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4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6
1
作者 王辅林 263.net +1 位作者 韦立新 陈乐真 《中华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微血管密度 (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 92例乳腺癌、12例癌旁组织V组织VEGF表达、MVD以及 2 1例乳腺癌、12例癌旁组...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微血管密度 (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 92例乳腺癌、12例癌旁组织V组织VEGF表达、MVD以及 2 1例乳腺癌、12例癌旁组织VEGFmRNA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 ,VEGF12 1(1.16 %± 0 1% )和VEGF165(1.0 1%± 0 .1% )表达高于癌旁组织 (0 .96 %± 0 .14% )、(0 .88%± 0 .1% ) ,P <0 .0 5~ 0 .0 1。此外 ,MVD与VEGF表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 .70 2 ,P <0 .0 1)。VEGF表达和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关系密切 (P <0 .0 5~ 0 .0 1)。VEGF高表达组和高MVD组的无复发存活时间低于VEGF低表达组和低MVD组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VEGF和MVD表达的增高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有促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92
2
作者 耿承军 陈君坤 +6 位作者 卢光明 石群立 陈自谦 李苏建 许建 吴新生 储成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6-250,共5页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对 2 2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CT、MRI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研究 ,另对 15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 (MVD)检测 ,并以 12例胶质瘤作为对照。结果...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对 2 2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CT、MRI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研究 ,另对 15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 (MVD)检测 ,并以 12例胶质瘤作为对照。结果  2 2例中单发者 17例 ,占 77%。多发者 4例 ,共有病变 10个 ,1例呈弥漫浸润型。分布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有 15个 ,占 5 6% ,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的有 8个 ,位于胼胝体的有 4个。肿瘤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 ,瘤周水肿多为轻至中度水肿。 16例 2 0个病变CT平扫呈等或高密度影 ,无出血或钙化 ,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 ;2个病变中心呈低密度 ,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MR平扫 11例T1WI均呈等或较低信号 (与灰质信号相比 ) ;T2 WI10例呈等信号或较低信号 ,1例中心囊变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实质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明显强化。 2例PCNSL行MR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强化均不明显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呈缓慢上升型。病理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 ,瘤细胞大小较一致 ,胞质少 ,核大 ,染色质颗粒粗 ,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 ,均未见明显的出血及片状坏死 ,亦未见钙化。淋巴瘤MVD值 (2 1 8± 11 2 )与恶性胶质瘤组 (44 4± 16 8)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CT MRI 表现 病理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子宫腺肌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8
3
作者 韩燕华 周应芳 郑淑蓉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39-541,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组织的表达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管生成活性的变化。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患者 6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 2例 (腺肌病组 ) ,无症状子宫肌瘤 3 0例 (肌瘤组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组织的表达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管生成活性的变化。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患者 6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 2例 (腺肌病组 ) ,无症状子宫肌瘤 3 0例 (肌瘤组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 (包括异位内膜及其周围子宫肌层 )或肌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MPIAS 5 0 0彩色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9 6± 1 4)分 ,分泌期( 11 7± 1 6)分 ;肌瘤组增殖期 ( 8 3± 1 7)分 ,分泌期 ( 10 2± 1 5 )分。两组分别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两组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均于分泌期显著增加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11 9± 1 8)分 ,分泌期 ( 13 0± 1 7)分 ,较在位内膜明显增加 (P<0 0 5 )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周围子宫肌层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9 5± 1 3 )分 ,分泌期 ( 8 7± 1 3 )分 ,较正常子宫肌层的增殖期 [( 4 8± 1 9)分 ]、分泌期 [( 4 5± 1 4)分 ]明显增加(P <0 0 1)。结论 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周围肌层VEGF表达显著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腺肌瘤 淋巴因子 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8
4
