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合并自发性脑脊液鼻漏(附2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邹华 林琳 +2 位作者 龚坚 刘翔 郑亿庆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讨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与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病理生理联系、诊断及治疗。方法2例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合并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经鼻漏液检验、MRI和鼻内镜检查确诊,行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均治愈,随访2年余无复发。结论原... 目的讨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与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病理生理联系、诊断及治疗。方法2例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合并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经鼻漏液检验、MRI和鼻内镜检查确诊,行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均治愈,随访2年余无复发。结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和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有紧密的病理生理联系,MRI对空蝶鞍有诊断意义,治疗方法首选经鼻内镜下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蝶鞍综合征 脑脊液鼻漏 鼻内镜修补术
下载PDF
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115
2
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10 位作者 秦新裕 徐美东 钟芸诗 马丽黎 张轶群 陈巍峰 秦文政 胡健卫 蔡明琰 刘靖正 王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20例,择期行全麻下EFR治疗:(1)黏膜下注... 目的探讨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20例,择期行全麻下EFR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肿瘤周围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沿肿瘤周围分离固有肌层至浆膜层;(3)应用Hook刀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4)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肿瘤;(5)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创面。结果20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中,病灶位于胃底9例、胃体11例。EFR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未使用腹腔镜辅助;EFR时间为60—145min,平均85min。切除肿瘤最大直径1.8~3.5cm,平均2.6cm;病理诊断为问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胃出血、腹膜炎体征及腹腔脓肿,术后3d造影无一例造影剂外漏和胃排空障碍。住院天数3~8d,平均5.5d。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7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切除更深的胃壁肿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资料,它的开展可进一步扩大内镜治疗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外科手术 黏膜下肿瘤 内镜全层切除术
原文传递
Endoscopic and surgical resection of T1a/T1b esophageal neoplasms: 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44
3
作者 George Sgourakis Ines Gockel Hauke L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9期1424-1437,共14页
AIM: To investigate potential therapeutic recommendations for endoscopic and surgical resection of T1a/ T1b esophageal neoplasms. METHODS: A thorough search of electronic databases MEDLINE, Embase, Pubmed and Cochrane... AIM: To investigate potential therapeutic recommendations for endoscopic and surgical resection of T1a/ T1b esophageal neoplasms. METHODS: A thorough search of electronic databases MEDLINE, Embase, Pubmed and Cochrane Library, from 1997 up to January 2011 was performed. A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pooling the effects of outcomes of 4241 patients enrolled in 80 retrospective studies. For comparisons across studies, each reporting on only one endoscopic method, we used a random effects meta-regression of the log-odds of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in each study. "Neural networks" as a data mining technique was employ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prediction model of lymph node status in superficial submucosal esophageal carcinoma. Another data mining technique, the "feature selection and root cause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local recurrence and metachronous cancer development in endoscopically resected patients, and lymph node positivity in squamous carcinoma (SCC) and adenocarcinoma (ADC) separately in surgically resected patients. RESULTS: Endoscopically resected patients: Low grade dysplasia was observed in 4% of patients, high grade dysplasia in 14.6%, carcinoma in situ in 19%, mucosal cancer in 54%, and submucosal cancer in 16% of