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戴荣平 董方田 +3 位作者 于伟泓 张枝桥 韩宝玲 杜虹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应用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形态特征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应用3D-OCT观察IERM118例(136眼),分析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感光细胞(IS/OS)情况及与视力的关系。结果在136眼中,板层裂孔者18眼,假性黄... 目的应用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形态特征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应用3D-OCT观察IERM118例(136眼),分析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感光细胞(IS/OS)情况及与视力的关系。结果在136眼中,板层裂孔者18眼,假性黄斑裂孔者19眼,囊肿者7眼,弥漫水肿者57眼,中心凹正常者35眼。弥漫水肿组的视力为0.48±0.28,明显低于中心凹正常组的视力0.75±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光细胞完整组的中心凹厚度为(276±96)μm,不完整组为(467±172)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光细胞完整组的视力为0.64±0.28,不完整组的为0.30±0.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OCT能提供更多的特发性黄斑前膜中心凹形态的信息,感光细胞完整患者的视力明显好于不完整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 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水肿 黄斑板层裂孔 假性黄斑裂孔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厚度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静 刘武 +3 位作者 李倩 李翔 郝静 王心蕾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 I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厚度变化与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37例(37只眼)IE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剥除视网膜前膜.患者手术前后均先采用国...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 I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厚度变化与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37例(37只眼)IE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剥除视网膜前膜.患者手术前后均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 BCVA),再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视力(logMAR)进行分析.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测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应用MP-1微视野计检测患者黄斑中心10°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患者手术前后BCVA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手术前后CFT、MS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对BCVA与CFT和M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CFT和MS为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BCVA为等级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结果 37例(37只眼)患者术前BCVA 0.3 ~1.3,中位数0.7;术后BCVA为0.1 ~0.7,中位数0.4;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Z=-4.97,P<0.05).患者术前CFT为199~ 641 μm,平均(482.2±101.8) μm;术后CFT为172 ~ 381 μm,平均( 246.2±60.4)μm;术后CFT较术前显著减少(t=15.86,P<0.05);患者术前黄斑中心10°区域视网膜MS为5.5 ~19.9 dB,平均(14.1 ±3.4)dB;术后黄斑中心10°区域视网膜MS为11.6~20.0 dB,平均(18.6± 1.8)dB;术后MS较术前显著提高(t=-9.20,P<0.05).患者术前CFT值越高,则术前黄斑中心10°区域视网膜MS值越低(r=-0.82,P<0.05)、术前BCVA水平越低(rs=0.91,P<0.05)、术后BCVA水平也越低(rs=0.63,P<0.05).但患者术前CFT值越高,术后CFT值下降越明显(r=0.81,P<0.05)、BCVA提高也越明显(rs =0.71;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可以有效促进IEM患者黄斑厚度及功能的恢复.观察分析IEM患者术前CFT、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MS,有助于客观预测患者术后CFT及功能恢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外膜 黄斑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敏度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子扬 叶俊杰 +1 位作者 陈有信 董方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IMEM的患者51例(5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IMEM的患者51例(5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治疗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前节检查、眼底及OCT检查。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8±3.2)个月。患者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视力与黄斑厚度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51只眼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4.25±0.34提高至术后4.65±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2,P=0.000)。51只患眼平均黄斑厚度由术前(432.7±91.7)μm降低到术后(333.3μm±66.1)μm,与治疗前黄斑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5,P=0.000)。术前视力与黄斑厚度呈明显负相关(r=-0.452,P=0.001),而术后视力与斑厚度相关性更加明显(r=0.602,P=0.000),术后视力提高行数和黄斑厚度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382,P=0.006)。12只眼在玻璃体切除术后3—6个月白内障进展,视力下降明显,均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均有显著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膜 玻璃体切除术 视力 黄斑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昶中 吴建华 +1 位作者 何俊文 冯超 《中华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38-343,共6页
