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心理结构的动力学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玉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4-207,共14页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学揭示了人类审美心理的动态构成。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对应于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人类的自我形成为创造性自我、经验性自我、本能性自我、创造性自我在本能...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学揭示了人类审美心理的动态构成。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对应于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人类的自我形成为创造性自我、经验性自我、本能性自我、创造性自我在本能性自我和经验性自我的基础上生成了审美的自我,从而在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了审美心理动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动力学 本能性自我 经验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
下载PDF
康德认识论中自我观的若干问题——与张璟、尹维坤商榷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孝光 《甘肃理论学刊》 2017年第3期82-86,共5页
康德认识论中自我观主要研究的是先验自我,经验自我是经验心理学的对象,不在认识论研究的范围内。"我思"是先验自我的表象,而非经验自我;而认识论中知性统一性、理性统一性都是先验自我的认识功能;经验统一性是在经验中的统一... 康德认识论中自我观主要研究的是先验自我,经验自我是经验心理学的对象,不在认识论研究的范围内。"我思"是先验自我的表象,而非经验自我;而认识论中知性统一性、理性统一性都是先验自我的认识功能;经验统一性是在经验中的统一性,是先验自我所形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 经验自我 先验自我 实体性 经验统一性
下载PDF
从康德的体系思维看“自我”的三种形式及其关系
3
作者 唐红光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43,47,共6页
只有从康德的体系思维入手,才能真正地揭示康德对自我问题的破解之道。康德的意识论以确定性的原则对自我的实存进行了规定。经由先验统觉的意识主体意识到“我在”,一旦先验统觉开始规定自我的实存,自我就成为一个认识的对象,继而形成... 只有从康德的体系思维入手,才能真正地揭示康德对自我问题的破解之道。康德的意识论以确定性的原则对自我的实存进行了规定。经由先验统觉的意识主体意识到“我在”,一旦先验统觉开始规定自我的实存,自我就成为一个认识的对象,继而形成“我对自身显现的那样”——经验自我的知识。康德将先验自我等同于本体自我,是出于实践哲学的深层次考虑,因为先验自我的不可知指向自由理念所运用的领域,而为什么又将先验自我与作为知识对象的经验自我相等同,康德本人并没有也没必要在理论哲学给出解决方案,继续追究下去只会导致主体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思维 先验统觉 先验自我 经验自我 本体自我
原文传递
康德需要面对他心问题吗?——论康德自我理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4
作者 曾允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6,23,共6页
围绕康德是否会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性哲学那样,因坚持主体性立场而面临他心问题的困扰,学界曾展开争论,并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无论哪一方都忽视了康德的自我理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看到,要回答康德是否需要面对他心... 围绕康德是否会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性哲学那样,因坚持主体性立场而面临他心问题的困扰,学界曾展开争论,并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无论哪一方都忽视了康德的自我理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看到,要回答康德是否需要面对他心问题,必须联系他在认识论中对自我的三重划分。其中,先验自我和本体自我由于各自的特征而不会引发他心问题,但有关经验自我的认识则由于它在内容构成和获得渠道上的特征,会使康德需要面对他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他心问题 先验自我 经验自我 本体自我
原文传递
论康德的内部刺激与经验自我
5
作者 刘艳 《理论界》 2019年第9期51-57,共7页
在康德那里,“外部刺激”与其说是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本源碰撞,不如说是两者的原初分离。这一原初的分离是一切感性杂多的来源,由此成为一切认识的开端。而心灵的“内部刺激”则旨在说明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的可能性、必然性。这种自我刺... 在康德那里,“外部刺激”与其说是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本源碰撞,不如说是两者的原初分离。这一原初的分离是一切感性杂多的来源,由此成为一切认识的开端。而心灵的“内部刺激”则旨在说明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的可能性、必然性。这种自我刺激具有两个层次:在内感官层面,心灵凭借对外部杂多的完全时间化而形成了自我感觉;在先验统觉的层面,一切内部的有关自我的表象通过知性的联结而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的经验建构,必须经由自我刺激。自我刺激的必然性表明了自我表象与外部世界表象相同的“被给予性”,也表明了自我认识与外部对象认识相同的“非理智直观性”。据此,主体“不能不”对自身而言是一个直观的和内知觉的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 经验自我 内感官 先验统觉