patien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for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complications, patients submitted to surgery, positive margins, lymph node positivity, local recurrence and metachronous cancer. With regard to piecemeal resection, ESD performed better since the number of cas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coefficient: -7.709438, 95%CI: (-11.03803, -4.380844), P < 0.001]; hence local recurrence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efficient: -4.033528, 95%CI: (-6.151498, -1.915559),P < 0.01]. A higher rate of esophageal stenosis was observed following ESD [coefficient: 7.322266, 95%CI: (3.810146, 10.83439), P < 0.001].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number of SCC patients 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 endoscopic resection Mucosal infiltration SUBMUCOSAL involvement Recurrent tumor Controversies in treatment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denocarcinoma Lymphatic invasion Vascular invasion SUBMUCOSAL LAYER SUPERFICIAL SUBMUCOSAL LAYER Middle third SUBMUCOSAL LAYER Deep third SUBMUCOSAL LAYER ESOPHAGEAL cancer endoscopic GASTROINTESTINAL surgical procedures endoscopic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Dysplasia
下载PDF
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嗓音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4
作者 张火林 丁海峰 +2 位作者 孙文 黄灼良 胡莹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4例声带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行单纯支撑喉镜手术,观察组行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手术,观察两组疗效、手术前后嗓音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4例声带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行单纯支撑喉镜手术,观察组行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手术,观察两组疗效、手术前后嗓音功能变化、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与对照组(78.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嗓音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NNE、Jitter及Shimmer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与对照组(25.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未见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率为4.26%(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13%,与对照组(14.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嗓音功能,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息肉 内镜外科手术 喉镜外科手术 嗓音功能
原文传递
经胃、结肠联合路径腹腔内镜探查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闻 孙刚 +3 位作者 王向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 王敬 孙国辉 杨云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经胃(口)和经结肠(肛)双路径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学(NOTES)技术的可行性和利弊。方法采用雌性猪模型。先经口路径用针刀在胃前壁穿透切开,用扩张球囊扩大通道,将胃镜送入腹腔,在经胃路径的内镜监视下,再经肛路径用针刀穿透... 目的初步探讨经胃(口)和经结肠(肛)双路径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学(NOTES)技术的可行性和利弊。方法采用雌性猪模型。先经口路径用针刀在胃前壁穿透切开,用扩张球囊扩大通道,将胃镜送入腹腔,在经胃路径的内镜监视下,再经肛路径用针刀穿透结肠壁,用弓刀扩大肠壁切口,将内镜送入腹腔。两条内镜先分别单独寻找胆囊和输卵管,然后相互配合共同寻找和观察胆囊和输卯管。胃肠切口分别用止血夹闭合。术后立即剖腹探查,观察腹腔内脏器损伤及胃肠壁切口闭合情况。结果胃肠壁通过球囊和弓刀扩大切口均无出血。经胃壁穿透切开时损伤肝脏表面。在经胃路径的内镜监视下完成结肠壁切开,避免了临近脏器的损伤。单内镜寻找胆囊和输卵管困难,时间较长。而双内镜配合寻找胆囊和输卵管相对容易,时间缩短,视野暴露好。用止血夹封闭胃壁切口比结肠切口困难。结论经胃与经结肠联合路径腹腔内镜探查术是可行的,可能比单路径更容易完成NOTES 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外科手术 经胃路径 经结肠路径
原文传递
经胃内镜肝囊肿开窗术(附1例报告) 被引量:32
6
作者 王东 陈丹磊 +5 位作者 于恩达 吴仁培 杨丽 郑永志 郑成竹 李兆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0-443,共4页
外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又同时给病人带来创伤和痛苦。医生、病人及其家属的愿望是在安全治疗疾病的前提下,减轻疼痛,减少瘢痕或无瘢痕。目前,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日臻成熟。同时,内镜医师也在尝试在诊断性... 外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又同时给病人带来创伤和痛苦。医生、病人及其家属的愿望是在安全治疗疾病的前提下,减轻疼痛,减少瘢痕或无瘢痕。目前,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日臻成熟。同时,内镜医师也在尝试在诊断性内镜基础上开展治疗性内镜技术。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的概念,即:通过人体的自然孔道如口腔、肛门、尿道及阴道等置入软性内镜,分别穿刺空腔脏器如胃、直肠、膀胱及阴道后壁等到达腹膜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外科手术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 经胃路径 肝囊肿开窗术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伴有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7
