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瓦斯煤渗透率动态演化模型 被引量:42
1
作者 魏建平 秦恒洁 +1 位作者 王登科 姚邦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55-1561,共7页
瓦斯排采过程中煤层渗透率会随着瓦斯压力的变化而动态变化,渗透率的动态演化主要是由有效应力改变及煤体基质收缩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裂隙平板模型,理论推导了瓦斯解吸、扩散及渗流过程中煤体渗透率的变化关系。利用表面化学... 瓦斯排采过程中煤层渗透率会随着瓦斯压力的变化而动态变化,渗透率的动态演化主要是由有效应力改变及煤体基质收缩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裂隙平板模型,理论推导了瓦斯解吸、扩散及渗流过程中煤体渗透率的变化关系。利用表面化学与有效应力理论,构建了该过程中基质收缩和有效应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下的渗透率动态演化模型。根据矿井煤层实测参数,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显示:渗透率与瓦斯压力的关系呈现一种非对称"U"字型变化规律。最后通过渗透率计算结果与实验室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两者吻合度较高,进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 动态渗透率 有效应力 基质收缩 孔隙率
下载PDF
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朗肯土压力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汪丁建 童龙云 邱岳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92-3196,共5页
传统的土压力分析仅考虑了土体饱和强度对土压力产生的贡献,忽略了基质吸力及其变化对土压力的影响。运用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和饱和土朗肯土压力公式推导了非饱和土朗肯土压力公式,结合Iverson降雨入渗解析解,推导出降雨入渗条件下非... 传统的土压力分析仅考虑了土体饱和强度对土压力产生的贡献,忽略了基质吸力及其变化对土压力的影响。运用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和饱和土朗肯土压力公式推导了非饱和土朗肯土压力公式,结合Iverson降雨入渗解析解,推导出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压力公式。该公式将降雨入渗时的非饱和土压力表示为时间和深度的函数,更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土压力值相对于传统计算结果偏大,作用点偏高;此外,随着降雨的发生、入渗和停止,主动土压力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稳定"趋势,被动土压力呈现"增大-减小-增大-稳定"趋势,该现象由降雨过程中基质吸力改变所致。由该公式获得的土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可用于挡土工程结构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有效应力 土压力 降雨入渗 基质吸力
下载PDF
基于PSO-BP网络的板形智能控制器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建昌 陈莹莹 张瑞友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4-678,共5页
为了解决传统的板形识别与控制中的识别精度低,控制速度慢等问题,将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和误差反传递(back propagation,BP)算法混合训练的PSO-BP网络引入到板形的识别与控制中.首先根据板形轧制的历史数据... 为了解决传统的板形识别与控制中的识别精度低,控制速度慢等问题,将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和误差反传递(back propagation,BP)算法混合训练的PSO-BP网络引入到板形的识别与控制中.首先根据板形轧制的历史数据,建立预测板形的神经网络,得到反映板形控制手段对板形特征参数影响的效应矩阵,同时根据理论数据建立对板形进行模式识别的神经网络.这些都是离线进行的,而且对一批板材只需训练一次神经网络,在线轧制过程中只需要根据识别网络的识别结果和效应矩阵,便可以很快的得到需要的控制量.这种方法可以简化板形控制过程,提高控制速度,最后的仿真实验进一步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形 粒子群优化 模式识别 效应矩阵 误差反传递网络
下载PDF
煤岩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 被引量:17
4
作者 艾池 栗爽 +1 位作者 李净然 白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3,154,共3页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岩储层渗透率随压力降低不断变化。在考虑有效应力、基质收缩以及滑脱效应对渗透率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开采初期,储层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大,渗透率降低;煤层气解吸,煤岩基质...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岩储层渗透率随压力降低不断变化。在考虑有效应力、基质收缩以及滑脱效应对渗透率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开采初期,储层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大,渗透率降低;煤层气解吸,煤岩基质收缩,渗透率回弹;开采后期,有效应力与基质收缩的影响逐渐减弱,滑脱效应占主导地位,渗透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率 有效应力 基质收缩 滑脱效应
下载PDF
猪肉行业供应链效率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超 谭涛 刘洪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4-58,共5页
从供应链组织化与运作能力两个方面设计供应链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供应链效率矩阵,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将经过处理的样本企业数据置入供应链效率矩阵之中加以分析,得知目前猪肉行业供应链的成员之间缺乏稳固... 从供应链组织化与运作能力两个方面设计供应链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供应链效率矩阵,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将经过处理的样本企业数据置入供应链效率矩阵之中加以分析,得知目前猪肉行业供应链的成员之间缺乏稳固的合作关系,且供应链内部信息交流很不充分,为此,加工企业应对上游农户进行垂直整合并与之结成战略联盟,并加强信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行业 供应链 效率矩阵
下载PDF
颗粒团聚对Al基SiC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流变形为影响(英文)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鹏 李付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25-1531,共7页
