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1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以邻避运动为例 被引量:261
1
作者 曾繁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基于对一组邻避运动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出现在不同邻避运动之间,它们在运动剧目、运动框架、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在中国语境下的运动扩散中,传统媒体作为运动模式的... 基于对一组邻避运动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出现在不同邻避运动之间,它们在运动剧目、运动框架、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在中国语境下的运动扩散中,传统媒体作为运动模式的讲述者、互动平台的搭建者以及话语提供者的角色,自觉介入运动扩散的过程当中,而不仅仅是报道运动信息。这与西方一直强调的中立客观的媒体属性存在巨大差异,从而丰富了现有的中国环境抗争、环境传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扩散效应 环境传播 邻避运动
下载PDF
媒介使用与中国公众的亲环境行为:环境知识与环境风险感知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51
2
作者 周全 汤书昆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94,共15页
在现代社会,媒介是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来源。媒介使用是否能够促使公众采取积极的实际行动为环境问题的改善做出贡献是环境传播媒介效果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CGSS2013)的数据,针对媒介使用是如何影响公... 在现代社会,媒介是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来源。媒介使用是否能够促使公众采取积极的实际行动为环境问题的改善做出贡献是环境传播媒介效果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CGSS2013)的数据,针对媒介使用是如何影响公众的亲环境行为的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知识和环境风险感知对媒介使用和亲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模型,并使用CGSS2013的数据进行了验证。此外,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传统媒介使用对于亲环境行为的促进作用要显著的高于新媒介;除电视以外,包括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和手机在内的5类具体媒介使用都对亲环境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动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使用 环境知识 环境风险感知 亲环境行为 环境传播
下载PDF
怎样会让我们感觉更危险--风险沟通渠道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谢晓非 李洁 于清源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以实验设计与问卷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向被试提供真实的环境风险材料,探讨不同类型的(人为或自然)风险、形象性信息、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声音或文字),以及不同沟通渠道对风险认知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实验室设计,发现人为风险比自然风... 以实验设计与问卷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向被试提供真实的环境风险材料,探讨不同类型的(人为或自然)风险、形象性信息、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声音或文字),以及不同沟通渠道对风险认知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实验室设计,发现人为风险比自然风险引起更高的风险认知,形象性信息的呈现增加了风险认知,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对风险认知没有影响。实验二模拟现实生活中电视和网页对风险信息的传递,比较两种沟通渠道对风险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视比网页唤起更高的风险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认知 环境风险 沟通渠道.
下载PDF
环境议题的传播现状与优化路径——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黄河 刘琳琳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102,共13页
环境议题传播维系着环境领域的信息互通、意义共享、对话协商与共赢协作。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分别对呈现政府环境议题构建的传统媒体和表征公众或社会组织环境议题构建的新媒体进行抽样分析,在评述... 环境议题传播维系着环境领域的信息互通、意义共享、对话协商与共赢协作。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分别对呈现政府环境议题构建的传统媒体和表征公众或社会组织环境议题构建的新媒体进行抽样分析,在评述了两类媒体中环境文本在议题选择、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主体角色等方面的差异、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环境议题传播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传播 环境议题 议题建构 话语分析 优化路径
原文传递
地方官员特征、官员交流与环境治理——基于2003-2013年中国25个省级单位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1
5
作者 臧传琴 初帅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在治理环境的问题上,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会受到主政官员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了官员不同特征和地方官员交流对环境治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官员特征上,有过中央从政和在非特殊领域以... 在治理环境的问题上,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会受到主政官员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了官员不同特征和地方官员交流对环境治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官员特征上,有过中央从政和在非特殊领域以及有过系统性管理工作经验的官员更有利于控制污染。除此之外,官员交流与环境污染治理也呈现了正相关关系。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有助于加深理解具有何种特征的官员与为何加强地方官员交流会有助于治理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官员 环境污染 交流效应
下载PDF
