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能量通量及闭合率 被引量:31
1
作者 岳平 张强 +4 位作者 杨金虎 李宏宇 孙旭映 杨启国 张建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866-6876,共11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的湍流、辐射、土壤温度和通量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能量分配特征,讨论了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的湍流、辐射、土壤温度和通量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能量分配特征,讨论了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全年获得的净辐射约为2.269×103 MJ/m2,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年总量分别为1.210×103 MJ/m2、1.117×103 MJ/m2和0.069×103 MJ/m2;能量平衡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日变化呈单峰型。从各能量分量占净辐射的比例来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净辐射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草原生长期的能量闭合率为86.8%,非生长期的能量闭合率为76.5%。与未考虑0—5cm深度的土壤热量储存相比,草原生长期能量闭合率提高了11.3%,非生长期能量闭合率提高了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OL 黄土高原 能量通量 能量闭合率
下载PDF
大棚生态系统物流能流分析及效益评价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文庆 骆洪义 刘加芬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53-55,共3页
李文庆,骆洪义,刘加芬。大棚生态系统物流能流分析及效益评价。生态农业研究,1996,4(3):53~55。 在对山东省寿光、昌乐2县大棚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大棚生态系统物流、能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大棚生态系统 能流 物流 效益
下载PDF
用VIC模型模拟黑河上游流域水分和能量通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2
3
作者 何思为 南卓铜 +1 位作者 张凌 余文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1-225,共15页
受地形起伏影响,山区流域的水分和能量通量时空分布差异很大.利用水文模型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对黑河上游流域的水文和能量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并通过观测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VIC模型能够较合理地模拟研究... 受地形起伏影响,山区流域的水分和能量通量时空分布差异很大.利用水文模型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对黑河上游流域的水文和能量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并通过观测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VIC模型能够较合理地模拟研究区径流过程,对净辐射的计算也较准确,模拟得到的部分水分通量和能量通量(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在趋势上较一致,但在数量上存在偏差.积雪过程对研究区的水文和能量循环有重要影响,VIC模型对积雪的模拟偏差较大,导致了每年4月左右的模拟径流偏低,也没有模拟出积雪融化导致的土壤含水量上升;同时,积雪模拟的不准确也明显影响到能量通量的模拟.在研究区,土壤水分变化受土壤冻融影响明显,VIC模型对气温较高、不发生冻融过程的7-9月土壤水分变化模拟较好,但是在其他月份,对积雪及表层土壤消融导致的土壤水分迅速增加和土壤冻结导致的土壤水分迅速减少两个过程的模拟比较差;VIC模型能够给出水分和能量各通量的时空分布,较好地揭示研究流域各个通量的空间异质性及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通量 能量通量 VIC模型 时空分布 山区河流 黑河
下载PDF
雨季前后珠峰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及能量平衡分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仲雷 马耀明 +3 位作者 苏中波 王永杰 吕雅琼 朱志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9-1275,共7页
利用架设在珠峰北坡4475 m高度处的一套开路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对曲宗地区的大气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各分量在高原雨季前(5月)、雨季中(7月)和雨季后(11月)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 利用架设在珠峰北坡4475 m高度处的一套开路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对曲宗地区的大气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各分量在高原雨季前(5月)、雨季中(7月)和雨季后(11月)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曲宗地区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平均变化均呈单峰单谷型特征,气压则呈双峰双谷型特征,风速日变化为单峰型特征,风速一般在午后突然增大。伴随着雨季的爆发,曲宗地区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气压升高,风速减小。主导风向由东北风转换成西南风。雨季前后,辐射平衡各分量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雨季 气象要素 辐射通量 能量通量
下载PDF
夏季太湖表面辐射和能量通量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朴美花 刘寿东 +5 位作者 王咏薇 俞晓亮 王伟 肖薇 曹畅 徐家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7,共7页
