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假奓包叶化学成分研究(Ⅲ)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朱华旭
唐于平
龚祝南
闵知大
-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化教研室
-
出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12-1616,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3450)
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KJB.360087)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H05164)
-
文摘
目的对广西产假奓包叶进行系统的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进行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所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自其地上部分分得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解析鉴定了其结构。鞣花酸类衍生物6个,为鞣花酸(ellagic acid,Ⅰ)、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methylellagic acid,Ⅱ)、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 ellagic acid,Ⅲ)、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Ⅳ)、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Ⅴ)、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Ⅵ);吡啶酮生物碱化合物1个,为蓖麻碱(ricinine,Ⅶ);香豆素化合物2个,为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Ⅷ)、东莨菪苷(scopolin,Ⅸ);酚酸类化合物3个,为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Ⅹ)、阿魏酸(ferulic acid,Ⅺ)、原儿茶酸(vanillic acid,Ⅻ)。结论化合物Ⅰ~Ⅻ均为首次自该属植物中分得。
-
关键词
假奓包叶
鞣花酸类衍生物
香豆素
酚酸类
-
Keywords
Discocleidion rufescens (Franch.) Pax et Hoffm.
ellagic acids~ coumarin
phenylic acid
-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