原文传递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批判
6
作者 余天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29,共4页
人格同一性问题最先由洛克和休谟提出,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但在康德看来,人格同一性问题犯了三重错误,关于时间、人格的实体性,以及主体的同一性。对这三重错误批判的背后则是康德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该学说是康德整... 人格同一性问题最先由洛克和休谟提出,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但在康德看来,人格同一性问题犯了三重错误,关于时间、人格的实体性,以及主体的同一性。对这三重错误批判的背后则是康德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该学说是康德整个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格同一性 先验的自我意识 经验的自我意识
下载PDF
气态丙烯酸光致脱羧反应AM1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方维海 方德彩 刘若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88-790,共3页
半经验的自洽场分子轨道法(AM1)被用来研究激发单态(^1ππ^*)和三态(^3ππ^*)丙烯酸的脱羧反应。计算结果支持Robert等人提出的光解机理。与实验结合,进一步推测,丙烯酸光致脱羧反应的第一步,是沿单态途径... 半经验的自洽场分子轨道法(AM1)被用来研究激发单态(^1ππ^*)和三态(^3ππ^*)丙烯酸的脱羧反应。计算结果支持Robert等人提出的光解机理。与实验结合,进一步推测,丙烯酸光致脱羧反应的第一步,是沿单态途径进行,第二步沿三态途径进行。单态和三态反应途径中的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和产物都用能量梯度技术进行了优化。对于过渡态和中间体,还作了振动分析,确证它们分别是一级鞍点和能量极小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光致脱羧反应 自洽场 AM1法
下载PDF
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自我认同
8
作者 夏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5-99,共5页
经验性自我是冯至留德期间在以里尔克为代表的德语文化熏炙之下,为现代中国和新诗探询的一种独特而稀缺的自我类型,是理解《十四行集》的必要条件。它在《十四行集》自我实现的表征为:现代知性诗学的建构、现代整体时间观的认同、人与... 经验性自我是冯至留德期间在以里尔克为代表的德语文化熏炙之下,为现代中国和新诗探询的一种独特而稀缺的自我类型,是理解《十四行集》的必要条件。它在《十四行集》自我实现的表征为:现代知性诗学的建构、现代整体时间观的认同、人与自然等他者关系的发现。集体认同为核心的抗战文化语境里,在歌德"蜕变论"等思想影响下,冯至经验性自我也生发重构。呈现冯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个人的自我精神嬗变史,能反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建构的深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十四行集》 自我认同 经验性自我
下载PDF
模糊经验方程和模糊自组织神经网络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飞行 王涛 符娆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9期7308-7312,共5页
探讨了模糊经验方程和模糊自组织神经网络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这两种算法有效结合工程经验,算法结构简单,易于应用。采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某型发动机实际故障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其可有效的应用于发动机故障诊断。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故障诊断 模糊经验方程 模糊自组织神经网络
下载PDF
多源信息融合的航空部附件状态退化预测
10
作者 李文峰 许爱强 +1 位作者 陈涛 韩广民 《自动化仪表》 CAS 2016年第8期25-29,共5页
针对航空部附件状态退化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经验模态分解(EMD)和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s)量化误差模型相结合的部附件退化趋势预测方法。采集部附件多个特征指标的状态监测信息,运用EMD提取包含微弱信号的特征信息,并消除部分噪声干扰;运... 针对航空部附件状态退化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经验模态分解(EMD)和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s)量化误差模型相结合的部附件退化趋势预测方法。采集部附件多个特征指标的状态监测信息,运用EMD提取包含微弱信号的特征信息,并消除部分噪声干扰;运用SOFMs实现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并建立最小量化误差(MQE)模型,量化部附件运行状态,以实现部附件的状态退化预测。通过对某型航空陀螺仪的仿真验证表明,EMD-SOFMs量化误差模型能够有效、准确地提取陀螺仪状态信息,融合量化陀螺仪运行状态,实现陀螺仪的状态退化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态分解 自组织特征映射 误差模型 航空陀螺仪 多源传感器 预测 特征提取 信息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