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被引量:172
1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采用2003~2007年江苏省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模型,对江苏省5年来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如下:(1)... 采用2003~2007年江苏省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模型,对江苏省5年来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如下:(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3年的8794.24万t上升到2007年的16329.85万t,涨幅达86%。其中,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占53.6%。(2)江苏全省土地单位面积碳排放从2003年8.24t/hm2上升到2007年15.53 t/hm2,增幅为88.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单位面积碳排放最大,为95.62 t/hm2。(3)江苏全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大于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达1351.285万hm2。(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碳足迹高达10.89 hm2/hm2。(5)江苏全省单位面积碳足迹也呈明显的扩大趋势,从2003年的0.938hm2/hm2上升到2007年的1.769 hm2/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迹 江苏省
原文传递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7
2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9-565,共7页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m2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m2,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足迹 STIRPAT模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脱钩指数
原文传递
城市能源利用碳足迹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33
3
作者 林剑艺 孟凡鑫 +2 位作者 崔胜辉 于洋 赵胜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82-3794,共13页
城市能源利用碳足迹分析综合考虑直接与间接碳排放,对于深度分析碳排放的本质过程、制定科学全面的碳减排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厦门市为研究案例,应用碳足迹的混合分析方法,对厦门市2009年能源利用碳足迹进行了分析,除了包括传统研究中... 城市能源利用碳足迹分析综合考虑直接与间接碳排放,对于深度分析碳排放的本质过程、制定科学全面的碳减排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厦门市为研究案例,应用碳足迹的混合分析方法,对厦门市2009年能源利用碳足迹进行了分析,除了包括传统研究中的城市能源终端利用产生的直接碳排放,还计算了跨界交通和城市主要消耗物质的内含能引起的间接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边界内的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能源消耗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即层次1和层次2)只占到总碳足迹的64%,而一直被忽略的跨界交通和城市主要消耗物质的内含能引起的间接碳排放(层次3)占到36%;(2)在直接碳排放中,工业部门的碳排放贡献率最大,占到直接碳排放的55%,其中化工行业带来的碳排放占到工业部门的25%;(3)在间接碳排放中,跨界交通引起的碳排放占间接碳排放的27%,其中长途道路运输贡献率最大,占跨界交通碳排放的38%;主要材料内含能碳排放占间接碳排的73%,其中燃料的内含能碳排放占总内含能的份额最大,达51%。;(4)从人均碳足迹角度比较,厦门市人均碳足迹和丹佛市的人均直接碳排(层次1+层次2)分别为5.74 t CO2e/人、18.9 t CO2e/人,包含3个层次的人均碳足迹分别为9.01 tCO2e/人、25.3 t CO2e/人,其中跨界交通引起的碳排放均占总碳足迹的10%左右,主要材料的内含能引起的碳排放分别占到总碳足迹的26%、15%;通过国内外典型城市不同层次碳足迹比较可见厦门还是相对低碳的,但有个显著的特点是主要消耗物质的内含碳排放比例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城市消耗更多的基础材料,进一步证明了传统核算中忽略的第3层次碳排放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利用 碳足迹 混合分析法 EIO-LCA 厦门
下载PDF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spaces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被引量:28
4
作者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1 位作者 ZHONG Taiyang PENG Jiaw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285-300,共16页
Us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nd use data of each region of China in 2007, this paper established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stimated the carbon emission amount of fos... Us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nd use data of each region of China in 2007, this paper established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stimated the carbon emission amount of fossil energy and rural biomass energy of dif- 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2007. Through match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tems with industrial spaces, this paper divided industrial spaces into five types: agricultural space, 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 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space, fishery and water conservancy space, and other industrial space. The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each industrial space. Finally, advices of decreasing industrial carbon footprint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pace pattern were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1)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in 2007 was about 1.65 GtC, in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fossil energy was 89%. (2)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space of China in 2007 was 1.98 t/hm^2, in which,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 and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space was 55.16 t/hm^2 and 49.65 t/hm^2 respectively, they were high-carbon-emission industrial spaces among others. (3) Carbon footprint caused by industrial activities of China in 2007 was 522.34×10^6 hm^2, which brought about ecological deficit of 28.69×10^6 