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open surgery and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n 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WANG Si-wen LIN Ying +2 位作者 YAO Chen LIN Pei-liang WANG Shen-m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824-1831,共8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open surgery (OS) or endovascular repair (EVAR) for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in China. Data sources We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b...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open surgery (OS) or endovascular repair (EVAR) for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in China. Data sources We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tures involving case studies on retrograde OS or EVAR of AAA in China from January 1976 to December 2010. Study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76 articles were finally analyzed to compar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success, complications, and prognosis. Results We analyzed a total of 2862 patients with 1757 undergoing OS (OS group) and 1105 undergoing EVAR (EVAR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procedures. Operative time, length of ICU stay, fasting time, duration of total postoperative stay, blood loss, and bloo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during the procedu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VAR group. A 30-day follow up revealed more cardiac, renal, pulmonary, and visceral complications in the OS group (P 〈0.01). Low-limb ischemia, however, was more common in the EVAR group (P 〈0.05). The 30-day mortality rate, including aorta-related and non-aorta related mortal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VAR group (P 〈0.01). In the follow-up period, there were more patients with occlusions of artificial vessel and late endoleak in the EVAR group (P 〈0.01). The overall late mortality rate was higher in the OS group (P 〈0.01), especially non-aorta-related late mortality and mortality during the fourth to the sixth year (P 〈0.01). Conclusions EVAR was safer and less invasive for AAA patients. Patients suffered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recovered sooner. However, complications such as artificial vessel occlusion, low-limb ischemia, and endoleak were common in EVAR. Clinicians should carry out further research to solve thes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EV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endovascular procedure surgery complications
原文传递
限制性裸支架预防腔内隔绝术后支架移植物远端再发夹层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冯家烜 陆清声 +6 位作者 赵志青 包俊敏 冯翔 冯睿 周建 梅志军 景在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26-930,共5页
目的总结限制性裸支架预防腔内隔绝术后支架移植物远端再发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中心1997年4月至2010年3月,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6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标准,共46... 目的总结限制性裸支架预防腔内隔绝术后支架移植物远端再发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中心1997年4月至2010年3月,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6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标准,共465例病例纳入本研究。结果311例行经典腔内隔绝术,154例行腔内隔绝术+限制性裸支架植入术。共9例发生远端再发夹层。远端再发夹层组术前不匹配率和随访期不匹配率(腔内移植物远端口径/术前腔内移植物远端水平主动脉夹层真腔长径)明显大于正常组。与传统腔内隔绝术相比,限制性裸支架能有效预防远端再发夹层的发生(O%比2.9%,P=0.033),明显减少再次腔内介入治疗的发生率(3.9%比9.3%,P=0.040)。在腔内隔绝术后的主动脉重构方面,限制性裸支架能明显扩张降主动脉最窄段和腔内移植物远端附近的真腔口径。结论腔内移植物远端口径和主动脉夹层真腔受压后的口径不匹配是腔内移植物远端再发夹层的主要危险因素。作为传统腔内隔绝术的辅助技术,合理使用限制性裸支架能降低腔内移植物远端再发夹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综合预防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神经介入新进展略览:希望与问题并存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大明 陆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8-331,共4页
近两年来,有关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特别是临床试验结果的最新报道,使神经介入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获得指南的推荐,可谓里程碑式的进步。相比开颅夹闭,介入... 近两年来,有关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特别是临床试验结果的最新报道,使神经介入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获得指南的推荐,可谓里程碑式的进步。相比开颅夹闭,介入手段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优势获得进一步证实,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不断出现。头端可离断微导管的应用提高了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的安全性,经静脉入路栓塞也有学者进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长期效果不逊于内膜剥脱术。当然,有些领域新的临床试验未取得预期的结果,如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的效果均劣于单纯内科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手术
原文传递
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再通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赵同源 时伟玉 +4 位作者 薛绛宇 蔡栋阳 杨博文 李天晓 张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评价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经复合手术(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或血管内介入(斑块位于颈内动脉闭塞段远端)治疗的51例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动脉... 目的评价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经复合手术(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或血管内介入(斑块位于颈内动脉闭塞段远端)治疗的51例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动脉闭塞超过2个解剖节段)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血管开通、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卒中事件及再闭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45例闭塞动脉(88.2%,45/51)成功开通,6例因导丝头端无法通过闭塞远端导致手术失败.25例患者行复合手术治疗,24例(96.0%,24/25)成功开通;26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1例(80.8%,21/26)成功开通.经血管内治疗的患者2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术中血栓移位引起小分支栓塞、1例大面积脑梗死;经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2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出现颈内动脉开通术后急性再闭塞.