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CAM、N-CAM1及C-KI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8
1
作者 段松 杨杰斌 +1 位作者 石丹 李晖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cellularadhesionmolecule,EP-CAM)、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l,N-CAMl)及C-K/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重庆三峡...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cellularadhesionmolecule,EP-CAM)、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l,N-CAMl)及C-K/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手术治疗的50例肝硬化及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收集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癌及对照组织EP-CAM、N-CAMl、C-KIT表达情况,并收集所有肝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EP-CAM、N-CAMl、C-KIT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EP-CAM、N-CAMl、C-KIT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AFP水平、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低中分化肿瘤、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病理类型为胆管上皮癌、混合型肝癌及出现肝内外转移的肝癌患者EP-CAM、N-CAMl、C-KIT阳性率较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癌患者肝组织EP.CAM与N-CAMl、C-KIT表达呈正相关(P〈0.05),肝组织N-CAMl与C-KIT表达呈正相关(P〈0.05);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0%、53.75%、37.50%,随访3年存活患者,EP-CAM、N-CAMl、C-KIT阳性率低于1年及2年存活患者(P〈0.05)。结论EP-CAM、N-CAMl、C-KIT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肿瘤包膜情况、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关系,且参与肝癌侵袭、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 C-KIT基因 肝脏祖细胞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秋菊 刘斌 +4 位作者 邢传平 苏勤军 董亮 钱震 高自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417-142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3例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及6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并比较两者不同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3例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及6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并比较两者不同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肠黏膜组织和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P<0.05);在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χ2=8.375,14.284,7.948,均P<0.05);ESA与年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χ2=16.918,15.195,10.395,7.681,均P<0.05);ESA的表达与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4,P=0.000).结论:ESA与CD44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密切相关,同步检测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评价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上皮特异抗原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CD326 CD44 免疫组织化学法
下载PDF
高浓度葡萄糖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细胞表面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韩小霞 惠延年 +3 位作者 宋虎平 王海涛 张晓光 刘百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317-320,共4页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检测5.6mmol/L和30.0mmol/L葡萄糖作用1,2,3d后hRPE细胞表面ICAM-1表达量,MTT方法检测两种浓度葡萄糖作用下48hhRPE...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检测5.6mmol/L和30.0mmol/L葡萄糖作用1,2,3d后hRPE细胞表面ICAM-1表达量,MTT方法检测两种浓度葡萄糖作用下48hhRPE表面黏附白细胞的数量。结果:30.0mmol/L葡萄糖作用1,2,3d后hRPE细胞表面荧光着色密度分别为5.6mmol/L葡萄糖作用下荧光着色的2.4,3.8,4.0倍。30.0mmol/L葡萄糖作用48h后hRPE细胞表面黏附的白细胞数量是5.6mmol/L葡萄糖组的2.34倍,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糖可以促进体外培养hRPE细胞的ICAM-1表达,提示RPE细胞在高糖作用下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病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高糖 细胞间黏 附分子-1
下载PDF
分类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尹寒露 阴建 +4 位作者 陈立文 李宁 刘志安 胡志斌 沈洪兵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77-681,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EpCAM)分类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7例NSCLC患者的外周血样品各7.5 ml,其中3例患者在每一治疗周期结束时采集外周血样品用于动态监测C... 目的:探讨利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EpCAM)分类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7例NSCLC患者的外周血样品各7.5 ml,其中3例患者在每一治疗周期结束时采集外周血样品用于动态监测CTCs。以阴性?磁性法分离和富集CTCs,经EpCAM和CK 7/8免疫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鉴定CTCs并计数。结果47例患者的血液样品中,表达EpCAM的CTCs检出率为48.9%(23/47),其中Ⅰ~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64.3%(9/14)、40.0%(4/10)和43.5%(10/23)。不表达EpCAM的CTCs检出率为87.2%(41/47),其中Ⅰ~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8.6%(11/14)、90.0%(9/10)和91.3%(21/23)。两类CTCs的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Ⅰ~Ⅱ期和Ⅲ期患者的两类CTCs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Ⅳ期患者的两类CTC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分期患者外周血中,不表达 EpCAM 的 CTCs 数量均明显高于表达 EpCAM 的 CTCs 数量(均 P<0.05)。Ⅳ期患者中,不表达EpCAM的CTCs>90%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30),不表达EpCAM的CTCs在50%~90%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P=0.001)。不表达EpCAM的CTCs>50%时,患者的治疗普遍无效( P=0.033)。结论 EpCAM 分类检测 CTCs,有助于评估NSCLC患者的远处转移和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 循环肿瘤细胞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治疗
