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代的岭南佛教活动 被引量:4
1
作者 聂顺新 《韶关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10,共5页
仁寿置塔是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隋代岭南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不仅造成了隋代岭南高僧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地域范围的扩大,而且吸引了普通僧众和俗家善信的广泛参与,在民间掀起了一场佛教信仰热潮,而这又反映了隋代岭南佛教发... 仁寿置塔是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隋代岭南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不仅造成了隋代岭南高僧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地域范围的扩大,而且吸引了普通僧众和俗家善信的广泛参与,在民间掀起了一场佛教信仰热潮,而这又反映了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深受官方佛教政策的直接影响。而仁寿置塔之所以能对隋代岭南的佛教发展影响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隋代岭南佛教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它是当时岭南开发程度较低、全国政治中心北移、隋代佛教政策和王仲宣判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代 岭南 高僧 仁寿置塔 佛教活动
下载PDF
辽代高僧“杖锡”“挂锡”及相关问题探究——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国庆 陶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87-93,共7页
辽代高僧之"杖锡"与"挂锡"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其目的较为明确。高僧们"杖锡"游方之路线长短不等,"挂锡"住止之地点多寡不一;他们每次"挂锡"住止之时间... 辽代高僧之"杖锡"与"挂锡"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其目的较为明确。高僧们"杖锡"游方之路线长短不等,"挂锡"住止之地点多寡不一;他们每次"挂锡"住止之时间主要与欲达之目的相关。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高僧们圆寂荼毗后,都将回归于出家之寺院塔葬。此外,辽代"杖锡""挂锡"之高僧多非专属一宗一派,遂致辽代佛教呈现显、密合一之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高僧 杖锡 挂锡 石刻
下载PDF
唐宋时期九华山高僧考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尹文汉 向叶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0-65,共6页
文章以崇祯版、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为主要文献,参考陈岩《九华诗集》原注、陈蔚《九华纪胜》等资料,考察与整理九华山唐宋时期二十余位高僧的历史记录,略显唐宋时期九华山之高僧及其活动状况。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九华山 高僧
下载PDF
僧侣修行“虎灾弭息”状况及生态性解读
4
作者 梁诸英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9-13,共5页
高僧传记资料对中国僧侣修行僧虎二者之间关系的记载,极少量的情况是高僧为虎类所伤害;主要的是"虎灾弭息"等和谐相处关系,包括虎不为害、使令虎类、驯养虎类等。佛典对僧虎和谐关系的解读主要是宗教性的,从而起到了对神灵存... 高僧传记资料对中国僧侣修行僧虎二者之间关系的记载,极少量的情况是高僧为虎类所伤害;主要的是"虎灾弭息"等和谐相处关系,包括虎不为害、使令虎类、驯养虎类等。佛典对僧虎和谐关系的解读主要是宗教性的,从而起到了对神灵存在及修行感化作用论证的作用。通过对传记资料的分析,我们仍可以对僧侣修行过程中"虎灾弭息"等僧虎和谐关系作生态性解读,此时期高僧修行对虎的生存空间侵犯不大,有助于僧虎之间和谐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高僧 僧虎关系 解读
下载PDF
黄檗高僧肖像画的源流与发展——以明末清初的福建地区为中心
5
作者 程雅娟 马静萱 《艺术生活》 2022年第6期4-13,共10页
日本黄檗宗自福建地区临济禅宗演变而来,与中国文化联系很紧密。本文将黄檗派传入日本的演变过程按时间线索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黄檗高僧肖像画的构图、艺术特征、在佛教仪式中所起作用的分析,以及与同时期福建地区明清肖像画的对比分析... 日本黄檗宗自福建地区临济禅宗演变而来,与中国文化联系很紧密。本文将黄檗派传入日本的演变过程按时间线索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黄檗高僧肖像画的构图、艺术特征、在佛教仪式中所起作用的分析,以及与同时期福建地区明清肖像画的对比分析,力图还原黄檗高僧肖像画东传日本的传播路线与发展背景,并分析归纳明末清初福建地区艺术文化对日本佛教艺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宗 高僧 肖像画 明末清初
下载PDF
新疆佛教歷史及高僧與佛經翻譯
6
作者 才吾加甫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112-143,共32页