利用太湖表面2012年6~8月的辐射和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夏季晴天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各组分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2年夏季晴天太湖表面向下、向上短波辐射和向下、向上长波辐射日平均值分别为282.6、19.5、425.8、478.6 W... 利用太湖表面2012年6~8月的辐射和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夏季晴天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各组分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2年夏季晴天太湖表面向下、向上短波辐射和向下、向上长波辐射日平均值分别为282.6、19.5、425.8、478.6 W/m2,反照率日平均值为0.05;②夏季晴天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热储项目平均值分别为210.3、3.8、121.8、5.7 W/m2;③夏季晴天感热通量白天为负最小值为-13.4 W/m2,夜间为正最大值为17.3 W/m2.潜热通量晴天白天最大值达到216.6 W/m2,是能量平衡分配的主导;与陆地下垫面不同的是,夜间潜热通量仍保持正值.热储项白天为正,夜间为负,约60%的能量以潜热的形式消耗.天气过程出现时,湖体稳定的正温层被打破,累积热储项急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太阳辐射 热储项 反照率 能量通量
下载PDF
城市地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初探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立华 刘淑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607-613,共7页
提出了城市地貌系统的定义和空间范围.认为,该系统具有开放性、有序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等特点.详细论述了城市地貌系统各子系统及诸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网络结构关系.认为,环境功能,经济功能和景观美学功能是该系统的基... 提出了城市地貌系统的定义和空间范围.认为,该系统具有开放性、有序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等特点.详细论述了城市地貌系统各子系统及诸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网络结构关系.认为,环境功能,经济功能和景观美学功能是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最后分析了城市地貌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与结构、功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貌系统 网络结构 功能
下载PDF
单负介质薄板波导中的表面波模式 被引量:5
7
作者 陈亮 梁昌洪 党晓杰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9-853,共5页
推导了沿单负介质薄板波导传播表面波的特性,根据本征方程运用图解法得到沿介电常数为负的单负介质薄板传播的奇偶对称TM型表面波的色散曲线图和能流分布图。发现表面波在单负介质波导中传播比在双正或双负介质波导中慢,场和能量集中于... 推导了沿单负介质薄板波导传播表面波的特性,根据本征方程运用图解法得到沿介电常数为负的单负介质薄板传播的奇偶对称TM型表面波的色散曲线图和能流分布图。发现表面波在单负介质波导中传播比在双正或双负介质波导中慢,场和能量集中于介质板的上下表面,一定频率范围内奇偶表面波型能流反向;单片单负介质板能实现功分器和定向耦合器的功能,简化了传统的复杂结构,在发展微波器件的小型化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波 单负介质 色散特性 ENG介质波导 能流
下载PDF
高浓度CO_2对莱茵衣藻光系统Ⅱ能量流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夏建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0-455,共6页
研究了短期内高浓度CO2培养下莱茵衣藻光系统Ⅱ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CO2培养导致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增加,同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快相)曲线中O、J、I、P期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与空气培养的细胞相比,... 研究了短期内高浓度CO2培养下莱茵衣藻光系统Ⅱ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CO2培养导致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增加,同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快相)曲线中O、J、I、P期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与空气培养的细胞相比,高浓度CO2在J期的相对可变荧光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单位反应中心复合体吸收的能量在高浓度CO2培养6小时后有明显的增加,但单位反应中心捕获和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并没有明显地增加。高浓度CO2培养使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传递的电子能引起的光化学反应效率和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均明显低于通空气培养的细胞。以上结果表明不同CO2浓度培养导致莱茵衣藻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快相的变化与其光系统Ⅱ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也可能与HCO-3转运过程中能量需求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光系统Ⅱ 能量流 JIP测定 能量利用效率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高浓度二氧化碳
下载PDF
SiB2和SiB3对高寒草甸和茶树地表能量通量模拟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庚军 卢立新 +2 位作者 蒋玲梅 蒋磊 Ian Baker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2-708,共17页
运用简单生物圈模式第2版(SiB2)和第3版(SiB3),分别模拟青藏高原两个观测站(那曲、安多)和长江三角洲苏州东山观测站的近地面能量收支,并与相应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分析SiB2、SiB3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此来认识上述地... 运用简单生物圈模式第2版(SiB2)和第3版(SiB3),分别模拟青藏高原两个观测站(那曲、安多)和长江三角洲苏州东山观测站的近地面能量收支,并与相应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分析SiB2、SiB3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此来认识上述地区地表能量收支特点。结果表明,SiB2和SiB3模拟的近地面能量通量与观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感热通量,那曲和安多站SiB3比SiB2模拟的结果更接近观测资料,但苏州站SiB2模拟的结果与观测资料更吻合;对潜热通量,SiB3比SiB2模拟的日变化与观测资料更一致,SiB3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除苏州站外)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地表土壤热通量,SiB2和SiB3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净辐射通量,SiB2和SiB3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相关系数接近1.0。与SiB2相比,SiB3引用通用陆面模式的土壤描述并增加对冠层空间层温度、湿度和痕量气体的预报,使其能够改善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模拟,但对复杂下垫面的感热和净辐射通量模拟能力提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B2 SiB3 能量通量 日变化