原文传递
EpCAM和CD4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旺清 李宝玉 +2 位作者 刘娟 史双全 方贵龙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12期1441-1444,共4页
通过检测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CD44在不同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与胃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胃腺癌组织标本42例、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25例和正... 通过检测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CD44在不同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与胃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胃腺癌组织标本42例、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25例和正常胃组织标本25例中Ep CAM和CD44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Ep CAM和CD4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Ep CAM在胃腺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8.1%,64.0%,8.0%,P均〈0.01),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浆膜侵润和TNM分期(Ⅰ~Ⅱ/Ⅲ~Ⅳ)有关(P均〈0.05);CD44在胃腺癌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69.4%,40.0%,12.0%,P均〈0.01),其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中高分化/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Ep CAM和CD44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3,P〈0.01)。结论 Ep CAM和CD44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有关,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 CD44 胃癌 早期诊断 预后判断
原文传递
EPCAM、CD44和CD2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世斌 肖隆斌 +3 位作者 许峰峰 吴文辉 李守智 李明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24-1229,共6页
目的:联合检测95例胃癌组织中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和白细胞分化抗原24(CD24)的表达情况,分析这3种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5例经手术切除并有明确病理诊断... 目的:联合检测95例胃癌组织中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和白细胞分化抗原24(CD24)的表达情况,分析这3种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5例经手术切除并有明确病理诊断为胃癌的标本中EPCAM、CD44和CD24的表达。分析95例胃癌临床病理资料与这3种蛋白阳性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EPCAM阳性56例(58.95%),CD44阳性41例(43.16%),CD24阳性56例(58.95%)。其中EPCAM+CD44+30例(31.58%),EPCAM+CD24+45例(47.37%),CD44+CD24+32例(33.68%),EPCAM+CD44+CD24+25例(26.32%)。(2)EPCAM与年龄、肿瘤浸润深度、WHO组织学分型有关;CD44与BORRMANN分型、WHO组织学分型、CEA值有关;CD24与浸润深度、肿瘤位置、WHO组织学分型、脏器侵犯有关;三者阳性与浸润深度、肿瘤位置、WHO组织学分型有关(P<0.05)。(3)EPCAM、CD44阳性组的生存率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EPCAM+CD44+CD24+与EPCAM-CD44-CD24-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AM-CD44+CD24+与EPCAM-CD44-CD24-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CAM、CD44和CD24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可作为胃癌诊断的初筛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CD44 CD24 胃肿瘤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抑制核因子kB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建粮 李晓玫 王海燕 《中华肾脏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在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下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l)及其相关核转录途径的影响。方法 用HK-2细胞作靶细胞,用细胞...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在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下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l)及其相关核转录途径的影响。方法 用HK-2细胞作靶细胞,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IJSA)和Northern杂交观察ICAM-1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以电泳迁移率变动法测定转录因子核因子kB (NFkB)和激活蛋白 I(AP-1)的活性。结果TNFα呈剂量依赖地诱导HK-2细胞NFkB的活化及ICAM-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这些作用可以被NFkB的抑制剂对甲苯磺-L-苯丙氨酸氯甲基甲酮(TPCK)所抑制,但TNFα对HK-2细胞的AP-1活性无影响。 IL-10(1~ 20ng/ml)可抑制 TNFα诱导的 HK-2细胞 ICAM-l基因和蛋白表达及 NFkB的活化。结论TNFα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NFkB活化,进而促进ICAM-l基因和蛋白表达,IL-10可抑制TNFα诱导的上述炎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间质病变 白细胞介素10 ICAM-1 HK-2细胞
原文传递
上皮黏附分子通过诱导EMT促乳腺癌转移和耐药 被引量:10
8
作者 师锐赞 何倚帆 +3 位作者 牛亚楠 高宇 陈敏 张轩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34-939,共6页
目的研究上皮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在乳腺癌转移和耐药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方法确定EpCAM在非肿瘤癌旁组织(adjacent non-tumor tissues,ANTTs)和乳腺癌组织的表达;siRNA法敲低三阴性乳腺... 目的研究上皮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在乳腺癌转移和耐药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方法确定EpCAM在非肿瘤癌旁组织(adjacent non-tumor tissues,ANTTs)和乳腺癌组织的表达;siRNA法敲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EpCAM;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确定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中的EpCAM、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ANTTs,EpCAM在乳腺癌组织表达增多,转移灶中进一步上调;相对于乳腺癌MCF-7细胞,EpCAM在MDA-MB-231细胞高表达;敲低MDA-MB-231细胞的EpCAM表达可降低其迁移、侵袭能力,减少其BCRP结论EpCAM可能通过诱导EMT促进乳腺癌的转移和耐药,其分子机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黏附分子 上皮间质转化 乳腺癌耐药蛋白 WNT/Β-CATENIN通路 转移 耐药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标志EpCAM和CD133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潘群雄 苏子剑 +1 位作者 王聪仁 庄建良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8-633,共6页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CD13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肝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人肝癌组织中EpCAM...