新疆古稱"西域",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縱觀西域兩千年歷史,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在新疆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佛教文化同樣佔了兩千多年。佛教文化對新疆的歷史進... 新疆古稱"西域",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縱觀西域兩千年歷史,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在新疆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佛教文化同樣佔了兩千多年。佛教文化對新疆的歷史進程、文化發展、商貿往來、社會穩定和各民族間互相瞭解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佛教從傳播的那天起,佛教高僧就與佛經翻譯活動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古代大量的佛經翻譯活動導致了我國翻譯史上第一次翻譯活動的高潮,當時高僧大德輩出,譯經浩如煙海,我國西域及中原譯經名僧大德的足跡和他們的翻譯成果遍及中華大地,影響了我國上千年的思想史、哲學史、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佛教史 高僧與翻譯
原文传递
《高僧传》六个词语的训释
7
作者 王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4-768,共5页
南朝梁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不仅是研究汉魏南北朝佛教史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研治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该书中虽然有些词语"字面普通",然而要达其确诂也非易事。本文选取这类词语六例:"宗会"、"朗拔"... 南朝梁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不仅是研究汉魏南北朝佛教史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研治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该书中虽然有些词语"字面普通",然而要达其确诂也非易事。本文选取这类词语六例:"宗会"、"朗拔"、"抽舍"、"天逸"、"关责"、"俊远"等,略加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僧传 训释 词语
下载PDF
江西新喻佛教史概论
8
作者 聂朋 《新余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5-20,共6页
随着佛教东渐,佛法在华夏遍地开花,新喻地区也沐浴在法雨兰香之中,以致高僧大德、法门龙象相继而起,名山古寺、宝刹禅林凌云烁汉。南朝至隋,新喻佛教蓬勃发展,,唐宋之时,臻于极盛,元代一度回落,明代再次中兴,明末以后一蹶不振,近代则法... 随着佛教东渐,佛法在华夏遍地开花,新喻地区也沐浴在法雨兰香之中,以致高僧大德、法门龙象相继而起,名山古寺、宝刹禅林凌云烁汉。南朝至隋,新喻佛教蓬勃发展,,唐宋之时,臻于极盛,元代一度回落,明代再次中兴,明末以后一蹶不振,近代则法脉中断,只留下断碣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喻 佛教 寺院 高僧
下载PDF
刘裕与佛教高僧之交往及其对佛法之奖挹
9
作者 王永平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宋武帝刘裕虽"少事戎旅,不经涉学",但随着其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他很重视改善自己的文化形象,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注意利用佛教来辅助其军事与政治活动。其方法主要有:礼遇、优待慧远、慧观、僧导等南北僧团领袖人物,以稳定局... 宋武帝刘裕虽"少事戎旅,不经涉学",但随着其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他很重视改善自己的文化形象,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注意利用佛教来辅助其军事与政治活动。其方法主要有:礼遇、优待慧远、慧观、僧导等南北僧团领袖人物,以稳定局势;利用佛教的影响力,制造各种符瑞,为其代晋造宋作舆论准备;延揽高僧,开展佛教义理的讲论与佛经的翻译;引佛教法师入宫唱诵佛经,表现出个人信仰的倾向。刘裕的这些举措,对此后佛教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裕 佛教 高僧 提倡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中“化形为蛇”情节的佛教源流探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项裕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5期128-134,共7页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一种死后以“化形为蛇”的方式来报复仇人的情节,这种情节在话本小说、文言小说甚至笔记中均有记载。探其渊源流变,在早期汉译佛经中可以找到“变蛇”与“嗔怒”之间转换原则的佛典依据。在僧人们看来,人若临死时...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一种死后以“化形为蛇”的方式来报复仇人的情节,这种情节在话本小说、文言小说甚至笔记中均有记载。探其渊源流变,在早期汉译佛经中可以找到“变蛇”与“嗔怒”之间转换原则的佛典依据。在僧人们看来,人若临死时饱含嗔怒,亡后就会化形为蛇,备受诸苦,这是一种烦恼习气的报应。此后,这种信仰与情节通过一系列的僧人故事转而流播民间,有些故事逐渐向复仇主题靠拢。而后,中国小说遂将“化形为蛇”的情节原型吸收下来,使之成为“报复”主题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但嗔怒作为死前的心理状态,依然是“化形”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应 嗔怒 佛典原型 话本小说 《高僧传》 《宋高僧传》
下载PDF
杖锡泛海: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南线高僧交往特征谫论
11