基于微观组织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颗粒团聚对Al基SiC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的3种增强颗粒分布的胞元模型(一个团聚现象、两个团聚现象和随机分布),分析讨论基体和增强颗粒中的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的分布规律... 基于微观组织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颗粒团聚对Al基SiC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的3种增强颗粒分布的胞元模型(一个团聚现象、两个团聚现象和随机分布),分析讨论基体和增强颗粒中的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的分布规律,以此为基础,获得3种颗粒分布模型下的SiC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和力学响应与增强颗粒的分布非常敏感,但在弹性变形阶段这种影响就相对较弱。从增强颗粒的最大主应力分布来看,颗粒团聚增加了SiC颗粒开裂的概率。从基体的静水应力分布来看,颗粒团聚将促进早期的界面脱粘和在韧性基体中形成微空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团聚 SiC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变形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增强颗粒 应力分布 effective stress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particle distribution mechanical response elastic deformation maximum principal 团聚现象 流变行为 颗粒分布 three 有限元分析模型 results
原文传递
QuEChERS-SPE快速样品制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中双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胜利 钟国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5-330,共6页
建立QuEChERS-固相萃取(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solid phase extraction,QuEChERSSPE)样品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婴幼儿配方奶中8种双酚类化合物残留的方法。样品中的双酚类化合物残留经乙腈提取,QuEChERS-... 建立QuEChERS-固相萃取(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solid phase extraction,QuEChERSSPE)样品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婴幼儿配方奶中8种双酚类化合物残留的方法。样品中的双酚类化合物残留经乙腈提取,QuEChERS-SPE净化样品,基质匹配标准校正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样品经净化和校正后8种双酚类化合物的基质因子为0.80~1.20;在线性范围内,8种双酚类化合物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回收率为50.2%~116%(n=6),相对标准偏差为0.5%~14%(n=6),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固体奶粉为0.017~0.78μg/kg及0.055~2.6μg/kg,液体奶为0.001 1~0.055μg/L及0.003 5~0.18μg/L。采用本方法对中国和加拿大市场购买的婴幼儿配方奶进行检测,根据测定的含量和婴幼儿每天摄入奶量,可分别计算出婴幼儿可能最多摄入双酚A、双酚S、双酚F的量分别为0.065、0.050、0.005 9μg/(kg·d),但均未超过欧洲食品安全协会对双酚类化合物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限量的规定(4μg/(k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类化合物 QUECHERS 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基质因子 婴幼儿配方奶
下载PDF
大失谐情况下的V-型三能级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许雪梅 刘碧兰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1-305,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一个V-型三能级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在原子与场大失谐情况下,处于基态能级可绝热消除,即此模型可化为非简并Raman耦合模型;进而提出了其改进型有效哈密顿量;最后得到了简并Raman耦合模型的有效哈密顿量,并借助于矩阵... 本文研究了一个V-型三能级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在原子与场大失谐情况下,处于基态能级可绝热消除,即此模型可化为非简并Raman耦合模型;进而提出了其改进型有效哈密顿量;最后得到了简并Raman耦合模型的有效哈密顿量,并借助于矩阵求出了任意时刻波函数的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失谐 Raman耦合模型 有效哈密顿量 量子光学
下载PDF
QuEChERS前处理结合HPLC-MS/MS同时测定原料乳中30种兽药残留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婧妍 韩波 +1 位作者 安乐 张瑞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6-185,共10页
建立快速、简便、低价、有效、稳定、安全(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QuEChERS)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同时测定原料乳中β-激动剂、喹诺酮和磺胺类30种兽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溶液和乙二... 建立快速、简便、低价、有效、稳定、安全(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QuEChERS)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同时测定原料乳中β-激动剂、喹诺酮和磺胺类30种兽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溶液和乙二胺四乙酸-Mcllvaine缓冲液提取,盐析后的乙腈相用十八烷基硅烷和N-丙基乙二胺净化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在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测定。30种兽药在0.5μg/kg~100.0μg/k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0μg/kg~1.21μg/kg和0.28μg/kg~4.05μg/kg。在5.0、10.0、20.0μg/kg加标水平时,回收率为71.1%~94.8%,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2.2%。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原料乳中β-激动剂、喹诺酮和磺胺类兽药残留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残留 原料乳 QuEChERS提取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基质效应