作者 董昕 邱雪杉 +2 位作者 王恩华 李庆昌 顾伟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和受体 (VEGFR) 3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微淋巴管形成、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76例人NSCLC及相应癌旁组织行VEGF C、VEGFR 3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链...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和受体 (VEGFR) 3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微淋巴管形成、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76例人NSCLC及相应癌旁组织行VEGF C、VEGFR 3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 (SP)法检测 ,进行淋巴管密度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 ,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NSCLC中 ,VEGF C的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负相关 (P =0 0 0 9)。VEGF C和VEGFR 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分别P =0 0 0 8,P =0 0 13) ,与淋巴浸润呈正相关 (分别P =0 0 2 7,P =0 0 2 0 )。VEGF C的表达与VEGFR 3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0 9)。VEGF C与淋巴管密度 (P =0 0 0 6 )、MVD(P =0 0 4 6 )呈正相关。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 (P =0 0 10 )、淋巴浸润 (P =0 0 19)、TNM分期 (P =0 0 15 )呈正相关 ,MVD与血行转移 (P <0 0 0 1)、TNM分期 (P <0 0 0 1)呈正相关。VEGF C阳性表达与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 (P <0 0 0 1)。结论 NSCLC中 ,VEGF C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受体VEGFR 3,促进肺癌组织生长 ,抑制分化。VEGF C促使肺癌内淋巴管形成 ,促进肺癌淋巴结转移。VEGF C和VEGFR 3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受体3 非小细胞肺癌 表达 癌组织
原文传递
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2
5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10 位作者 刘士远 刘惠民 李玉莉 李惠民 李成洲 张沉石 陶志伟 杨春山 姜庆军 欧阳林 于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62-1068,共7页
目的 利用 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技术定量评价不同性质的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的血流模式并初步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阳性的孤立性肺腺癌血管生成与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8例孤立明显强化肺结节 (直径≤ 4cm ,6 ... 目的 利用 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技术定量评价不同性质的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的血流模式并初步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阳性的孤立性肺腺癌血管生成与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8例孤立明显强化肺结节 (直径≤ 4cm ,6 8例恶性 ,10例活动性炎性 ) ,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 (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 ,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等于时间 密度曲线最大斜率除以主动脉强化值。其中 30例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并标定VEGF ,评价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 (强化值、灌注值、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及平均通过时间 )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结节强化值 (35 79± 10 76 )HU与活动性炎性结节 (39 76± 4 5 9)HU差异无显著意义 (t=1 14 8,P =0 2 5 5 )。恶性结节的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 (14 2 7± 4 37) %及灌注值 (3 0 2±0 96 )ml-1·min-1·kg-1均低于活动性炎性结节 (18 5 1± 2 71) % ,(6 34± 4 39)ml-1·min-1·kg-1(t =2 978,P =0 0 0 4 ;t=5 5 90 ,P <0 0 0 0 1)。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强化值 (33 0 6± 13 5 7)HU、结节 动脉强化值比 (14 2 5± 4 92 ) %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肺腺癌 灌注 孤立 炎性 血流 恶性 平均 记录 参数
原文传递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9
6
作者 王滨 徐辉 +3 位作者 曹贵文 孙业全 于德新 宁厚法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后残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微血管直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后残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微血管直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经病理证实的HCC 63例,包括单纯手术切除42例(对照组),TACE术后行Ⅱ期手术切除21例(TACE组).TACE组患者手术前接受1~2次不等的TACE治疗,均按统一规范标准给予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治疗.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TACE组取病灶边缘残存肿瘤部分,检测肿瘤组织的MVD、微血管直径及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MVD值为(51.69±18.17)条,TACE组MVD值为(58.57±15.75)条,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8, P>0.05);对照组微血管直径为 (17.62±10.54)μm,TACE组微血管直径为 (15.79±7.65)μm,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0.71, P>0.05).对照组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为138.26±65.24,TACE组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为243.66±88.88,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4, P<0.01),TACE显著上调了VEGF蛋白的表达;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与MVD明显相关(r=0.4936, t=4.4329, P<0.05).结论化疗栓塞术后残癌组织存在丰富的肿瘤血供,残癌组织肿瘤细胞VEGF表达明显升高,新生血管生成及VEGF的表达可能在栓塞后残癌组织血供重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E VEGF MVD 表达 对照组 微血管 癌组织 边缘 规范标准 显著性