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CD13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肝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人肝癌组织中EpCAM和CD133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和生存分析,研究EpCAM、CD133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33和EpCAM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癌旁组织中CD133未见表达。CD133在有血管浸润的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浸润血管组(P<0.05),而术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400ng/mL、低分化和肿瘤浸润血管的癌组织中Ep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肝癌EpCAM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CD133表达强阳性的肝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CD133表达强度较低组。如果将EpCAM表达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的肝癌患者合为一组,可见EpCAM中-强阳性表达的肝癌患者生存期短于EpCAM低表达者。通过术前AFP水平分层分析可见,术前AFP水平>400ng/mL组中EpCAM中-强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与低度阳性表达患者相比明显缩短。肿瘤数目、术前AFP水平、有无肿瘤包膜和CD133表达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CD133和EpCAM可能参与肝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肝癌患者预后不良,因此推测EpCAM+AFP+可能是肝癌恶性程度更高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抗原 CD133 基因表达 预后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pCAM、Vimentin、N-Cadherin的表达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付丽梅 杨名辉 +1 位作者 付明霞 李新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 CAM)、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附蛋白(N-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35例份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观察组),其中腺腔A型229例份(A组)、腺腔B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 CAM)、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附蛋白(N-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35例份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观察组),其中腺腔A型229例份(A组)、腺腔B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263例份(B组)、腺腔B型(HER2阳性)92例份(C组)、HER2过表达型90例份(D组)、三阴型161例份(E组),另取60例份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作对照(对照组),检测各组Ep CAM、Vimentin、N-Cadherin,并分析三者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Ep CAM、Vimentin、N-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53.4%、11.4%、9.7%,对照组分别为11.7%、0、0,两组比较,P均<0.05;A、B、C、D、E组Ep CAM阳性率两两比较(除D组分别与B、E组比较外),A组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与B、C、D、E组比较,B组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与E组比较,E组N-Cadherin阳性率与A、B组比较,B组N-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与C、D组比较,P均<0.05。Ep CAM、Vimentin、N-Cadherin表达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PR、临床分期有关,而且Ep CAM与HER2有关(P均<0.05)。观察组中Ep CAM与Vimentin、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r=0.214、0.136,P均<0.05),A、C、E组中Ep CAM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01、0.290、0.270,P均<0.05),C、E组中Ep CAM与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r=0.003、0049,P均<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p CAM、Vimentin、N-Cadherin表达升高,尤其在三阴型中呈高表达,其可能参与该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波形蛋白 N-钙黏附蛋白
下载PDF
EP-CAM、N-CAM1及C-KI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国文 王丽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CAM1)及C-KI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手术治疗的50例肝硬化及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收集患者病理组织...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CAM1)及C-KI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手术治疗的50例肝硬化及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收集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癌组织EP-CAM、N-CAM1、C-KIT表达情况,分析EP-CAM、N-CAM1、C-KIT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EP-CAM、N-CAM1、C-KIT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AFP水平、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低中分化肿瘤、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病理类型为胆管上皮癌、混合型肝癌及出现肝内外转移的肝癌患者EP-CAM、N-CAM1、C-KIT阳性率较高(P<0.05);肝癌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0%、53.75%、37.50%,随访3年存活患者,EP-CAM、N-CAM1、C-KIT阳性率低于1年及2年存活患者(P<0.05)。结论EP-CAM、N-CAM1、C-KIT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肿瘤包膜情况、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关系,且参与肝癌侵袭、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 C-KIT基因 肝脏祖细胞
下载PDF
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新军 马风妹 +2 位作者 付丽梅 付明霞 吴戈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4期753-756,760,共5页