作者 于腾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中土对外文化交往具有诸多方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切入佛教文化交流成为新的关注点。拟以宗教宽容且对外开放的唐朝为例,结合僧传与相关史料筛选海上丝绸之路南线致力于交往的中外高僧,从马克思主义交往... 中土对外文化交往具有诸多方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切入佛教文化交流成为新的关注点。拟以宗教宽容且对外开放的唐朝为例,结合僧传与相关史料筛选海上丝绸之路南线致力于交往的中外高僧,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发凡,探讨此阶段沿海路传法与取法高僧群体及行为的若干普遍性交往特征,解析交往特征下的内外因素,并对未来人间佛教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发展提出设想。此外,对交往特征的多层面探源也组成了大唐社会及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缩影”,冀以作为观察当时社会风貌与国家交往的新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特征 人间佛教 交往高僧 海上丝绸之路南线 唐代
下载PDF
唐代敦煌高僧悟真入长安事考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伏俊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77,共8页
张议潮收复敦煌,委派沙州都法律洪辩的弟子悟真入朝。悟真在长安游览佛寺,与京城高僧大德见面,吟诗赞诵,极一时之盛。敦煌遗书中有若干史料记述此事。本文对相关写卷进行了叙录,对涉及的佛寺、僧人及有关诗文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 敦煌悟真 长安佛寺 高僧赠答
下载PDF
试析《高僧传》中弘传法华的高僧
13
作者 侯瑞 《云冈研究》 2023年第3期77-83,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华思想在社会上广泛流布,南朝梁僧慧皎所撰《高僧传》中记载了大量弘传法华的僧俗信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高僧传》中对弘传法华高僧的记载,可以看出高僧对于法华的修行方法,最主要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华思想在社会上广泛流布,南朝梁僧慧皎所撰《高僧传》中记载了大量弘传法华的僧俗信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高僧传》中对弘传法华高僧的记载,可以看出高僧对于法华的修行方法,最主要的是受持、读诵、讲解、为他人说,最奇特的是燃指供养和燃身供养。在修行中,称诵观世音菩萨成为世人解救现世苦难、解脱生死、求福免灾的易行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高僧传》 修行方法
原文传递
道宣史学批评思想研究——以《续高僧传》为例
14
作者 蔡田雨 张剑光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24-129,共6页
初唐僧人道宣编纂的《续高僧传》是继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僧人传记类作品。在《续高僧传》中,道宣从史书之取材、史书之结构、史书之表述这三个方面对此前的佛教相关史书进行评论,在史书的取材方面,道宣认为著书者需... 初唐僧人道宣编纂的《续高僧传》是继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僧人传记类作品。在《续高僧传》中,道宣从史书之取材、史书之结构、史书之表述这三个方面对此前的佛教相关史书进行评论,在史书的取材方面,道宣认为著书者需要在旁征博引的同时对史料加以甄别和考察;在史书的结构方面,道宣主张史书不应拘泥于成例,而是应该按照需要加以调整和创新;在史书的表述方面,道宣反对繁复冗杂的表达方式,反对堆砌辞藻,推崇精练平实的行文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宣 史学批评 《续高僧传》
下载PDF
《宋高僧传·译经篇》所涉译学问题初探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壮 江智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120,共4页
《宋高僧传》是一部佛教经典,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了非常重要的翻译研究资料,但很少有研究者涉及这一领域。笔者从译林与译制、翻译名与实、译事之演进和译论四个方面对《宋高僧传.译经篇》所涉及的译学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以期待能够对... 《宋高僧传》是一部佛教经典,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了非常重要的翻译研究资料,但很少有研究者涉及这一领域。笔者从译林与译制、翻译名与实、译事之演进和译论四个方面对《宋高僧传.译经篇》所涉及的译学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以期待能够对今日翻译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高僧传》 翻译 理论
下载PDF
试析魏晋高僧与名士的文化交游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明辉 陆康勇 《学术问题研究》 2012年第1期39-43,78,共6页
梁代慧皎的《高僧传》,记载了魏晋这个特定时代高僧的社会文化活动面像,折射出该时期佛学的发展状况。以《高僧传》为解读对象,从佛学与玄学义理相通、高僧与名士性情相似、风度相仿、长于清谈等方面,对高僧与名士文化交游缘由及方式进... 梁代慧皎的《高僧传》,记载了魏晋这个特定时代高僧的社会文化活动面像,折射出该时期佛学的发展状况。以《高僧传》为解读对象,从佛学与玄学义理相通、高僧与名士性情相似、风度相仿、长于清谈等方面,对高僧与名士文化交游缘由及方式进行研究。高僧与名士的文化交游不仅促进佛学与玄学合流和佛教中国化进程,而且推动佛教在名士群体的的广泛传播,最终形成佛教发展的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僧传》 高僧 名士 文化交游
