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2006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简析 被引量:183
1
作者 殷大鹏 樊春祥 +3 位作者 曹玲生 王华庆 周玉清 梁晓峰 《疾病监测》 CAS 2007年第5期310-311,共2页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流行情况,为腮腺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全国2004-200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流行情况,为腮腺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全国2004-200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全国腮腺炎病例数分别为227724、293181、273242,年平均发病率在20/10万左右;春季为高发季节;80%以上的病例集中在4~15岁儿童。结论应将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并加强腮腺炎的监测和传染源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分析 免疫规划
下载PDF
中国50岁以上人群艾滋病疫情特点及流行因素分析 被引量:173
2
作者 黑发欣 王璐 +2 位作者 秦倩倩 丁正伟 王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6-527,共2页
长期以来,15~49岁人群是HIV感染的高危及主要人群,但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报告系统显示≥50岁年龄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报告数及构成比有增多趋势。随着全球范围老龄化问题的出现,≥50岁年龄组人群的HIV感染状况开... 长期以来,15~49岁人群是HIV感染的高危及主要人群,但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报告系统显示≥50岁年龄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报告数及构成比有增多趋势。随着全球范围老龄化问题的出现,≥50岁年龄组人群的HIV感染状况开始引起社会关注。为了解我国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疫情特点及流行因素,本研究对我国≥50岁年龄组HIV/AIDS报告病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98
3
作者 褚发军 冉陆 +1 位作者 马莉 林羡华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 目的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中毒35 672例,死亡518例,病死率为1.45%。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不明原因480起,微生物类320起,植物类279起,化学类122起,动物类17起。结论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食物中毒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而毒蘑菇、农药/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94
4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3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30-1136,共7页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6±1.10)min,(14.01±6.82)min,(12.12±5.96)min,(14.08±6.85)min,(42.34±20.21)min和(8.50±4.18)km,院前非死亡组分别为(2.19±1.13)min,(14.15±7.14)min,(11.60±6.72)min,(14.92±6.89)min,(41.86±19.53)min和(8.63±4.31)km,院前死亡组分别为(2.10±1.08)min,(13.68±7.14)min,(25.25±12.34)min,(13.75±6.48)min,(54.74±25.47)min和(7.86±3.91)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min,(13.58±6.78)min,(25.53±12.34)min,(13.60±6.54)min,(53.79±23.77)min和(7.67±3.86)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和(7.90±3.92)km.院前死亡组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小于院前非死亡组,前组的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者(P<0.05或P<0.01).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调度时间、返回时间与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的到达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大于后组,而现场时间明显小于后组(P<0.05或P<0.01).(2)院前急救组、院前非死亡组、院前死亡组、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其最少时间段分别是4:00-6:00、4:00-6:00、4:00-6:00、22:00-24:00、2:00-4:00,其最多时间段分别是20:00-22:00、20:00-22:00、8:00-10:00、2:00-4:00、8:00-10:00.(3)在241 876例院前急救病例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大中城市 创伤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中毒
原文传递
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4
5
作者 陈园生 梁晓峰 +6 位作者 王晓军 李艺星 杨俊峰 李军宏 尹遵栋 胡苑笙 陆伟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乙脑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489/10万、0.7707/10万、0.6548... 目的了解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乙脑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489/10万、0.7707/10万、0.6548/10万、0.5829/10万、0.4021/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河南、云南、陕西省(直辖市);报告病例中90%为〈15岁儿童。结论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05-2014年浙江省老年肺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9
6
作者 周琳 陈松华 +5 位作者 张钰 陈彬 彭颖 王飞 张明五 王晓萌 《疾病监测》 CAS 2016年第8期647-650,共4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老年结核病防治对策。方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5-2014年浙江省老年人口(年龄≥60周岁)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年间,浙江省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病和菌... 目的分析浙江省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老年结核病防治对策。方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5-2014年浙江省老年人口(年龄≥60周岁)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年间,浙江省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病和菌阳肺结核的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老年肺结核患者在整个报告发病患者中仍占较大比例(25.00%左右),老年肺结核病报告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2.23倍,菌阳肺结核是其他人群的2.76倍;老年肺结核病报告病例总数以60~64岁组最多,年均报告发病率以75~79岁组最高;老年患者中复治比例是其他人群的1.6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0.34,P〈0.001);老年患者就诊延误比例为61.60%,高于其他人群(5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0.59,P〈0.001)。结论浙江省老年肺结核病和菌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有下降,但老年肺结核患者所占比例仍较大,菌阳率高,是重要的传染源,应加强特定人群宣传力度,做好老年肺结核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肺结核 疫情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9