下载PDF
基于FLUXNET数据集对陆面模式CoLM能量通量的单点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琦 刘少锋 +1 位作者 袁华 李红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8-706,共19页
模式评估是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来自FLUXNET2015数据集的30个站点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重点关注能量通量,对通用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 version 2014,CoLM2014)在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 模式评估是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来自FLUXNET2015数据集的30个站点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重点关注能量通量,对通用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 version 2014,CoLM2014)在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总体上能抓住感热、潜热和净辐射通量在日、季节和年平均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对感热、潜热和净辐射通量都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净辐射的模拟效果最好,潜热通量次之。季节变化模拟中,感热、潜热通量在夏季不同植被型下站点的空间离散程度大于冬季,不同站点间模拟效果相差较大,净辐射多站点标准差变化幅度要小于感热、潜热,不同站点间模拟效果偏差较小。CoLM在常绿针叶林、稀树林地、草地、农田模拟感热、潜热通量的效果相对较好,在永久湿地、落叶阔叶林下模拟感热通量较差。本研究对CoLM2014在未来的改进和发展中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评估 fluxNET2015 数据集 能量通量 CoLM2014 模式
下载PDF
降水事件对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琳婵 赵林 +4 位作者 李韧 姚济敏 刘杨 乔永平 焦克勤 《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1-46,共6页
高原降水作为一种天气状况且在气候变化中占着特别的地位,因此研究高原降水对多年冻土区地表水热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西大滩2007年的气象数据研究了降水对地表能量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降水日地表净辐... 高原降水作为一种天气状况且在气候变化中占着特别的地位,因此研究高原降水对多年冻土区地表水热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西大滩2007年的气象数据研究了降水对地表能量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降水日地表净辐射、感热通量均有所降低,且当地表有积雪存在时感热通量降低更加明显。潜热通量在冬春季降水日会明显增大。地表热流在冬春季降雪时热量散失的多少与积雪的厚度有密切关系,夏秋季降水日地表热流均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降水 能量通量 Shaw模型
下载PDF
新型碳酚醛中的辐射热激波衰减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鹏 王肖钧 +1 位作者 李焰 王等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8-382,共5页
采用PVDF压电测量技术,在“闪光Ⅱ号”脉冲电子束加速器上,进行了新型碳酚醛复合材料(C/PH)的热激波传播实验研究;利用波传播过程中的渐进近似理论所推导出的波传播衰减公式,对C/PH材料中的脉冲波衰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电... 采用PVDF压电测量技术,在“闪光Ⅱ号”脉冲电子束加速器上,进行了新型碳酚醛复合材料(C/PH)的热激波传播实验研究;利用波传播过程中的渐进近似理论所推导出的波传播衰减公式,对C/PH材料中的脉冲波衰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电子束能通量为312~531 J/cm^2和电子平均能量为0.422~0.697 MeV条件下,对厚度为4 mm的碳酚醛靶而言,其热激波应力峰值为0.807~2.223 GPa;热激波在靶中的衰减与波的强度和脉冲宽度有关,对于强度相同的热激波,脉冲持续时间越短,热激波的衰减则越快;对于脉冲宽度一定的热激波,热激波的强度越高,则其衰减越快.实验结果和解析公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波 PVDF 碳酚醛 电子束 能通量
下载PDF
美国地球关键带观测站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玉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年第6期59-61,共3页
自2001年正式提出概念以来,地球关键带的研究备受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关键带观测站是研究地球关键带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本文在介绍美国地球关键带观测站点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10个关键带... 自2001年正式提出概念以来,地球关键带的研究备受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关键带观测站是研究地球关键带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本文在介绍美国地球关键带观测站点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10个关键带观测站的相关研究计划、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和监测手段等,重点阐述了美国关键带观测站的协同发展运行机制和特点。