中国绿色话语特色探究——以环境NGO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景芳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6,7,共10页
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各类社会主体围绕环境问题生产、传播了大量话语,形成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多元绿色话语空间。然而国内对于各个环境话语传播者在不同媒体上的话语研究仍比较失衡,对于环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环保组... 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各类社会主体围绕环境问题生产、传播了大量话语,形成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多元绿色话语空间。然而国内对于各个环境话语传播者在不同媒体上的话语研究仍比较失衡,对于环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环保组织的实证话语研究尤为缺乏。本文通过对环境NGO的实证历时研究,探究中国环境话语空间的特色,着力探究中国环境话语区别于西方"绿色公共领域"中"绿色话语"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境话语 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 环境传播 绿色公共领域
原文传递
环境传播视域下绿色广告与“漂绿”修辞及其意识形态批评 被引量:19
7
作者 郭小平 李晓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9-156,共8页
绿色广告回应了全球环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公众对企业责任担当的呼吁,而"漂绿"广告虚假的环保宣传,是资本在"政治正确"前提下的话语修辞与媒介营销的策略性实践。在环保认同中寻求广告话语的合法性,借助绿色隐喻塑造... 绿色广告回应了全球环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公众对企业责任担当的呼吁,而"漂绿"广告虚假的环保宣传,是资本在"政治正确"前提下的话语修辞与媒介营销的策略性实践。在环保认同中寻求广告话语的合法性,借助绿色隐喻塑造"向往自然"的视觉想象,以及运用隐喻在危机情境中设置竞争性的话语框架,丰富了"漂绿"广告的修辞体系。"漂绿"广告的绿色消费主义话语,具有明显的消费者文化与商品拜物教特征,再生产了新自由主义和绿色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传播 广告 漂绿 话语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媒介化视域下环境维权事件的传播机理研究——基于2007年-2016年的环境维权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QCA) 被引量:17
8
作者 樊攀 郎劲松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5-126,共12页
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以2007年至2016年的26起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报道和讨论的环境维权事件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环境维权事件在媒介化视阈下的传播逻辑。研究发现,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维权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中央级... 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以2007年至2016年的26起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报道和讨论的环境维权事件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环境维权事件在媒介化视阈下的传播逻辑。研究发现,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维权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中央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网络意见领袖具有有限性。而环境维权事件的传播过程又分为事件进入公共议程、成为公共议题,内容被媒体建构,议题的诉求从事实转向价值三个阶段,而这也展现出了媒体的有限传播和公众缺乏环境知识素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维权事件 媒介化社会 传播机理 媒介逻辑
原文传递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邦玲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手段主要有: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称...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手段主要有: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称为“非语言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对非语言行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 语言交际 体态语 副语言 客套语 环境语 交际行为
下载PDF
及物分析、作格分析及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明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4,共9页
本文回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它研究对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的相关论述,并结合对《京华时报》中雾霾相关新闻报道的分析,探讨了这两种分析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本文认为,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综合运用两种分... 本文回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它研究对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的相关论述,并结合对《京华时报》中雾霾相关新闻报道的分析,探讨了这两种分析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本文认为,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综合运用两种分析,更能够丰富批评话语分析的文本分析手段,揭示新闻话语表征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物分析 作格分析 雾霾 批评话语分析 环境传播
原文传递
论环境权是一种物权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亚平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97,共4页
环境权实际上是一种表达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权利。根据环境权的实际和现有理论上的分析,认为环境权可用“交往”这个基本概念来概括,各种具体的环境权,如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等等,均可从人与空气、水这些自然要素进行交往的角度来予以... 环境权实际上是一种表达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权利。根据环境权的实际和现有理论上的分析,认为环境权可用“交往”这个基本概念来概括,各种具体的环境权,如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等等,均可从人与空气、水这些自然要素进行交往的角度来予以界定。物权的逻辑含义直接的就是人对物的权利,所谓人对人的权利只是一种间接的意义,人与物的关系就是物权的最直接、最本初的内容;物权描述了人与物的所有关系类型,人与物的所有可能的关系样态全部蕴含在物权这一概念的无限空间里。通过以上的界定及对环境权、物权的两相校勘,认为环境权就是一种物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权 交往 物权
