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策略选择 被引量:189
1
作者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共12页
乡村振兴战略正以蓬勃之势在国内广泛推行,探索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从赋能理论切入,侧重于乡村技术赋能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和挖掘乡村技术赋能背后的运作机理,从而助推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目标。尽管现阶... 乡村振兴战略正以蓬勃之势在国内广泛推行,探索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从赋能理论切入,侧重于乡村技术赋能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和挖掘乡村技术赋能背后的运作机理,从而助推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目标。尽管现阶段技术在对乡村赋能时也面临个人技术赋能层面的观念困境与文化困境、组织技术赋能层面的参与困境与组织困境,以及社区技术赋能层面的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为促进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未来可以从个人技术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组织技术赋能层面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技术赋能层面完善制度结构体系,以此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赋能 技术治理 赋能理论 乡村振兴 有效治理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点 被引量:67
2
作者 夏柱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30,共9页
农村集体经济构成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之一,其隐含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农村市场化基础上的“内生发展”理论。在资源下乡、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这一理论不再契合经验事实。从总体状况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竞争性产业经济转... 农村集体经济构成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之一,其隐含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农村市场化基础上的“内生发展”理论。在资源下乡、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这一理论不再契合经验事实。从总体状况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竞争性产业经济转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非竞争性“地租经济”阶段,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困境,难以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人为扭转。在考核压力下,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既不允许村集体简单地回到“产业经济”,又要回应上级考核要求,于是诞生了形形色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其本质是地方财政资源转化为村集体“经营性”利润、利息及租金收入,这是短期政绩导向的。结合对中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政策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村社集体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把下乡资源转化为集体经济收入,而是总结成熟经验,利用下乡资源促进村级有效治理,提高村集体“统”的能力,以保持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和农村的稳定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集体经济发展 地租经济 内生发展 有效治理
下载PDF
面向共治格局的法治形态及其展开 被引量:64
3
作者 杜辉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39,共19页
构建政府、市场和社群共治的治理秩序,是法治中国战略下有关治理结构的重要命题。共治格局将给法治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引发法权关系及其法理的结构性调整,挑战程式主义法治观的动态适应性,加剧治理的实用主义取向与法治的形式理性之间的... 构建政府、市场和社群共治的治理秩序,是法治中国战略下有关治理结构的重要命题。共治格局将给法治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引发法权关系及其法理的结构性调整,挑战程式主义法治观的动态适应性,加剧治理的实用主义取向与法治的形式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为此,有必要塑造与共治格局相匹配的法治形态。面向共治格局的法治形态,在本体论上,需立足于治理结构之更新、机制之整合,强调依法治理与有效治理双重规范性的统一;在基本架构上,需着眼于开放的规范结构、互嵌的治理组织、交涉平衡的共治程序、面向任务和过程的工具四个维度的建设。面向共治格局的法治形态的展开,应从发展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功能、建立法治秩序与治理秩序的新型协调关系、塑造“政府社会市场”三强结构、根据治理改革的实践逻辑确立法律建制重心四个维度加以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治秩序 法治形态 依法治理 有效治理
原文传递
赋能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实现方式——以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例 被引量:58
4
作者 何得桂 武雪雁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44,共11页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赋能型治理”,即通过深入挖掘、灵活应用治理资源,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内在活力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赋能型治...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赋能型治理”,即通过深入挖掘、灵活应用治理资源,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内在活力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赋能型治理将重要治理要素赋能相应治理主体,以党建引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合力;以载体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建构;以技术运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整体效能;以治理革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效运转,从而有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赋能型治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技术治理,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能型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创新 治理有效
