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从霍克海默到马尔库塞再到哈贝马斯 被引量:6
1
作者 崔永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3,共6页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理论观点。在其创始人霍克海默那里,"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已成雏形;马尔库塞在继承其前辈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及...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理论观点。在其创始人霍克海默那里,"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已成雏形;马尔库塞在继承其前辈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及其充当控制工具的消极作用,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趋于成熟;哈贝马斯则在考察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虚假性本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新的意识形态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从而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得以系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精神 科学技术 工具理性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被引量:6
2
作者 坂井洋史 许司未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5,93,共7页
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已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附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和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下展开的"研究"之双重覆盖下走出来,进入新的阶段,在过去"研究"中存在的偏向和缺席也逐渐被自觉,成为克服/... 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已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附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和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下展开的"研究"之双重覆盖下走出来,进入新的阶段,在过去"研究"中存在的偏向和缺席也逐渐被自觉,成为克服/填补的对象了。这一情况也可能将巴金研究推至新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姿势是,将所有的问题从先入为主的固定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加以审视,尤其是对于权力、意识形态、政治等"非文学"概念的冷静对象化至关重要。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带有时代语境的支配而形成其"负面"意象。一旦脱离如此时代性和特定语境的支配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这些"非文学"概念的漠视甚至于无视只能导致"文学"本身的贫瘠;如果不把这些"非文学"的概念从"文学"里一概地加以排除,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视角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此研究姿势,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从80年代启蒙话语的偏离。今后巴金研究的起点,也可以放在如此认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五四 启蒙 意识形态 “政治”与“文学”
下载PDF
启蒙与现代中国文学语言变革 被引量:5
3
作者 时世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自清末以来,现代中国的语言选择就与救亡、启蒙以及复兴等时代主题同步,甚至语言走到前台,在传统/现代、中/西等二元复杂的纠葛中,折射着救亡、启蒙、复兴等时代主题。晚清以来以启蒙为宗旨的语言运动... 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自清末以来,现代中国的语言选择就与救亡、启蒙以及复兴等时代主题同步,甚至语言走到前台,在传统/现代、中/西等二元复杂的纠葛中,折射着救亡、启蒙、复兴等时代主题。晚清以来以启蒙为宗旨的语言运动有两次:第一次是晚清的“文字救国”,表现为文字变革、白话文的提倡和白话报纸的创办;第二次语言运动发生在“五四”时期,实是前一次的语言运动的深化与发展,重在以语言的变革本身作为一种诉求,以语言变革而达至现代文体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启蒙 文字救国 文学救国 工具性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历史价值
4
作者 田兵权 陈国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02-106,共5页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粱启超 国民改造 新民说 启蒙思想 历史价值
下载PDF
媒介批评:基于启蒙的反思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涛甫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0,共5页
在当下中国的媒介批评表面热闹的背后,隐伏着诸多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媒介批评进行反思,明确媒介批评的理论方向和实践方位。媒介批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锐利的批评手术刀,剖析媒介符号生产背后的秘密,揭露符号暴力的本质和根源。今... 在当下中国的媒介批评表面热闹的背后,隐伏着诸多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媒介批评进行反思,明确媒介批评的理论方向和实践方位。媒介批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锐利的批评手术刀,剖析媒介符号生产背后的秘密,揭露符号暴力的本质和根源。今天重申媒介批评的启蒙使命,显得十分迫切。对于中国当下的媒介批评而言,媒介批评的启蒙任务更为艰巨。只有重申媒介批评的启蒙立场和批评精神,媒介批评的理论努力和批评行动才会有方向感,才能应对当下中国媒介场域的真问题,弥合理论与实践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批评 启蒙 象征性权力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启蒙的现代传承、化生与超越——以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等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3,共13页
