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高架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51
1
作者 张一平 俞小鼎 +2 位作者 孙景兰 梁俊平 吕林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8,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 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架雷暴发生在中纬度暖性低槽发展东移的环流形势下,边界层顶以上近中性条件不稳定性层结(偏向于很弱的条件不稳定)在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湿平流的强迫作用下,使得700 hPa以上出现较大范围的较强上升运动,地面冷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对高架对流的产生具有冷垫作用。(2)出现高架雷暴的大气低层存在较强的逆温层,700 hPa暖温度脊前的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为高架雷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并使低层逆温层顶以上出现弱条件不稳定层结和较高的露点,两者结合导致弱的最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MUCAPE,其值在10~50 J·kg^(-1)之间,高架对流是由逆温层顶附近及其以上的暖湿气块被抬升而造成的,对应1.0~3.0 m·s^(-1)的雷暴内最大上升气流。(3)此次高架雷暴发生在强斜压环境中,有较强的动力不稳定,中低层0~6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值分别为(3.0~3.7)×10^(-3)和(5.0~5.3)×10^(-3)s^(-1)。(4)本次过程-10℃、-20℃层高度分别在5、6.5 km,弱对流云顶高度多在6~8 km或以上,超过了冻结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5)从流型配置模型看,高空暖性低槽、中高层强烈发展的温度脊、700 hPa强西南暖湿低空急流和边界层冷中心、冷温度槽、地面冷高压等是值得关注的影响系统,当这些天气系统有利配置时,应注意低层逆温层、中层弱条件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以及高架雷暴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强逆温层 弱条件不稳定 强垂直风切变 700 hPa暖湿急流 冷空气垫
下载PDF
2015年河南首场区域暴雪伴高架雷暴过程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吕晓娜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5年第4期45-52,I0004,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1°×1°NCEP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河南首场区域暴雪伴高架雷暴过程的天气形势、大气层结和水汽、动力、能量等物理量场的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500h Pa高空低槽、700h Pa低空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1°×1°NCEP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河南首场区域暴雪伴高架雷暴过程的天气形势、大气层结和水汽、动力、能量等物理量场的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500h Pa高空低槽、700h Pa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700h Pa西南急流和850~925h Pa低空东北以及东风急流为河南上空输送充足的水汽,同时850~925h Pa低空急流为暴雪提供了深厚的冷垫。暴雪天气出现时西南急流加强、湿层增厚,河南上空具有强水平风垂直切变说明大气层结动力不稳定、对称不稳定。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与降水大值区较吻合;散度和垂直速度大值区与强降水区域对应较好;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雪天气的出现;高层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是桐柏出现雷暴天气的原因之一。雷达径向速度图上零线两次出现清晰完整的"S"形状对应暖平流加强,暴雪出现在暖平流强盛的时间段内,28日14时河南南部地区对流回波强度为35~40d Bz,回波顶高8km,对流云顶高度达到了-40℃^-20℃的温度层,有助于雷暴天气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架雷暴 西南急流 逆温层 对称不稳定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高架雷暴诱发弱对流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文 赖诚 +2 位作者 鄢洪斌 钱宏超 罗志伟 《江西科学》 2016年第2期223-227,275,共6页
从2015年4月7日一次赣北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出发,分析了过程闪电强度及分布、回波特征、降水强度、天气形势配置、系统垂直结构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一次高架雷暴诱发的弱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闪电强度较弱,次数较少,以积... 从2015年4月7日一次赣北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出发,分析了过程闪电强度及分布、回波特征、降水强度、天气形势配置、系统垂直结构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一次高架雷暴诱发的弱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闪电强度较弱,次数较少,以积层混合云降水回波为主,回波强度20~40 d BZ,最大降水强度不超过15 mm/h,天气形势配置和系统垂直结构显示明显的高架雷暴特征,主要的水汽、不稳定和抬升条件位于850h Pa以上,相关物理量也主要反映在700 h Pa层次最为明显。春季冷锋后部高架雷暴天气一直是预报业务的难点,本文也尝试总结了该类型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暴雨 弱对流 预报着眼点
下载PDF
2012年初春华南“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46
4
作者 吴乃庚 林良勋 +2 位作者 冯业荣 刘运策 邓文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0-417,共8页