作者 齐岩 刘俊其 +3 位作者 彭舒娅 罗凯 张名霞 王振霖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伴有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伴有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伴有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伴有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取常规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选择保守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常规手术基础上行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包括鼻后神经切断术和翼管神经咽支的切断。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Lund-M ackay鼻窦CT扫描病变范围评分来对术后随访资料收集分析评估,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随访情况做自身对比,记录治疗前,手术后6个月、1年、2年的数据。结果随访2年,对研究终止时随访成功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06例病例进行分析,观察组56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病例治疗前VAS评分为(7.6±2.2)分,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为(2.3±1.2)分,治疗后1年VAS评分为(2.6±1.7)分,治疗后2年VAS评分为(2.8±1.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伴有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总的有效率94.6%(53/5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并发症的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未发生泪液分泌障碍、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术后2年观察组的疗效评估结果与手术前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疗效与过敏的严重程度并无明确相关性(P>0.05)。结论鼻内镜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是治疗伴有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外科手术 翼管神经切断 变应性鼻炎 慢性鼻-鼻窦炎
原文传递
经胃及阴道内镜胆囊切除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胡三元 杨庆芸 +6 位作者 张光永 王磊 王志刚 李峰 李延青 逯景辉 张立峰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年第6期479-483,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胃和阴道行内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优缺点以及安全关闭自然腔道切口和预防术后腹腔感染的方法。方法:采用雌性猪5只。3只经胃手术,术前分别用1 000、2 000和3 000ml生理盐水洗胃;2只经阴道手术,术前分别用碘伏和... 目的:探讨经胃和阴道行内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优缺点以及安全关闭自然腔道切口和预防术后腹腔感染的方法。方法:采用雌性猪5只。3只经胃手术,术前分别用1 000、2 000和3 000ml生理盐水洗胃;2只经阴道手术,术前分别用碘伏和抗生素冲洗阴道。经脐置入气腹针,建立气腹后置入2个5mm Trocar,腹腔镜及操作器械经此入腹。经口(阴道)置入内镜后打开胃前壁(阴道后穹隆),进入腹腔。在内镜监视下行胆囊切除术,切下胆囊随内镜经口(阴道)取出,胃(阴道)壁切口腹腔镜下间断缝合关闭。生理盐水和抗生素冲洗腹腔,结束手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自然腔道切口安全关闭,无出血及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前用1 000及2 000ml生理盐水洗胃后胃液标本、用抗生素处理阴道后阴道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呈阳性;3 000ml生理盐水洗胃标本及碘伏清洗阴道后标本细菌培养阴性;术后腹腔冲洗液细菌培养显示4只动物术后腹腔内无细菌生长,1只细菌培养阳性,菌量为430cfu/ml。结论:经胃及阴道内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目前内镜还不能完全满足NOTES的要求,联合腹腔镜可降低NOTES操作难度,提高安全性。生理盐水洗胃、抗生素或碘伏消毒阴道及生理盐水、抗生素冲洗腹腔可降低自然腔道和术后腹腔菌落数,有助于降低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术 内镜手术 自然腔道 手术 感染
下载PDF
鼻窦球囊扩张结合全降解药物支架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倪祎华 许政敏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1-485,491,共6页
目的:探讨鼻窦球囊扩张结合全降解药物支架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CRS)的疗效。方法:49例因CRS接受手术的患儿,均行腺样体切除术,77侧鼻窦行上颌窦口球囊扩张,依据是否留置鼻窦支架将患儿分为2组:①球囊组26例,其中16例行双侧上颌窦窦口球... 目的:探讨鼻窦球囊扩张结合全降解药物支架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CRS)的疗效。方法:49例因CRS接受手术的患儿,均行腺样体切除术,77侧鼻窦行上颌窦口球囊扩张,依据是否留置鼻窦支架将患儿分为2组:①球囊组26例,其中16例行双侧上颌窦窦口球囊扩张,10例行单侧上颌窦窦口球囊扩张;②球囊支架组23例,其中12例行双侧上颌窦窦口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11例行单侧上颌窦窦口扩张及支架置入。对于患儿的主观症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SN-5量表进行评估,由监护人和患儿共同完成。同时行鼻窦CT检查,并进行CT评分(Lund-Mackey评分)。结果:球囊支架组患儿手术均成功,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眶内、颅内并发症),无鼻腔粘连,无眼部不适;鼻窦支架未发生脱落和移位。球囊支架组VAS评分术前1 d为6.9,术后6个月为2.0;SN-5评分术前1 d为2.397,术后6个月为1.376;术侧CT评分术前为9.628,术后6个月为1.314。术后6个月,球囊支架组患儿的VAS评分、SN-5评分、CT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VAS评分和SN-5评分的术后缓解率分别为100%和95%;2组术前SN-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2组SN-5评分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01,P=0.012);2组术前SN-5评分<2.5的患儿SN-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2组评分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36,P=0.14);2组术前SN-5评分≥2.5的患者SN-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2组评分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61,P=0.001)。2组术前CT 3~8分者,术前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CT评分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8,P=0.300);2组术前CT 9~12分者,术前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CT评分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59,P=0.001)。结论:采用鼻窦球囊窦口扩张术结合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治疗药物治疗不佳的CRS患儿疗效确切,对于较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内镜外科手术 鼻窦球囊扩张术 药物支架