下载PDF
《高僧传合集》与宋夏金时期西北的佛教
17
作者 李清凌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6-50,共5页
史学界多认为中国佛教到宋代就开始衰落了,《高僧传合集》对宋以后西北高僧的荒于记述,从一个侧面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但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宋以后的佛教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流派的综合,考察当时佛教发展的情况必须注... 史学界多认为中国佛教到宋代就开始衰落了,《高僧传合集》对宋以后西北高僧的荒于记述,从一个侧面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但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宋以后的佛教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流派的综合,考察当时佛教发展的情况必须注意这一点,只要稍微深入地了解一下宋夏金时期西北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流行的盛况,就会看到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整体上不仅没有衰落,还出现了区域化、民族化、民间化的时代性特点。本文着重从宋夏金时期西北佛教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佛教在这一时期发展的趋势。全文约7000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僧传合集》 宋夏金 西北佛教
下载PDF
儒佛关系研究70年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承贵 钟纯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34,共9页
建国70年的儒佛关系研究,约分三个向度:其一为以思想观念之向度,即主要通过对概念、命题的比较以考察儒佛关系;其二为儒士佛教观向度,即主要借助儒家学者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以考察儒佛关系;其三为高僧儒学观向度,即借助高僧对儒... 建国70年的儒佛关系研究,约分三个向度:其一为以思想观念之向度,即主要通过对概念、命题的比较以考察儒佛关系;其二为儒士佛教观向度,即主要借助儒家学者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以考察儒佛关系;其三为高僧儒学观向度,即借助高僧对儒学的认知、理解和评价考察儒佛关系。此三个向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儒佛关系,且对推动新时期的儒佛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70年 儒佛关系 思想观念 儒士佛教观 高僧儒学观
原文传递
北宋僧人赞宁的译学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应机 程春松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1-55,共5页
北宋僧人赞宁是佛学家,也是翻译家。然而他的翻译研究却没有引起译界的足够重视。他编纂的《宋高僧传》开篇就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翻译史研究资料。在《宋高僧传》中,他总结回顾了我国的佛经翻译史,论述了翻译... 北宋僧人赞宁是佛学家,也是翻译家。然而他的翻译研究却没有引起译界的足够重视。他编纂的《宋高僧传》开篇就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翻译史研究资料。在《宋高僧传》中,他总结回顾了我国的佛经翻译史,论述了翻译的起源、性质和功能,探讨了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宁 译学思想 《宋高僧传》
下载PDF
宋初小说视域下的僧传系统:《太平广记》“异僧”类研究
20
作者 盛莉 《肇庆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0-37,共8页
小说是宋初文人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太平广记》“异僧”类僧传系统传达出宋初佛教与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相整合的知识内涵。在引用文献方面,表现出对《高僧传》作为佛教僧传经典的解读。同样是奉《高僧传》为僧传经典,《太平广记》在尊... 小说是宋初文人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太平广记》“异僧”类僧传系统传达出宋初佛教与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相整合的知识内涵。在引用文献方面,表现出对《高僧传》作为佛教僧传经典的解读。同样是奉《高僧传》为僧传经典,《太平广记》在尊崇早期佛教流传人物这点上弱于《太平御览》,但在选录《高僧传》人物方面具有一定的佛学识见。在僧传人物方面,崇尚以神异传教的佛图澄,推崇道宣及其融入中国本土述异观念的感通思想。编纂官的引书收录表现出对文人笔记的一定倾向,“异僧”类收录的隋唐人物除道宣外均来自文人笔记。同时,在承接《高僧传》“神异”类和道宣感通思想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中国本土述异传统,反映了佛教知识信仰下倾民间的趋向。道宣事迹未被《太平御览》“僧”类和“异僧”收录,道宣律学基础中的四分律也不载《太平御览》“戒律”类。李昉、扈蒙等人对道宣的认识似乎主要缘于其佛教感通事迹而不是律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广记》 “异僧”类 《高僧传》 道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