下载PDF
樊庄区块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庆忠 汤达祯 +3 位作者 左银卿 陶树 张利文 耿昀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5-92,共8页
为了查明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产能的耦合关系,在揭示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机理,推导渗透率计算方法基础上,结合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煤层气井开发实际,反演了不同开发井区、不同产能类型井开发过... 为了查明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产能的耦合关系,在揭示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机理,推导渗透率计算方法基础上,结合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煤层气井开发实际,反演了不同开发井区、不同产能类型井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建立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可以有效反演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渗透率动态变化。开发过程中煤储层动态渗透率伤害率受应力敏感和基质收缩效应共同制约,与储层压力、含气量和原始渗透率关系密切。煤储层渗透性和产气能力的协同良性发展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缓慢连续的排采、适中的高储层压力、高含气量和较高的原始渗透率是保证储层后期渗透率出现反弹现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发 樊庄区块 渗透率伤害率 有效应力 基质收缩
下载PDF
梯形截面脊波导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尹锐 杨建义 王明华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494-1498,共5页
提出了用有效折射率法结合转移矩阵理论对梯形截面脊波导进行数值分析的新方法。对梯形截面脊波导中模式传播常数和模式间耦合系数的分析表明 ,梯形截面脊波导与稍宽的矩形截面脊波导行为相同。这一结论有利于简化梯形截面脊波导的设计 。
关键词 有效折射率 脊型光波导 转移矩阵 梯形截面
原文传递
An interval effective independence method for optimal sensor placement based on non-probabilistic approach 被引量:6
12
作者 YANG Chen LU ZiXi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86-198,共13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rval effective independence method for optimal sensor placement, which contains uncertain structural information. To overcome the lack of insufficient statistic description of uncertain para...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rval effective independence method for optimal sensor placement, which contains uncertain structural information. To overcome the lack of insufficient statistic description of uncertain parameters, this paper treats uncertainties as non-probability intervals. Based on the iterative process of classical effective independence method, the proposed study considers the eliminating steps with uncertain cases. Therefore, this method with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 is extended to interval numbers, which could conform to actual engineering. As long as we know the bounds of uncertainties, the interval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 could be obtained conveniently by interval analysis technology. Moreover, due to the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interval relationship, the possibilities of eliminating candidate sensors in each iterative process and the final layout of sensor placement are both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two numerical examples, including a five-storey shear structure and a truss structure are proposed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Compared with Monte Carlo simulation, both of them can indicate the veracity of the interval effective independenc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al sensor placement interval effective independence method non-probabilistic approach interval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 interval possibility
原文传递
樊庄区块煤层气排采数据分析与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亚西 杨延辉 +3 位作者 刘大锰 姚艳斌 张航 闫涛滔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煤储层渗透率变化,从煤储层渗透率控制机理出发,以物质平衡原理为基础,分别建立有效应力、基质收缩、气体滑脱3种地质效应的渗透率变化数学模型,推导得到了基于排采数据求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计算方法。以沁水盆地南... 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煤储层渗透率变化,从煤储层渗透率控制机理出发,以物质平衡原理为基础,分别建立有效应力、基质收缩、气体滑脱3种地质效应的渗透率变化数学模型,推导得到了基于排采数据求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计算方法。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的4口煤层气井为例进行计算,研究了不同地质效应影响下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生产阶段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压降幅度与有效应力或基质收缩导致的渗透率变化率呈正相关;对于低压低渗煤层气藏,滑脱效应不容忽视;生产初期,煤储层渗透率受3种地质效应综合控制,当储层压力降低到2 MPa以下时,滑脱效应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渗透率 有效应力 基质收缩 滑脱效应 排采数据
