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向群 侯文昌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35-39,共5页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 ,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 ,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 ,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但是这一政策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 ,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 ,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 ,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但是这一政策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 ,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破败。其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帝 汉化政策 民族精神 北魏衰亡
下载PDF
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野春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1-40,共10页
北魏初年,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紧张.北魏孝文帝为缓解民族矛盾,缓和民族关系,巩固北魏统治,对民族关系进行了调整.使鲜卑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鲜卑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南北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关键词 鲜卑汉化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民族关系 调整 民族矛盾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后魏孝文帝与高句丽王云诏》中所见魏、丽形势及双方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姜维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3,80,共7页
北魏孝文帝给高句丽王高云的诏书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献,诏书于太和十六年九、十月份发出,要求高句丽派遣王弟入朝,高句丽最终顺从了北魏的要求。诏书内容可以弥补多件文献阙载的历史事件,可以藉此了解孝文帝精心策划迁都洛阳过程中对内... 北魏孝文帝给高句丽王高云的诏书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献,诏书于太和十六年九、十月份发出,要求高句丽派遣王弟入朝,高句丽最终顺从了北魏的要求。诏书内容可以弥补多件文献阙载的历史事件,可以藉此了解孝文帝精心策划迁都洛阳过程中对内树立权威、对外极力笼络的手段,对研究高句丽国情、魏丽关系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 北魏 孝文帝 朝贡
下载PDF
“敦厉胄子”:北魏孝文帝对宗室人物之训诫——以孝文帝训导诸弟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平 《云冈研究》 2023年第2期31-44,共14页
孝文帝倡导汉化,重视宗室子弟的教育。他取法汉族士族社会盛行的“家教”方式,对宗室代表人物多有劝勉与训诫。就训诫之对象而言,孝文帝具有浓郁的宗族情怀,敦睦宗亲,“笃爱兄弟”,其训导面向全体宗室人物,其中最受重视,承训尤为密集者... 孝文帝倡导汉化,重视宗室子弟的教育。他取法汉族士族社会盛行的“家教”方式,对宗室代表人物多有劝勉与训诫。就训诫之对象而言,孝文帝具有浓郁的宗族情怀,敦睦宗亲,“笃爱兄弟”,其训导面向全体宗室人物,其中最受重视,承训尤为密集者,无疑是其诸弟。就训诫内容而言,孝文帝在倡导经术学业外,其训诫主要侧重于对宗室子弟之为人品德、礼法规范、军政干能与作风等方面。就训诫方式而言,既有整体性的宗族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如设置“宗师”,通过宗族聚集活动以施教,更多的则是对针对具体人物与事项的严肃训导;既有“事先”的告诫和“事中”的督察,也有“事后”的惩戒;既有对正面人物及事项的表彰与激励,也有对负面人物与事项的斥责与惩罚。孝文帝对宗室之训诫,是其教育观念士族化的具体表现,就其动机与目的而言,显然意在推进拓跋宗室士族化及其与汉族士族社会结合的进程;当然,他也期望通过训诫以提升作为国之“桢干”的宗室群体之素养,强化其执政水平与能力,以延续其国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宗室 训诫 汉化
原文传递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礼制建设 被引量:3
5
作者 高贤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3-455,共3页
孝文帝时期的礼制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政治上,找到了北魏王朝正统地位的经学与历史依据;二、社会变革上,实现了拓跋部由游牧文化向中原农耕文化在礼制方面的转变;三、学术上,解决了汉魏晋诸儒没有解决的一些经学难题。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礼制 经学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补论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东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9,共5页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帝 迁都 洛阳
下载PDF
