,泥沙淤积影响略大,但下段沿北岸-5 m深槽始终存在且稳定,具备航道开发利用的河势基础,且南侧河道边界仍具有可圈围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槽容积 岸线圈围 冲淤变化 泥沙运动 航道开发利用 长江口
下载PDF
Calculation method for sediment load in flood and non-flood seasons in the Inner Mongol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彦君 吴保生 +1 位作者 钟德钰 王永强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707-721,共15页
Based on an empirical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tha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input, more output" for sediment-laden flow in rivers, a general sediment transport expression was developed, which can ta... Based on an empirical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tha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input, more output" for sediment-laden flow in rivers, a general sediment transport expression was developed, which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upstream sediment input, previous cumulative sediment deposition, critical runoff for sediment initi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ediment particle sizes between the mainstream and tributaries. Then, sedi- ment load equations for non-flood and flood seasons for the sub-reaches from Bayangaole to Sanhuhekou and from Sanhuhekou to Toudaoguai, as well as the whole Inner Mongolia reach from Bayangaole to Toudaoguai, were formulated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between 1952 and 2010. The corresponding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the cumulative values at each river reach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proposed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s for the period 1952 to 2010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ediment conservation.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values using the proposed sediment load equations for the sub-reaches and the entire reach showed that the calculated sediment load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mulative values in the flood and non-flood season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s can be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sediment load and the associated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flood and non-flood seasons for long-term trend analysi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er Mongolia reach Upper Yellow River sediment load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原文传递
黄河内蒙古河段非汛期和汛期冲淤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彦君 吴保生 +1 位作者 王永强 钟德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37-1148,共12页
基于多沙河流"多来多排"的经验输沙公式,建立了考虑上站来沙量、前期河床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影响的非汛期和汛期输沙量一般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1952-2010年实测的水沙资料,将其应用... 基于多沙河流"多来多排"的经验输沙公式,建立了考虑上站来沙量、前期河床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影响的非汛期和汛期输沙量一般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1952-2010年实测的水沙资料,将其应用于黄河内蒙古河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以及巴彦高勒—头道拐全河段非汛期和汛期输沙量的计算,并应用输沙率法计算了各河段1952-2010年的非汛期和汛期冲淤量及其相应的累计冲淤量。通过输沙量、冲淤量和累计冲淤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表明,各河段非汛期和汛期输沙量、冲淤量及相应的累计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吻合较好,其中非汛期和汛期输沙量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约为0.93和0.97;非汛期和汛期冲淤量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约为0.80和0.90;非汛期和汛期累计冲淤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约为0.94和0.99。结果表明,就吻合程度而言,累计冲淤量优于年冲淤量,汛期优于非汛期。本文建立的冲淤量方法能够很好模拟该河段长历时的非汛期和汛期冲淤过程,可为黄河内蒙古河段输沙量及长期淤积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河段 输沙量 冲淤量 非汛期和汛期
原文传递
Sediment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 and analysis of seabed evolution 被引量:3
14
作者 KONG Lingshuang CAO Zude +1 位作者 WANG Wei QI Dingm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01-107,共7页
The rotary ring flume is used to study the silty sand movement in a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movement of different coasts in the tidal current are summarized.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e... The rotary ring flume is used to study the silty sand movement in a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movement of different coasts in the tidal current are summarized.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erosion-sedimentation function i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made.The equilibri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advanced.Based on the equilibri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the seabed erosion-sedimentation index is derived and the seabed erosion-sedimentation calculation is analyzed.The seabed erosion-sedimentation index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eabed evolution of Yangshan sea area and a good agreement with field measurements i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movement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sedi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equilibri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eabed erosion-sedimentation index
下载PDF
陆水水利枢纽坝下游河床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毛荣生 吴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3-49,共7页
本文根据陆水水库1967~1991年的观测勘查资料,着重分析建库后坝下游水、沙变化引起近坝河段冲淤变化情况,研究近坝段河床变形及水力因子变化规律,并讨论、揭示出库站以下河道演变趋势。
关键词 水利枢纽 坝下局部冲刷 河道演变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初期上荆江杨家脑至郝穴河床冲淤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莉 孙贵洲 李发政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4-78,共5页
三峡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进入坝下游荆江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荆江河道产生较明显的冲刷,已引起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两岸堤防、已建护岸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及河道的稳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响... 三峡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进入坝下游荆江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荆江河道产生较明显的冲刷,已引起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两岸堤防、已建护岸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及河道的稳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响该地区的防洪、航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利用长江防洪实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初期不同时期上荆江杨家脑至郝穴河段的冲淤变化过程、冲淤规律、数量及分布,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河势调整趋势。研究成果为该段河道的治理和河势控制工程规划、设计等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防洪实体模型 三峡工程 坝下游 冲淤 河势