原文传递
精囊镜技术在血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6
10
作者 叶利洪 蒋小强 +6 位作者 李雨林 陈永良 陶水祥 尚庆亚 钱卫良 何建松 李王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58-560,共3页
目的探讨精囊镜技术在血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顽固性血精患者19例,经直肠超声,精囊MRI或CT扫描等检查排除精囊肿瘤、结核、前列腺占位,行前列腺液培养加药敏试验。4.5—6.0F输尿管镜经尿道于射精管口直视下进镜,入囊后镜检,... 目的探讨精囊镜技术在血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顽固性血精患者19例,经直肠超声,精囊MRI或CT扫描等检查排除精囊肿瘤、结核、前列腺占位,行前列腺液培养加药敏试验。4.5—6.0F输尿管镜经尿道于射精管口直视下进镜,入囊后镜检,冲洗精囊内陈旧性血块;精囊结石用钬激光碎石;切除微小息肉;喹诺酮类药物0.3g/100ml精囊保留灌注。结果19例患者中,18例行双侧1例行患侧精囊镜检、冲洗及药物保留灌注;5例并发精囊结石者以钬激光碎石;3例微小息肉成功切除。手术时间10~75rain,平均35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8例术后3个月血精完全消失,随访6—12个月,血精所致症状消失;1例术后5个月血精复发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好转。结论4.5~6F输尿管镜经正常解剖路径行精囊镜检及相关治疗是微创、安全、有效治疗顽固性血精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精 输尿管镜 内镜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短期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手术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郭艳红 马莎 王济生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评价短期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 9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随机分成A组33例、B组31例及C组32例,A组术前7 d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吸入及罗红霉素口服,B组给予布地奈德喷鼻剂... 目的评价短期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 9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随机分成A组33例、B组31例及C组32例,A组术前7 d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吸入及罗红霉素口服,B组给予布地奈德喷鼻剂喷鼻及罗红霉素口服,C组给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及罗红霉素口服。三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按统一方案手术。对比三组术中出血量及A、B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变化。结果 A、B、C三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1.70±18.62)m L、(73.16±19.23)m L、(90.16±15.97)m 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4,P<0.01)。A组用药后血清皮质醇浓度降低(P<0.01),但在正常值范围内;B组用药前后血清皮质醇浓度无变化(P>0.05)。结论短期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吸入,可减少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中出血,且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布地奈德 鼻内镜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嗅觉及生活质量转归的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訾晓雪 赵莉 +3 位作者 金鹏 屠燕怡 李昂 史丽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CRS)(伴有/不伴有鼻息肉)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后嗅觉的转归及其生活质量(QOL)的改善情况。方法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44例,其中伴有鼻息肉的患者33例,不伴有鼻息肉的患者11例,于术前行鼻部C... 目的探讨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CRS)(伴有/不伴有鼻息肉)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后嗅觉的转归及其生活质量(QOL)的改善情况。方法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44例,其中伴有鼻息肉的患者33例,不伴有鼻息肉的患者11例,于术前行鼻部CT检查(冠状位+矢状位),Lund-Mackay CT评分,并分别于术前、术后4周及12周行T&T嗅觉测试、嗅觉VSA评分及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结果术后4周嗅觉T&T测试59.5%的患者嗅觉有改善,术后12周73.0%的患者嗅觉有改善。术后4周嗅觉vas评分有77.3%的患者嗅觉有改善,术后12周86.4%的患者嗅觉有改善。统计学显示嗅觉T&T测试及嗅觉VAS评分术后4周及12周的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 1),术后4周及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0.147)。SNOT-20评分术前与术后4周及12周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术后4周与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前LundM ackay CT评分与T&T嗅觉测试、嗅觉VAS评分呈正相关(r=0.569,P<0.000 1;r=0.782,P<0.000 1)。结论鼻内镜术后患者嗅觉及QOL均明显改善,术后4周与12周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前病变范围与嗅觉障碍程度呈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鼻窦炎 鼻内镜外科手术 嗅觉 生活质量 T&T嗅觉测试 SNOT-20评分 Lund-Mackay CT评分
原文传递
鼻内镜鼻窦手术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功能及鼻腔容积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何清泉 李振安 余凤慈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58-60,63,共4页