北魏后期迁洛鲜卑皇族集团之雅化——以其学术文化积累的提升为中心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永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65,共10页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鲜卑皇族集团的汉化进程明显加快,其宗室子弟不断趋于雅化。北魏孝文帝及其他北魏后期统治者自身皆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出于推进其皇族宗室子弟汉化之目的,无不重视汉文化教育,其宗室人物之学术文化积累日益丰厚,...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鲜卑皇族集团的汉化进程明显加快,其宗室子弟不断趋于雅化。北魏孝文帝及其他北魏后期统治者自身皆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出于推进其皇族宗室子弟汉化之目的,无不重视汉文化教育,其宗室人物之学术文化积累日益丰厚,以致北魏后期出现了一批以才学著称的宗室子弟,其中有的招集大量汉族名士,形成了诸多藩邸文化中心。就当时北魏皇宗汉化表现而言,孝文帝诸子、诸弟及其他皇室近系子弟,其气质表现与学术积累进展尤为突出,这自然与其地位及所受之教育等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皇族 汉化 学术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戴雨林 《洛阳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96-99,共4页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其更具文化优势。邺城虽较洛阳经济上处于优势,但都于邺城的皆短命王朝, 因而不被其选中。对迁都的总体评价: 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 对整个中国历史有贡献。
关键词 孝文帝 迁都 洛阳 综述
下载PDF
论北魏孝文帝的宗室辨族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0-135,共6页
宗室辨族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拓跋氏族群的进化产生了深远意义。孝文帝依当世五属的标准辨族,扫除氏族直勤体制的残余,把宗室打造为狭义的五服制家族。此举的初衷是远遵华夏古礼、近取南朝新风,而沉重的经济压力则是直接... 宗室辨族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拓跋氏族群的进化产生了深远意义。孝文帝依当世五属的标准辨族,扫除氏族直勤体制的残余,把宗室打造为狭义的五服制家族。此举的初衷是远遵华夏古礼、近取南朝新风,而沉重的经济压力则是直接的现实动因。辨族活动在孝文帝死后归于沉寂,出服疏宗的宗籍依然得以保留。而阻滞其长久贯彻的原因在于:直勤尊同祖习俗的根深蒂固,中原正统王朝家国一体观念的制约,中古北方大族族制的影响,以及北魏特殊的政权结构等。辨族试图折衷古今、调和现实与理念,但单纯地凭借权威和政令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事物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宗室 五服制 辨族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焦兴青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9期34-37,共4页
北魏鲜卑族改革家孝文帝拓拔宏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其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均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从改革背景、改革措施和改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 孝文帝 改革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光极堂大选与品令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向前 王春红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95,共8页
孝文帝为在北魏推行门阀制度,在一以贯之的门阀观念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光极堂大选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孝文帝为重新配备迁洛以后的官员和确定他们的官位而进行的重大政治活动。而其前提"宣示品令",则是以门品定官... 孝文帝为在北魏推行门阀制度,在一以贯之的门阀观念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光极堂大选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孝文帝为重新配备迁洛以后的官员和确定他们的官位而进行的重大政治活动。而其前提"宣示品令",则是以门品定官品出身之令,它反映了孝文帝以官品定门第、以门第定出身、以出身定清浊、以清浊定阶级这样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帝 光极堂大选 品令 门阀观念
下载PDF
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12
作者 朱兴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28-132,共5页
 朝议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策,并能自始至终给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在正反朝议的合力中,改革层层深入。朝议的主流观念来自汉文化。这种朝议的形成和发展,与北魏早期的历史变迁和孝文君臣的主观努力都有关系。
关键词 北魏时期 孝文帝 汉化政策 文化改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朝议
下载PDF
文明冯太后与孝文帝母子说再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62,共9页
孝文帝的“皇储正统”地位,其父献文帝、皇室诸王及朝廷重臣均无异议,孝文帝本人及当时侍卫近臣常用“母子”之称来指代冯太后与孝文帝,可知孝文帝为冯太后与献文帝所生。由此可以解释冯太后“躬亲抚养”孝文帝以致罢令不听政事的非常举... 孝文帝的“皇储正统”地位,其父献文帝、皇室诸王及朝廷重臣均无异议,孝文帝本人及当时侍卫近臣常用“母子”之称来指代冯太后与孝文帝,可知孝文帝为冯太后与献文帝所生。由此可以解释冯太后“躬亲抚养”孝文帝以致罢令不听政事的非常举动,以及对于孝文帝的诸多责罚之举。冯太后教子严明是其性格及恒代风俗所致;冯太后的过失在于诛杀李夫人及其家门;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以求自保,但并无处心积虑为冯氏经营门户,而是有其更高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太后 孝文帝 子贵母死 北魏
下载PDF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与改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涛 《唐都学刊》 2016年第4期73-78,共6页
北魏洛阳城是中古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的建设,虽多沿用魏晋洛阳城的旧制,但经过孝文帝、宣武帝两朝的不断改建,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布局结构。汉魏洛阳城的规划,充分体现出以宫城为核心的规... 北魏洛阳城是中古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的建设,虽多沿用魏晋洛阳城的旧制,但经过孝文帝、宣武帝两朝的不断改建,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布局结构。汉魏洛阳城的规划,充分体现出以宫城为核心的规划理念及皇权至上的统治思想,是拓跋鲜卑汉化和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最高文化成就,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新阶段,对后世都城的布局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城 孝文帝 规划思想