下载PDF
“绿色话语”生产与“绿色公共领域”建构:另类媒体的环境传播实践——基于“垃圾议题”微信公众号L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谭爽 任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91,共14页
以"垃圾治理"议题微信公众号L为个案,通过内容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从表征、互动、结构三个维度考察另类媒体如何进行"绿色话语"生产与"绿色公共领域"建构。研究发现:首先,在新媒体所提供... 以"垃圾治理"议题微信公众号L为个案,通过内容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从表征、互动、结构三个维度考察另类媒体如何进行"绿色话语"生产与"绿色公共领域"建构。研究发现:首先,在新媒体所提供的生存空间中,L运用多种传播策略,搭建了一个以"零废弃"为核心的民间垃圾治理"广播室",与秉持"焚烧"理念的官方垃圾治理话语体系形成对峙。其次,通过"报道推送"与"活动举办"两条路径,L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绿色公共领域的初步建构,但因其中政府、企业、技术专家、主流媒体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缺席,导致L尚未在"权力-技术共同体"与"权利-民主共同体"之间架起稳固的沟通桥梁。最后,L的存续面临来自外因和内因的促进与制约,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能否在垃圾治理中做出更多贡献,还有待时间予以检验。上述发现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我国环境传播中的多元声音,优化环境沟通策略,培育环境公民社会;另一方面,以之为窗口,可透析我国垃圾治理背后的社会网络及利益相关者间角力,为突破垃圾困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另类媒体 环境传播 绿色话语 绿色公共领域 垃圾治理
下载PDF
从荒野保护到全球绿色文化:环境传播的四大运动思潮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景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通过研究环境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文献,追溯环境传播史的整个演变过程,梳理出从19世纪末以来环境传播经历的四大运动思潮:"环境保护主义"与"生态保育主义"、"主流环境运动"、"环境正义运动",以... 通过研究环境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文献,追溯环境传播史的整个演变过程,梳理出从19世纪末以来环境传播经历的四大运动思潮:"环境保护主义"与"生态保育主义"、"主流环境运动"、"环境正义运动",以及"全球环境主义"。在每一波运动思潮向下一波的发展过渡中,借助"对抗主义"解读视角来分析这种过渡的修辞策略和社会实践,可以发现在关注自然向关注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话语变迁中,环境传播作为一门危机学科的伦理责任和目标感,从而为环境传播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构建及实践提供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传播 环境运动思潮 全球环境主义 环境可持续性
下载PDF
环境传播理论、实践与反思--全球视角下的环境正义、公众参与和生态文明理念 被引量:12
14
作者 范松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0,共13页
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呼唤全球视野下的去西方中心主义跨学科理论创新。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环境正义观提供了切中环境问题根源和解决路径的理论视野,也打开了从全球高度和中国本土立场认识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和... 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呼唤全球视野下的去西方中心主义跨学科理论创新。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环境正义观提供了切中环境问题根源和解决路径的理论视野,也打开了从全球高度和中国本土立场认识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新窗口。从这两个理论视野审视,被视为环境治理成功经验的西方公众参与机制,存在明显的时空层面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在资本主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变相推动了其他国家的环境非正义。反观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在生态方面留下了丰富遗产,现实中农民和少数民族群众表现出超越监督和谏言的带有朴素生态主义认知的自发性、原创性的参与和实践。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生命的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创新更是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理论贡献,表现出中国对人类未来发展正确路径的远见卓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传播 环境正义 公众参与 生态文明 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 生态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城市垃圾分类与居民地方认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異平 曾曼薇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19年第5期107-114,31,共9页
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健康程度,更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和治理效果的认知与评价。本文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对折射出居民环境认知、个人偏好、预期目标和情感联系的地方... 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健康程度,更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和治理效果的认知与评价。本文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对折射出居民环境认知、个人偏好、预期目标和情感联系的地方认同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城市垃圾治理成效的评价及其对政府垃圾治理能力的评价与其地方认同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居民对政府关于垃圾治理法律法规的认同也能增强其地方认同感。本文建议,未来关于地方认同的研究需要聚焦于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传播效果,总结和归纳城市居民对环境治理成效的归因模式与其地方认同之间的交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地方认同 垃圾分类处理 传播效果