利用华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对流天气过程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层强大冷气团控制下,地面冷锋后华南地区出现的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 利用华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对流天气过程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层强大冷气团控制下,地面冷锋后华南地区出现的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近地面大气层结较稳定,低空存在逆温,强对流天气落区与850 hPa切变线位置有较好对应。中高层的西风槽东南移和高空急流南压,配合低层850 hPa南岭山脉南侧偏南急流显著加强,为高架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边界层冷空气补充南下迫使低层暖湿空气抬升,中高层槽前辐散气流产生高空"抽吸"作用,配合华南上空有利的大气动力和热力不稳定条件,形成了此次罕见的高架强对流。与一般地面发展雷暴不同,此次"高架雷暴"暖湿空气是从逆温以上的850 hPa附近开始对流抬升,而不是从边界层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冷锋 逆温 切变线 条件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降雹环境场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4
5
作者 许爱华 陈云辉 +1 位作者 陈涛 张娟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对2009年2月24日—3月5日我国南方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场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我国南方典型的连阴雨天气形势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南半岛... 对2009年2月24日—3月5日我国南方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场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我国南方典型的连阴雨天气形势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南半岛为低槽区,青藏高原有5次短波槽东移,中层700 hPa暖湿气流势力强盛。中层强西南暖湿气流在强锋区(冷垫)上抬升,形成我国南方典型的高架雷暴。高架雷暴的发生与中低层强温度锋区、中层700 hPa不低于20 m·s^(-1)的西南急流、强风垂直切变、对流层中层较大的温度直减率、较低的0℃层高度(4 km以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气团 冰雹 锋区 高架雷暴
下载PDF
2013年3月19日江西省冰雹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金米娜 陈云辉 +2 位作者 许爱华 郭艳 陈娟 《暴雨灾害》 2013年第2期158-166,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江西省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对流层中低层强热力不稳定和强动力不稳定为冰雹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江西省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对流层中低层强热力不稳定和强动力不稳定为冰雹生成和增长提供了不稳定机制;暖湿边界层偏南风急流和低层西南急流以及中层"干"西南急流对热力不稳定和动力不稳定机制发展有重要贡献;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增长。江西北部冰雹天气是在边界层有锋面逆温的条件下发生的,为"高架雷暴"类对流,南部冰雹天气是在边界层有较强暖平流的条件下发生的,为非"高架雷暴"类对流,两类对流的边界层温度层结分布差异明显。与历史同类个例比较发现,假相当位温垂直变化不仅能表征条件不稳定发展程度,对雷雨大风类强对流天气的判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天气 成因分析 高架雷暴 强对流类型
下载PDF
北京地区4月一次罕见暴雪的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杜佳 杨成芳 +2 位作者 戴翼 邢楠 于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63-1374,共12页
利用雨滴谱仪、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地面加密自动站、EC再分析资料及气候整编资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4月4—5日,北京地区罕见暴雪过程的极端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北京地区4月首次出现纯雪日,降雪量... 利用雨滴谱仪、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地面加密自动站、EC再分析资料及气候整编资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4月4—5日,北京地区罕见暴雪过程的极端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北京地区4月首次出现纯雪日,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突破历史同期记录,1000~850 hPa温度标准化异常SD值均小于-3,日降雪量排在整个冷季的前5%,是一次极端天气过程。(2)低层强冷空气入侵形成冷垫,700 hPa强西南低空急流输送充沛水汽,使北京地区上空800~500 hPa产生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暖空气在锋区以上的强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高架对流,局地雷达回波具有夏季对流单体的倾斜结构特征,有利于暴雪增幅。(3)降雪过程先后受到两次冷空气叠加影响,前期强冷空气持续剧烈降温导致低层温度偏低,使得温度达到降雪阈值,是此次极端降雪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因。(4)微波辐射计监测显示,降雪的起止时间与逆温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降水相态主要取决于1 km以下的温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月 极端性 强冷空气 高架雷暴
下载PDF
