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隐含能存量测算及政策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公丕芹 冯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5-81,共7页
首次提出了隐含能存量的概念,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了2001-2010年间我国每年新增隐含能存量、能源"实质消耗量",选取2001年为基年,核算了2001-2010年的隐含能总存量。研究发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和... 首次提出了隐含能存量的概念,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了2001-2010年间我国每年新增隐含能存量、能源"实质消耗量",选取2001年为基年,核算了2001-2010年的隐含能总存量。研究发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和隐含能总存量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到2010年,年新增隐含能存量达到10.3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1.80%。2010年隐含能总存量达到41.35亿t标准煤。可见,中国相当大一部分能源消费量并未被一次性彻底消耗掉,而是以隐含能存量的形式存储在了固定资产中,随着固定资产使用而逐步"折旧"。科学维护和合理利用蕴含大量隐含能存量的资产设备是节约能源的一种方式,而随意拆除未到使用年限的建筑,则加速了其中存储的隐含能折旧,是一种严重的能源浪费。因此,节约隐含能十分重要,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政府等相关方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能存量 投入-产出模型 节约隐含能
下载PDF
出口贸易能源隐含流的测算及制度性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雨微 赵景峰 刘航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3-138,共6页
本文提出了测算出口能源隐含流的新方法,并测算了2001—2010年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出口能源隐含流的规模与强度,通过计量分析探究了规制要素扭曲的制度对出口能源隐含流强度的效应。计量结果显示,规制要素扭曲的制度能够有效抑制能源隐含... 本文提出了测算出口能源隐含流的新方法,并测算了2001—2010年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出口能源隐含流的规模与强度,通过计量分析探究了规制要素扭曲的制度对出口能源隐含流强度的效应。计量结果显示,规制要素扭曲的制度能够有效抑制能源隐含流的强度。而且,在扭曲越严重的行业和能源隐含流强度越高的行业中,此抑制效应越明显;在低资金流动性行业中,规制资本扭曲的制度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在高资金流动性行业中,规制劳动力扭曲的制度的抑制效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隐含流 出口贸易 要素价格扭曲 要素市场改革 节能降耗
下载PDF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期评价模型的我国建筑物化能与大气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常远 王要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6-143,共8页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研究建筑物化能消耗量及其所导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从全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以建筑生命期为主线,建立并运行经济投入-产出生命期评价模型,比较和分析建筑物化能的来...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研究建筑物化能消耗量及其所导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从全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以建筑生命期为主线,建立并运行经济投入-产出生命期评价模型,比较和分析建筑物化能的来源与组成,量化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此外,对建筑物化能与大气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并为建筑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化能约占我国社会总能耗量的16%,因此对其研究不可忽视;各类能源在消耗过程中所释放的有害气体,是我国大气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若继续2002年的产业关联状况水平,2015年我国建筑物化能及其大气污染物在全社会总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中的比重将持续上升。研究成果丰富了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完善当前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我国广义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问题提供计算方法和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化能 大气影响 投入-产出生命期评价 节能减排
下载PDF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玉焕 白佳 《中国能源》 2015年第9期32-38,共7页
本文采用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将中国划分为八大区域,使用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并分析了2007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从区域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区域和北部沿海区域的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总量较大;... 本文采用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将中国划分为八大区域,使用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并分析了2007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从区域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区域和北部沿海区域的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总量较大;东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南区域是区域间贸易隐含碳主要的净进口区域;京津、东北和西北区域是区域间贸易隐含碳主要的净出口区域。与相关文献1997年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分布情况相比,2007年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分布产生趋势性变化。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削减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区域的CO_2排放,优化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净进口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区域间贸易隐含碳 MRIO模型 节能减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