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上皮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方利君 付小兵 +2 位作者 王玉新 孙同柱 程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2,i002,共3页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 ,培养扩增后 ,用含EGF的不同介质诱导 ,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 ,培养扩增后 ,用含EGF的不同介质诱导 ,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鉴定角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GF诱导后 3dMSCs角蛋白表达较弱 ,7d角蛋白表达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GF诱导后 3d表达角蛋白的MSCs较少 (3 % ) ,7d表达角蛋白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13 % )。结论 MSCs在体外EGF诱导下可能分化为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诱导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上皮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的构建及其在增殖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军 杨光辉 +3 位作者 刘伟 崔磊 曹谊林 钱云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广谱角蛋白、包壳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利用自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增殖性疤痕治疗6例,经过3月随访,创面愈合时间(16.2±15)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90 d随访无明显疤痕增生,疗效肯定。结论 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增殖性疤痕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组织工程皮肤进入临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表皮细胞 壳聚糖 明胶膜 增殖性疤痕 皮肤损伤 细胞培养
下载PDF
瘢痕形成机制及治疗对策 被引量:28
3
作者 陆树良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3,共4页
关键词 瘢痕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表皮细胞 真皮模板缺损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模型创面中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钟晓红 王明刚 +1 位作者 赵李平 高新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皮肤创面微环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4代细胞,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同时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 目的:探讨糖尿病皮肤创面微环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4代细胞,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同时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2周后,在大鼠背部人工造成圆形创面,将已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注射方式回植入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周围,分别于注射后2、3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BrdU和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BrdU阳性细胞出现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各层,连续切片表皮层中部分阳性细胞同时也表达角蛋白。结论:在糖尿病溃疡愈合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表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 创面愈合 表皮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皮肤缺损创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汉群 姜任武 +3 位作者 龙剑虹 谷依学 周秀田 刘录山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参与皮肤缺损创面修复重建表皮的可能性,为组织工程化皮肤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自体来源的骨髓MSCs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以Ⅰ型胶原为载体植入兔背部左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组),右...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参与皮肤缺损创面修复重建表皮的可能性,为组织工程化皮肤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自体来源的骨髓MSCs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以Ⅰ型胶原为载体植入兔背部左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组),右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仅植以Ⅰ型胶原作为对照组。于术后6、12天观察创面收缩率,记录愈合时间;术后4、5周切取创面中央再生皮肤组织,行常规病理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创面收缩率,治疗组>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治疗组<对照组(P<0.05)。常规病理检测治疗组再生皮肤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数目显著增多;免疫组化检测,在治疗组再生皮肤附件毛囊内层以及表皮基底层、棘层可见BrdU阳性标记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能分化为表皮细胞参与表皮重建并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伤口愈合 表皮细胞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晓艳 付小兵 +2 位作者 伊海英 刘惠玲 孙同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03-2007,共5页