下载PDF
论我国邻避风险规制的模式及制度框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杜健勋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123,共16页
邻避风险规制所涉主体有行政机关、项目建设方、受项目影响的民众与技术专家等,他们在邻避风险议题形成、安全标准制定、风险评估、风险交流与风险管理中具有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基于风险知识的专业与信息的异化,不同主体在科学知识与社... 邻避风险规制所涉主体有行政机关、项目建设方、受项目影响的民众与技术专家等,他们在邻避风险议题形成、安全标准制定、风险评估、风险交流与风险管理中具有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基于风险知识的专业与信息的异化,不同主体在科学知识与社会价值方面会形成不同的判断与体认,这已使我国当前的邻避风险规制陷入恶性循环。打破恶性循环,需要重塑我国邻避风险规制的合法性。公私合作环境治理的邻避风险规制模式基于当代政治法律理论的支持,能够平衡风险规制中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符合我国社会现实需要,其制度框架由基本制度和操作性制度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风险规制 公私合作环境治理 环境协商 风险交流
下载PDF
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涛 刘倩欣 《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0,共17页
人文社科领域的“情感转向”,赋予了情感积极的认识内涵——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物,而是运行于社会公共空间,作用于公共话语建构过程,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性基础。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亟须引入情感的分析视角,以构建环境话语生成的情... 人文社科领域的“情感转向”,赋予了情感积极的认识内涵——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物,而是运行于社会公共空间,作用于公共话语建构过程,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性基础。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亟须引入情感的分析视角,以构建环境话语生成的情感叙事体系。在生态文本的符号实践中,情感叙事的核心是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语,打造以情感认同为修辞目标的文本表征体系,其对应的公共修辞实践可以沿着三个叙事维度展开:一是生态安全维度的生命书写,二是生态价值维度的伦理投射,三是生态美学维度的审美移情。当前,环境风险已经深刻嵌入社会运行的底层结构,而且呈现出流动的、生成的、模糊的不确定状态,因此,情感叙事的重要使命是以环境领域的不确定性为观照对象,在情感维度上推动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识别、感知与认同,具体的公共修辞策略主要体现为意指概念维度的接合实践以及符号意象维度的象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传播 公共修辞 情感叙事 不确定性 情感修辞
原文传递
数字科技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健 张雪青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81,共7页
文章通过数字科技在环境设计领域的种种表现,阐述了科技的发展改变着环境设计观念和手段,特别是智能化的设计手段和表达手段,已渗入到环境设计系统内的传达和环境设计外在的传达方式中。同时针对滥用数字技术的现状,提出高科技视觉技术... 文章通过数字科技在环境设计领域的种种表现,阐述了科技的发展改变着环境设计观念和手段,特别是智能化的设计手段和表达手段,已渗入到环境设计系统内的传达和环境设计外在的传达方式中。同时针对滥用数字技术的现状,提出高科技视觉技术在环境中恰当地运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艺术 设计手段 传达 数字技术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8
19
作者 肖鑫海 王庭有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23年第1期33-36,81,共5页
为实现工厂、家庭等场合的实时监测,设计了一款小型化、低功耗的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采用低功耗STM32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系统,利用温湿度传感器、PM2.5烟雾传感器采集环境中的相关参数,通过嵌入式内核处理所采集的数据,再将数据传输到OLE... 为实现工厂、家庭等场合的实时监测,设计了一款小型化、低功耗的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采用低功耗STM32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系统,利用温湿度传感器、PM2.5烟雾传感器采集环境中的相关参数,通过嵌入式内核处理所采集的数据,再将数据传输到OLED显示屏显示,实现了对周围环境的实时监测。同时,系统采用GSM模块进行无线通信,实现了数据的无线传输。测试结果表明:该环境监测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对环境温湿度与PM2.5的监测,并实现数据的远程接收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无线通信 温湿度 PM2.5 低功耗
下载PDF
以中国为方法的环境传播话语建构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玉洁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6-140,共5页
在西方所主导的制度化环境话语体系下,环境问题被裁定为危机、困境、灾难,然后各方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现有框架下寻求环境问题解决的路径,而这一视域下的环境传播自兴起之时也被赋予"危机学科"的定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中... 在西方所主导的制度化环境话语体系下,环境问题被裁定为危机、困境、灾难,然后各方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现有框架下寻求环境问题解决的路径,而这一视域下的环境传播自兴起之时也被赋予"危机学科"的定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中国特色环境话语的提出,突破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含的现代性哲学局限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国绿色政治哲学的价值观特质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文化基因,应成为评价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新尺度。这就亟需建构"以中国为方法"的环境传播话语,实现关系维度与价值维度的两大转向,以展示中国环境传播话语的科学内涵与文明特征,助力全球环境话语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中国为方法 环境话语 环境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