目的 比较单层内界膜翻转与内界膜剥除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的适... 目的 比较单层内界膜翻转与内界膜剥除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的适度高度眼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35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83±8.59)岁.其中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OCT检查.术后均保持头低位休息3~4周,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两组间视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比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内界膜剥除组与内界膜翻转组所有患者的视网膜均成功复位.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中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8/17),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中1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16/18),两组黄斑裂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末次随访时,内界膜剥除组最佳矫正视力为1.57±0.24,内界膜翻转组为1.52±0.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457).术后内界膜剥除组患者视力提高的幅度为0.20±0.34,内界膜翻转组为0.34±0.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65).结论 单层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适度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有利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外膜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前膜OCTA检查结果的改变及其与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毛剑波 劳吉梦 +6 位作者 俞雪婷 陈亦棋 陶继伟 吴韩飞 程丹 陈焕 沈丽君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57-762,共6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IME...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IMEM的患者42例(51只眼)作为IMEM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64.8±7.7)岁。另从这42例患者中选取23只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及眼底照片检查。采用OCTA自带软件进行3 mm×3mm图片中FAZ面积、中心凹以及中心凹旁各方位(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的深层及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将IMEM眼与黄斑前膜患者对侧健眼进行比较。并分析IMEM眼中OCTA这些参数改变与BCVA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研究。结果IMEM组LogMAR BCVA为0.40(0.15,0.70),对照组LogMAR BCVA为0.10(0.05,0.22)。IMEM组FAZ面积为(0.09±0.05)mm2,对照组FAZ面积(0.34±0.13)mm2。IMEM组较对照组,BCVA差(Z=-4.443,P<0.001)、FAZ面积缩小(t=-9.198,P<0.001)、中心凹以及中心凹旁视网膜厚度均增加(P<0.001)。IMEM组深层及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增加(t=4.280、9.079,P<0.01);中心凹旁血流密度,深层上、下、鼻、颞均较对照组减小(P<0.05);浅层上、下、鼻侧较对照组减小(t=?2.759,Z=?3.3358,Z=?2.108,P<0.05),颞侧(t=?1.632,P=0.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VA与FAZ面积呈负相关(r=-0.337,P=0.017),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r=0.324,P=0.020)。BCVA与中心凹血流密度无相关性(P>0.05),与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浅层中心凹旁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OCTA可见IMEM眼较健康眼FAZ面积缩小,毛细血管丛中心凹血流密度增加,中心凹旁血流密度减少。FAZ越小,中心凹旁浅层血流密度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外膜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血流速度 中央凹 视敏度
原文传递
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黄斑前膜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震 荣翱 莫利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TSV)治疗黄斑前膜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2眼应用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的手术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 目的探讨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TSV)治疗黄斑前膜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2眼应用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的手术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前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2~9个月,观察对比手术前后视力和OCT检查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视力提高0.15~0.2者6眼,提高0.1者12眼,提高0.05~0.1者4眼。末次随访时OCT显示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G、25G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黄斑前膜患者激光视网膜成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霍妍佼 杨丽红 魏文斌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36-839,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在黄斑前膜(ERM)患者中的诊断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门诊,确诊为ERM的患者共26例(32只眼).应用频... 目的 探讨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在黄斑前膜(ERM)患者中的诊断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门诊,确诊为ERM的患者共26例(32只眼).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进一步明确诊断.应用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视网膜成像技术和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对患者进行视网膜成像的比较,根据SD-OCT扫描结果对每个ERM视网膜图像进行分析并评分.结果 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视网膜成像技术对ERM的评分中,蓝绿加强炫彩成像(3.44±0.80)、标准炫彩成像(2.84±0.85)、绿光反射(2.16±0.77)、蓝光反射(2.09±0.78)均明显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1.28±0.81)(P值均<0.001).而cSLO视网膜成像中的红外反射评分(1.13±0.71),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无明显差别(P=0.282).