目的初步探索表皮细胞体外去分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HEKa细胞体外培养6~7代时开始出现老化迹象,细胞体积膨大,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加入浓度为100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液分别培养6... 目的初步探索表皮细胞体外去分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HEKa细胞体外培养6~7代时开始出现老化迹象,细胞体积膨大,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加入浓度为100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液分别培养6、12、24、48、72h后,MTT法检测bFGF对表皮细胞体外生长的促进作用。同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RT-PCR法检测bFGF诱导培养后,表皮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的改变。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100ng/ml,诱导时间为36~48h为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最佳实验条件。在bFGF的作用之下,老化的HEKa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新生的表皮干细胞样克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中β1整合素、CK19、CK14的表达增强,而CK10作为终末分化细胞的标志,在bFGF诱导组中的表达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检测分析显示bFGF作用后,实验组CK19表达阳性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分别为74.77%和15.74%);CK14表达阳性的细胞也由原来的67.26%增加至被检测细胞总数的87.14%。而bFGF诱导作用后,被检测细胞中表达CK10阳性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为4.56%和98.56%)。此外,RT-PCR检测结果同样再次支持了表皮细胞去分化的理论。在bFGF诱导组中,β1整合素、CK19、CK14mRNA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而CK10mRNA表达则明显下降。结论bFGF能够在体外诱导表皮细胞逆转分化形成幼稚型表皮前体干细胞,但其涉及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 去分化 干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 流式细胞检测 MTT RT—PCR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原代培养及其向表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强 金培生 +3 位作者 张爱君 陶常波 李雪阳 王静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2年第6期440-443,共4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 cells,ADSCs)体外原代培养方法及诱导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ADSCs,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相关表由抗原CD29、CD34、CD44、CD49d、CD80、CD106的表达;用表皮细... 目的探讨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 cells,ADSCs)体外原代培养方法及诱导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ADSCs,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相关表由抗原CD29、CD34、CD44、CD49d、CD80、CD106的表达;用表皮细胞诱导培养基对ADSCs进行体外诱导,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念变化;时诱导前后两种细胞行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角蛋白表达检测。结果利用脂肪抽吸液成功培养出ADSCs,且能稳定传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有特定的干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对ADSCs成功进行了体外诱导培养,其细胞形态及蛋白表达均有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倾向,并且仍具较高增殖活性。结论利用酶消化法可在体外成功培养ADSCs,并能持续传代;ADSCs表达特定的下细胞表嘶抗原;ADSCs可成功进行体外诱导,有向上皮细胞分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体外诱导分化 表皮干细胞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邹丽琴 苏踊跃 +3 位作者 孙荣距 陈建 梁光萍 罗向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4-586,共3页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探索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MSCs分化的潜能及条件。方法 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CD44、CD106、CD29、CD90、CD34等,对分离的细胞...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探索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MSCs分化的潜能及条件。方法 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CD44、CD106、CD29、CD90、CD34等,对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以10~40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第3代MSCs,观察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摸索integrin β1的表达与MSCs分化状态的关系。结果 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细胞CD44、CDl06、CD29、CD9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为阳性,CD34为阴性,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征。MSCs经不同浓度的EGF体外诱导7d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EGF浓度为30ng/ml和40ng/ml时,细胞角蛋白出现阳性表达;体外诱导14d,呈角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比例进一步增加,同时integrin131表达量下降。结论 体外培养的MSCs在EGF诱导下,具有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倾向,同时integrin β1可能在MSCs分化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分化 大鼠
下载PDF
依据理化性质分析牡丹花色形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想 段晶晶 +3 位作者 罗小宁 张延龙 牛立新 史倩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3,67,共7页