目的:探讨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在三阴型乳腺癌(TNB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法检测161例TNBC中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pCAM、Vimentin... 目的:探讨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在三阴型乳腺癌(TNB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法检测161例TNBC中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pCAM、Vimentin及N-Cadherin在161例TNB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2.1%、20.5%、17.4%。EpCAM表达与Vimentin、N-Cadherin均具有正相关性。EpCAM和Vimentin蛋白阳性率均随着肿瘤体积增大、淋巴结阳性、TNM分期增高而增高(均为P<0.05);N-Cadherin表达率随着TNM分期增高而增高(P=0.000)。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显示,EpCAM、Vimentin和N-Cadherin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差(均为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当仅经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校正时,EpCAM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26),但纳入Vimentin和N-Cadherin后,EpCAM则不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5)。结论:EpCAM在TNBC中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并与EMT关系密切,EpCAM与EMT可能参与TNBC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上皮-间质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EpCAM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丽 张声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23-327,共5页
上皮特异性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是一种单次跨膜蛋白,参与Wnt信号转导通路,调控靶基因转录,与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分化等有关。EpCAM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及预后相关,可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个靶点。
关键词 上皮特异性黏附分子 WNT信号传导通路 肿瘤 治疗
下载PDF
E-cad及EpCAM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猷伟 方旖骅 +1 位作者 杨媛媛 颜士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9-632,共4页
目的研究上皮型钙黏素(E-cad)及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30例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 目的研究上皮型钙黏素(E-cad)及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30例复杂型或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40例子宫内膜癌中Ecad及EpCAM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E-cad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至癌性内膜的发展过程中以及随着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转移及FIGO临床分期的增加,其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EpCAM则反之(P<0.05);E-cad及EpCAM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中E-cad蛋白的低表达与EpCAM蛋白的高表达和两者之间的负相关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关,同时提示了以Wnt信号通路为基础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上皮型钙黏素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上皮特异性粘附分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珍玲 金仁顺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特异性粘附分子(Ep CAM)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3例PCa、46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及58例癌旁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EpCAM在上述组织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上皮特异性粘附分子(Ep CAM)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3例PCa、46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及58例癌旁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EpCAM在上述组织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p CAM在PCa和癌旁PIN的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BPH(98.4%、97.8%vs 51.7%,P<0.01),并且在PCa的间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89.5%)高于在癌旁PIN(50.0%,P<0.01)。Ep CAM在有骨转移组织的间质细胞阳性表达率(100.0%)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织(40.0%,P<0.01),但是在PCa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88.5%vs 91.9%,P>0.05)。结论:Ep CAM在PCa的间质细胞中的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骨转移有关,有望成为PCa的早期诊断标准及PCa骨转移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特异性粘附分子 前列腺癌 上皮-间质转换 间质细胞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在晚期胃癌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王皓 黎正行 罗天航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36-1342,共7页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当前我国胃癌就诊患者仍以进展期为主,晚期患者就诊时多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而传统的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血液系统恶性肿...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当前我国胃癌就诊患者仍以进展期为主,晚期患者就诊时多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而传统的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疗效显著,也为胃癌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然而,由于胃癌的异质性、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肿瘤靶抗原逃逸及脱靶毒性等问题,使得CAR-T免疫疗法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存在挑战。