本文凸显西方元思维的"逻各斯—秘索思"结构,强调德国思想史的"启蒙思脉—浪漫思脉"二元对立。同时选择作为德国知识精英代表的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对其"文学话语—哲学话语"对话结构进行梳理,既... 本文凸显西方元思维的"逻各斯—秘索思"结构,强调德国思想史的"启蒙思脉—浪漫思脉"二元对立。同时选择作为德国知识精英代表的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对其"文学话语—哲学话语"对话结构进行梳理,既凸显其为20世纪后期精英难以回避的"战争背景",同时也揭示他们面对历史浩劫与民族重生勇于承担的"智识勇气"和"创辟实绩"。最后,仍归结为一个基本追问,就是在至今为止的20世纪后半期的西方思想史进程中,虽然名家辈出,但并未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明显亮色,以及德国学术、思想难得强势的事实,并追问其原因所在。同时引入中国文化传统的《易经》思维,尤其是凸显"一分为三"之原则,强调"启蒙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黄金分割点",使西方二元论思维获得一个立足于三的支撑点。如此,则格拉斯尝试以浪漫的手法来坚持启蒙的目标、瓦尔泽以浪漫的手段来调试启蒙的不足,都有其合理之处,相比较哲学话语系统的哈贝马斯对启蒙传统的"执善固执",则更显出文学话语的灵活性与诗性创发对于思想史发展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 瓦尔泽 哈贝马斯 德国 启蒙 文学史 思想史
下载PDF
启蒙意识形态与中国高校建筑学启蒙教育 被引量:2
7
作者 郦伟 《惠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2-116,123,共6页
"启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当下中国建筑学启蒙教育,我们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双重启蒙——即"启蒙教育"和"教育启蒙"。前者是对建筑学子的专业启蒙,其责任是传授知识、驱散愚昧、解蔽心智、张扬理性... "启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当下中国建筑学启蒙教育,我们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双重启蒙——即"启蒙教育"和"教育启蒙"。前者是对建筑学子的专业启蒙,其责任是传授知识、驱散愚昧、解蔽心智、张扬理性,而后者则是对"启蒙教育"自身的启蒙,它既关乎启蒙教育的形式,更关乎启蒙教育的内容。本文从启蒙与历史、理论与实践、体验与阅读三个方面论述了启蒙意识形态与中国高校建筑学启蒙教育的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意识形态 建筑学 启蒙教育
下载PDF
个我觉醒、他者启蒙与人国建立的可能与悖论——论个人无政府主义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白海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89-92,共4页
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作为生命个体本有的心声与内曜源于内而行于外,个体觉醒、真人得立、启蒙他者、人国得建。然而,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独有的排他性又在启蒙者与被启蒙之间造成无法逾越的障壁... 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作为生命个体本有的心声与内曜源于内而行于外,个体觉醒、真人得立、启蒙他者、人国得建。然而,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独有的排他性又在启蒙者与被启蒙之间造成无法逾越的障壁。启蒙事业之难与效果之微既有启蒙者个体的个我性根源,也有大众本身接受启蒙的难度与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个人无政府主义 启蒙思想体系 人国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中实践美学的生成机制与知识学谱系 被引量:1
9
作者 裴萱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90-98,共9页
实践美学作为"美学热"讨论的主要内涵,在主体性理论、美感的产生、形象思维、精神实践、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等多个维度丰富了美学的概念与本质,推动了美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实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正... 实践美学作为"美学热"讨论的主要内涵,在主体性理论、美感的产生、形象思维、精神实践、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等多个维度丰富了美学的概念与本质,推动了美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实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在意识形态反思和人道主义美学的张力中进行的,所以就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美学意识形态的反思性相互融合的局面,而实践美学的蔓延则是对意识形态话语与美学精神的双重关照的结果。美学自身如果需要高扬主体性的自由意识和感性力量,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逻辑框架中进行,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理论体系中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完成崭新的美学话语的塑造。实践美学的未来同样需要社会学层面的考量,并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论中不断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马克思主义 启蒙 意识形态 主体性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的话语转型与历史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裴萱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55-163,共9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与延展来自于感性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二元对抗。人性启蒙和感性解放的历史诉求都通过美学的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此种学术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变革。美学被边缘化... 