对5个不同花色的牡丹品种花瓣解剖结构、色素分布、理化性状及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色牡丹品种的表皮细胞形态存在差异,类黄酮和金属元素(Al和Fe)质量分数与牡丹花色值显著相关。类黄酮为主要影响... 对5个不同花色的牡丹品种花瓣解剖结构、色素分布、理化性状及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色牡丹品种的表皮细胞形态存在差异,类黄酮和金属元素(Al和Fe)质量分数与牡丹花色值显著相关。类黄酮为主要影响因素,天竺葵素、矢车菊素和芍药素作为主要色素,槲皮素和木樨草素作为辅助色素,共同参与了红色系的形成;查尔酮、芹菜素、槲皮素和金圣草黄素影响了黄色花的形成。结合8个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显示,CHI、DFR、ANS基因控制花青苷的合成,CHI、F3H、F3’H和FLS基因控制黄酮、黄酮醇以及查尔酮的合成,分别在红色及黄色品种中高表达。因此,牡丹不同花色的形成主要受相关基因表达以及类黄酮质量分数的调控,而金属元素(Al、Fe)和花瓣表皮细胞形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花色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 表皮细胞 液泡pH值 金属元素 花色素 类黄酮合成基因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修复裸鼠创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光辉 杨军 +4 位作者 邓辰亮 王佳鸣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类表皮细胞,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表皮细胞膜片,用于修复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单纯壳聚糖/明胶膜作为对照;术后行大体、组织学观...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类表皮细胞,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表皮细胞膜片,用于修复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单纯壳聚糖/明胶膜作为对照;术后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表皮细胞可以壳聚糖-明胶膜作为载体在体外培养,达到60%-70%亚融合状态时,移植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到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人表皮细胞可以在创面存活并继续增殖分化,形成连续的表皮覆盖创面。结论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表皮细胞 创面愈合 壳聚糖 明胶膜 皮肤缺损
下载PDF
四物汤对小鼠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玉杰 张建明 +1 位作者 李波清 邱世翠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8-169,共2页
目的 : 探讨中药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理。方法 : 应用四物汤灌胃小鼠 ,MTT法检测小鼠血清对表皮细胞增殖影响程度。结果 : 四物汤灌胃小鼠组A56 0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关键词 表皮细胞 银屑病 中医药疗法 四物汤 增殖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构建及其在供皮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军 杨光辉 +3 位作者 刘伟 崔磊 钱云良 曹谊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目的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供皮区创面治疗。方法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或同种异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的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将膜片移植于治疗组供皮区创面、适度加压,同时设立对照组:空白材... 目的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供皮区创面治疗。方法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或同种异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的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将膜片移植于治疗组供皮区创面、适度加压,同时设立对照组:空白材料对照以及传统油纱布对照覆盖创面。于术后5~10d、30d、90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广谱角蛋白、外皮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及Ⅰ、Ⅲ型胶原比值测定(偏光显微镜、RTPCR)。结果利用自体及异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供皮区创面治疗15例,经过3个月随访,疗效肯定。移植膜片创面愈合时间(8.1±1.3)d,空白材料对照区为(16.2±3.8)d,空白油纱布对照区为(23.0±5.8)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术后30d及90d观察:12例无明显增生,3例有轻度增生(20.0%),而空白油纱布对照区11例遗留增生性瘢痕(74.4%,χ2=8.127,P<0.01)。结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能促进供皮区创面早期愈合并减少后期瘢痕增生,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化 表皮细胞膜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供皮区创面 异体表皮细胞 创面愈合时间 创面治疗 组织学检查 层粘连蛋白 偏光显微镜 增生性瘢痕 壳聚糖 油纱布 皮肤分离 同种异体 覆盖创面 比值测定 Ⅲ型胶原 PCR) 瘢痕增生
原文传递
鳞毛蕨科8种蕨类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梁晓华 贺彪 +2 位作者 李璐 金银宝 徐成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6-171,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鳞毛蕨科6种鳞毛蕨属植物和2种耳蕨属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比较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8种蕨类植物的叶片表面无附属物;气孔器类型具多型现象,鳞毛蕨属植物气孔器类型主要为不等细胞型和极细胞型,耳蕨属植物气孔器类型多为...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鳞毛蕨科6种鳞毛蕨属植物和2种耳蕨属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比较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8种蕨类植物的叶片表面无附属物;气孔器类型具多型现象,鳞毛蕨属植物气孔器类型主要为不等细胞型和极细胞型,耳蕨属植物气孔器类型多为无规则四细胞型;气孔均为下生型,不下陷,多沿叶脉方向排列,且叶脉间分布较密集;鳞毛蕨属植物气孔器较耳蕨属狭长,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呈波状或不规则凹凸状,而耳蕨属植物表皮细胞狭长,垂周壁为浅波状;6种鳞毛蕨气孔器指数总体上较耳蕨属大,而气孔器密度差异不大.由此得出结论,表皮的整体特征可以作为划分鳞毛蕨科植物的特征;可据细胞大小、气孔器大小与气孔器指数来区别鳞毛蕨属和耳蕨属植物,为鳞毛蕨属植物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毛蕨科 表皮细胞 气孔器 比较 分类