hm^2, which means that the productive lands were not sufficient to compensate for carbon footprint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and the compensating rate was 94.5%. As to the regional carbon footprint several regions have ecological profit while others have not. In general, the present ecological deficit caused by industrial activities was small in 2007. (4) Per unit area carbon footprint of industrial space in China was about 0.63 hm^2/hm^2 in 2007, in which that of 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 was the highest (17.5 hm^2/hm^2). The per unit area c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space carbon footprint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energy consumption China
原文传递
基于LCA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燃煤发电的环境负荷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贾亚雷 王继选 +2 位作者 韩中合 庞永超 安鹏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00-1009,共10页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燃煤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研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负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电厂建设阶段,燃煤发电碳足迹最低,为1.94g/(kW·h),风力发电碳足迹最高,为9.42g/(kW·h)...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燃煤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研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负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电厂建设阶段,燃煤发电碳足迹最低,为1.94g/(kW·h),风力发电碳足迹最高,为9.42g/(kW·h).在发电运营阶段,光伏发电碳足迹几乎为零,风力发电碳足迹为0.2g/(kW·h),燃煤发电机组碳足迹最高,为83.3g/(kW·h).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在电厂建设阶段碳足迹占比较高,分别为99.4%和99.78%;燃煤发电在发电运营阶段碳足迹占比最高,为96.13%.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是燃煤发电,为3.63×10^(-5)标准当量,影响最小的是风力发电,为7.9×10^(-7)标准当量;对环境酸化影响最大的是光伏发电,为6.7×10^(-6)标准当量,影响最小的是风力发电,为1.6×10^(-7)标准当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几乎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排放强度
下载PDF
京津冀能源消耗的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周国富 宫丽丽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31,共5页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环境面临压力。运用能源消耗碳足迹衡量指标,计算出京津冀地区1996~2011年的能源消耗碳足迹;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回归,讨论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影响因素,从...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环境面临压力。运用能源消耗碳足迹衡量指标,计算出京津冀地区1996~2011年的能源消耗碳足迹;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回归,讨论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京津冀地区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结构一直变化不大,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再次,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耗结构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最后,脱钩指数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而回归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碳足迹 STIRPAT模型 脱钩指数
下载PDF
基于LMDI的珠三角能源碳足迹因素分解 被引量:25
7
作者 彭俊铭 吴仁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4,共6页
如何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分解各因素对碳足迹的作用及影响权重,找出其主导因素,对推动碳减排开展有积极意义。本文结合IPCC碳排放因子,计算出1998-2009年珠江三角洲能源碳足迹,然后基于Kaya恒等式,运用LMDI对珠三... 如何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分解各因素对碳足迹的作用及影响权重,找出其主导因素,对推动碳减排开展有积极意义。本文结合IPCC碳排放因子,计算出1998-2009年珠江三角洲能源碳足迹,然后基于Kaya恒等式,运用LMDI对珠三角能源碳足迹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珠三角能源碳足迹从1998年11272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24905万吨,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经济规模的扩大是珠三角碳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效应受经济规模、国家政策与国际金融环境影响;人口增长对珠三角碳足迹的增长也起到推动作用;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抑制珠三角碳足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研究期间珠三角能源结构变化不大,导致能源结构效应的作用表现并不显著;发展低碳产业、提高能源效率是抑制珠三角能源碳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适度控制经济及人口规模也是必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碳足迹 IPCC排放因子 LMDI分解法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中国各省份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差异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黄雨生 曲建升 刘莉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3,共6页
基于表观消费量法和碳足迹与碳承载力计算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能源碳足迹和碳承载力进行计算并针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分别为8 987 302.28 kt、1 797 728.81kt、7 189 573.47 kt... 基于表观消费量法和碳足迹与碳承载力计算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能源碳足迹和碳承载力进行计算并针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分别为8 987 302.28 kt、1 797 728.81kt、7 189 573.47 kt,人均碳足迹、人均碳承载力以及人均净碳足迹分别为6.70 t、1.36 t、5.34 t。对各省份分析发现,2012年,碳足迹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占9.43%,碳承载力最大的省份是云南,占10.53%。此外,人均碳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6个,人均碳承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3个,人均净碳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2个。同时还发现中国北方地区的碳足迹和净碳足迹高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碳承载力高于北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足迹 碳承载力 净碳足迹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基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能源碳足迹改进算法及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韩召迎 孟亚利 +2 位作者 刘丽平 刘娜丽 周治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0-195,共6页