建设地球关键带观测网络时,我国应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重视每个观测站工作重点及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加强多尺度、多学科且相互耦合的研究,为系统建立地球关键带科学观测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观测站 耦合过程 能量流通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对地表能量通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葛骏 余晔 +3 位作者 李振朝 解晋 刘川 昝蓓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8-620,共13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北麓河站2014-2015年陆面过程观测资料,根据5 cm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将冻土分为融化过程、完全融化、冻结过程和完全冻结四个阶段,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Hs、潜...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北麓河站2014-2015年陆面过程观测资料,根据5 cm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将冻土分为融化过程、完全融化、冻结过程和完全冻结四个阶段,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Hs、潜热通量LE、地表土壤热通量G_0和波文比在不同冻融阶段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冻融过程对地表能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文比和G_0的季节变化受土壤冻融阶段转变的影响显著,其中土壤完全融化使波文比减小,G_0变为正值;土壤冻结使波文比增大,G_0变为负值。冻结过程对Hs和LE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使波文比显著增大;融化过程使Hs停止增长并出现减小趋势,使LE增大,从而使波文比显著减小。Hs的日变化在不同冻融阶段差异较小。LE的日变化主要与浅层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和日变化有关,其中完全融化和完全冻结阶段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越大,LE越大;在融化过程和冻结过程阶段,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较大,且与R_(net)的日变化相反,限制了LE的增长。在冻结过程阶段,受冻融过程的影响,G_0的日变化小于其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冻融过程 地表能量通量 波文比
下载PDF
珠峰北坡地区地表辐射和能量季节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马伟强 戴有学 +4 位作者 马耀明 孙方林 李茂善 仲雷 王介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37-1243,共7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了一些有关珠峰地区地表能量的结果,即太阳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呈现出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的日变化是很明显的。并且讨论了计算地表能量通量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地表能量通量 辐射平衡各分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影响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文静 罗斯琼 +2 位作者 郝晓华 王景元 王宇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471,共17页
选取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部玛曲、玛多和垭口3个野外站点的观测资料,针对不连续积雪过程,研究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的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积雪高反照率的影响,高原东部地区各季节降雪后净短波辐射减小,净辐射... 选取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部玛曲、玛多和垭口3个野外站点的观测资料,针对不连续积雪过程,研究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的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积雪高反照率的影响,高原东部地区各季节降雪后净短波辐射减小,净辐射较降雪前减小60%~140%;积雪积累期内感热、潜热及土壤热通量均减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出现负值。春、秋两季积雪过程中,能量以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三种形式分配;冬季积雪过程中能量以感热和土壤热通量分配为主,潜热通量较小,日均值在10 W·m^(-2)左右;而夏季积雪消融期潜热通量较大,日均值可达80 W·m^(-2)左右。各季节积雪的反复积累和消融过程对大气及土壤均以降温作用为主。秋季降雪后,气温和浅层土壤温度降低,当土壤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土壤提前进入冻结期;而春季降雪后,则可能使得正在发生融化的土壤又再次冻结。冬季晴天积雪过程中,在积雪积累期,积雪对土壤起增温作用,0~20 cm土壤温度日均值升高1~2℃,导致浅层冻结土壤融化,土壤含水量略增加,在消融期,积雪对土壤仍起降温作用;而冬季阴天积雪对土壤均为冷却作用。夏季积雪积累期较短,降雪对土壤同样起明显的降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积雪 积累与消融过程 地表能量通量 土壤水热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下垫面地表能量通量的模型估算与验证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媛媛 仲雷 +4 位作者 马耀明 邹宓君 黄子煜 徐可飘 冯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99-1510,共12页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估算与验证对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能量和水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为研究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那...