原文传递
智能文明与全过程民主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命题 被引量:58
5
作者 高奇琦 杜欢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35,共11页
更高程度的民主以更先进的科技文明作为基础,这由民主自身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共同决定。从比较视野来看,工业文明条件下诞生的代议制民主在信息文明和智能文明的条件下,同样需要协商民主等更多的民主形式和程序来弥补其全... 更高程度的民主以更先进的科技文明作为基础,这由民主自身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共同决定。从比较视野来看,工业文明条件下诞生的代议制民主在信息文明和智能文明的条件下,同样需要协商民主等更多的民主形式和程序来弥补其全面性的不足。全过程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制度特征,同时也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本质要求。从理论逻辑来看,全过程民主具有"全局性""全程性"和"全民性"的基本特点,并且最终体现为中国式民主相对于西方民主的制度优势。智能文明的发展可以为全过程民主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坚实的技术支撑,这就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命题。在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全过程民主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并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案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民主 智能文明 人民民主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下载PDF
用体育的力量,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来自广西乡村振兴的体育实践 被引量:57
6
作者 钟秉枢 张建会 刘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31,共11页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的体育实践,解决着亲情乡情缺失、熟人社会消失问题,解决着乡村组织虚化、乡村自治缺失问题,有效改变着中国改革和现代社会转型带来的乡村文化基础断裂和乡村自治体系...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的体育实践,解决着亲情乡情缺失、熟人社会消失问题,解决着乡村组织虚化、乡村自治缺失问题,有效改变着中国改革和现代社会转型带来的乡村文化基础断裂和乡村自治体系的失序,化解了现代社会的冷漠与疏离,重构了农村社会的新秩序,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生动而丰富的乡村文化建设、社区秩序重构图景,为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体育实践 文明乡风 治理有效
原文传递
找回村落共同体: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来自豫鲁两省的经验观察 被引量:54
7
作者 吕方 苏海 梅琳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118,共6页
乡村社区公共财力对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维系和乡村治理风貌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从一个历史的长时段视角来看,中国传统社会乡村基础秩序的维系,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运转都是建立在对社区公共财力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基础之上。改革以来... 乡村社区公共财力对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维系和乡村治理风貌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从一个历史的长时段视角来看,中国传统社会乡村基础秩序的维系,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运转都是建立在对社区公共财力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基础之上。改革以来,中国乡村经营形态重回“家户经济”的传统,但以乡村集体经济为表征的乡村社区公共财力建设并没有形成稳定的保障机制,导致乡村社区公共事务运行困难、社区凝聚力弱化,基层社会出现较为普遍的“涣散”景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农村政策中,突出强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各地涌现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从学理层面来看,找回集体经济的“潮流”,折射出新时期国家通过夯实乡村社区公共财力,重塑乡村社会秩序与文化,增进乡村社区凝聚力,进而促进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尝试与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社区公共财力 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 被引量:52
8
作者 胡红霞 包雯娟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0期24-32,共9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从中国乡村发展的历程和现实来看,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所在。鉴于此,文章以国内外研究动态回应中国乡村治理发展与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qu...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从中国乡村发展的历程和现实来看,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所在。鉴于此,文章以国内外研究动态回应中国乡村治理发展与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有效"逻辑体系与分析框架。同时,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若干新问题、新挑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治理问题能力、治理判断能力、治理选择能力及治理行动能力。长远来看,积极回应村民新要求新期待、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协调好乡村振兴中的几对关系是推进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 管理民主 制度重构
下载PDF
风险沟通的管理视角 被引量:46
9
作者 唐钧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39,共7页
在风险社会,风险沟通对于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功能日益显著。管理视角的风险沟通侧重于强调制度安排、导向规划、流程设计和绩效评估。风险沟通的运行机制,在理念层面可通过沟通成本来调节沟通量;制度层面可通过沟通导向来设置沟通边界;技... 在风险社会,风险沟通对于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功能日益显著。管理视角的风险沟通侧重于强调制度安排、导向规划、流程设计和绩效评估。风险沟通的运行机制,在理念层面可通过沟通成本来调节沟通量;制度层面可通过沟通导向来设置沟通边界;技术层面可通过沟通的信息管理来把控有效信息。通过管理视角风险沟通实现风险的有效治理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和逐步达成风险沟通提升公众应对风险的信心这一总体战略目标;二是综合应用信息先导、社会联动、管理务实等策略,改进风险沟通的实效;三是通过个体、社会和管理层面的联动,全面创新风险沟通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沟通 风险传递 公众理性 公信力 有效治理