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中边界层东风活动及作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庆梅 刘卓 +2 位作者 王国荣 翟亮 丁青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 h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及FY-2E气象卫星及雷达探测资料,针对2013年6月4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边界层东风活动及作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性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 h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及FY-2E气象卫星及雷达探测资料,针对2013年6月4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边界层东风活动及作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性暴雨过程伴随有源自东北平原的边界层东风活动,东风活动具有尺度小、降温明显和湿度大等特点。暴雨过程是边界层东风和中低空暖式切变线、偏南风急流和500 hPa短波槽共同作用的结果;东风湿冷空气的锋面抬升和地形抬升作用共同加强了中低层暖湿气流的辐合上升运动,同时东风冷垫和地形抬升作用触发了雷暴的再次发生,相应雷暴具有高架对流特点。东风气流起到了边界层水汽输送作用,中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东风 华北暴雨 高架雷暴 动力作用
下载PDF
2013年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高架雷暴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小刚 费建芳 +1 位作者 孙吉明 程小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综合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等多源数据,分析了2013年2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高架雷暴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类高架雷暴过程发生在冷锋后部对流稳定的环境大气中,其主要形成过程为:首先气块在地... 综合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等多源数据,分析了2013年2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高架雷暴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类高架雷暴过程发生在冷锋后部对流稳定的环境大气中,其主要形成过程为:首先气块在地形强迫和锋面抬升作用下产生垂直运动,由于对流稳定环境大气的抑制,气块只能到达较低的中性浮力高度并产生与环境大气之间的绝对地转动量差(ΔM),在ΔM调整机制作用下自低层抬升的气块将产生沿等熵面的惯性加速度从而加强了倾斜运动,当暖湿气流沿锋面爬升至约700 hPa高度时,在辐合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等的共同作用下,倾斜运动进一步加强,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对称不稳定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倾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地形强迫和锋面抬升的基础上,ΔM调整与对称不稳定的共同作用使得冷锋后部锋区上空产生旺盛的倾斜运动,倾斜运动的持续发展使对流得到组织化,产生带状的对流云和降水带,最终形成了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总之,在对流稳定的环境大气条件下,由于地形强迫和锋面抬升、ΔM调整、辐合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耦合以及对称不稳定等机制的联合作用激发了倾斜对流运动的强烈发展,使倾斜对流有效位能大量累积并释放,最终形成了此次冬季高架雷暴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ΔM调整 对称不稳定 地形强迫 锋面抬升
下载PDF
华北冷季一次大范围雷暴与暴雪共存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孔凡超 李江波 +1 位作者 张迎新 买文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33-841,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2日华北出现的一次比较罕见的大范围雷暴和暴雪共存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范围的雷暴为发生在低层冷空气堆之上的高架雷暴。虽然雷暴区中低层水汽通量...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2日华北出现的一次比较罕见的大范围雷暴和暴雪共存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范围的雷暴为发生在低层冷空气堆之上的高架雷暴。虽然雷暴区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较弱,但中高层θ_e平流差造成中层出现条件不稳定,在850 hPa切变线前部西南风中辐合配合冷平流以及切变线的先后触发下,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这是河北中部发生大范围雷暴的主要原因。暴雪区中层较强的水汽通量辐合及辐合层厚度爆发性增长、700 hPa槽区以及槽前西南气流和偏西气流的强辐合是造成北部暴雪天气的重要原因。此外,中低层正的差动涡度平流较散度场对暴雪及雷暴区的动力作用的反映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季对流 高架雷暴 暴雪 逆温层
下载PDF
沿江苏南一次伴随“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潇潇 钱昊钟 +2 位作者 周彬 王璐璐 沈雨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6-844,共9页
