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方晓艳 王琳琳 +2 位作者 张帆 孙建宁 苗明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12-117,共6页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CIP)对再次缺血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脑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CIP)对再次缺血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脑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脑缺血预处理再次损伤组(CIP+MCAO)。采用神经缺损评分(NDS)法评价行为学的改变,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评价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BDNF,GDNF,VEGF在皮质、海马CA1区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明显升高,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明显,血清中NSE水平明显升高(P<0.01),大鼠患侧脑组织皮层、海马CA1区BDNF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吸光度IA均明显降低,但仅有脑组织皮层与Sha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I/R组比较,CIP+MCAO组可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P<0.05),明显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P<0.05),降低血清中NSE水平(P<0.01),CIP+MCAO组大鼠患侧脑组织皮层、海马CA1区BDNF,VEGF阳性表达面积和IA均明显增加(P<0.05,P<0.01)。GDNF的阳性表达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脑缺血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与上调BDNF,VEGF内源性保护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 脑缺血耐受 神经营养因子 内源性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