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与延展来自于感性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二元对抗。人性启蒙和感性解放的历史诉求都通过美学的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此种学术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变革。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总体化国家领导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公共启蒙的分化。面对市场伦理对大众文化的推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以及文学审美实践的影响,大众审美文化以面向大众的姿态、平等多元的共存理念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性视角给美学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形成了从"终结"到"延续"的历时性叙事,"美学热"的精神理念与启蒙热情将持久地影响未来美学的发展。反思从"美学热"到审美文化的美学谱系,也存在"光晕丧失"和"主体困惑"等理论缺失,但也显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美学思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热 二元对抗 启蒙 审美文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论法国启蒙运动的本质——单向启蒙
11
作者 钟奕 《宜春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1-25,共5页
宗教迷信和封建制度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现实敌人。因此,启蒙哲人将人民引为同盟,致力于启迪民智,促进人民对理性的自由运用。但启蒙哲人囿于对理性的专断权,将自身视为绝对的启蒙主体,将人民视为绝对的启蒙客体,故而无法实现二者... 宗教迷信和封建制度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现实敌人。因此,启蒙哲人将人民引为同盟,致力于启迪民智,促进人民对理性的自由运用。但启蒙哲人囿于对理性的专断权,将自身视为绝对的启蒙主体,将人民视为绝对的启蒙客体,故而无法实现二者的智识互启。此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本质——单向启蒙。而这一本质的潜在背景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单向启蒙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社会言情小说的启蒙思想
12
作者 刘明坤 范修华 《唐都学刊》 2007年第3期90-93,共4页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尽管还体现着幼稚和不成熟,但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这段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新的小说形式——社会言情小说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这个时代就不能疏忽这一时期的小说,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社会转型 社会言情小说 知识分子 启蒙思想
下载PDF
意识形态的缘起:启蒙运动、现代性与观念学
13
作者 戈士国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77-81,共5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与扩张必然引发思想领域内的冲突和革新,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的兴起构成对封建专制与宗教传统的强烈冲击。秉持进化立场,思想先驱们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即从宗教和受传统束缚的原初阶段趋向理性主义和科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与扩张必然引发思想领域内的冲突和革新,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的兴起构成对封建专制与宗教传统的强烈冲击。秉持进化立场,思想先驱们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即从宗教和受传统束缚的原初阶段趋向理性主义和科学化。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回声,特拉西借助"观念学"谱写了理性社会建构的浪漫之曲,勾画了意识形态概念复杂谱系的首张面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启蒙运动 现代性 观念学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中1980年代中国“美学热”的谱系学考察
14
作者 裴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150,共13页
在社会学视野中,市民社会与总体化意识形态的对抗关系构成了重要的美学理论脉络。而中国1980年代的"美学热"浪潮完成了日益兴起的市民社会面对意识形态进行的"解总体化"社会运动。市民社会的普世性和自由性文化诉... 在社会学视野中,市民社会与总体化意识形态的对抗关系构成了重要的美学理论脉络。而中国1980年代的"美学热"浪潮完成了日益兴起的市民社会面对意识形态进行的"解总体化"社会运动。市民社会的普世性和自由性文化诉求通过知识分子重拾话语权和美学从边缘到核心的进程,完成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知识启蒙。主体性、自由性、自发调节性等诉求不仅表现在思想和社会领域中,更是促使美学自身"向内转"以及审美属性的高扬。美学感性启蒙原则不仅成为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成为中国"美学热"的主导脉络,由此可以对"美学热"进行谱系学的归纳:人性——主体——解放;而在美学层面则表述为:自律——自主——自由。"美学热"所延续的人性启蒙理念和审美自律原则"弥散"在审美文化的语境中,并与政治意识形态和市场伦理形成良性的融合关系,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后学"语境下的美学重构和个体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热” 启蒙 总体化 市民社会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法国启蒙运动是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开端
15
作者 孙静 刘书珍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31-32,共2页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与20世纪现代化理论家在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社会世俗化和知识科学化等方面有许多一致的主张,他们的理想目标也符合现代化理论家对现代化的要求。