目的研究鼻内镜鼻窦手术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气道阻力及鼻腔容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5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接受鼻内镜手术,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比较两组患... 目的研究鼻内镜鼻窦手术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气道阻力及鼻腔容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5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接受鼻内镜手术,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阻力、嗅觉功能、鼻腔容积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结果术后1、4、8、12周时,观察组鼻气道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同时观察组嗅觉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12周时,观察组鼻腔容积(NCV)、鼻腔最小横截面面积(NM C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助于增大鼻腔容积与鼻腔最小横截面面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嗅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外科手术 鼻腔容积 嗅觉功能
原文传递
鼻内镜术中不同中鼻甲处理方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效果比较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陈国辉 和守睆 +2 位作者 孙青 高天乐 白广平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内镜术中不同中鼻甲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5例CRSwNP患者,均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根据术中中鼻甲处理方式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55例,观察组行鼻内镜Messerklinger中鼻甲成形术,...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内镜术中不同中鼻甲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5例CRSwNP患者,均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根据术中中鼻甲处理方式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55例,观察组行鼻内镜Messerklinger中鼻甲成形术,对照组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鼻腔功能及嗅觉功能变化,并进行Lund-Kennedy和SNOT-20量表评定。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头晕、咳嗽、鼻塞及流脓涕等临床症状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头晕、咳嗽及流脓涕等评分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12.979、13.298、9.216,P均<0.001);术后3个月两组鼻腔功能指标气道阻力、DCAN及嗅觉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14.999、3.611、3.798,P均<0.001);两组鼻腔功能指标NMCA、NCV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216、11.379,P均<0.001);术后3个月两组LundKennedy评分、SNOT-20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7.025、11.822,P均<0.001)。结论CRSwNP患者在鼻内镜术应用中鼻甲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可促进鼻腔功能及嗅觉功能的恢复,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外科手术 中鼻甲成形术 治疗结局
原文传递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处理意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22
15
作者 周兵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261-1265,共5页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断和和治疗指南,从武夷山2008版本到昆明2012更新版,都强调了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性。2008版指南对围手术期处理的定义为:围手术期处理是以手术为中心,原则上应该包括手术前1周至手术后3~6个月的一系列用药策略及处...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断和和治疗指南,从武夷山2008版本到昆明2012更新版,都强调了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性。2008版指南对围手术期处理的定义为:围手术期处理是以手术为中心,原则上应该包括手术前1周至手术后3~6个月的一系列用药策略及处理原则。2012版指南的定义虽然没有变化,但却详解了具体内容,尤其是强调了首次处理的时间、个性化确定间隔时间及需要持续3~6个月。文字表述的变化,体现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对手术后临床转归的认识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内镜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一例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东 于恩达 +6 位作者 李际辉 陈丹磊 郑成竹 吴仁培 杨丽 郑永志 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1-174,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利用现有器械进行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辅助下实施了1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在腹腔镜辅助下,选择胃体下部前壁用针刀切开胃壁,置入黄斑马导丝和成型气囊扩张胃壁,内镜... 目的初步评价利用现有器械进行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辅助下实施了1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在腹腔镜辅助下,选择胃体下部前壁用针刀切开胃壁,置入黄斑马导丝和成型气囊扩张胃壁,内镜进入腹腔。在腹腔镜辅助下,以电活检钳通电切下肿大淋巴结2块,放入内镜网篮内,经胃壁切口进入胃腔、食管、口腔取出。以止血夹闭合胃壁切口后退镜。结果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取得成功。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瘤。经过1个疗程化疗后于术后第6天情况好转出院。无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结论利用现有器械进行人体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外科手术 淋巴结 活组织检查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7