结论 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技术对于ERM患者所获得的视网膜图像的成像质量明显好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技术,结合SD-OCT断层扫描图像可以帮助医师更好地诊断并监测E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外膜 检眼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 共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后黄斑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焦明菲 刘巨平 +1 位作者 陈曦腾 李筱荣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视网膜黄斑区结构功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4例(74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43例,年龄...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视网膜黄斑区结构功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4例(74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43例,年龄(68.1±6.9)岁.术前进行眼科术前常规检查及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带形态的变化,并按术前椭圆体带是否连续将患者分为连续组52例、断裂组22例.对术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年龄及病程与手术前后BCVA的关系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BCVA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LogMAR视力分别为0.59±0.26、0.63±0.34、0.46±0.22、0.45±0.23、0.41±0.23(F=25.122,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68.12±73.07)、(371.57±57.09)、(320.57±65.88)、(294.85±69.36)、(283.5±66.5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02,P<0.05).连续组患者术后视力为(0.34±0.27),较断裂组(0.62±0.24)改善明显(t=-4.209,P<0.05).术前黄斑水肿的程度与术后视功能无明显相关(r=-0.015,P>0.05).术后1年7例患者存在黄斑水肿.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与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无明显相关性,椭圆体带连续性好的患者术后视力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外膜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敏度
原文传递
Surgical Management of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 被引量:6
9
作者 Fangtian Dong, Ruifang SuiChinese Acadamy of Medical Sci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Eye Science》 CAS 1996年第3期140-144,共5页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n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Methods: Vitrectomy and membrane removal were undergone for idopathic or secondary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Results: Fourteen e...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n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Methods: Vitrectomy and membrane removal were undergone for idopathic or secondary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Results: Fourteen eyes of 15 patients (93%) had vision improvement after operation in which 8 eyes (57%) increased 3 or more Senellen lines. Only one case suffered from paracentral scotoma. No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Conclusio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 is safe and effective with good visual outcome and few complications. Eye Science 1996; 12:140 -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retinal membrane MACULA VITRECTOMY
下载PDF
活血利水法对兔外伤性PVR增殖膜上EGF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付美林 彭清华 +1 位作者 陈吉 邢雁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raumatic proliferrative vitreoretinopathy,tPVR)增殖膜(epiretinal membrane,ERM)中EGFmRNA表达的影响及防治PVR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有色家兔随机抽取32只,制...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raumatic proliferrative vitreoretinopathy,tPVR)增殖膜(epiretinal membrane,ERM)中EGFmRNA表达的影响及防治PVR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有色家兔随机抽取32只,制作tPVR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B组)、活血利水组(C组)、活血化瘀(D组)、利水明目组(E组),另8只为空白组(A组)。连续灌胃30d后,观察眼底PVR分级情况,原位杂交法检测EGFmRNA在各组的表达,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给药7d后,B,D,E组PV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30d后,C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组,ERM中EGFmRNA阳性程度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组与E组也能降低EGFmRNA表达的阳性程度,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中EGFmRNA阳性程度低于另两个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中EGFmRNA阳性程度略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活血利水法是活血化瘀和利水明目两者作用的协同,能通过拮抗ERM中EGFmRNA表达的作用来抑制增殖细胞的过度增生,从而防治PVR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利水法 散血明目片 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增殖膜 EGFmRNA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海芸 孙晓东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由于高度近视的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使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复发率、黄斑裂孔(MH)闭合率、视力提高程度均不甚理想。