关键词 启蒙运动 意识形态 现代化 开端
下载PDF
浅析法国政治思想家对东学西渐思潮的运用
16
作者 孙光富 《历史学研究》 2020年第4期33-39,共7页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将大量中国政治文化著作带至欧洲,构成了东学西渐中的文化思潮,这其中又以法国为核心。此时,正值法国启蒙运动兴盛时期,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成为法国政治思想家的重要课题之一。...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将大量中国政治文化著作带至欧洲,构成了东学西渐中的文化思潮,这其中又以法国为核心。此时,正值法国启蒙运动兴盛时期,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成为法国政治思想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内部产生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赞美派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批判派,他们以各自的政治理想为立足点,带有偏向地筛选中国政治文化,运用中国政治思想服务自己心目中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运动 法国思想家 政治思想 东学西渐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对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作用
17
作者 张明悦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151-154,共4页
教化是以政治目标统摄和引领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形式。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和实践承载了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它以文化的柔性和细致... 教化是以政治目标统摄和引领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形式。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和实践承载了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它以文化的柔性和细致,触及灵魂的深度,空气一样的渗透力兼容性地建构了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在阐释和维护社会经济基础、统治阶级需要,促进社会个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完善方面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中国古代教化重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立场上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发展,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服务现实为旨归,以创造性继承发展为手段,推动从古代教化向现代教化的转变,才能实现其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意识形态 社会治理 人的发展
下载PDF
完美而残缺的主体——“文革电影”中的“新人”形象论析
18
作者 杜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7-250,共4页
培养新的人物,创造新的世界——"文革"时代的社会理想和诉求,经由伟人更具规定性的描述和设计,最终在"文革电影"中固化成一种概念和模式,而"文革电影"在实施完美主体的建构、将无产阶级思想教化发展到极... 培养新的人物,创造新的世界——"文革"时代的社会理想和诉求,经由伟人更具规定性的描述和设计,最终在"文革电影"中固化成一种概念和模式,而"文革电影"在实施完美主体的建构、将无产阶级思想教化发展到极端的同时,也就构成了对主体的最深刻的异化和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电影 主体 新人 教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妙悟”说在中国佛教文学中的发展历程
19
作者 董德英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41-45,共5页
"妙悟"本为佛典用语,在中国佛教文学中应用广泛,许多作品体现了"妙悟"内涵。"妙悟"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与禅宗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梳理"妙悟"如何借用到中国佛教文学,又如何被接... "妙悟"本为佛典用语,在中国佛教文学中应用广泛,许多作品体现了"妙悟"内涵。"妙悟"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与禅宗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梳理"妙悟"如何借用到中国佛教文学,又如何被接受并融入中国儒释道等多重思想,最终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诗学范畴,并对"妙悟"在佛教文学中的发展进行脉络打通,参前观后,一以贯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妙悟"说的时空发展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学 妙悟 禅宗思想
下载PDF
论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启蒙困境
20
作者 赵双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6-89,共4页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启蒙困境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心态的压抑、绝望与文本中"开放性"结尾的缺失两方面。陷入困境的原因有三: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缺陷;政治权力对启蒙理想追求的过分介入;救亡情境中,知识分子...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启蒙困境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心态的压抑、绝望与文本中"开放性"结尾的缺失两方面。陷入困境的原因有三: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缺陷;政治权力对启蒙理想追求的过分介入;救亡情境中,知识分子的启蒙追求难以彻底。结合当下现实,启蒙仍在走出如此困境的路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统区文学 启蒙 困境 思想性格 权力 救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