为了充分反映区域生产性土地的碳吸收服务功能,准确表征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压力,该文以江苏省为案例,根据区域实际土地利用变化和各类土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对能源碳足迹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后的能源碳足迹与经济发展... 为了充分反映区域生产性土地的碳吸收服务功能,准确表征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压力,该文以江苏省为案例,根据区域实际土地利用变化和各类土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对能源碳足迹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后的能源碳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予以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9年期间,采用Wackernagel算法,江苏省人均能源足迹由0.5184hm2增加到1.4626hm2;而采用改进算法,人均能源足迹由0.1771hm2增加到0.4194hm2,较原算法年均降低68.5%。人均能源足迹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抛物线关系和环境库兹涅茨现象;二者之间的脱钩指数持续小于1,并呈现逐渐明显的相对脱钩态势,表明当前江苏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减弱,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算法 能源资源 碳足迹 GDP 脱钩指数 江苏省
下载PDF
区域能源碳足迹计算模型比较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邓宣凯 刘艳芳 李纪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33-1538,共6页
能源消费排放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研究能源碳足迹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准确计算和表征能源碳足迹的大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3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计算区域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方法和模型,它们分... 能源消费排放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研究能源碳足迹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准确计算和表征能源碳足迹的大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3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计算区域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方法和模型,它们分别是碳汇法、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改进模型。分别介绍了其计算公式、输入参数和计算过程。以湖北省1998—2009年能源消费碳足迹的计算为例,分别用这几种方法计算了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较快,3种方法和模型计算得到的碳足迹总量和人均量从时间序列上看,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碳足迹亦呈现快速增长。但3种模型计算出的碳足迹大小差异较大,碳汇法模型足迹最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改进模型次之,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结果最小,并且碳汇法的计算结果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碳汇法模型只考虑林地的碳吸收能力,忽略了区域其他用地类型的碳吸收能力。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考虑了各种用地类型的吸收能力,但从生态系统来说忽略了异氧呼吸的碳释放,高估了区域的碳吸收能力。几种模型都运用了固定值或者平均统计量,未能考虑地域差异,同时未考虑各统计量随时间和气候等变化而变化的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也是今后研究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 碳足迹 净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LMDI的中国工业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丽文 王丹涪 +1 位作者 杜娟 韩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8,共6页
随着气候危机频发及资源环境问题的日渐严峻,实现工业的低碳转型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而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影响工业能源碳足迹的因素做出合理分析。在测算出2000—2015年中国工业38个细分行业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EPICF)的基础... 随着气候危机频发及资源环境问题的日渐严峻,实现工业的低碳转型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而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影响工业能源碳足迹的因素做出合理分析。在测算出2000—2015年中国工业38个细分行业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EPICF)的基础上,划分出高、中、低压行业,并采用LMDI法对3类行业的EPICF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取代能源强度成为降低高压行业EPICF的主导因素;中压行业减压的关键要素是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低压行业减压的重点仍落在降低能源强度上;经济发展始终是中国工业EPICF增长的最大原因;现阶段,森林和草地的人口压力和能源结构因素的作用不大,退耕还林还草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效果未得到真正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碳足迹 碳足迹生态压力 LMDI分解法 工业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的新能源汽车碳足迹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文韬 郝晓莉 陈凤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29-41,共13页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在现有技术和能源结构下,探讨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梳理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汇总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对新能源汽车提出的新要求,总结了生命周...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在现有技术和能源结构下,探讨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梳理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汇总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对新能源汽车提出的新要求,总结了生命周期评价法的定义、分类与特点,指出了该方法在追踪新能源汽车碳足迹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对比、典型国家新能源汽车环境影响评价两个角度,综述了生命周期评价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运用及评价结果。最后,本文对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新能源汽车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法
