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源/准Z-源逆变器拓扑的演绎机理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长云 张超 张迎春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11-2118,共8页
为合理选择、设计新型Z-源逆变器(ZSI),需准确理解和把握众多Z-源/准Z-源逆变器拓扑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传统Z-源逆变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及拓扑演绎的可行性,结合现有Z-源/准Z-源逆变器拓扑的特征,提出了其拓扑演绎的位置变换原理、替... 为合理选择、设计新型Z-源逆变器(ZSI),需准确理解和把握众多Z-源/准Z-源逆变器拓扑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传统Z-源逆变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及拓扑演绎的可行性,结合现有Z-源/准Z-源逆变器拓扑的特征,提出了其拓扑演绎的位置变换原理、替代原理及增强原理,并详细阐释了每一原理的含义及其演化方法。应用替代原理和增强原理,还可演化出多种新型Z-源逆变器拓扑,如带抽头电感的非对称ZSI拓扑和对称增强型ZSI拓扑等,以满足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输入电压为48 V、直通占空比为0.17、调制比为0.8的实验条件下,根据上述原理演绎得到的新拓扑的输出电压为80 V,明显高于传统拓扑的35 V及改进型拓扑的45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源逆变器 拓扑演绎 位置变换原理 替代原理 增强原理 升压比 直通占空比
下载PDF
钢纤维对混凝土疲劳性能增强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欧阳辉 伍颖 杨军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4年第1期71-73,共3页
钢纤维混凝土是将少量的钢钎维均匀地撒布于混凝土板的上下表面 ,中间仍为素混凝土。利用了钢钎维的增强性能对板面薄弱部分进行加强。通过梁的弯曲疲劳试验 ,得到钢钎维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的曲线 ;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钢纤维对混凝土疲劳... 钢纤维混凝土是将少量的钢钎维均匀地撒布于混凝土板的上下表面 ,中间仍为素混凝土。利用了钢钎维的增强性能对板面薄弱部分进行加强。通过梁的弯曲疲劳试验 ,得到钢钎维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的曲线 ;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钢纤维对混凝土疲劳性能增强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钎维混凝土 疲劳性能 疲劳变形 增强机理
下载PDF
光纤光栅在GIS母线温度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志杨 金向朝 +2 位作者 陈道品 孙国霞 吴晓文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8-661,666,共5页
为了对GIS母线运行状态提供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提出了一种利用光纤光栅作为传感器的GIS母线温度监测方案.根据光纤光栅增敏原理,对比了几种不同增敏方案,设计了高性能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完成了GIS母线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硬、软件设计... 为了对GIS母线运行状态提供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提出了一种利用光纤光栅作为传感器的GIS母线温度监测方案.根据光纤光栅增敏原理,对比了几种不同增敏方案,设计了高性能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完成了GIS母线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硬、软件设计.率定结果表明,光栅温度传感器灵敏度达到30pm/℃,迟滞低于10pm.温度标定实验与现场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测温精度较高,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准确监测GIS母线温度变化,提高了GIS安全运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母线 光纤光栅 增敏原理 在线监测
原文传递
球突翅片表面的数值模拟和特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樊菊芳 何雅铃 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21-1923,共3页
本文运用适体坐标下同位网格SIMPLE算法对具有浅椭球突的翅片表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特性分析;研究了翅片上叉排布置三排椭球突时在不同流速下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分析了在2 m/s流速下球突冲压高度以及冲压面椭圆长、短轴变化对换热和流动... 本文运用适体坐标下同位网格SIMPLE算法对具有浅椭球突的翅片表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特性分析;研究了翅片上叉排布置三排椭球突时在不同流速下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分析了在2 m/s流速下球突冲压高度以及冲压面椭圆长、短轴变化对换热和流动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球突翅片 数值模拟 场协同强化原则
下载PDF
强化单相对流换热的基本机制 被引量:38
5
作者 何雅玲 陶文铨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8,共12页
对强化对流换热的强化机制研究的进展做了回顾与综述,包括:①将场协同原理从抛物形流动推广到椭圆形流动。②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的手段,对场协同原理进行了多方面的验证,特别是设计了专门的试验台,验证了当流速与流体的温度梯度方向垂... 对强化对流换热的强化机制研究的进展做了回顾与综述,包括:①将场协同原理从抛物形流动推广到椭圆形流动。②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的手段,对场协同原理进行了多方面的验证,特别是设计了专门的试验台,验证了当流速与流体的温度梯度方向垂直时流体流动对该方向的热量传递没有贡献。③用数值分析实例论证了场协同原理能将现有文献中三种关于强化传热的解释统一起来,从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强化传热的机制。④应用场协同原理开发了两种高效强化传热结构,它们与基本结构相比,具有传热强化的倍率高于阻力增加的比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场协同原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换热 场协同 迁移过程 数值模拟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