原文传递
孤立性肺结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白荣杰 刘福全 +3 位作者 申宝忠 王丹 韩铭钧 吴振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3-388,共6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34例SPN行MSCT动态增强(以4 m 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34例SPN行MSCT动态增强(以4 m 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SPN CT灌注各参数与MVD和VEGF的相关性。结果PHSPN值恶性结节[(96.15±11.55)HU]和炎症性结节[(101.15±8.41)HU]较良性结节[(47.24±9.15)HU]有更高的强化峰值(F=72.730、9.728,P值均<0.001);PHSPN/PHAA比值恶性和炎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51、8.20,P值均<0.001)。而恶性结节与炎症性结节的PHSPN值和PHSPN/PHAA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SPN(χ2=8.49,P<0.05)。恶性SPN与炎症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良性SPN(F=103.15、16.88,P值均<0.01)。VEGF阳性表达17例(恶性SPN 16例,良性SPN 1例),MVD计数恶性SPN[(36.88±6.76)条/视野]明显高于良性[(4.51±0.60)条/视野]和炎性[(26.11±5.43)条/视野]SPN(F=91.31、9.39,P值均<0.001)。CT灌注各参数PHSPN、P、PHSPN/PHAA比值,与恶性和良性MVD呈正相关,其中以恶性结节PHSPN与MVD相关性最强(r=0.657,P<0.05)。结论SPN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是其在CT灌注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SPNCT灌注特点与其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硬币病变 局部血流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陈积愫 郑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银屑病患者皮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VEGF、MCP-1的表达与分布。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银屑病患者皮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VEGF、MCP-1的表达与分布。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MCP-1水平。结果①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中VEGF表达较正常人皮肤明显增强(P<0.05)。皮损中MCP-1表达较非皮损及正常人皮肤明显增强(P<0.05)。②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MCP-1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VEGF、MCP-1的表达与PASI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VEGF、MCP-1的表达增强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血管生成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人肝癌组织中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病理意义 被引量:29
9
作者 马捷 周晓军 +2 位作者 张泰和 孙桂勤 孟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 探讨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病理意义。方法 对 30例人肝细胞肝癌 (HCC)及相应癌旁组织 ,10例肝硬化 ,5例轻度慢性肝炎和 4例正常肝组织 ,进行了CD34、VEGF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 目的 探讨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病理意义。方法 对 30例人肝细胞肝癌 (HCC)及相应癌旁组织 ,10例肝硬化 ,5例轻度慢性肝炎和 4例正常肝组织 ,进行了CD34、VEGF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 ,对VEGF进行半定量计数 ,并结合肝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CC组织中CD34呈广泛 ,窦隙状阳性表达 ,而在正常及慢性肝炎组织中肝窦呈阴性 ,在纤维间隔附近的肝窦壁可见少量散在的CD34弱阳性表达 ,MVD与HCC的肿瘤大小及是否发生门静脉癌栓密切相关 ,瘤块直径 <2cm者的MVD显著低于 >2cm者 ,VEGF阳性率为 83.3 % (2 5 /30 ) ,而在 5例慢性肝炎患者中为阴性表达 ,并与肿瘤发生门静脉癌栓关系密切 (P <0 .0 5 )。瘤旁肝组织亦显示较明显的VEGF阳性 (93 .3% ,2 8/30 )。结论 CD34和VEGF的阳性表达为HCC与非癌性肝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形态学标记。瘤组织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VEGF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4
原文传递
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残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邵国良 王建华 +1 位作者 周康荣 颜志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 研究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残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 目的 研究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残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变化。方法 对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MVD和肿瘤细胞VEGF、BFGF的表达。40例患者中20例术前接受l^7次不等的TACE治疗(TACE组),另20例为直接手术患者,术前未进行任何其它治疗(直接手术组)。结果TACE组平均MVD为130.51±75.5,直接手术组为152.35±58.8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t=-1.021.P=0.341)。VEGF平均染色强度TACE组为645.60±543.27,直接手术组为158.28±188.48,前者强于后者(t=281,P<0.001)。BFGF阳性率TACE组和直接手术组分别为35%和40%,差别无显著性(x^2=0.107,P=0.744)。结论TACE术后残癌组织只有丰富的肿瘤血供,残存肿瘤细胞VEGF表达增强,可能在TACE术后肿瘤血供的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化疗栓塞 术后 残癌组织 表达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TACE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E26转录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6
11