原文传递
大学治理中的程序正义 被引量:41
10
作者 周湖勇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共11页
大学治理必是依法治理,而法治的核心是程序之治,因而大学治理必是程序之治,大学治理行为应体现程序公开、程序参与、程序理性、程序自洽等程序正义的理念和原则。大学要实现有效治理,须根据程序正义的原则,制定和修改大学章程及规章制... 大学治理必是依法治理,而法治的核心是程序之治,因而大学治理必是程序之治,大学治理行为应体现程序公开、程序参与、程序理性、程序自洽等程序正义的理念和原则。大学要实现有效治理,须根据程序正义的原则,制定和修改大学章程及规章制度以规范大学权力,使其按照学术规律运行,并保障各相关利益群体的权益,从而促进大学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有效治理 程序正义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被引量:39
11
作者 林星 吴春梅 黄祖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6-103,共8页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目标是实现治理有效,并从经济效能、政治效能、服务效能、社会效...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目标是实现治理有效,并从经济效能、政治效能、服务效能、社会效能4个层面评价治理有效的内涵。基于合作治理理论,应遵循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方式复合性、治理价值人民性的基本原则,以正确处理三治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契约合作、社会资本培育、制度预设、行动建构、价值整合、价值认同等具体路径,以正确处理三治各自内部组成部分的关系。通过优化“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总体结构与子结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结合 乡村治理体系 治理有效 合作治理理论
下载PDF
组织能力、合作网络和制度环境: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潮 张雪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0-99,共10页
伴随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推动,社区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是,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却良莠不齐。那么,影响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伴随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推动,社区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是,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却良莠不齐。那么,影响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文章构建了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的理论解释框架,认为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包括公共服务、公民参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由7个指标构成;而影响因素包括组织能力、组织间网络、地方制度环境三个维度,由11个指标构成。最后,文章指出,大数据研究方法将对该主题的突破性研究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非营利组织 组织能力 合作网络 制度环境 治理有效性
原文传递
情感治理何以成为乡村社区治理的新转向——基于“治理有效”的解释 被引量:31
13
作者 陈桂生 吴合庆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8,M0006,共14页
技术赋能与制度赋权不断增进当前乡村社区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的融合。从刚性治理到柔性治理、从乡情涣散到情感回归、从负面情绪到情感重塑、从治理乏力到“治理有效”的演进维度,乡村社区情感治理在范式、内容、工具、效果等治理新转向... 技术赋能与制度赋权不断增进当前乡村社区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的融合。从刚性治理到柔性治理、从乡情涣散到情感回归、从负面情绪到情感重塑、从治理乏力到“治理有效”的演进维度,乡村社区情感治理在范式、内容、工具、效果等治理新转向,持续凸显乡村社区治理的转型价值。在运行逻辑上,情感治理与技术治理、制度治理功能互补,协同提升乡村社区治理效能。从治理理念、行为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层面,解构了乡村社区情感治理的运行机理及其行动逻辑。对于价值脱嵌、结构离散与集体行动困境等乡村社区情感治理问题,可以分别用乡情价值回归、党建引领乡村情感治理行动网络、乡村情感柔性治理机制重塑等政策工具予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社区治理 情感治理 “治理有效” 技术赋能 制度赋权 技术治理 制度治理
下载PDF
大学教育评价中的过度量化:表现、困境及治理 被引量:35
14
作者 高江勇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1-67,共7页
受实证主义和技术理性思潮影响,追求评价标准精确化,教育成果可计量化、评价结果排名化的量化评价模式成为当前大学内外部教育评价实践的主流。让数据说话,强调效率和产出导向,奉行奖优罚劣,达到质量问责和绩效考核的目的。在追求量化... 受实证主义和技术理性思潮影响,追求评价标准精确化,教育成果可计量化、评价结果排名化的量化评价模式成为当前大学内外部教育评价实践的主流。让数据说话,强调效率和产出导向,奉行奖优罚劣,达到质量问责和绩效考核的目的。在追求量化极致表达的评价制度规训下,被评价者的成功学定义改写为"多产"和"快产",由此,大学也难免陷入到"有数量缺质量,重论文轻育人"的发展困境。治理当下大学教育评价的过度量化问题,需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回归初心,在教育评价的价值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上做出反思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过度量化 发展困境 有效治理
原文传递
村民自治实践创新30年:有效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金海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77,128,共12页
自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30多年来,村民自治在四个民主和自治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村民自治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对村民自治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村民自治实践... 自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30多年来,村民自治在四个民主和自治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村民自治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对村民自治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村民自治实践机制方面。正因如此,村民自治不能仅限于自治实践,应扩展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之中。从有效治理角度审视30多年来的村民自治创新实践特别是运行机制创新,成绩斐然,在保障性、表达性、决策性、制约性、协调性和协同性机制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但一些机制有待发展和建设,一些机制如动力性机制非常缺乏。在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研究方面虽然有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整体来看仍然局限于治理的某个方面,主要是实践创新的经验总结,且主要以村民自治有效实现为目标。为此,我们既要继续关注现实中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也要从国家治理和有效治理角度继续探讨村民自治实践创新及实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实践创新 有效治理 运行机制