利用沿江苏南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3年2月18—19日一次罕见伴随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700 h Pa强盛的暖湿气流与925h Pa显著的偏东风急流交汇,形成了"暖盖"与"冷垫"稳定叠置并... 利用沿江苏南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3年2月18—19日一次罕见伴随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700 h Pa强盛的暖湿气流与925h Pa显著的偏东风急流交汇,形成了"暖盖"与"冷垫"稳定叠置并持续维持的锋生机制,为此次暴雪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成熟的动力热力条件,在淞附增长作用下,形成较强降雪。强降雪落区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饱和湿位涡的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此次伴随暴雪出现的雷暴是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它出现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环境中。通过等熵分析揭示了雷暴的触发机制:暖湿气流沿着锋面从低层爬升到600~650 h Pa,与冷空气相遇触发了本次雷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架雷暴 饱和湿位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等熵分析
下载PDF
2016年陕西地区首场伴随“高架雷暴”区域性暴雪过程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姚静 井宇 +2 位作者 刘勇 赵强 王楠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6期24-32,共9页
利用陕西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逐小时卫星相当黑体温度(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资料、闪电定位检测资料、西安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利用陕西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逐小时卫星相当黑体温度(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资料、闪电定位检测资料、西安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2016年11月22—23日陕西地区一次罕见的伴随"高架雷暴"暴雪天气过程成因机制。结果表明:500 h Pa高空槽、700 h Pa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为陕西地区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700 h Pa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85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倒槽的偏东气流为暴雪与高架雷暴提供深厚的冷垫。此次伴随暴雪出现的高架雷暴,是典型的"冷区雷暴",700 h Pa以下维持较强的逆温层,700 h Pa以上为湿中性层结,上升气流较强,易引发深厚湿对流;锋面次级环流圈有利于倾斜上升运动的发展;强垂直风切变,对流回波强度为30—50 d Bz,回波顶高为10—12 km,对流层顶高度超过-20~0℃的过冷水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雷电和冰雹出现在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TBB、水汽通量、θse密集区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低空急流 逆温层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2012年初春粤北一次少见高架雷暴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怀宇 张羽 罗聪 《广东气象》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广东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出现在低层冷高压控制下地面冷锋后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广东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出现在低层冷高压控制下地面冷锋后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过程。与从地面发展的普通雷暴不同的是,强对流天气发生时,近地面层大气层结稳定,低空有逆温层存在,暖湿空气是从逆温层以上开始抬升的,强对流天气落区与850 hPa切变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高层西风槽东移南压,850 hPa偏南急流的建立和显著增强,为此次高架雷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近地面层冷空气补充南下迫使低层暖湿空气抬升,配合高空槽前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以及广东上空有利的大气动力、热力不稳定条件,是此次高架雷暴过程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高架雷暴 逆温层 高空槽 切变线 低空急流
下载PDF
贵州铜仁一次大范围高架雷暴降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军 李小兰 +3 位作者 喻义军 方标 滕林 胡萍 《干旱气象》 2017年第4期649-656,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降水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15日夜间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市多个县的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与当地通常的地面发展雷暴降雹过程进行对比,探...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降水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15日夜间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市多个县的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与当地通常的地面发展雷暴降雹过程进行对比,探寻铜仁市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是冰雹产生的有利环境条件;(2)地面冷空气侵入,迫使暖湿气流沿"冷垫"爬升,且与850 h Pa切变线共同作用在边界层顶触发了强对流天气,冰雹产生在冷垫北侧、850 h Pa切变线附近,具有明显的高架雷暴特征;(3)多个对流单体发展成多单体风暴,维持时间较长,强回波柱密实而深厚,回波悬于空中,质心在6 km左右;(4)降雹区VIL集中在30~45 kg·m-2之间,50 d BZ以上的强回波顶高在8 km以上,强回波底高小于3.5 km,VIL和强回波顶高整体小于当地的由地面发展雷暴产生的雹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冰雹 干侵入 冷垫 垂直风切变 VIL