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估算与验证对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能量和水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为研究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简称那曲站)、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纳木错站)和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珠峰站) 2008年辐射资料、大气边界层塔站观测资料,结合MODIS卫星数据,利用SEBS模型估算地表能量通量,并用站点地表能量通量观测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估算的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与站点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估算精度明显优于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的估算精度最高,那曲站、纳木错站和珠峰站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4. 98,37. 37和27. 10 W·m^(-2);而模型估算的潜热通量验证结果偏差较大和站点实测数据存在"能量不闭合"问题相关。鉴于在地表能量通量观测中广泛存在"能量不闭合"的问题,利用波文比校正方法校正站点实测潜热通量。研究表明波文比校正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地表通量观测数据"能量不闭合"的问题,那曲站、纳木错站和珠峰站的能量闭合率分别提高了19. 4%,21. 4%和19. 1%;与原始站点实测潜热通量相比,校正后的潜热通量与SEBS模型估算结果一致性较好,3个站点潜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了6. 78,33. 48和29. 30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 波文比校正法 能量闭合率 地表能量通量
下载PDF
典型河谷型城市冬季热场分布和热岛效应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国栋 张俊华 +3 位作者 赵自胜 王乃昂 程弘毅 田海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63-1473,共11页
应用城市气候流动观测、定点观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模拟分析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的冬季热场、湿度场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通过波文比系统观测实验,分析地-气能量交换过程和能量平衡特征,从根源上解释城市热场演变和城市热岛效... 应用城市气候流动观测、定点观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模拟分析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的冬季热场、湿度场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通过波文比系统观测实验,分析地-气能量交换过程和能量平衡特征,从根源上解释城市热场演变和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能量驱动机制。利用观测数据,结合兰州城区和郊区气象台站1958-2004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冬季热岛强度的日、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兰州市冬季热岛强度夜间强,白昼弱,一日中热岛强度最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子夜前后;个别时段的正午前后会出现短暂的城市"冷岛"现象;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兰州市近50年热岛强度逐渐增强,线性趋势达到0.46℃/10a。定量分析城市化指数与热岛强度变化的关系,发现兰州市总人口、建筑面积与城市热岛强度都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河谷型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场 热岛效应 地表能量通量 河谷型城市 兰州市
原文传递
我国北方不同下垫面地表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甘霖 李耀辉 +2 位作者 孙旭映 张铁军 赵采玲 《干旱气象》 2019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利用“中国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计划——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的观测数据,分析塔中站、奈曼站、平凉站和锦州站2015年8—10月及定西站2016年8—10月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分析发现,不同下垫面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相对于向... 利用“中国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计划——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的观测数据,分析塔中站、奈曼站、平凉站和锦州站2015年8—10月及定西站2016年8—10月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分析发现,不同下垫面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相对于向下短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不同下垫面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差异更加明显。塔中站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最大,锦州站和平凉站相对较小。净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总辐射相位一致,农田净辐射日峰值相对较大。地表反照率3个月平均从大到小依次为塔中站(0.27)、定西站(0.19)、锦州站(0.16)、奈曼站(0.15)和平凉站(0.14)。各站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为单峰型,其中,奈曼站感热通量峰值最大(276W·m^-2),平凉站潜热通量峰值最大。定西站和锦州站净辐射分配以感热通量为主,平凉站则以潜热通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通量 地表反照率 下垫面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岬间海滩泥沙运动趋势与波能流分布的季节变化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子燊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1-48,共8页
根据对粤东一岬间海滩冬夏季采集的表层泥沙的粒度分析结果,本文采用沉积物输运趋势概率模式对海滩泥沙沿岸运动方向作了统计分析,进而从波折射数值计算得到的波能流的沿岸分布讨论了对沿滩输沙的季节性效应.
关键词 岬间海滩 泥沙输运趋势 波能流 沿岸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