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帝国到数字帝国主义——重读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 被引量:31
1
作者 蓝江 王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4,共10页
在19年后,我们重新来审视曾经风靡一时的哈特和奈格里的著作《帝国》,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19年后,《帝国》中的一些论点已经过时,但他们的一些论断仍然在今天起着作用。尽管今天的帝国并没有超越民族国家,也没有抵挡住新民粹主义的兴起... 在19年后,我们重新来审视曾经风靡一时的哈特和奈格里的著作《帝国》,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19年后,《帝国》中的一些论点已经过时,但他们的一些论断仍然在今天起着作用。尽管今天的帝国并没有超越民族国家,也没有抵挡住新民粹主义的兴起,但是哈特和奈格里的分析仍然具有内在价值,尤其是他们提出的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造成的实质从属。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是人的解放,也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国与国之间的差距的缩小,相反,资本对人的奴役、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和盘剥随着数字技术的推进被强化,导致了数字帝国主义的兴起。数字帝国主义正在成为今天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今天的数字帝国主义正是19年前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理论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数字帝国主义 哈特 奈格里
下载PDF
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道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3-99,共7页
传播学的加拿大学派有两位巨匠。一是麦克卢汉,一是伊尼斯。麦克卢汉曾谦称自己是伊尼斯的“注脚”。他们开创的“媒介决定论”,业已证明具有相当的前瞻性。麦克卢汉以其媒介“延伸论”、“迅息论”和“冷热论”著称。伊尼斯以其“偏向... 传播学的加拿大学派有两位巨匠。一是麦克卢汉,一是伊尼斯。麦克卢汉曾谦称自己是伊尼斯的“注脚”。他们开创的“媒介决定论”,业已证明具有相当的前瞻性。麦克卢汉以其媒介“延伸论”、“迅息论”和“冷热论”著称。伊尼斯以其“偏向论”和“帝国论”闻名。本文介绍两位巨人的贡献,比较两人治学方法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伊尼斯 传播 媒介 帝国 偏向
下载PDF
告别国家法一元论:秋菊的困惑与大国法治道路 被引量:18
3
作者 强世功 《东方学刊》 2018年第2期43-55,130,共14页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国家法一元论的视角出发,消极地将法律多元主义看作是法律移植的产物,或者看作是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性产物,从而把消灭法律多元主义看作是历史的必然进程。相反,我们必须将法律多元主义看作是法治秩序的常态,...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国家法一元论的视角出发,消极地将法律多元主义看作是法律移植的产物,或者看作是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性产物,从而把消灭法律多元主义看作是历史的必然进程。相反,我们必须将法律多元主义看作是法治秩序的常态,尤其是类似帝国形态的大国法治的常态。法律多元主义乃是大国法治的必然产物。'多元一体法治共和国'的建构不仅要考虑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面临的治理区域多样性,更要考虑多元社会中必然要面临的生活方式多样性,以及党法党规这样的基于精神层面自我认同差异和信仰价值追求不同的情况。目前,不少中国学者开始思考中国的大国法治问题,但还没有认真对待法律多元主义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法律多元主义法治秩序中,法治不仅是现代社会解决问题的治理术,而且应当成为推动、鼓励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助推器。这才是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应有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多元主义 秋菊 苏力 国家法一元论 帝国
原文传递
名实之间——有关“汉化”、“殖民”与“帝国”的争论 被引量:17
4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共11页
本文针对国际学界有关中国史研究中一直讨论的"汉化"、"殖民"和"帝国"三个概念作出自己的解释。指出"汉化"如果作为清帝国统治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确实不妥,但作为清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现象确实存... 本文针对国际学界有关中国史研究中一直讨论的"汉化"、"殖民"和"帝国"三个概念作出自己的解释。指出"汉化"如果作为清帝国统治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确实不妥,但作为清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现象确实存在;如果我们采取全球史的观察立场,而且不对"殖民"和"帝国"作道德和价值评判,其实我们应当承认历史中国尤其是清王朝也确实有过"殖民",也确实像一个"帝国"。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历史研究中"名"、"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历史上,传统中国的国家、疆域、族群、制度,并不像现代"概念"那么明确和简单,用现代国家定义去反推历史中国,用现代国际准则去理解古代中国的国际秩序,用现代简单明确的概念去理解丰富复杂的历史,当然都不免圆枘方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概念 历史中国 汉化 殖民 帝国
原文传递