下载PDF
2016年初冬陕西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大梅 章丽娜 +1 位作者 王秀明 胡启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04-1413,共10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西安和安康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6年11月22日发生在陕西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中南部雷暴区位于地面冷锋后350~500 km的区域内,雷暴区3 km以...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西安和安康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6年11月22日发生在陕西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中南部雷暴区位于地面冷锋后350~500 km的区域内,雷暴区3 km以下是深厚的冷垫,同时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层,低层是绝对稳定的大气层结,这说明此次雷暴天气为高架雷暴。通过诊断饱和假相当位温、假相当位温、湿位涡和绝对涡度表明不同地区不稳定机制是不同的。西安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安康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不稳定。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降雪回波呈现出数个平行带状回波,与0~6 km风切变矢量(西西南风)平行;在条件性不稳定区域,降水回波为小尺度的块状回波。强垂直风切变表明大气斜压性强,中高层暖湿气流增强了大气的湿斜压性,从而使中高层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产生倾斜对流;中低层偏南气流输送暖平流和水汽,使得大气较为暖湿,中高层温度平流较弱,大气较干,形成位势不稳定,锋面抬升中低层暖湿大气使其饱和,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产生垂直对流。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及回波高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逆温层 强垂直风切变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一次夏季冷锋后暴雨的形成机制探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瑞萍 王秀明 +1 位作者 夏扬 周晋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60,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山西太原至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暴雨成因分析表明:(1)山西太原附近的暴雨发生在持续性层云弱降水持续6 h之后,层云中镶嵌积云并伴有弱雷电活动,暴雨区位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冷区...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山西太原至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暴雨成因分析表明:(1)山西太原附近的暴雨发生在持续性层云弱降水持续6 h之后,层云中镶嵌积云并伴有弱雷电活动,暴雨区位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冷区中,距离地面锋面120 km以上,极易漏报;(2)850 hPa东北风显著增强,低层假相当位温小的干冷空气随东北风向西南方向伸展,低层稳定层持续增厚,不稳定区位于稳定的边界层之上,强降水由高架对流造成;低层东北风和高层西南风同时增强,锋区斜压性显著增强,锋面抬升加强,锋面抬升和与500 hPa西南气流相伴的干平流使得锋区上空大气层结由近中性的绝对稳定转化为位势不稳定,锋区抬升使得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3)午后河北中西部大气层结绝对稳定,石家庄雷达监测到其附近数条平行于热成风方向的水平尺度几十千米的对流云带是由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导致的倾斜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位势不稳定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高架雷暴
下载PDF
湘西地区高架雷暴类冰雹的基本特征与关键预报因子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燕清 姚蓉 +1 位作者 张丹丹 朱国光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9-734,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5—2014年湖南省湘西州2—3月高架雷暴类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配置及环境场要素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架雷暴类冰雹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湘西早春时期的高架雷暴类冰雹南部地区多于中...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5—2014年湖南省湘西州2—3月高架雷暴类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配置及环境场要素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架雷暴类冰雹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湘西早春时期的高架雷暴类冰雹南部地区多于中北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日变化。影响高架雷暴类冰雹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槽、700hPa急流以及冷空气等。潜势预报指标包括:850hPa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2%,700hPa相对湿度大于等于60%,500hPa相对湿度小于等于48.5%;850hPa存在强的温度锋区,温差大于等于13℃/5个纬度;700hPa与500hPa的温差大于等于15℃;700hPa有风速大于等于16m·s^(-1)的西南急流,且850hPa与700hPa的垂直风切变大于等于19m·s^(-1);0℃层高度为3~4km,-20℃层高度为6~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冰雹 潜势预报 关键预报因子