开通成功患者中44例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7~43个月),无缺血性卒中或死亡发生,34例临床症状改善;44例获得影像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4~28个月),其中6例再闭塞、2例再狭窄.结论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再通治疗技术可行、安全,短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内手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何旭英 赖凌峰 +4 位作者 曾文贤 段传志 李西锋 李铁林 张炘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0-784,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总结手术结...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总结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为88.7% (227/256),发生不良临床结果24例(9.4%),其中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3.5%).该9例患者中,发生出血3例(1.2%),其中1例(0.4%)出现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出现头痛86例(33.6%),且多见于支架辅助栓塞术后(P =0.004).随访时间为3~49个月,平均(18.6±1.5)个月.256例患者中,随访期内发生支架内狭窄6例(2.3%),动脉瘤复发10例(3.9%),无死亡病例.95.7%的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对于巨大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直径>25 mm),行血管内治疗易发生不良结果(P=0.045);直径>10 mm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后易出现动脉瘤复发(P =0.004).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干预,能够减少出血风险,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栓塞 治疗性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叶茂 王瑞钰 +1 位作者 何林静 常静 《西部医学》 2017年第3期423-426,共4页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的病变,是我国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的首要病因。经皮经腔肾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的病变,是我国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的首要病因。经皮经腔肾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angioplasty,PTRA)及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stenting,PTRAS)曾作为ARAS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几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得出介入联合药物治疗并不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结论而引发广泛争议,使得ARAS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新的国内外研究显示,保证介入治疗疗效的关键在于预测评估和适应证的把握。本文就ARAS介入治疗的争议、新型预测指标及适应证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适应证
下载PDF
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威 陈如东 +1 位作者 杨洪宽 于加省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讨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7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CCF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SA三维血管重建,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区域,分析瘘口... 目的:探讨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7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CCF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SA三维血管重建,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区域,分析瘘口形态、位置、大小等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67例CCF患者经DSA三维血管重建、采用MPR技术处理图像后均能清晰显示瘘口位置及大小。单纯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45例,弹簧圈加Onyx胶栓塞瘘口21例,闭塞颈内动脉1例。所有患者瘘口栓塞完全,3个月至6年的临床随访中,均无复发。结论: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的显示CCF患者瘘口位置及大小,对CCF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成像 三维 血管内治疗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下载PDF
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牟 李鲁滨 +2 位作者 张居文 勇俊 宋富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19-1322,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股动脉 腘动脉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复杂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加动脉旁路术患者一例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5
9
作者 邹秋红 李海燕 +2 位作者 钱火红 冯睿 冯家煊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加动脉旁路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总结1例复杂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加动脉旁路术的观察和护理。术前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等;术后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加动脉旁路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总结1例复杂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加动脉旁路术的观察和护理。术前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等;术后护理措施包括对肿胀、生命体征、出血、下肢动脉血供、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和截瘫等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基本平稳,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有效的围术前术后观察与护理可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同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术后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手术 开放手术 观察 护理
下载PDF
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学习曲线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京军 张小明 +6 位作者 李伟 张学民 贺致宾 李清乐 焦洋 张韬 何长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完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P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8月我科同一主治医师完成的40例PEVAR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4组(G1~G4组),每组10例,对4组手术... 目的探讨完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P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8月我科同一主治医师完成的40例PEVAR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4组(G1~G4组),每组10例,对4组手术时间、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出血量、缝合器数量进行比较。结果 G1组手术时间(19.9±4.3)min,显著长于G2组(16.4±3.9)min、G3组(10.4±2.1)min和G4组(10.3±1.5)min(q=3.484,P<0.05;q=9.458,P<0.05;q=9.557,P<0.05),G2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G3组和G4组(q=5.973,P<0.05;q=6.073,P<0.05),G3组和G4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q=0.100,P>0.05)。G1、G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80%,与G3、G4组(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χ~2=4.444,P=0.217)。4组在并发症、出血量和使用缝合器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VAR存在学习曲线,20例后完成PEVAR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血管缝合器 血管腔内手术 学习曲线
下载PDF
Current management of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被引量:3
11