从中国文明化历程研究看国家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伯谦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为找到自己真正的古史,学界开启了从考古学上探索中国文明化的历程。由酋邦,到王国,再到帝国,构成了古代中国从文明、国家的起源、形成、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回顾这一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是阶级斗... "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为找到自己真正的古史,学界开启了从考古学上探索中国文明化的历程。由酋邦,到王国,再到帝国,构成了古代中国从文明、国家的起源、形成、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回顾这一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的强制性机构,但它也具有随着社会复杂化而提出的社会管理和保持社会运转的职能。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也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国家也必然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甚至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应该将之放在中国所处的特定地理自然环境中,放在中国社会所处的特定文化格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酋邦 王国 帝国 文明化 国家起源
下载PDF
世界的重塑: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德斌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4,I0001,I0002,共16页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循着"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三条线索,分析当今世界三种不同国家的来龙去脉,可以揭开世界的"底色",展示出一幅不同的国际关系图景。"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构建中国家的种种遭遇,不仅表明多数"民族国家"徒有其名,而且也表明这个百年之前开始的世界重塑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历史地看,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人类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共同体"演化的历史。如果把"帝国"和"民族国家"放在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序列中去考察,就不会在非此即彼之间犹豫徘徊,而为"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开辟出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民族国家 国家构建 冷战 全球化 共同体
原文传递
渭河流域在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忠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12,共7页
渭河流域孕育出来的半坡—西阴文化,是一支强盛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根;渭河流域发育出来的最初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满天星斗中的一颗亮星;渭河流域诞生的周人建立的西周王国,将王国文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渭... 渭河流域孕育出来的半坡—西阴文化,是一支强盛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根;渭河流域发育出来的最初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满天星斗中的一颗亮星;渭河流域诞生的周人建立的西周王国,将王国文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渭河流域生长出来的秦人,使中国走出了王国文明,创建了管理统一国家的帝国国家政治体制;建都长安的西汉和唐朝,推进了帝国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西汉是与罗马并立的强国,唐则成为当时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当时世界的超强国家。西汉和唐为使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的历史特色,沉淀成中国的基本国情,奠定了深厚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半坡—西阴文化 西周王国 秦汉 唐代 帝国体制
原文传递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付春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共8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体系 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 民族历史
下载PDF
宽带微带天线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车仁信 程鑫 张坤武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6-79,共4页
将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应用于宽带微带天线的分析设计,模拟微带天线的电磁辐射过程,从而得到天线的输入阻抗、带宽和方向图等特性.借助于EMPIRE软件,设计了一个宽带微带天线,其中心工作频率为 10. 37GHz,相对带宽达到了 21. 7%.
关键词 微带天线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设计方法 宽带 分析设计 辐射过程 输入阻抗 工作频率 相对带宽 方向图 带宽和
下载PDF
当我们谈“帝国”时,我们谈些什么——话语、方法与概念考古 被引量:8
10
作者 欧立德 黄雨伦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7,共9页
西方史学出现"帝国转向",这有助于丰富中国史和全球史研究。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描述清朝的国家结构,便于比较清朝与其他帝国形态的异同。最开始是欧洲人,后来中国人自己也将清和古代"中国"看作一个帝国。在这样的讨论... 西方史学出现"帝国转向",这有助于丰富中国史和全球史研究。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描述清朝的国家结构,便于比较清朝与其他帝国形态的异同。最开始是欧洲人,后来中国人自己也将清和古代"中国"看作一个帝国。在这样的讨论中,清查语言和语境的分歧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需仔细地考察术语,确立将相关概念引入思考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概念考古 “帝国” 清朝 “帝国转向”
原文传递
帝国、天下与大同: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检视与未来想象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磊 胡正荣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122,共6页