作者 黄宾 李鹏 +3 位作者 孟庆翔 何龙 高雄辉 谢景华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501-1503,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2例药物治疗及脱敏治疗效果欠佳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行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通过计分法评定其疗效。结果...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2例药物治疗及脱敏治疗效果欠佳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行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通过计分法评定其疗效。结果:术后1年进行随访评价,其中显效17例(53.1%),有效15例(46.9%),总有效率100%。无出血、眼干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AR,具有鼻后神经定位清楚、操作方便、短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优点,对药物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失败者更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外科手术 鼻后神经切断术 鼻炎 变应性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进展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松 王宗贵 +1 位作者 杨景朴 张竹萍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72-76,共5页
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期翼管神经切断术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血管运动性鼻炎以及难治性变应性鼻炎,但是因为其严重的并发症而逐渐被弃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鼻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疗法的兴起,使得内科治疗成为主流,近年来随... 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期翼管神经切断术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血管运动性鼻炎以及难治性变应性鼻炎,但是因为其严重的并发症而逐渐被弃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鼻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疗法的兴起,使得内科治疗成为主流,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内科治疗逐渐显示出局限性,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因其优越性被越来越多实践于临床,并发展出诸多不同术式,现就近年来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的相关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外科技术 翼管神经切断术 顽固性血管运动性鼻炎 难治性变应性鼻炎
原文传递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东 郑永志 +2 位作者 吴仁培 于恩达 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利用现有内镜器械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6头雌性猪模型。经胃时首先用针刀在管壁穿透切开,ERCP拉式切开刀扩大切口,再用扩张气囊扩大通道,将胃镜送入腹腔。内镜在腹腔内寻找腹腔内... 目的初步探讨利用现有内镜器械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6头雌性猪模型。经胃时首先用针刀在管壁穿透切开,ERCP拉式切开刀扩大切口,再用扩张气囊扩大通道,将胃镜送入腹腔。内镜在腹腔内寻找腹腔内器官,管壁切口用止血夹闭合,或自然旷置。NOTES术后1周经阴道切口进入腹腔观察;术后2周经胃壁其他部位切口重新进入腹腔观察,2例进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术后4周处死、解剖动物,观察腹腔内粘连、脏器损伤及管壁切口闭合情况。结果经胃壁进入腹腔12次,经阴道进入腹腔6次。经胃进入腹腔的平均时间为(33.4±10.9)min,经阴道平均时间为(10.1±2.5)min。用止血夹封闭胃壁切口或切口旷置,管壁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再次腹腔探查时发现腹腔内有不同程度腹腔粘连,无腹腔脏器损伤。2例部分肝脏切除,1例出现膈肌损伤及死亡,1例成功。进入腹腔时出现切口出血2次,均为经胃切口时发生。出现腹腔脓肿1例。结论经胃、经阴道腹腔内镜探查及肝脏部分切除术是可行的,安全性较高,但NOTES专用器械的研发是NOTES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外科手术 经自然腔道内窥镜手术 经胃路径 经阴道路径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吴家森 殷海 +2 位作者 何引 刘柏松 郑文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02-906,共5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8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中,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7例,上颌骨囊肿45例。按手术径路分为39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观察组),22例采用鼻内...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8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中,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7例,上颌骨囊肿45例。按手术径路分为39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观察组),22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对照组1),21例采用鼻内镜中鼻道联合上颌窦根治术进路(对照组2)。观察记录并分析上述3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1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2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适应于浸润上颌窦前壁、前内下壁、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的病变,该术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可作为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理想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外科手术 泪前隐窝 上颌窦 良性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