作者 Sina Iranmanesh John J Ricotta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Procedures》 2015年第2期208-216,共9页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 occurs as a result of an intimal tear within the proximal thoracic aorta. Patients are typically managed acutely with aggressive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Surgical repair is reserv...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 occurs as a result of an intimal tear within the proximal thoracic aorta. Patients are typically managed acutely with aggressive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Surgical repair is reserved for those who develop complications such as rupture or malperfusio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TBAD has changed considerably in the last decade secondary to the advent of thoracic stent grafting.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 has improved early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ates for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complicated TBAD. The role of TEVAR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cute and subacute uncomplicated TBAD is less clear. TEVAR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ate survival and better aortic remodeling, with low perioperative morbidity in selected patients. Recent literature suggests certain radiographic criteria may be used to predict patients developing late aortic events who would benefit from early TEVAR.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acute TBAD, discuss controversies in management and evaluate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A THORACIC Vascular grafting ANEURYSM DISSECTING AORTIC rupture endovascular procedure Stent
下载PDF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综综 陈如东 +4 位作者 杨洪宽 历华 胡威 陈豪 于加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99-802,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1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16个动脉瘤.2例采用...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1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16个动脉瘤.2例采用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单纯夹闭术l例;其余13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平均随访11个月(3~22个月).结果 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的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失访.1例行单纯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死亡.13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均达完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随访期内瘤颈处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0分5例,1分6例,4分1例.结论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总体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血管内操作 血泡样动脉瘤 开颅手术
原文传递
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现状与挑战
13
作者 蒋小浪 董智慧 符伟国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46-1050,共5页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起病急、病死率高、手术风险大。虽然开放手术是目前治疗TAAD的首选,但仍有10%~30%的TAAD患者由于手术风险高而选择保守治疗,使患者病死率大大增加。随着腔内技术的进步及各种腔内器具的革新,腔内治疗T...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起病急、病死率高、手术风险大。虽然开放手术是目前治疗TAAD的首选,但仍有10%~30%的TAAD患者由于手术风险高而选择保守治疗,使患者病死率大大增加。随着腔内技术的进步及各种腔内器具的革新,腔内治疗TAAD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虽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已成为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然而其治疗TAAD的证据较少,且 TAAD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封堵破口的同时需要重建弓上分支,亟需更加符合主动脉生理特性的腔内移植物及更安全的输送系统。技术方面,近远端锚定区的选择及术中脑保护等仍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在主动脉根部处理、弓上分支重建方面亦缺乏成熟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支架 主动脉夹层 腔内技术 Stanford A型 现状与挑战
原文传递
Change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after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被引量:2
14
作者 Xue Ling Luo Jian-fang +7 位作者 Liu Yuan Huang Wen-hui Ni Zhong-han He Peng-cheng Xie Nian-jin Fan Rui-xin Luo Song-yuan Chen Ji-y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4078-4082,共5页
Background Decreasing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has been advocated as one of the major protective strategies to prevent spinal cord ischemia after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However, the actual changes of cerebrospin... Background Decreasing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has been advocated as one of the major protective strategies to prevent spinal cord ischemia after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However, the actual change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pressure and its relation with spinal cord ischemia have been poorly understood. We performed CSF pressure measurements and provisional CSF withdrawal after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and compared the changes of CSF pressure in high risk patients and in patients with new onset paraplegia and parapar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schemia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aortic dissection endovascular procedure COMPLICATIONS
原文传递
中心线法测量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俊远 王雷 +4 位作者 杨春卿 王磊 李璇 高洪明 辛世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57-860,共4页
目的评价中心线(CL)测量法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测量验算手段的可行性。方法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动脉夹层数据库中随机抽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男24例,中位年龄49.5岁)CTA资料,2位血管影像学专家独立... 目的评价中心线(CL)测量法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测量验算手段的可行性。方法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动脉夹层数据库中随机抽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男24例,中位年龄49.5岁)CTA资料,2位血管影像学专家独立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测量法及CL测量法采集数据,以混合线性模型分析2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异同,Bland-Altman法行不同方法、不同测量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2位测量者用MPR法测得值分别为(29.73±2.99)mm、(29.86±2.95)mm,CL法测得值分别为(29.66±2.81)mm、(29.71±2.91)mm,2种方法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但CL测量法更便捷。结论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血管直径测量时,CL测量法可作为MPR测量法的验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近端锚定区 中心线测量 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