中国的对外传播需要一种关于世界秩序与全球图景的理论想象。当代主流的"帝国-民族国家"逻辑中蕴含着帝国主义风险,值得反思。历史中国的"天下观"和朝贡体系、羁縻政策能够提供替代性的思考,"天下大同"... 中国的对外传播需要一种关于世界秩序与全球图景的理论想象。当代主流的"帝国-民族国家"逻辑中蕴含着帝国主义风险,值得反思。历史中国的"天下观"和朝贡体系、羁縻政策能够提供替代性的思考,"天下大同"的思想有潜力塑造国际传播的新景象。本文通过历史性梳理,对国际秩序的历史资源与未来想象展开分析,尝试探讨中国对外传播的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天下 大同 对外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秩序
原文传递
“中国”概念何以成为问题——就“新清史”及相关问题与欧立德教授商榷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汪荣祖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62,142,共5页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什么"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主因是西方学者一直坚持把中国人等同汉人。其实,"汉化"是中国历史上客观的历史事实。传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之间一直在进行融合。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认同超越族...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什么"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主因是西方学者一直坚持把中国人等同汉人。其实,"汉化"是中国历史上客观的历史事实。传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之间一直在进行融合。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认同超越族群,清朝皇帝也自认为是中国皇帝。同时,用"帝国"描述传统中国并无不妥。西方史学家应破除其偏见,结合出自中国经验的文化与理论比观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概念 “汉化” 新清史 “帝国”
原文传递
一场远未终结的辩论--关于苏联解体问题的国外学术诠释 被引量:8
13
作者 冯绍雷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8-155,160,共18页
从学科范畴角度对苏联解体问题进行分析是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思考和借鉴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将有利于深化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的认识。"帝国"与"革命"范畴的使用,便于学界从历史比较的视角,从以往的帝... 从学科范畴角度对苏联解体问题进行分析是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思考和借鉴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将有利于深化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的认识。"帝国"与"革命"范畴的使用,便于学界从历史比较的视角,从以往的帝国和革命现象中探寻大国兴衰的机理。虽然"民族主义"和"联邦制"问题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素有争论,但范畴运用的细化显然有助于推进这一方面的认知深化。从社会学角度对于解体之前苏联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有利于避免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化论断,而苏联经济史的国外研究则拓展了对苏联经济模式本质与特征认识的关键性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 帝国 革命 社会分析 经济模式
原文传递
反思民族国家的内外观:宪法和国际法的视角 被引量:7
14
作者 孔元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128,共16页
当下的中西宪法理论,都是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前提的,它一方面将世界历史建构为一个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单向运动,进而将政治共同体建构在高度同质的人民想象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民制宪的政治行动,为成文宪法赋予价值和功能。通过追溯西... 当下的中西宪法理论,都是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前提的,它一方面将世界历史建构为一个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单向运动,进而将政治共同体建构在高度同质的人民想象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民制宪的政治行动,为成文宪法赋予价值和功能。通过追溯西方民族国家和宪法政治的生成,本文试图阐述这种以同质人民/民族为政治前提的政治想象,使其无法处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帝国问题。这使得西方世界将国际法视为同步进行的帝国建设的重要方式,并发展出殖民政治、条约关系宪法化、全球宪法等多种建构路径,但由于这些建构路径无法摆脱民族国家的思维定式,它们最终都归于失败。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近代立宪史的认识。在帝国和民族国家建设的双重视野中考察中国立宪史,将成为中国宪法和国际法理论未来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民族国家 成文宪法 条约关系宪法化 全球宪法
原文传递
王朝是“帝国”吗?——以寰宇图和职贡图为中心 被引量:6
15
作者 成一农 陈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91-98,共8页