7
作者 薄芳 崔爱利 +1 位作者 郭学斌 许文波 《中国疫苗和免疫》 CAS 200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控制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对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腮腺炎发病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 目的了解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控制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对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腮腺炎发病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的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4~2006年腮腺炎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7.45/10万、22.40/10万、20.76/10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15岁儿童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89.77%、87.87%、85.15%,其中5~9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9.16%、46.90%、43.26%。中国2004~2006年MuV为F基因型,MuV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4%~100%。结论应加强腮腺炎病毒学、流行病学监测,预防控制腮腺炎的发病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特征
原文传递
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被引量:59
8
作者 陈伟奇 苏云普 +1 位作者 邓艳 张红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7-390,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为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SPSS11.5对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年河南省共上报输入性疟疾145例,其中恶性疟110例(75.9%),间日疟31例...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为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SPSS11.5对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年河南省共上报输入性疟疾145例,其中恶性疟110例(75.9%),间日疟31例(21.4%),三日疟3例(2.1%),卵型疟1例(0.7%)。病例中男女比例为47.3∶1,患者平均年龄为(37.7±9.4)岁,其中非洲回国人员113例(77.9%)。病例外出原因主要为境外劳务输出(82.8%,120/145)。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变化。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4 d,患者发病24 h内确诊的仅19例,占13.1%。本省市级医疗及疾控单位报告86例,占63.2%,县级医疗及疾控单位报告40例,占29.4%。经药物治疗后143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应加强境外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的疟疾筛检和健康教育,提高县级医疗及疾控单位诊治能力,避免死亡病例发生和继发性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河南 疫情分析
下载PDF
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7
9
作者 陈江 章荣华 +4 位作者 张荷香 齐小娟 朱大方 王绩凯 吕鹏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分析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 对2010—2012年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浙江省共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95起。... 目的 分析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 对2010—2012年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浙江省共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95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58.9%,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最常见,占23.2%;5~9月为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占66.1%,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发生更为频繁,在确定的中毒食物种类中,以肉与肉制品最多,且每个季度均较多,以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污染为主;其次是水产品,在二、三季度较多,主要是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误食毒蕈、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等调味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仍有发生。结论 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是肉与肉制品、水产品及亚硝酸盐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减少蕈类中毒发生;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宾馆饭店、集体食堂,重点类型为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浙江省 流行病学分析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55
10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4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张在其1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9期5-7,共3页
目的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调度时间、到... 目的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7.90±3.92(km);②院前心脏性猝死的病例数以第一季度为最多,且最多时间段是8:00~10:00,最少时间段是2:00~4:00;③男性院前心脏性猝死明显多于女性,但年龄明显小于女性;④院前心脏性猝死目击者CPR为4.48%,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6%。结论①心脏性猝死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血管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上海市2005-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3
11
作者 周磊明 庄鸣华 +5 位作者 宁镇 傅洁 沈晓沛 高咸明 潘启超 程华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1-313,317,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梅毒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上海市2005—2013年报告和监测的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48.26/10万增长到2013年的56.32/10万,年均增长1... 目的了解上海市梅毒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上海市2005—2013年报告和监测的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48.26/10万增长到2013年的56.32/10万,年均增长1.95%。Ⅰ期与Ⅱ期梅毒的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隐性梅毒发病数年均增长10.06%。报告病例数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平均为1.09:l,年均增长1.70%。年龄分布以25~34岁年龄组为主(26.09%),55岁以上年龄组占20.53%,并且发病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55~64岁年龄组增长最快,年均增长幅度为17.95%。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人群分别是家务及待业和工人,分别占19.00%和17.70%;离退休人员增幅最大,年均增长11.60%。发病人数以本市户籍人口为主。结论上海市梅毒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大对相应人群的宣传干预力度,控制梅毒以及其他性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附12568例分析 被引量:51