作者 吴后男 李玉林 +2 位作者 张丽红 朱桂彬 蔡今花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 试图揭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E2 6转录因子 (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探讨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 目的 试图揭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E2 6转录因子 (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探讨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 (SP)法 ,检测 4 8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TS 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细胞高表达VEGFmRNA和蛋白 ,阳性率分别为 75 % (36 / 4 8)、70 8% (34/ 4 8) ,而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 ;ETS 1既表达在乳腺癌细胞 ,也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5 4 % (41/ 4 8)、79 2 % (38/ 4 8) ;VEGF和ETS 1高表达组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均P <0 0 1) ;VEGF和ETS 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并且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P <0 0 1)。结论 VEGF和ETS 1可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 ,同时也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检测VEGF和ETS 1的表达可做为判定乳腺癌恶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26转录因子 乳腺肿瘤 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VEGF ETS-1 血管生成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4
12
作者 郭晓静 陈凌 +2 位作者 郎荣刚 范宇 付丽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观察51例乳腺IMPC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检测IMP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受体(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观察51例乳腺IMPC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检测IMP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受体(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乳腺IMPC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的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2.5个,明显高于Ⅰ级组的4.0个;(2)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的淋巴结转移率(27/28,96.4%)明显高于(-)和(±)组(14/23,60.9%),且其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4.4个,也明显高于(-)和(±)组的4.6个;(3)IMPC肿瘤细胞的VEGF-C表达在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显著高于Ⅰ级组(P=0.03),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6);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P=0.009)、淋巴结转移(P=0.007)呈正相关;(4)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的多少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或以IMPC成分为主;(5)28例伴有导管原位癌的IMPC中,14例为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14/28,50%)。结论乳腺IMPC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密度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影响IMPC淋巴结转移的关键性因素。VEGF-C和VEGFR-3表达增高是促使IMP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可能是IMPC的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 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VEGF、TGF-β_1在骨缺损不愈合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马信龙 谢军 +4 位作者 王沛 冯世庆 李晖 王志刚 刘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1-566,共6页
目的观察骨缺损不愈合和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growth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l)的表达差异,研究骨缺损不愈合的分子机理,进一步探讨VEGF和TGF-β1对骨折愈合的... 目的观察骨缺损不愈合和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growth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l)的表达差异,研究骨缺损不愈合的分子机理,进一步探讨VEGF和TGF-β1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骨折愈合模型,术后1、2、4、6、8、12周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检测两种模型中VEGF和TGF-β1的表达和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骨缺损组骨折断端只有少量膜内成骨过程,形成的血肿和肉芽组织明显增多,只有靠近骨折断端的一部分形成软骨细胞,其中的一部分在分化到肥大软骨细胞阶段时则停止分化,出现肥大软骨细胞区的增加,并向纤维结缔组织转化,未转化成软骨细胞的肉芽组织在后期也形成了纤维结缔组织。与骨折愈合模型相比,软骨内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的量也明显减少,而且在骨缺损组的各时段,骨折断端间都有肌纤维侵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VEGF和TGF-β1在骨缺损不愈合中仍有表达,但与正常骨折愈合相比,表达的量明显减少(P<0.05),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同步关系,即在TGF-β1强表达时,VEGF的表达程度也很强,TGF-β1的表达弱时,VEGF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由于造成较大段的骨缺损,骨膜缺损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愈合骨折 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锡宝 罗权 +1 位作者 吴志华 陈绍谦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VEGFmRNA和其蛋白、VEGF受体2(KDR蛋白)、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表达情况。采用...