下载PDF
急性闭塞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治分析(附9例报告)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洺远 林纲毅 +3 位作者 蔡宗洋 刘文亚 马创鑫 李思慎 《当代医学》 2020年第23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occlusiv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AOSMAI)的诊断与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为急性腹痛...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occlusiv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AOSMAI)的诊断与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为急性腹痛就诊,其中3例伴有消化道出血,经CTA、血管造影确诊,8例行介入腔内治疗,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行保守治疗,痊愈8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的患者,应警惕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可能,CTA、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早诊断、早介入腔内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夹层与血栓两者的治疗有区别,7F导引导管可作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抽栓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介入腔内治疗 夹层 栓塞
下载PDF
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的中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东宾 翟水亭 +11 位作者 王国权 张克伟 张志东 梁凯 崔明哲 李坤 李卫校 符晓阳 史帅涛 刘剑扬 徐如涛 陈江波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 分析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复合技术处理16例髂股动脉复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国际通用标准评价髂股复合病变的患肢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目的 分析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复合技术处理16例髂股动脉复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国际通用标准评价髂股复合病变的患肢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和血流动力学成功率均达到100%,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静息下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2±0.15上升到术后的0.8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率100%,随访时间平均19(13~28)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右足第一足趾干性坏疽并行截趾术,其余病例术后皮温明显改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症状术后消失或明显改善,足部破溃愈合.18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和辅助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3.2%、91.4%.结论 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能避免跨关节支架植入、有效保留股深动脉、提高闭塞病变的开通几率及效率,更好地解决流入道、流出道血流动力学问题,提高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内膜剥脱术 腔内治疗 复合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原文传递
腔内与开放手术治疗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建明 谷涌泉 +8 位作者 俞恒锡 陈兵 郭连瑞 李学锋 齐立行 佟铸 武欣 张建 汪忠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31-1033,1037,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2年2月至2012年12月外科治疗的20例内脏动脉瘤病人手术情况。20例中腹腔干动脉瘤1例、脾动脉瘤11例、肝右动脉瘤1例、胃左动脉瘤2例、胰十二指... 目的 探讨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2年2月至2012年12月外科治疗的20例内脏动脉瘤病人手术情况。20例中腹腔干动脉瘤1例、脾动脉瘤11例、肝右动脉瘤1例、胃左动脉瘤2例、胰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2例,其中破裂10例。14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其余6例行开放手术。 结果 4例栓塞后再出血,1例行手术探查止血、3例行二次栓塞成功止血。7例动脉瘤破裂伴休克病人术后均停止出血。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瘤栓塞后出现十二指肠不全梗阻。4例脾动脉瘤病人术后出现部分脾梗死。术后随访19例,随访4~130个月,无动脉瘤复发。 结论 对于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瘤,腔内治疗和开放手术均安全有效,腔内治疗组可获得更短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动脉 内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脾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分析:附23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甜 陈昱名 +5 位作者 蔡志新 于小滨 张博 桑宏飞 钱爱民 李承龙 《手术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9-13,共5页
目的总结脾动脉瘤诊疗相关经验,评估不同治疗方式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5月—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脾动脉瘤患者,共23例。其中开放手术治疗1例,介入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6例。通过分析患... 目的总结脾动脉瘤诊疗相关经验,评估不同治疗方式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5月—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脾动脉瘤患者,共23例。其中开放手术治疗1例,介入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6例。通过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相关资料,评估3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开放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诊断为脾动脉瘤破裂,瘤体直径为75.84 mm,行脾动脉瘤+脾脏切除术。腔内治疗的16例患者平均瘤体直径为(33.72±26.38)mm,其中12例患者行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4例患者行支架辅助下脾动脉瘤栓塞术。术后随访显示,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再通、异位栓塞、破裂出血、大面积脾梗死等并发症。保守治疗患者的瘤体直径在随访期间与确诊时无明显差异。结论直径<3 cm、稳定的、无症状的真性动脉瘤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而直径>3 cm、假性动脉瘤、在育龄妇女中发现的脾动脉瘤、瘤体明显增大或伴有相关临床症状时,应积极治疗,降低瘤体破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瘤 腔内手术 开放手术 保守治疗
下载PDF
可控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技术细节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秘家学 戴向晨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793-797,F0003,共6页
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作为主动脉弓部病变全腔内修复最具优势的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技术水平不一,操作流程缺乏规范,质量控制不足。本文就如何保证体外预开窗TEVAR的可控性进行探讨,结合本中心经验对如何选择适应... 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作为主动脉弓部病变全腔内修复最具优势的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技术水平不一,操作流程缺乏规范,质量控制不足。本文就如何保证体外预开窗TEVAR的可控性进行探讨,结合本中心经验对如何选择适应证、选定开窗位置、制作开窗、安装预置导丝、导丝解缠绕、精确定位窗孔、输送和释放桥接支架等技术细节进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胸外科手术 血管腔内手术 体外预开窗 血运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