12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3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新医学》 2010年第11期708-711,770,F0003,共6页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0±1.08) min、(13.68±7.14) min、(25.25±12.34) min、(13.75±6.48) min、(54.74±25.47) min、(7.86±3.91)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 min、(13.58±6.78) min、(25.53±12.34) min、(13.60±6.54) min、(53.79±23.77) min、(7.67±3.86) 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 min、(14.10±7.05) min、(24.79±12.08) min、(13.79±6.61) min、(54.80±25.36) min、(7.90±3.92)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②院前死亡总体、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月份及季节分布以2月份、第一季度为最多,日时间段分布以8:00~10:00为最多.③院前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数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八,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中循环系统类中心脏性猝死死亡最多;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三、六,均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④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⑤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绝大部分(67.33%),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CPR)为4.46%,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1%.结论:①心脏性猝死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山东省1997-2006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13
作者 张丽 李漫时 +2 位作者 颜丙玉 宋立志 徐爱强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598-601,共4页
目的了解戊型肝炎的发病趋势和分布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山东省1997-200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戊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戊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0年内上升了22倍。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其中烟台市最高... 目的了解戊型肝炎的发病趋势和分布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山东省1997-200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戊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戊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0年内上升了22倍。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其中烟台市最高,年均发病率为3.43/10万;3月份和4月份报告病例较多,分别占全部病例的15.79%和12.80%。发病以成人为主,20岁以下病例仅占1.32%,且40岁以上病例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农民病例较多,占总病例的55.36%。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戊型肝炎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戊型 发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山东省1999~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4
14
作者 许青 徐爱强 +5 位作者 宋立志 张丽 肖作奎 王常银 王同展 李震 《中国计划免疫》 2002年第1期20-23,共4页
为了解山东省麻疹流行状况 ,更好地指导今后加速麻疹控制工作 ,对山东省 1999年和 2 0 0 0年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 :两年全省共报告麻疹 2 138例 ,2 0 0 0年报告发病率为 0 6 2 / 10万 ,比 1999年下降6 5 75 % ,为历史... 为了解山东省麻疹流行状况 ,更好地指导今后加速麻疹控制工作 ,对山东省 1999年和 2 0 0 0年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 :两年全省共报告麻疹 2 138例 ,2 0 0 0年报告发病率为 0 6 2 / 10万 ,比 1999年下降6 5 75 % ,为历史最低水平。病例分布广泛 ,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的流行病学模式 ,以爆发为主 ,局部爆发影响着全省的发病强度。病例主要集中在 15岁以下儿童 ,其中 1999年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占 4 4 34% ;2 0 0 0年以学龄儿童为主 ,占 5 1 4 6 %。麻疹发病主要与免疫失败有关 ,其次与实际接种率不高有关。今后在抓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 ,适时开展大年龄组儿童的强化免疫 ,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预防和控制麻疹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流行病学分析 山东
原文传递
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5
15
作者 吴家兵 方益荣 +3 位作者 王建军 张进 胡岱霖 曹明华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下载疫情数据,描述病例的地区、人群和时间分布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200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6 899例,发病率为44.0/10万,死亡26例;...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下载疫情数据,描述病例的地区、人群和时间分布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200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6 899例,发病率为44.0/10万,死亡26例;26 899例病例中,男性17 697例,占65.8%;女性9 192例,占34.2%。5岁以下病例24 407例,占90.7%;3岁以下病例19 427例,占72.2%;1岁组(1042.0/10万)发病率最高,其次分布为2岁组(824.9/10万)和0岁组(691.8/10万);发病高峰在4~5月份。安徽省CDC检测235份标本,EV71阳性标本53份,阳性率为20.95%。结论病例集中在5岁以下人群,主要是由EV71感染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相关因素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1
16