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VEGFmRNA和其蛋白、VEGF受体2(KDR蛋白)、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表达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①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的VEGFmRNA及其蛋白、KDR和MVD表达明显强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1);皮损处与非皮损组相比,VEGF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MVD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期与静止期比较四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高密度组(MVD≥17.88)与低密度组(MVD<17.88)的VEGF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ASI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结论①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②MVD值可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MVD KDR 正常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患者 受体 意义 水平 结论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相关因子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朱佩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和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骨折愈合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并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病理改变。方法用105只大耳白兔制作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和拮抗VEGF组,分别于伤后8、24、72h和1、3、5、8周测定各组动... 目的探讨应用和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骨折愈合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并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病理改变。方法用105只大耳白兔制作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和拮抗VEGF组,分别于伤后8、24、72h和1、3、5、8周测定各组动物骨折端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同时取骨折端标本脱钙进行光镜观察。结果应用VEGF使骨折端对BMP的表达时间提前和延长,拮抗VEGF抑制了BMP的表达。应用VEGF组伤后3周时骨折端充填有纤维性骨痂、软骨骨痂和骨性骨痂,5周时新生骨以编织骨为主,8周时骨折正常愈合;拮抗VEGF导致伤后初期骨细胞坏死增多,1~5周各时相点骨折端均有灶性坏死出现,3周时骨折部位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结论骨折愈合过程需要多因子参与、协调,VEGF有可能是作为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因子在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折愈合 调控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榄香烯对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家族表达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陶磊 周梁 +1 位作者 郑璐滢 姚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40-845,共6页
目的探讨榄香烯对人喉鳞癌细胞株Hep2细胞荷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荷瘤中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eIF)家族成员(eIF4E、eIF4G)与肿瘤新生血管有关的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 目的探讨榄香烯对人喉鳞癌细胞株Hep2细胞荷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荷瘤中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eIF)家族成员(eIF4E、eIF4G)与肿瘤新生血管有关的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人喉鳞癌细胞株Hep2细胞制造裸鼠喉癌模型(共7组42只)腹腔注射用药并观察肿瘤体积,生长曲线以及抑瘤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榄香烯治疗后荷瘤中eIF4E、eIF4G、bFGF、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榄香烯可引起荷瘤体积和重量的减少,剂量越高作用越明显;榄香烯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5.2%、41.7%和50.5%;榄香烯乳作用组eIF4E、eIF4G、bFGF、VEGF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低(P<0.05);榄香烯乳作用组的微血管密度低于其他各组(P<0.05)。榄香烯100mg/kg抑瘤效率与顺铂3mg/kg相似,榄香烯100mg/kg和顺铂3mg/kg联合用药抑瘤率为51.2%。结论榄香烯可抑制人喉鳞癌细胞荷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不仅与直接抑制蛋白合成有关,而且还与eIF家族成员引起相关蛋白bFGF和VEGF表达下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榄香烯和顺铂联合用药具有药物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鳞状细胞 肽起始因子 内皮生长因子 小鼠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钟小宁 梁国容 +3 位作者 何志义 陈一强 李山 李超乾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25-528,T001,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内皮素 (ET) 1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及其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 ,并观察钾通道开放剂 (pinacidil)对HPH的防治作用及对VEGF和ET 1的影响。方法 Wister大鼠 46只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 15只 ,低...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内皮素 (ET) 1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及其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 ,并观察钾通道开放剂 (pinacidil)对HPH的防治作用及对VEGF和ET 1的影响。方法 Wister大鼠 46只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 15只 ,低氧组 16只 ,治疗组 15只。缺氧组和治疗组大鼠缺氧 [氧浓度为 (10 0± 0 5 ) % ]4周 ,每天缺氧 8h ,其中治疗组大鼠于每天缺氧前腹腔注射pinacidil 3mg/kg。缺氧 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VEGF和血浆ET 1水平、平均肺动脉压 (mPAP)、右心室 (RV) / [左心室 (LV ) +室间隔 (S) ]比值及肺小动脉病理及其形态计量学。结果  (1)缺氧组大鼠血清VEGF[(118 73± 5 5 40 )ng/L]和血浆ET 1[(2 2 1 2± 5 6 2 )n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缺氧组较对照组mPAP升高 ,RV/ (LV +S)比值增高 ,肺小动脉血管壁显著增厚 ,管腔明显狭窄。 (2 )治疗组大鼠血清VEGF[(78 2 0± 16 45 )ng/L]和血浆ET 1[(181 6± 30 5 )ng/L]水平明显低于缺氧组(P <0 0 1) ;治疗组较缺氧组mPAP下降 (P <0 0 1) ,肺小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明显减轻 ,但治疗组上述各指标仍未完全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 VEGF和ET 1在HPH及其肺血管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缩血管肽类 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重建 HPH 低氧