原文传递
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陈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艺术振兴乡村近年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艺术乡建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艺术乡建大量存在只注重物理空间建设或艺术家留下"好看"的作品,对农村综合发展收效甚微。艺术有助于实现有效治理还没有被广泛认识。艺... 艺术振兴乡村近年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艺术乡建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艺术乡建大量存在只注重物理空间建设或艺术家留下"好看"的作品,对农村综合发展收效甚微。艺术有助于实现有效治理还没有被广泛认识。艺术之于乡村建设缺乏系统化考量。有的地方尽管艺术介入了乡村建设,但与村民没有产生实际联系,不按乡村实际情况进行艺术和文化的输入,没有激发起农民的自觉,结果注定是"人走茶凉"。艺术需要介入乡村建设,需深度探讨艺术的社会价值与乡建策略,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提升乡风文明,总体上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艺术 内生动力 有效治理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27
17
作者 雷若欣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71,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依据实施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产业兴旺为根本、以生态宜居为基础、以乡风文明为关键、以治理有效为保障、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促进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依据实施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产业兴旺为根本、以生态宜居为基础、以乡风文明为关键、以治理有效为保障、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维。寻找合适路径,落实五大要求,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的,从而促进国家全面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下载PDF
村民自治研究40年:理论视角与发展趋向 被引量:27
18
作者 慕良泽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1,共10页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三大创造之一,村民自治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效,吸引学者展开了广泛研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战略中,面向乡村"治理有效",本文基于跨学科、多领域、多...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三大创造之一,村民自治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效,吸引学者展开了广泛研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战略中,面向乡村"治理有效",本文基于跨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研究,选取自主、自治、民主、治理四个视角对村民自治40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实践创新、理论更新和各方争议的村民自治,其内涵可进一步概括、提升为:村民自治即是乡村社会基于自治传统,在自主的条件下,以民主为保障,达到善治。在部署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治理有效"的村民自治,是村民自治实践创新的要求,是村民自治理论研究的归宿,又是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和理论提升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研究 乡村振兴 治理有效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结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变革路径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衡 眭依凡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6,共6页
内部治理结构对一流大学建设关系重大,结构调整需回应变革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变革思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结构变革,需尊重大学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服务有效治理、兼顾开放谐变;体系架构,需协调好校内纵横向权力关系,体现"... 内部治理结构对一流大学建设关系重大,结构调整需回应变革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变革思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结构变革,需尊重大学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服务有效治理、兼顾开放谐变;体系架构,需协调好校内纵横向权力关系,体现"多元共治",处理好组织权力和个体权利关系;变革路径,应体现规划逻辑和演化逻辑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治理结构 嵌入性 有效治理
原文传递
警察权“强”“弱”之辨:结构失衡与有效治理 被引量:25
20
作者 蒋勇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178,共17页
我国警察权的实践呈现出强弱两极化的面相:一方面,警察强制措施的无序、警政模式革新中的权能混乱以及联合执法中的任务宽泛反映了我国警察权力自主性的过分彰显;另一方面,社会效果涵摄下的涉警信访与舆情归责又使得警察个体的决断权呈... 我国警察权的实践呈现出强弱两极化的面相:一方面,警察强制措施的无序、警政模式革新中的权能混乱以及联合执法中的任务宽泛反映了我国警察权力自主性的过分彰显;另一方面,社会效果涵摄下的涉警信访与舆情归责又使得警察个体的决断权呈现弱化趋势。这种强弱两极化的悖论反映了我国警察权在控制主体、控制对象以及控制手段上的结构性失衡。警察权的强弱平衡应当回归真实的警务过程,形成不同维度的主体互动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摒弃科层主导型的法治路径,迈向结构平衡的警察法治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权 结构失衡 警务过程 有效治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