目前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结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和... 由于高度近视的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使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复发率、黄斑裂孔(MH)闭合率、视力提高程度均不甚理想。目前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结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和嵌塞术成为治疗方法上的技术热点,可促进MH闭合的作用,被认为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MHRD的治疗效果,但对于手术后视功能提高的作用仍有争议。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的优势在于将松解的内界膜覆盖在MH表面形成类似基底膜的支架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刺激Muller细胞的胶质增生,更好地促进MH中组织的填充引起裂孔闭合,促进视网膜复位并减少再次脱离的可能性,未来有望成为该类疾病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内界膜嵌塞术相对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不容易滑脱,操作相对简单,是该术式的重要补充。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适应证和MH愈合方式对于手术成功率和视功能恢复的预测作用,降低手术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并发症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视网膜外膜 述评
原文传递
吲哚青绿染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施祥 孙晓东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6-372,共7页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染色对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60只眼)因特发性黄斑前膜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染色对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60只眼)因特发性黄斑前膜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照相、OCT检查,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主观症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椭圆体区的变化。对手术中是否采用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分为两组:吲哚青绿组32只眼,对照组28只眼。术前椭网体区完整26只眼,不完整34只眼。对各项指标进行正态性分析,正态数据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分布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患者年龄28~79岁,平均(60.3±10.9)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左眼25例,右眼35例。60例患者中,随访6个月视力提高38只眼(63.33%),视力不变21只眼(35.00%),视力下降1只眼(1.67%)。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值(LogMar)为0.85±0.44,术后1、3、6个月分别为0.57±0.40、0.54±0.42、0.54±0.4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55,4.268,4.268;P〈0.05)。OCT检查示60例患者术前CRT为(578.45±144.61)μm,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66.31±87.80)、(442.33±98.92)、(417.15±96.49)Ixm,术后CRT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87,5.495,6.304;P〈0.05),呈进行性下降,与视力恢复趋势一致。吲哚青绿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CRT差异不明显。椭厕体区完整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椭圆体区不完整组。椭圆体区完整组26例有15例观察到术后1个月椭圆体区的紊乱或断裂,术后3及6个月的随访中逐渐恢复。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吲哚青绿染色下内界膜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外膜 黄斑 吲哚花青绿 玻璃体切除术 眼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血管区面积及微血管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天静 蒋沁 沈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 视网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密度
下载PDF
Prognostic factors of short-term outcomes of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 diabetic macular edema 被引量:4
14
作者 I-An Lai Wei-Cherng Hsu +1 位作者 Chung-May Yang Yi-Ting Hsie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7年第5期765-771,共7页
AIM: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hort-term visual and anatomical improvement of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IVR) for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METHODS:Fifty-one eyes from 35 patients that received thre... AIM: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hort-term visual and anatomical improvement of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IVR) for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METHODS:Fifty-one eyes from 35 patients that received three consecutive monthly IVR for DME with moderate visual los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cruited; all cases had their baselin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between 20/400 and 20/40. BCVA and central subfield thickness(CST) at baseline and month 3 were collected. Linear mixed model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visual and anatomical improvement at month 3.RESULTS:Younger age, poorer baseline BCVA and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were correlated with better visual improvement at month 3(P=0.002, 0.0001 and 0.007, respectively). Thicker CST and the presence of subretinal fluid at baseline were correlated with a greater reduction in CST(P〈0.0001 and P=0.018, respectively). The presence of epiretinal membrane or