下载PDF
浙江泥页岩低丘土链土壤性质变化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章明奎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22,37,共8页
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泥页岩低丘土链中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层厚度和颗粒组成)沿地形景观有明显的协同变化规律,这些变化与物质的移动,上坡和中坡侵蚀作用及下坡再沉积作用有关。泥页岩低丘土链的上坡和中坡土壤农用后,侵蚀加剧,理... 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泥页岩低丘土链中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层厚度和颗粒组成)沿地形景观有明显的协同变化规律,这些变化与物质的移动,上坡和中坡侵蚀作用及下坡再沉积作用有关。泥页岩低丘土链的上坡和中坡土壤农用后,侵蚀加剧,理化性质恶化,因此不适于农用;而下坡由于坡缓,处于沉积区,农用后仍可保持良好的土壤性质,适于农业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低丘 土链 土壤性质变化 土壤侵蚀 再沉积作用 农用适宜性
下载PDF
北戴河浅水湾浴场岸滩侵淤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师沙沙 任旭光 李娜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54-57,共4页
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典型剖面周期性监测等手段,查明了北戴河浅水湾浴场属于平缓潮滩。海滩各段蚀退距离不等,局部呈现淤积现象,总体呈侵蚀后退的演变规律,并综合分析了海平面上升、海洋动力变化、入海泥沙减少、人类活动影响在海滩侵淤... 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典型剖面周期性监测等手段,查明了北戴河浅水湾浴场属于平缓潮滩。海滩各段蚀退距离不等,局部呈现淤积现象,总体呈侵蚀后退的演变规律,并综合分析了海平面上升、海洋动力变化、入海泥沙减少、人类活动影响在海滩侵淤中的作用。根据海滩现状提出了进行海滩侵蚀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研究,并加强行政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戴河浅水湾 海滩 侵淤 剖面
下载PDF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n the crustal shortening and the surface erosion-sedimentation process across northern piedm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19
作者 XIAO Jie XIONG Lin HE JianK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779-1786,共8页
The Tianshan Mountains,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are bounded by the Tarim Basin to south and the Junggar Basin to north.In the north piedmont of this mountain range,ongoing thrusting and folding forms a se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are bounded by the Tarim Basin to south and the Junggar Basin to north.In the north piedmont of this mountain range,ongoing thrusting and folding forms a set of roughly parallel anticlines.Geological observations predicted that averaged over last^1 Ma time scale,the shortening rates of these anticlines are about2.1–5.5 mm/a;However by averaged over about 10±2 kyr,their shortening rates reduce to merely about 1.25±0.5 mm/a.The slow shortening of the anticlines in the last^10±2 kyr is coarsely concurrent in time with the last global deglaciation.Here,we use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to explore crustal deformation across north piedm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under various erosion-sedimentation conditions that are assumed to represent the climate-controlled surface process.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with a relatively weak erosion-sedimentation strength,the crustal shortening is accommodated mainly by north piedm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similar to the high shortening rate of anticlines averaged over the last^1Ma.By increasing erosion-sedimentation strength,the resultant crustal shortening is transformed gradually toward the Tianshan Mountains,resulting in the shortening rate in its north piedmont being decelerated to what is observed as averaged over the last^10±2 kyr.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mechanically on strain localization across an intra-continent active tectonic belt.Hence,if the climate change around the last global deglaciation could be simply representative to the enhancement of surface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across the pre-existed Tianshan Mountains and its foreland,our models indicate that the observed shortening-rate variations averaged over^1 Ma and^10±2kyr time scales around north piedm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should be resulted from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erosion-sedimentation process climate change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Tiansha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of Morpho-Sedimentological Variations to the Fate of Hg-and Zn-Polluted Sediments in the Contaminated Site of Porto Marghera,Lagoon of Venice,Italy
20
作者 Emanuela Molinaroli Alessandro Sarretta +3 位作者 Jorge Ade Souza Guimaraes Margherita Botter Daniele Cassin Stefano Guerzon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3年第4期37-49,共13页
New data collected from twenty-six sites during 2008 inthe contaminated Site of National Interest (SIN) of Porto Marghera within the Lagoon of Venice (Italy), which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an industrial z... New data collected from twenty-six sites during 2008 inthe contaminated Site of National Interest (SIN) of Porto Marghera within the Lagoon of Venice (Italy), which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an industrial zone for the last 80 years, were compared with data from a campaign performed in the same site 30 years before (1976-1978). The SIN was found to be heavily polluted in the earlier study, and several tons of Hg and Zn are still stored in soils and industrial channel sediments, potentially affecting the lagoon part of the SIN. Bathymetric variations, grain-size, Hg and Zn content in sediments were analysed. The severe contamination of the late 1970s (Hg 1.7 μg/g;Zn 754 μg/g) had fallen by the late 2000s (Hg 0.9 μg/g;Zn 225 μg/g). The fall in Hg and Zn contamination over the 30-year period was mainly linked to the patterns of geomorphological change inside the SIN that affected two distinct sub-areas: 1) a stable-depositional (SD) area in the Northern part, which exerted a “dilution” effect on contaminants, with significant deposition (~11%) of coarse-grained sediments (63 - 8 μm), and 2) an area characterised by moderate-to-severe-erosion (MSE) to the South, which saw the loss (~13%) of pollutant-bearing fine-grained sediments (sion i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change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provides useful support to decision-making systems by helping to select hot-spots for remediation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goon of Venice sediment Pollution BATHYMETRY erosion-sedimentation GRAIN-SIZE Management Pl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