下载PDF
含双周期裂纹群弹性板的弱化问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庚荪 袁建新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37-50,共14页
应用隔离分析与叠加原理,研究了沿一个方向共线的双周期裂纹群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近似解法,将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及裂纹表面间断位移用解析或半解析的式子直接表达出来,进而求出双周期裂纹板的有效弹模及柔度矩阵,算法简... 应用隔离分析与叠加原理,研究了沿一个方向共线的双周期裂纹群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近似解法,将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及裂纹表面间断位移用解析或半解析的式子直接表达出来,进而求出双周期裂纹板的有效弹模及柔度矩阵,算法简单,结果精确,是一种处理双周期裂纹群问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周期裂纹 弹性板 应力强度因子 间断位移 有效弹模 柔度矩阵
下载PDF
板带轧制断面形状控制的矩阵模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宏民 单修迎 贾春玉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5-17,22,共4页
为了提高带钢断面形状的控制精度,提出一种新的带钢断面形状在线控制矩阵模型。采用1次、2次、3次和4次曲线精确描述带钢断面形状,根据影响函数法的原理,给出断面形状控制影响矩阵的概念,并建立断面形状控制方程。以机理模拟数据为基础... 为了提高带钢断面形状的控制精度,提出一种新的带钢断面形状在线控制矩阵模型。采用1次、2次、3次和4次曲线精确描述带钢断面形状,根据影响函数法的原理,给出断面形状控制影响矩阵的概念,并建立断面形状控制方程。以机理模拟数据为基础,对断面形状控制的矩阵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控制效果良好,适合现代轧机带钢断面形状高精度控制,为带钢断面形状在线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钢断面形状 在线控制 影响矩阵 控制矩阵
下载PDF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动液面控制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杜新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3-96,共4页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层渗透率主要受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和Klinkenberg效应的影响,基于有效应力正效应和煤基质收缩负效应建立了排采过程中渗透率的动态变化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求解,得出了孔隙压力临界点,结果表明,该值与弹...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层渗透率主要受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和Klinkenberg效应的影响,基于有效应力正效应和煤基质收缩负效应建立了排采过程中渗透率的动态变化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求解,得出了孔隙压力临界点,结果表明,该值与弹性模量成正比,与泊松比的倒数成反比。结合煤层气井排采的实际情况,推导出了动液面极值,该值反映了产气量增加时动液面的理论位置,解决了排采过程中动液面的控制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排采 有效应力 煤基质收缩 渗透率 动液面
下载PDF
Hydr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as transport amidst uncertainty for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 detect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Wenfeng Li Chelsea W.Neil +3 位作者 J William Carey Meng Meng Luke P.Frash Philip H.Stauffer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2019-2032,共14页
Given the challenge of definitively discriminating between chemical and nuclear explosions using seismic methods alone,surface detection of signature noble gas radioisotopes is considered a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of ... Given the challenge of definitively discriminating between chemical and nuclear explosions using seismic methods alone,surface detection of signature noble gas radioisotopes is considered a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of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UNEs).However,the migration of signature radionuclide gases between the nuclear cavity and surface is not well understood because complex processes are involved,including the generation of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s,reactivation of natural fractures and faults,and thermo-hydro-mechanical-chemical(THMC)coupling of radionuclide gas transport in the subsurface.In this study,we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hydro-mechanical(HM)coupling among gas flow,stress states,rock deformation,and rock damage using a unique multi-physics triaxial direct shear rock testing system.The testing system also features redundant gas pressure and flow rate measurements,well suited for parameter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Using porous tuff and tight granite samples that are relevant to historic UNE tests,we measured the Biot effective