将中国历代王朝称为"帝国",在学术界以及民众之中基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基于对以职贡图和寰宇图为代表的图像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王朝的空间范围是囊括"天下"的,且在绝大多数时期中,正统王朝... 将中国历代王朝称为"帝国",在学术界以及民众之中基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基于对以职贡图和寰宇图为代表的图像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王朝的空间范围是囊括"天下"的,且在绝大多数时期中,正统王朝只有一个,这两点显然与通常认为的有着疆域范围且可以并立的"帝国"存在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研究中,尤其是在与"疆域""国家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有关的研究中,将王朝称为"帝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会将一些对"帝国"的认知潜移默化的带入到对"王朝"的研究中,由此也就影响了研究的结论,这也是"新清史"等研究在某些方面存在错误的原因之一。不过,在很多研究中使用的"中华帝国""帝国""清帝国"等语词,实际上只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界定,即王朝存在的时间和王朝直接控制的空间,因此对这些研究本身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等。不过这些研究中,完全可以用"王朝时期""清朝直接统治的地域"等语词,因此建议今后在有关"王朝"时期的研究中都应当避免使用"帝国"一词,且要慎用"国家"一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朝 帝国 寰宇图 职贡图 新清史
下载PDF
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72-2274,共3页
传统中国,帝国行政机构的管理并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乡村治理主要依赖绅士阶层。绅士权威基础来源于帝国赋予的身份及特权,民间认同是获得权威的决定因素。绅士依靠自主网络实现了乡村的有效治理,但是其治理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 帝国 绅士 乡村治理
下载PDF
“新清史”清朝统治模式之述评——以清朝平定和管辖新疆为中心 被引量:7
17
作者 程秀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58,共15页
西方学者往往能够利用多种语文材料,通过其他视角诸如内亚边疆视角和世界史视角研究清朝就呈现出内亚草原帝国和早期现代帝国模式。其实这两种学术渊源都可追溯到欧文·拉铁摩尔、傅礼初等早期学者的理论探讨之中。这些研究视角在... 西方学者往往能够利用多种语文材料,通过其他视角诸如内亚边疆视角和世界史视角研究清朝就呈现出内亚草原帝国和早期现代帝国模式。其实这两种学术渊源都可追溯到欧文·拉铁摩尔、傅礼初等早期学者的理论探讨之中。这些研究视角在某种程度上补正我们在开展史学研究之时,有时形成的"中原中心论"和"汉本位"的史观局限,这些思维定势往往是中国学者耳濡目染于汉文史料的自然结果,因为那些汉文史料弥漫着一种固有的"华夷观"或"传统天下观"。不过,从另一方面而言,一些西方学者也往往缺乏对中国整个历史脉络的把握,有时甚至他们的历史分析如认为清朝不属于中国的奇谈怪论,这也是需要我们加以批判从而正本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清朝 内亚草原 早期现代 帝国
原文传递
中华帝国论在东亚的意义:探索批判性的中国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白永瑞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98,5,共20页
中国在世界史上有着史无前例的地理、人口规模和多样性,同时也初步完成了向国民国家的转型。因此,全球对中国的历史独立性及连续性表现出了极大关心,"帝国"便成了说明中国的重要概念。帝国的特点是宽容与膨胀。本文重点探讨... 中国在世界史上有着史无前例的地理、人口规模和多样性,同时也初步完成了向国民国家的转型。因此,全球对中国的历史独立性及连续性表现出了极大关心,"帝国"便成了说明中国的重要概念。帝国的特点是宽容与膨胀。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内外提出的将中国视为帝国的话语:朝贡体制论、文明国家论、天下观。笔者认为这些"作为帝国的中国"话语的共同点是,无法用西方的国民国家等概念来说明中国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另一个共同点是,虽然都强调与过去遗产的连续性,但并不一定与历史实际相符。这些话语的核心是重思中国,重构中国,因此,可以说是"作为计划的帝国"。为了既充分发挥帝国话语的优势,又能克服其不足,笔者特别强调了"周边视角",将朝鲜半岛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提出的"复合国家论"与帝国话语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朝贡体制 文明国家 天下主义 复合国家
原文传递
论中国疆域最终形成的路径与模式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逢春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1-13,共13页
迄今为止,世界级前近代帝国在大国游戏中被淘汰出局后,其嫡传文化继承者能够凤凰涅磐且成功地重返世界大国之列者,惟有中国。与世界其他几个从大河流域崛起的世界级帝国的核心力量都是在帝国中心地带兴起,一旦灭亡,支撑着帝国的核心力... 迄今为止,世界级前近代帝国在大国游戏中被淘汰出局后,其嫡传文化继承者能够凤凰涅磐且成功地重返世界大国之列者,惟有中国。与世界其他几个从大河流域崛起的世界级帝国的核心力量都是在帝国中心地带兴起,一旦灭亡,支撑着帝国的核心力量便随之冰消瓦解的情景不同,古代中国的世界级帝国均形成于中原地带的边缘,他们为中国链条式世界级帝国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前仆后继的能量。虽然这些帝国建立者出身的民族(族群)各不相同,但维系帝国链条运作的"大一统"思想、"天下观"理论、"华夷共祖"谱系等古代中国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从而使得古代中国的各个世界级帝国之间具有内在的文化承继性与疆域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五大文明板块 大一统 天下观 华夷共祖
下载PDF
如何理解大一统:比较历史视野中的汉政典制化与罗马帝国困境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舒 任锋 《学海》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2,140,共10页
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并非帝国,而是大一统。相比罗马帝国代表的军事统治主导与政治裂变性,大一统更具文治精神与政治聚合性。经过西汉前期的政治更化,郡县制大一统得到巩固更新,汉政典制成为中国后世政治的范型,而唐宋分别代表了强弱两... 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并非帝国,而是大一统。相比罗马帝国代表的军事统治主导与政治裂变性,大一统更具文治精神与政治聚合性。经过西汉前期的政治更化,郡县制大一统得到巩固更新,汉政典制成为中国后世政治的范型,而唐宋分别代表了强弱两类外向性的大一统模式。相比政体论和国家论,治体论重在揭示大一统与大国礼治的关联,后者透过中心与四方、政府与社会、文教与多种信仰、华夏诸族群的开放融合,发展出古今通贯、政治和经济、文教一体化的中心统合主义机制。大一统国家形态历经封建、郡县和现代共和的政制演变而得以维系,有赖于中心统合主义机制的返本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大一统 治体 中心统合主义 大国礼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