下载PDF
中国能源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彩虹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55,共3页
采用碳足迹方法对2001~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碳足迹、碳承载力和碳赤字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显著增长,能源碳足迹由2001年的1.13Gt上升到2009年的2.21Gt,涨幅高达95.79%;同期碳承载力由1.08Gt增长到1.15Gt,涨幅仅... 采用碳足迹方法对2001~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碳足迹、碳承载力和碳赤字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显著增长,能源碳足迹由2001年的1.13Gt上升到2009年的2.21Gt,涨幅高达95.79%;同期碳承载力由1.08Gt增长到1.15Gt,涨幅仅为6.48%;而碳赤字则由0.05Gt提高到1.06Gt,9年间增高了20.24倍。可见由于碳足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碳承载力,致使近来中国碳赤字快速增高,发展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能源消费的碳足迹与美国、德国、印度等国的比较发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碳足迹不容乐观,但人均值远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碳足迹
下载PDF
基于“能源碳足迹”的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经济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善生 甘凌霄 +1 位作者 郭晨悦 罗轩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2年第4期77-80,85,共5页
该文从"能源碳足迹"的角度,追踪纯电动汽车与一般燃油汽车的碳排放足迹,结合碳平衡的观点,对纯电动汽车与一般燃油汽车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直观地反应纯电动汽车的优势与不足,并基于电动汽车产业当前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纯电动汽车 电网安全运行与经营 能源碳足迹 技术经济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方法的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唐建荣 陈实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3年第10期70-74,共5页
研究碳足迹持续增长动因对碳足迹的抑制及其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并利用1997—201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模型对碳足迹影响因素进行了有效识别和系统归集,并为碳足迹的控制提供了理论... 研究碳足迹持续增长动因对碳足迹的抑制及其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并利用1997—201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模型对碳足迹影响因素进行了有效识别和系统归集,并为碳足迹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住宅建筑、技术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是形成碳足迹的稳定力量;能源结构、经济速度和碳汇效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碳足迹 随机森林方法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中国化石能源与电能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纪芙蓉 赵先贵 朱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1,共5页
基于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等指数,研究中国2000—2007年能源利用情况,分析2007年我国各地区的碳足迹状况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优化能源利用方面可采取的措施.结果表明:2000—2007年总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均呈... 基于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等指数,研究中国2000—2007年能源利用情况,分析2007年我国各地区的碳足迹状况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优化能源利用方面可采取的措施.结果表明:2000—2007年总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均呈上升趋势,人均碳足迹从2000年10.45hm2/人增加到2007年28.61hm2/人,增幅达274%;2000—2007年我国能源利用碳足迹生态压力和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碳足迹生态压力从2000年的9.77增长到2007年的26.74,增加值为16.97,但这段时期内,我国能源利用碳足迹产值却在下降,从751.96元/hm2减少为682.44元/hm2;2007年各地区碳排放差别较大,排放量最大省份是河北省,为2.98×1013 t,最小省份是青海省,为2.25×1012 t;地区间碳足迹产值与生态压力差异明显,但存在高峰值现象,并且两个峰值均出现在上海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利用 碳足迹 中国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纯电动汽车环境影响和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晓聪 邓陈宁 +2 位作者 沈鹏 钱怡 谢明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79-2188,共10页
为探究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环境影响和碳足迹,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本文以纯电动汽车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量化评估纯电动汽车环境影响和碳足迹,构建清洁电网、能效提升和电池回收3种低碳减排情景,评估不同减排路径... 为探究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环境影响和碳足迹,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本文以纯电动汽车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量化评估纯电动汽车环境影响和碳足迹,构建清洁电网、能效提升和电池回收3种低碳减排情景,评估不同减排路径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①1辆纯电动汽车生命周期内环境影响潜值和碳足迹分别为1288.81 Pt和25.02 t,行驶150000 km的碳排放强度为0.17 kg/km(以CO_(2)计),此外,环境影响类别由大到小依次为呼吸系统影响>化石燃料>气候变化>矿产资源>生态毒性>致癌>酸化和富营养化.②纯电动汽车碳足迹分布特征与环境影响相似,原材料获取、运行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以及碳排放量合计均占环境影响总潜值和碳足迹的96%,这两阶段是纯电动汽车减污降碳的重点环节.③低碳减排情景中,清洁电网情景和使用能效情景下纯电动汽车分别可实现17.64%和12.51%的减碳潜力,回收废旧电池中的有价金属,仅实现约2%的碳减排潜力,因此,通过优化电力结构和提高动力系统使用能效相比于电池回收具有更优的碳减排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新能源汽车 环境影响 碳足迹
下载PDF
Review of sustainability, pretreatment, and engineering considerations of asphalt modifiers from the industrial solid wastes 被引量:8
18