stress coefficient,rock matrix gas permeability,and fracture gas permeability at a range of pore pressure and stress conditions.The Biot effective stress coefficient varies from 0.69 to 1 for the tuff,whose porosity averages 35.3%±0.7%,while this coefficient varies from 0.51 to 0.78 for the tight granite(porosity<1%,perhaps an underestimate).Matrix gas permeability is strongly correlated to effective stress for the granite,but not for the porous tuff.Our experiments reveal the following key engineering implications on transport of radionuclide gases post a UNE event:(1)The porous tuff shows apparent fracture dilation or compression upon stress changes,which does not necessarily change the gas permeability;(2)The granite fracture permeability shows strong stress sensitivity and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hear displacement;and(3)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among stress states,rock damage,and gas flow appears to be stronger in tight granite than in porous tu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Radionuclide transport Biot effective stress coefficient Fracture permeability matrix permeability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钼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奇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1年第5期32-36,共5页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钼的方法。采用草酸–草酸铵缓冲液浸提土壤样品,浸提液静置10~14 h,用5%硝酸溶液对上清液进行稀释,以^(103)Rh为内标补偿基体效应和仪器信号漂移,在氦气碰撞模式下进行测定。钼的质量浓度在0~...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钼的方法。采用草酸–草酸铵缓冲液浸提土壤样品,浸提液静置10~14 h,用5%硝酸溶液对上清液进行稀释,以^(103)Rh为内标补偿基体效应和仪器信号漂移,在氦气碰撞模式下进行测定。钼的质量浓度在0~100μg/L范围内与质谱信号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方法检出限为1.12μ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9%~1.38%(n=7),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4%~104%。按所建方法对标准样品NSA–1,NSA–3进行测定,测定值与标示值基本一致,相对偏差均不大于11.76%。该方法灵敏,准确,稳定,适用于土壤中有效钼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土壤 有效钼 基体效应
下载PDF
天然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新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灿 许发年 卢文涛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3年第19期3-6,共4页
天然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离不开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快速进步,由于天然裂缝性油藏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 天然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离不开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快速进步,由于天然裂缝性油藏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此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任意一点都存在有基质和裂缝两种介质,基质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成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都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基质和裂缝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某种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质的渗透率进行综合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平均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以及宽度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计算。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比较强,同时由于该模型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模型的传导率只会影响其中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传导率 等效介质 基质
下载PDF
基于显著区域的行人检测算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晓 陈军 +1 位作者 方稳华 梁超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0-523,共4页
针对经典行人检测算法(HOG+SVM algorithm)因滑动窗口滑动次数过多引起的计算量过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显著区域的行人检测算法。把提取的显著度和原图结合得出有效图,实现由整张图像行人检测到局部有效图行人检测的转变;用贝叶斯准则将... 针对经典行人检测算法(HOG+SVM algorithm)因滑动窗口滑动次数过多引起的计算量过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显著区域的行人检测算法。把提取的显著度和原图结合得出有效图,实现由整张图像行人检测到局部有效图行人检测的转变;用贝叶斯准则将有效区域和基于协方差的行人检测有机结合,达到在降低计算量的同时提高检测准确率的效果。在公开数据集INRIA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降低了计算量,明显改善了误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检测 显著区域 有效区域 协方差矩阵 贝叶斯准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