previous posterior subtenon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PSTA) were associated with a smaller reduction in CST(P=0.029 and 0.018, respectively),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in visual improvement at month 3(P〉0.05 for both).CONCLUSION:For eyes with DME and moderate visual loss, those with younger age, poorer baseline BCVA or PDR tend to have better visual improvement after three consecutive monthly IVR. Epiretinal membrane or previous PSTA result in less resolution of CST, but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visual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ic macular edema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ANIBIZUMAB diabetic retinopathy epiretinal membrane
下载PDF
硅油填充眼视网膜前增殖膜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汪向利 王常观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680,共4页
目的总结一定时期硅油取出术中剥除视网膜前膜的病例数,分析不同年龄、各类原始疾病、不同硅油填充时间视网膜前膜的发生率。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入院诊断... 目的总结一定时期硅油取出术中剥除视网膜前膜的病例数,分析不同年龄、各类原始疾病、不同硅油填充时间视网膜前膜的发生率。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入院诊断为硅油填充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硅油取出术中视网膜前膜(或黄斑前膜)病例数,并将其按原始疾病、硅油填充时间、年龄、性别等归类,统计膜生长情况。结果符合标准者420只眼;原发疾病中视网膜脱离占36.2%,眼外伤24.0%,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2.6%,湿性黄斑变性10.5%。剥膜者229只眼(54.5%),0-14岁剥膜率38.71%,15-40岁为56.36%,41-60岁62.58%,60岁以上者为45.69%,χ^2值:4.05,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剥膜率为50.66%,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5.79%,眼外伤为53.46%,湿性黄斑变性27.27%,)(χ^2值=9.1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月剥膜率为53.6%,〉3月至≤6月为49.0%,6月以上者为64.5%,)(χ^2值=4.25,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油填充术后有较高的视网膜前膜生成率,膜的形成与原始疾病、硅油填充时间、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硅油取出术中应重视对视网膜前膜的观察和处理,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填充 视网膜前膜 手术
原文传递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视网膜前膜的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永 戴虹 +1 位作者 卢颖毅 龙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4-106,W001,共4页
目的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描述视网膜前膜的不同特征。方法 :15 1个病人 ,170只眼 (男 77例 ,女 74例 ,平均年龄为 67 79± 10 72岁 ,范围 7至 91岁。平均视力为 0 482± 0 2 9,范围 0 0 1~ 1 2 )临床上被诊断为视... 目的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描述视网膜前膜的不同特征。方法 :15 1个病人 ,170只眼 (男 77例 ,女 74例 ,平均年龄为 67 79± 10 72岁 ,范围 7至 91岁。平均视力为 0 482± 0 2 9,范围 0 0 1~ 1 2 )临床上被诊断为视网膜前膜者行OCT检查。两例年轻患者为外伤后视网膜前膜者 ,已行人工晶体手术者为 3 2例 ,糖尿病患者为 48例。每位患者双眼均在散瞳下用 4mm长扫描线行四个方向放射状线性扫描。结果 :OCT证实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曲线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中心凹处视网膜内界膜至色素上皮的厚度增至 2 93 92±12 5 47um ,范围为 12 4~ 72 1um。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平或隆起 ,内表面一强反光带为前膜 ,平均厚度为 47 18± 10 3 7μm ,范围为 3 4~ 75 μm。所有患眼均有程度不同的视网膜水肿 ,OCT表现为视网膜增厚伴有低反射腔隙。 14只眼为假性裂孔。 19例双眼受累。平均视力为 0 45 8± 0 3 2 ,范围为 0 0 1~ 1 2。结论 :OCT可帮助发现视网膜前膜对视网膜的牵拉及水肿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前膜 纤维增殖膜 眼科手术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前膜与手术相关的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欢欢 廖昕 +3 位作者 谢春蕾 高新蕊 汪浩 王方 《中华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4-351,共8页
目的 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剥离术后与手术相关的视功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根据研究入组标准,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进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IERM剥离术的IERM患者37例(37只眼),... 目的 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剥离术后与手术相关的视功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根据研究入组标准,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进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IERM剥离术的IERM患者37例(37只眼),对其术后6个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根据术后6个月视力被分为高视力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0.5)]和低视力组(BCVA〈0.5).主要术中观察指标是患者术中IERM剥离难易度、剥离前膜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表面出血和吲哚菁绿染色剂(ICG)着色状态.主要临床检查项目包括手术前后BCVA、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部分患者进行FFA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转换成logMAR视力进行数据统计.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术中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术中指标与视力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4.41±2.33)个月.术后高视力组有28例(75.7%);低视力组9例(24.3%).37只眼中,记录IERM剥离困难14只眼(37.8%);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表面出血10只眼(27.0%);IERM剥离后ICG染色阳性13只眼(35.1%).剥离后黄斑中心凹表面出血(OR,7.221;95%CI,1.775~29.372;P=0.006)与术后低视力有关;IERM剥离困难与剥离后中心凹出血(γ=0.336,P=0.042)和ICG阳性着色(γ=0.593,P=0.000)有相关性.10只眼剥离前膜时伴有黄斑中心凹表面出血,其术后6个月的mfERG 1环N1波潜伏期是(16.88±1.27)ms[无出血眼(12.80±4.21)ms,t=-2.187,P=0.042],其中8只眼(8/10)的FFA显示黄斑区片状荧光素渗漏.结论在IERM剥离术中,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表面出血是患者术后视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IERM剥膜困难易造成前膜剥除后黄斑中心凹出血和内界膜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外膜 中央凹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出血 视敏度