下载PDF
人羊膜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细胞机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仁礼 李海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人羊膜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细胞定向分化的机理。方法 :小鼠胚胎干细胞与人羊膜在双层 6孔培养板中共培养 4 - 5d ,对照组未加羊膜 ,观察其形态学分化。分别用β1整合素、角蛋白 19/15和套膜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胚胎... 目的 :初步探讨人羊膜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细胞定向分化的机理。方法 :小鼠胚胎干细胞与人羊膜在双层 6孔培养板中共培养 4 - 5d ,对照组未加羊膜 ,观察其形态学分化。分别用β1整合素、角蛋白 19/15和套膜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细胞的分化。结果 :共培养 4 - 5d后 ,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样的单层细胞 ,细胞排列紧密 ,呈多边形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大部分细胞呈现 β1整合素阳性 ,少数细胞呈角蛋白 19和角蛋白 15阳性 ,未见套膜蛋白阳性细胞 ,对照组大部分细胞死亡 ,存活细胞形态各异 ,未见β1整合素、角蛋白 19/15和套膜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羊膜 细胞分化 表皮细胞
下载PDF
深Ⅱ度烫伤大鼠创缘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挺 陆树良 +5 位作者 牛轶雯 葛奎 田鸣 董炜 青春 史济湘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后创缘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的增殖活动规律,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未烫伤)、烫伤后3d组、7d组及14d组,每组6只。采集正常组大鼠皮肤及烫伤大鼠创缘皮肤,观察其表皮组织学特征;用... 目的 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后创缘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的增殖活动规律,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未烫伤)、烫伤后3d组、7d组及14d组,每组6只。采集正常组大鼠皮肤及烫伤大鼠创缘皮肤,观察其表皮组织学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印迹法检测表皮细胞增殖调节因子细胞周期素(cyclinD1、cyclinB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4的表达水平,并测定M期促进因子(MPF)的组蛋白激酶活性。 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伤后3d组大鼠创缘表皮细胞核及核仁较正常组增大;伤后14d组胞核及核仁增大明显,细胞数显著增多。伤后14d组S期表皮细胞百分比出现上升趋势;G2 /M期百分比自伤后3d起逐渐升高,伤后7、14d组(4. 5±0. 6、5. 4±1. 0)显著高于正常组(2. 9±1. 1,P<0. 05).cyclinD1表达量伤后3d即明显增高;cyclinB1表达无显著波动。伤后3d组的CDK4表达水平较低, 14d组开始回升。伤后14d组表皮细胞MPF活性显著增强。 结论 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作用下,大鼠深Ⅱ度烫伤后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在伤后早期即出现DNA合成及有丝分裂的增加,伤后14d增殖明显活跃。cyclinD1 /CDK4复合物的表达及MPF的活性在伤后早期并未同步增高,但自伤后14d起其表达显著增多,提示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周期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增殖 皮肤组织 烫伤大鼠 cyclinD1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 CYCLINB1 细胞周期调控 流式细胞仪检测 深Ⅱ度烫伤 蛋白激酶活性 M期促进因子 CDK4 组织学特征 蛋白印迹法 组织学观察 表皮细胞核 DNA合成 正常组 活动规律
原文传递
牵拉培养对表皮细胞生长及EGF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贾平 郭树忠 +2 位作者 张琳西 陈富林 易成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5期517-519,共3页
目的:研究牵拉培养对表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内源性EGF的分泌情况。方法:用酶消化法对表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实验分为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细胞负压牵引装置培养,对照组细胞不受牵拉,连续观察72小时,分别于12、24、36、48... 目的:研究牵拉培养对表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内源性EGF的分泌情况。方法:用酶消化法对表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实验分为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细胞负压牵引装置培养,对照组细胞不受牵拉,连续观察72小时,分别于12、24、36、48、60、72小时,收集细胞培养液,同时于72小时观察表皮细胞在牵拉条件下和非牵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用ELISA法测定表皮细胞在牵拉条件下和非牵拉条件下分泌EGF的情况。结果:实验组表皮细胞经72小时牵拉后生长良好,而对照组的细胞死亡,实验组牵拉36小时EGF浓度为16.03pg/mL,其他时间点未测到,而非牵拉组各时间点均未测出EGF。结论:牵拉不但可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而且可促进表皮细胞分泌E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扩张术 表皮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应力