原文传递
卵巢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及肿瘤浸润转移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5
18
作者 卢运萍 张阿丽 +3 位作者 王世宣 李静 王常玉 马丁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4-297,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过度表达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脂质体介导VEGFcDNA转染卵巢癌细胞系CAOV3、COC1 ,并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蛋白印迹 (Westernblot)法检测转染VEGFcDNA前后卵巢...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过度表达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脂质体介导VEGFcDNA转染卵巢癌细胞系CAOV3、COC1 ,并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蛋白印迹 (Westernblot)法检测转染VEGFcDNA前后卵巢癌细胞中VEGF、明胶酶A(MMP 2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 ;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比较VEGFcDNA转染前后卵巢癌细胞穿透人工重组基底膜能力的变化。结果 VEGFcDNA转染后卵巢癌细胞系CAOV3、COC1细胞中VEGF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 0 98± 0 0 5和 0 87± 0 0 6 ,MMP 2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 0 95± 0 0 3和 0 82±0 0 2 ,均较转染前 (分别为 0 84± 0 0 3和 0 62± 0 0 4 ,0 71± 0 0 2和 0 61± 0 0 1 )明显增加 (P <0 0 5) ;VEGF、MMP 2蛋白表达水平也呈相同变化趋势 (P <0 0 5) ;VEGFcDNA转染后的CAOV3、COC1细胞的穿透人工重组基底膜的能力分别为 (42 5± 4 1 ) % ,(2 6 8± 2 4) % ,较对照组 [(2 4 7± 1 9) % ,(8 6±1 1 ) % ]明显增加 (P <0 0 5)。结论 VEGF促进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机制可能与诱导MMP 2合成及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肿瘤转移 内皮生长因子 淋巴因子 明胶酶类 卵巢癌
原文传递
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VEGF和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24
19
作者 罗璐 朱凤川 +1 位作者 曾耀英 马炎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研究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 ,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血管形成的关系 ,以求从蛋白水平阐明无排卵型功血的出血机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ER和PR在 2 0例正常增... 研究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 ,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血管形成的关系 ,以求从蛋白水平阐明无排卵型功血的出血机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ER和PR在 2 0例正常增殖期和 6 0例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表达。选用微血管密度标记物CD34,测定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 (MVD)。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单纯性增生和复合性增生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蛋白和MVD明显低于正常增殖期 (P <0 0 5和P <0 0 1 ) ;而单纯性增生和复合性增生子宫内膜腺上皮PR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增殖期 (P <0 0 5和P <0 0 1 )。相关分析显示 ,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 (r =0 6 6 6 ,P <0 0 5 ) ;与腺上皮PR呈显著性负相关 (r=- 0 6 2 9,P <0 0 5 )。正常增殖期内膜与功血增殖期内膜比较 ,腺上皮VEGF和PR蛋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首次指出病理表现为单纯性增生和复合性增生的无排卵型功血患者 ,其子宫异常出血与子宫内膜VEGF和PR的表达失调有关。PR间接作用于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 ,使后者分泌减少 ,微血管形成障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排卵型功血 子宫内膜 VEGF 雌激素受体 表达 孕激素受体 功能性子宫出血
下载PDF
VEGF、uPA、ICAM-1和PCNA蛋白质表达与肝癌转移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孟春城 陈孝平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73-675,共3页
目的 探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分子生物学原因。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 2 3例肝癌手术标本VEGF等蛋白质表达及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 肝内转移肝癌 (B组 )VEGF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肝癌 (A组 ) (P <0 0 1 ) ,门静脉主干癌栓... 目的 探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分子生物学原因。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 2 3例肝癌手术标本VEGF等蛋白质表达及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 肝内转移肝癌 (B组 )VEGF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肝癌 (A组 ) (P <0 0 1 ) ,门静脉主干癌栓原发癌 (C组 )和癌栓 (D组 )高于B组 (P <0 0 5)。B组u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高于A组 (P <0 0 1 )。各组间ICAM 1蛋白质阳性表达率无差别(P均 >0 0 5)。A组 D组MVD和PCNA LI逐渐升高。A组 C组术后复发率和静脉侵犯发现率呈增加趋势。多元回归分析 ,术后复发与静脉侵犯 (r=0 783 ,P <0 0 1 )、MVD(r=0 1 4 3 ,P <0 0 5)相关 ;转移与PCNA LI(r=0 590 ,P <0 0 1 )、MVD(r=0 1 79,P <0 0 5)相关 ,与ICAM 1表达负相关。 结论 VEGF、uPA、ICAM 1蛋白质过度表达 ,细胞增殖参与肝癌转移、门静脉癌栓 (PVTT)形成和术后复发。肝癌迅速生长是肝内转移和PVTT形成的直接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ICAM-1 UPA 内皮生长因子 尿激酶 胞间粘附分子1 肿瘤转移 免疫组化法 分子生物学 肝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