作者 孔宇虹 李元文 +2 位作者 杨碧莲 蔡玲玲 孙占学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909-914,共6页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为PHN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95例住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部位、皮损特点、合并病、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为PHN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95例住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部位、皮损特点、合并病、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层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将各因素列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先前逐步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PHN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程度(P=0.002,OR=14.507)、合并糖尿病(P=0.007,OR=7.066)或恶性肿瘤(P=0.007,OR=25.978)、皮损类型(χ2=13.377,P=0.010)、前驱痛的发生(P=0.015,OR=5.366)、年龄(Z=-2.442,P=0.015)、皮损面积(Z=-2.203,P=0.028)。而性别、发病部位及诱发因素与PHN的发生无关。降低PHN发生的有利因素包括:发病开始治疗的时间(P=0.008,OR=9.785)及早期治疗方法(χ2=9.535,P=0.009)。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急性期的疼痛程度,其次是合并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早期治疗、皮损类型、前驱痛的发生、皮损面积等,而性别、发病部位、诱发因素则与本病发生无关。带状疱疹及早治疗以及治疗早期加入中药及适量激素对预防PHN的发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相关因素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霉菌性阴道炎随季节变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鄂静文 张颖 +1 位作者 闫文英 朱丽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与季节的变化关系,调查近三年来霉菌性阴道炎在本地区随季节变化的流行病学趋势,为有效预防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发展、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2012至2014年每月来我院做白带常规检查的患者总数... 目的探讨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与季节的变化关系,调查近三年来霉菌性阴道炎在本地区随季节变化的流行病学趋势,为有效预防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发展、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2012至2014年每月来我院做白带常规检查的患者总数以及霉菌性阴道炎的患者总数,计算每月患霉菌性阴道炎的阳性率,进而分析近三年内本地区霉菌性阴道炎随季节变化的流行病学趋势。结果每年除2、3、4月以外其余月份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都比较高,2012年至2014年霉菌性阴道炎的总百分比分别为16.0%,12.7%,11.9%。结论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随季节变化不大,但是近三年来霉菌性阴道炎在本地区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性阴道炎 季节变化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2001—2013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7
18
作者 田礼钦 滕臣刚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6期614-619,共6页
目的了解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方法收集2001—2013年苏州市各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发病7 213人,无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目的了解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方法收集2001—2013年苏州市各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发病7 213人,无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46.9%(161/343);食源性疾病暴发多发生在集体用餐场所,占总起数的56.6%(194/343)。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214起事故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70.1%(150/214),毒素引起的占16.4%(35/214),化合物引起的占13.6%(29/214)。在实验室检出致病因子的168起暴发事故中,83.3%(140/168)的事故由10种致病因子引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最多,达61起(36.3%),发病人数达1 436人。2009—2013年食源性暴发事故报告的109起中查明原因食品的共72起(66.1%)。原因食品被归因为5类食品,分别为水产品(33.3%,24/72)、肉制品(23.6%,17/72)、其他食品(15.3%,11/72)、混合食品(13.9%,10/72)、蔬菜(13.9%,10/72)。在暴发事故中较明确的致病因子-食品组合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蔬菜(菜豆)、毒蘑菇及其他植物毒素-野生植物、组胺和河鲀鱼毒素-水产品、农药-蔬菜、亚硝酸盐-调味料、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肉制品。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最多的是交叉污染(44.2%,50/113)。结论对苏州市13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有利于加深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生产或经营中的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完善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报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流行病学分析 预防对策
原文传递
陕西省2000~200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被引量:34
19
作者 刘毅 刘西珍 +4 位作者 夏雪琴 武继守 卢永 李平 司源 《中国计划免疫》 2003年第6期351-353,共3页
为了解陕西省麻疹流行状况 ,以加速控制麻疹 ,对陕西省 2 0 0 0~ 2 0 0 2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 :陕西省 2 0 0 0~ 2 0 0 2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比 1997~ 1999年上升了 6 5 7%。病例分布广泛 ,流行模式为爆发和... 为了解陕西省麻疹流行状况 ,以加速控制麻疹 ,对陕西省 2 0 0 0~ 2 0 0 2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 :陕西省 2 0 0 0~ 2 0 0 2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比 1997~ 1999年上升了 6 5 7%。病例分布广泛 ,流行模式为爆发和散发并存 ,局部麻疹爆发影响着全省的麻疹发病水平。 3~ 6月为麻疹高发季节 ,0~ 2岁和 6~ 8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对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 ,2 5 %的麻疹病例未接种麻疹疫苗 (MV) ,2 4 %的病例免疫史不详。报告病例的年龄和免疫史状况说明 ,MV的初种和复种需加强 ,同时要在全省范围开展一定年龄组儿童的MV强化免疫 ,调整现行MV的免疫程序 ,健全麻疹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麻疹 流行病学 控制策略
原文传递
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对策 被引量:35
20
作者 刘丹青 王斌冰 +6 位作者 陈霞 刘红 陆美娟 张孝东 陆志坚 沈永刚 戴振威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安徽省自2003年起流脑发病增多,2004~2005年度全省报告流脑235例,发病率0.37/10万,病死率8... 目的了解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安徽省自2003年起流脑发病增多,2004~2005年度全省报告流脑235例,发病率0.37/10万,病死率8.0996;分布在全省60.096的县,主要集中在皖南和江淮地区;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3%;13~18岁、7~12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2.6%和16.6%;全省有6个市发生7起聚集性流脑疫情,其中6起发生在学校;流行菌群发生变迁,以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结论应采取以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同时开展流脑病例监测、流脑带菌率监测和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分析 脑膜炎奈瑟菌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