下载PDF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对人表皮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翠萍 陈鹏 +1 位作者 付小兵 孙同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716-1719,共4页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对人表皮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方法差速贴壁法分离人成熟表皮细胞。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诱导组,诱导组又分为氯化锂(LiCl,20mmol/L)诱导组和GSK-3β抑制子(15μmol/L)诱导组,诱导6d后观察细胞的形...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对人表皮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方法差速贴壁法分离人成熟表皮细胞。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诱导组,诱导组又分为氯化锂(LiCl,20mmol/L)诱导组和GSK-3β抑制子(15μmol/L)诱导组,诱导6d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采用Westernblot检测表皮细胞内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皮细胞表面标志性蛋白CK10、CK14、C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变化。结果人表皮细胞内β-catenin的表达在被LiCl(2.15±0.54)和GSK-3β(2.58±0.65)抑制子诱导后分别比对照组(0.71±0.23)增加了2倍和2.5倍(P<0.01)。而且诱导后细胞体积变小变圆,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变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诱导前表皮细胞高表达CK10,部分细胞表达CK14,CK19和β1整合素表达阴性;诱导后已无CK10阳性细胞存在,有部分CK14阳性细胞,而且C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呈强阳性。结论 Wnt/β-catenin通路活化可引起人成熟表皮细胞的去分化,即Wnt/β-catenin通路可能是调控人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表型特征 去分化
下载PDF
人表皮细胞抽提物重编程脂肪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唐新杰 谢峰 +1 位作者 宋楠 张群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1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观察人表皮细胞抽提物重编程人脂肪干细胞(hADSCs),使其向表皮细胞转化。方法超声乳化人表皮细胞,离心后获得抽提液冻存备用。培养2~3代hADSCs,链球菌溶血素O(SLO)处理后加入表皮细胞抽提液。7 d时观察hADSCs形态学、角蛋白K1/10及... 目的观察人表皮细胞抽提物重编程人脂肪干细胞(hADSCs),使其向表皮细胞转化。方法超声乳化人表皮细胞,离心后获得抽提液冻存备用。培养2~3代hADSCs,链球菌溶血素O(SLO)处理后加入表皮细胞抽提液。7 d时观察hADSCs形态学、角蛋白K1/10及K19基因的变化及细胞膜K1/10及K19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SLO处理hADSCs后,可使hADSCs的通透率明显增加,达70%左右。加入表皮细胞抽提液后的hADSCs变为表皮细胞特有的铺路石样形态,并表达表皮细胞特有的K1/10及K19基因及膜蛋白。结论表皮细胞抽提液可以重编程hADSCs,使其向表皮细胞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表皮细胞 抽提液 重编程
下载PDF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勉 朱海杰 +5 位作者 杨加彩 李雅舒 胡晓红 张小容 贺伟峰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30,共9页
目的了解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无特殊病原体(SPF)级野生型C57BL/6健康8~12周龄雄性小鼠28只、SPF级8~12周龄T淋巴细胞受体δ敲除(TCRδ-/-)雄性小鼠60只用于... 目的了解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无特殊病原体(SPF)级野生型C57BL/6健康8~12周龄雄性小鼠28只、SPF级8~12周龄T淋巴细胞受体δ敲除(TCRδ-/-)雄性小鼠60只用于如下实验。(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8只野生型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原代培养DETC,并于培养即刻及培养15、30 d行DETC形态学观察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5只野生型小鼠、5只TCRδ-/-小鼠,分别设为野生型对照组、TCRδ-/-组,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伤后即刻及伤后2、4、6、8、10 d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3)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新生上皮长度。(4)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评估表皮细胞增殖情况。(5)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的表皮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6)取40只TCRδ-/-小鼠,同前行实验(2)^(5)检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CRδ-/-对照组和TCRδ-/-+DETC组,每个实验每组5只小鼠。其中小鼠背部同前造成全层皮肤缺损,TCRδ-/-+DETC组小鼠伤后即刻于创缘多点注射1×105个DETC(溶解于100μL磷酸盐缓冲液,纯度超过90%),TCRδ-/-对照组小鼠同法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DETC树突状突起的数量逐渐增多。培养即刻,4.67%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这部分T淋巴细胞中94.10%为DETC。培养15 d时DETC纯度达18.50%,培养30 d时DETC纯度达98.70%。(2)伤后即刻,TCRδ-/-组、野生型对照组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表皮细胞
原文传递
棕榈藤茎的表皮特征及其分类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成刚 胡玉熹 林金星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503-510,共8页
本文对国产棕榈藤3属21种茎的表皮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观察,首次报道了棕榈藤茎表皮细胞的排列式样,并结合表皮细胞类型和气孔、“反射体”的有无等特征,将国产棕榈藤茎的表皮组织划分为3种类型3种亚型。(1)钩叶藤型:表皮... 本文对国产棕榈藤3属21种茎的表皮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观察,首次报道了棕榈藤茎表皮细胞的排列式样,并结合表皮细胞类型和气孔、“反射体”的有无等特征,将国产棕榈藤茎的表皮组织划分为3种类型3种亚型。(1)钩叶藤型:表皮细胞为长方形,细胞交错排列呈砖墙状。(2)黄藤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的四边形,细胞排列呈不规则网状,如龟背。(3)省藤型:A亚型,表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排列呈网状,气孔平列型或四轮列型;B亚型,表皮细胞四边形,细胞交错排列呈砖墙状,细胞长轴平行于茎轴,气孔梭状四轮列型;C亚型,表皮细胞四边形,垂周壁呈波浪状,细胞交错排列如砖墙状,细胞的长轴平行于茎轴。本文还讨论了棕榈藤茎表皮组织的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藤茎 表皮特征 分类意义 棕榈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