下载PDF
皇权的日益扩张——北魏及唐几次官定姓族之共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春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43-147,共5页
处于中国中世纪的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由门阀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阶段,而这一转变过程的显著特点,即皇权与士族特权之间的此长彼消。而从北魏孝文帝到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及唐玄宗,四次官定姓族的举措,正是这一转变过程在... 处于中国中世纪的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由门阀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阶段,而这一转变过程的显著特点,即皇权与士族特权之间的此长彼消。而从北魏孝文帝到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及唐玄宗,四次官定姓族的举措,正是这一转变过程在政治方面的体现。皇权对士族特权的干预,不但是它们之间一贯的共性,且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帝 唐太宗 唐高宗 唐中宗 唐玄宗 官定姓族
下载PDF
孝文帝与北魏后期的文学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前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孝文帝当政之后,大力发展文教事业,搜罗文才,开展文学活动,倡导文学特别是纯文学创作,提高了北魏上层特别是拓跋贵族的文学素养,改正了北魏前期文学创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开创了后期繁盛的文学局面,促进了北方文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孝文帝 北魏后期 文学发展
下载PDF
论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后散爵封授范围限定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鹤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3,共7页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爵与虚封爵并行之制。爵制改革后所实行的虚封爵,亦称"散爵"。由于北魏国家将散爵的封授与官本位体制、世族制结合在一起,因此,封授散爵也自然要有限定的范围,其...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爵与虚封爵并行之制。爵制改革后所实行的虚封爵,亦称"散爵"。由于北魏国家将散爵的封授与官本位体制、世族制结合在一起,因此,封授散爵也自然要有限定的范围,其范围的限定是以所任职官的品级与建树的功劳为标准的。这两种标准的结合才能保证实现散爵的封授。由于北魏限定散爵的封授范围,才使散爵的封授在维护国家政治统治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爵制改革 散爵 封授 范围限定
下载PDF
论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王爵的继承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鹤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81,共9页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致使爵位制度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拥有王爵者范围的缩小以及由虚封爵转变为实封爵,因而也使王爵的继承出现变动。北魏国家确定立"后",也就是选择宗子继承王爵的规定。可以说确定世子,实行了以嫡长...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致使爵位制度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拥有王爵者范围的缩小以及由虚封爵转变为实封爵,因而也使王爵的继承出现变动。北魏国家确定立"后",也就是选择宗子继承王爵的规定。可以说确定世子,实行了以嫡长子为主、非嫡长子为辅的做法。而且,因为爵制改革后,继续出现王爵传袭中断的情况,因而还实行立过继子为"后"与绍封、复爵的做法,进而保证王爵能够延续。并且,在王爵的继承上,实行蕃王制,也就是将继承王爵者依据传袭世次分为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由于蕃王制的实行,继承王爵食邑的数量,要依据"亲疏世减之法"递减。后《职员令》实行后,蕃王的爵位品级也不同于始封王,也是递减的,而且蕃王僚佐官的类别与品级也与始封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爵制改革 王爵 继承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反贪廉政述论
19
作者 张宏慧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40-42,共3页
北魏前期监察机构不健全,官爵无禄,吏治腐败。孝文帝时期建立正常的官吏考核、升迁制度,以俸养廉,严法治贪,树立御史台权威,并敢于从亲近者正法,加之正面教育,故有效地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吏治也有好转。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反贪 廉政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汤夺先 《民族教育研究》 2001年第2期76-79,共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极为详尽的内容 ,它要求鲜卑族在生活方式上向汉族靠拢 ,如改汉姓、着汉装、操汉语、与汉族通婚、遵守汉族的丧葬礼仪 ,这些政策与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一起 ,促成了鲜卑族社会的巨大变迁 ,在鲜卑族族体消失的同... 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极为详尽的内容 ,它要求鲜卑族在生活方式上向汉族靠拢 ,如改汉姓、着汉装、操汉语、与汉族通婚、遵守汉族的丧葬礼仪 ,这些政策与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一起 ,促成了鲜卑族社会的巨大变迁 ,在鲜卑族族体消失的同时 ,又极大地丰富了汉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帝 生活方式 鲜卑族 汉族 文化变迁 北魏 中国 改革 语言 政策 服装 风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