原文传递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价值
18
作者 赵骏 李亚楠 +2 位作者 贾洪强 刘敏 白俊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01/2022-01期间在我院经眼底检查拟诊白内障和玻璃体混浊的患者44例80眼,分别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法(OCT)与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眼进行检查,比较18 MHz彩色多... 目的:探讨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01/2022-01期间在我院经眼底检查拟诊白内障和玻璃体混浊的患者44例80眼,分别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法(OCT)与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眼进行检查,比较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对黄斑前膜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的差异。结果:经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眼中,62眼为黄斑前膜,18眼为非黄斑前膜;经OCT确诊确实为黄斑前膜的54眼,非黄斑前膜的13眼,漏诊5眼,误诊8眼;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892,P<0.05);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黄斑前膜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62%,漏诊率为8%,误诊率为38%,正确率为84%;与OCT检测相比,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特异性、正确率、阳性预测准确率、阴性预测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升高(均P<0.05),诊断敏感性与漏诊率比较无差异(均P>0.05)。结论: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病变具有一定鉴定价值,与OCT检验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 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法(OCT)
内界膜剥除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前膜形成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付燕 谢天皓 +3 位作者 杨娜 李丽英 张月玲 顾朝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2个组患眼中均未发现ERM;术后6个月,ILM未剥除组中3眼形成ERM,占8.33%,ILM剥除组2眼出现ERM,占5.26%,2个组ERM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2个月,ILM未剥除组中共9眼出现ERM,占25.00%,ILM剥除组中共4眼出现ERM,占10.53%,2个组ER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102)。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1.692,P<0.001);各组内术后1、6、12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7,P=0.773)。OCT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时ILM未剥除组中椭圆体带完整者25眼,占77.78%,ILM剥除组椭圆体带完整者30眼,占78.95%,2个组间椭圆体带完整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累及黄斑的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ILM剥除不能预防术后ERM的发生,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手术 黄斑前膜 视力 内界膜剥除 椭圆体带
下载PDF
Superficial foveal avascular zone area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 surgery 被引量:3
20
作者 Yo Sep Yoon Je Moon Woo +1 位作者 Jong Eun Woo Jung Kee M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10期1711-1715,共5页
To investigate the fove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foveal avascular zone(FAZ)area before and after epiretinal membrane(ERM)surgery.Twenty-two eyes with treatmentnaive ERM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fove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foveal avascular zone(FAZ)area before and after epiretinal membrane(ERM)surgery.Twenty-two eyes with treatmentnaive ERM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The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and FAZ area were measured via 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nd OCT angiography pre-and postoperatively.The unaffected fellow eyes were used as controls.The preoperative superficial FAZ area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patients(0.08±0.04 mm^2)than in controls(0.33±0.09 mm^2;P〈0.001).The postoperative superficial FAZ(0.12±0.06 mm^2)area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preoperative area(P〈0.001).The preoperative superficial FAZ area was strong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FT(P〈0.001,rho=-0.763).ERM induced significant fove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reduction of the superficial FAZ area.Foveal thickness was restored and FAZ area increased postoperatively.However,the process is rather slow and the recovery is incompl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epiretinal membrane foveal avascular zon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