下载PDF
2021年山东一次罕见区域性“雷打雪”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宁 杨学斌 杨成芳 《气象科技》 2023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雷电定位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21年11月6—7日发生在山东西北部一次极端“雷打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雷暴和降雪出现在冷锋后部150 km以外,属于冬季冷锋型高架对流。雷电维持时间和出...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雷电定位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21年11月6—7日发生在山东西北部一次极端“雷打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雷暴和降雪出现在冷锋后部150 km以外,属于冬季冷锋型高架对流。雷电维持时间和出现频数与降雪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环流形势具有下冷上暖的特点,低层为冷锋后的冷层,800 hPa附近为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暖层。西南低空急流和东北风超低空急流异常强盛,不仅提供了有利于对流产生的充足水汽,也使得深层垂直风切变达到6.7×10^(-3)s^(-1)。(3)“雷打雪”发生前,鲁西北地区上空大气具有对流不稳定,随着冷空气侵入,冷垫逐渐增厚,鲁西北上空锋面附近具有条件对称不稳定,800 hPa中尺度低涡在逆温层之上触发了对流,产生雷电。(4)通过双偏振雷达产品可以看到,雷打雪发生时,站点周围存在明显的2层回波,-10℃层高度(约为600 hPa)冰相粒子浓度较大,可能是雷电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打雪 高架雷暴 条件对称不稳定 双偏振雷达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双偏振特征分析
19
作者 袁韬 唐明晖 +3 位作者 陈伟 冯盼盼 杨湘婧 汤宇 《暴雨灾害》 2024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2023年3月22—23日南岭地区郴州发生了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降雹范围广、冰雹直径达20 mm,在高架对流中鲜见。为增强对此类冰雹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SA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双偏振雷达回波... 2023年3月22—23日南岭地区郴州发生了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降雹范围广、冰雹直径达20 mm,在高架对流中鲜见。为增强对此类冰雹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SA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地面锋线北侧冷区内,属于典型的高架雷暴,降雹落区位于地面锋面北侧140 km处,20 mm直径大冰雹由超级单体风暴造成。(2)导致郴州南部出现大冰雹的风暴可分为初生、发展跃增、降雹、减弱消亡阶段。风暴发展跃增阶段的强回波中心迅速增高且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跃增,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柱伸至0℃层以上4~5 km,上升气流强劲,有利于冰雹发展;降雹阶段强回波中心迅速降低,弱回波区(WER)消失,Z_(DR)柱高度明显下降,下降融化的冰雹表现为Z_(DR)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向着地面方向逐渐增大,K_(DP)足位置与降雹落区对应较好。(3)大冰雹的三体散射(TBSS)特征表现为根部Z_(DR)值较大,随着径向距离增加,Z_(DR)值迅速减小,相关系数(CC)明显偏低;大冰雹的旁瓣回波特征表现为低Z_(DR)、低CC,以上双偏振特征为大冰雹预警的关键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双偏振雷达 南岭 三体散射 Z_(DR)柱
下载PDF
宁波机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福浪 杨丽敏 +2 位作者 杨琦堡 朱王杰 曹文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0-42,共3页
利用宁波机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9日宁波地区发生的一次伴随人工增雨作业而产生的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高架雷暴天气,宁波处在地面冷锋后部200-300 km处,低空... 利用宁波机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9日宁波地区发生的一次伴随人工增雨作业而产生的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高架雷暴天气,宁波处在地面冷锋后部200-300 km处,低空西南暖湿急流强迫抬升是主要的触发机制。(2)虽然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等于0 J·kg^(-1),但是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超过30 m·s^(-1),为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维持和发展。探空曲线呈“上干下湿”配置,湿层厚度增加,配合上下层弱的切变辐合,较易诱发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3)雷达回波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其特征可以较好地反映降水情况,宁波机场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雷雨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达到45 dBz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强垂直风切变 列车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