作者 Mohd Rosli Mohd Hasan J-Wei Chew +2 位作者 Ali Jamshidi Xu Yang Meor Othman Hamzah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CSCD 2019年第3期209-244,共36页
The escalating mass of solid waste at an overwhelming sum requires a global attention to strive for efficient waste management and to outsource the ecological treatments. The asphalt pavement industry that consumes a ... The escalating mass of solid waste at an overwhelming sum requires a global attention to strive for efficient waste management and to outsource the ecological treatments. The asphalt pavement industry that consumes a vast scale of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rmal and greenhouse emissions is viewed as a high potential alternativ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olid waste as asphalt modifier and substantial waste reduction. In efforts to urge for cleaner and greener asphalt production, a growing trend towards usage of solid waste as a renewable material is pav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the asphalt pavement industry. The economic options of incorporating solid waste into the asphaltic mixture coupled with proven effective performances are a green and cost-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mitigate various pavement distresses. Various options either as coarse or fine aggregates and as fillers in powder, ash, or fibre form are to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interest to incorporate a diversified range of solid waste into the asphalt binder and asphalt mixture. Prior to incorporating solid waste into the asphaltic mixture through the selected options, prerequisite tests in addressing engineering limitations due to the unknown properties of solid waste are reviewed. The concern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re given heavy metals leaching possibilities into water sources are addressed by Toxicity Characterization Leaching Procedure test, to leverage further the systematic reuse of solid waste in steering towards the cleaner production of the asphalt mixture. The microcosmic traits of solid waste namely surface morphology,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usage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tion, and X-Ray Fluorescence, respectively. This systematic review is an enactment and stimulus for researchers to have a general overview before incorporating solid waste into asphalt mix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MODIFIER Waste materials CLEAN production energy carbon footprint Green PAVEMENT
原文传递
基于CO_2减排效益的风力发电经济性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晓丽 王顺昊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4-160,共7页
环境的恶化迫使政策制定者们寻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传统能源发电的新途径,但是高额的发电成本限制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在考虑CO2减排效益的情况下,利用2012年中国部分火力发电厂和风力发电场发电情况的有关数据,基于全生命周... 环境的恶化迫使政策制定者们寻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传统能源发电的新途径,但是高额的发电成本限制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在考虑CO2减排效益的情况下,利用2012年中国部分火力发电厂和风力发电场发电情况的有关数据,基于全生命周期法和年限平均法计算了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的综合成本。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CO2减排效益的情况下,2012年风力发电的综合成本只比火力发电的综合成本高出0.027元/(kW·h)。当风力发电年度利用小时数达到并维持在2 200 h及以上时,风力发电的综合成本将低于火力发电的综合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碳足迹 发电成本 风电 火电 经济性评价 全生命周期法 年限平均法
下载PDF
基于植被碳吸收功能的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媛 齐拓野 谢应忠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6-270,共5页
在对宁夏2000—2009年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及植被碳吸收量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各年份碳足迹状况.运用LMDI分解法对影响碳足迹的5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宁夏碳足迹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经历了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长,后增速放缓3个阶段,10... 在对宁夏2000—2009年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及植被碳吸收量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各年份碳足迹状况.运用LMDI分解法对影响碳足迹的5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宁夏碳足迹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经历了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长,后增速放缓3个阶段,10a间,碳足迹增加了174.16%.就累积效应而言,在各影响因素中,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均对碳足迹增加具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相反,能源结构、植被碳吸收功能则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源强度的贡献则表现为先负向抑制,后正向推动的特点.碳足迹变化短期波动规律与能源强度一致,其余因素波动较小.应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水平等方面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费的生态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能源消费 碳足迹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