本文综述了CAR的结构及CAR-T治疗原理、CAR-T治疗晚期胃癌的主要靶点及治疗现状,并探讨了CAR-T治疗胃癌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晚期胃癌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密封蛋白18.2 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型受体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建英 冯建中 +3 位作者 盛陈卓娅 潘建强 平金良 马志红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76-2579,共4页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法分别检测64例NSCLC手术患者配对癌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中EpCAM mRNA和...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法分别检测64例NSCLC手术患者配对癌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中EpCAM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癌组织中EpCAM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P<0.01),64例配对癌组织中,44例EpCAM mRNA表达水平上调,上调表达的EpCAMmRNA表达与NSCLC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期显著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EpCAM蛋白在NSCLC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为59.38% (38/64),与远端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15.63%,10/64)比较有显著的相关性.且EpCAM蛋白表达与NSCLC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EpCAM在NSCLC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抗NSCLC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非小细胞肺癌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与肺癌、乳腺癌及部分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崔佳丽 王清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7-370,共4页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最早在结肠癌细胞中被发现,其可参与调节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迁移及信号转导等过程。正常情况下,EpCAM仅表达于正常上皮细胞,然而研究发现,其在人类上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中存在且高表达。EpCAM参与肿瘤进...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最早在结肠癌细胞中被发现,其可参与调节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迁移及信号转导等过程。正常情况下,EpCAM仅表达于正常上皮细胞,然而研究发现,其在人类上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中存在且高表达。EpCAM参与肿瘤进展的多个环节,其在肿瘤中独特的表达模式也使其成为最重要的肿瘤生物标志物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pCAM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肺癌、乳腺癌和部分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揭示了EpCAM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作为治疗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肺肿瘤 乳腺肿瘤 结肠肿瘤 胃肿瘤 肝肿瘤 生物标记 肿瘤 综述
下载PDF
炎症因子IL-32、IL-1β、IL-18及EpCAM在肝细胞肝癌诊断和生存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曾明曦 康长明 +1 位作者 王琼芳 李政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672-167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IL-32、IL-18、IL-1β及EpCAM在肝细胞癌的诊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60例肝细胞癌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在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应治疗前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32、IL-1β、IL-18及EpCAM水平。结果:... 目的:探讨血清IL-32、IL-18、IL-1β及EpCAM在肝细胞癌的诊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60例肝细胞癌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在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应治疗前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32、IL-1β、IL-18及EpCAM水平。结果:HCC组患者血清IL-32、IL-18、EpCA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CC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L-1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L-32、IL-18水平与MELD评分正相关;EpCAM曲线下面积(AUC)为0.985,截断点为3.40,为诊断肝细胞癌最有价值的标志物;除了EpCAM,其它细胞因子与HCC患者的生存率无关(P>0.05)。结论:虽然细胞因子可作为肝癌的诊断标志物,但其对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没有参考价值;血清EpCAM可为肝细胞癌的诊断及患者的预后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诊断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Β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
下载PDF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与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及预后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新军 付丽梅 +1 位作者 刘敏 付明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在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TM法检测8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p CA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在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TM法检测8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p CA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p CAM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ER和PR表达、HER2表达和临床分期均有关(均P<0.05),与绝经状态无关(χ2=0.117,P=0.733)。在腺腔A型、腺腔B型(HER2-)、腺腔B型(HER2+)、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Ep CAM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2%,73.0%,48.9%,72.2%和62.1%。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COX分析显示Ep CAM阳性患者的预后较差(均P<0.001),并与三阴型、腺腔B型(HER2-)和HER2过表达型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p CAM阳性表达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预后差相关(均P<0.05)。结论:Ep CAM可能与乳腺癌进展有关,并与分子分型相关,在乳腺癌总体上及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中是一种独立的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亚型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