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1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STEM教育创新引领教育未来——美国《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报告的解读与启示 被引量:88
1
作者 金慧 胡盈滢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7年第1期17-25,共9页
在21世纪复杂世界中维持竞争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将STEM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发布了各类STEM教育相关政策,旨在让所有学生获得优质的STEM教育。2016年9月,美国研究所与美国教育部联合发布了《STE... 在21世纪复杂世界中维持竞争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将STEM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发布了各类STEM教育相关政策,旨在让所有学生获得优质的STEM教育。2016年9月,美国研究所与美国教育部联合发布了《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STEM 2026: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该报告旨在促进STEM教育公平以及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优质STEM教育的学习体验,对实践社区、活动设计、教育经验、学习空间、学习测量、社会文化环境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愿景规划,指出了STEM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缺乏早期教育研究等。为此,在梳理美国STEM教育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充分提炼了该报告中美国STEM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挑战策略,以期对我国STEM教育战略有所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教育公平 学习体验 创新愿景 创客教育 创客空间
下载PDF
论教育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63
2
作者 田晓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8,共8页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间观念。教育研究亟须通过树立空间观念来实现空间转向,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中让空间成为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向度和表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教育研究 空间观念
原文传递
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 被引量:53
3
作者 王岗 朱佳斌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2-295,312,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传统武术流失日益严重的现实环境下,探讨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要突破传统武术的传承危机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三位一...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传统武术流失日益严重的现实环境下,探讨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要突破传统武术的传承危机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原则。首先明确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通过国家立法保护的形式实现对传承人的名誉认可及经济补助,同时又要将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结合起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武馆校中实现传统武术的教育传承,最后还应该拓展保护的范围,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进行保护,达到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传承 保护 教育传承 文化空间 实施路径
下载PDF
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基于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视角 被引量:31
4
作者 陈炜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0-159,共10页
时代变革导致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同样需要关注空间。教育空间因其教育性而具有独特性。教育空间是物质空间(自然地理和人造环境)和人的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特定空间,既包含作为互动场景的物质区域,也是教... 时代变革导致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同样需要关注空间。教育空间因其教育性而具有独特性。教育空间是物质空间(自然地理和人造环境)和人的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特定空间,既包含作为互动场景的物质区域,也是教育活动与物质区域相互结合运作的结果。教育空间具有地理、社会、文化等属性,构成彰显教育空间物质性的地理形态、教育空间关系性的社会形态以及教育空间精神性的文化形态。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可以让我们看到教育被时间性长期遮蔽的空间性存在,需要拓展教育研究的新视域,挖掘社会空间理论的新资源,探寻教育研究方法和路径上历史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新的研究范式,从而创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空间发展模式与文明样态,使之内含于教育空间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教育空间 学校教育 教育研究
原文传递
论智慧教育的空间逻辑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丙利 胡钦晓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7,共8页
智慧教育塑造了新的教育形态、教育结构和教育关系,呈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空间生产理论强调基于空间逻辑分析自然与社会的发展,为我们超越时间的单一向度窠臼,从更广阔和更具生产性的空间向度理解和推进智慧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 智慧教育塑造了新的教育形态、教育结构和教育关系,呈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空间生产理论强调基于空间逻辑分析自然与社会的发展,为我们超越时间的单一向度窠臼,从更广阔和更具生产性的空间向度理解和推进智慧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空间逻辑来看,智慧教育在空间形态上包括为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性和实体性支撑的物质空间,由信息技术创设并通过符号媒介构建的精神空间,以及为学生创建问题解决、经验再造、智慧生成场景的实践空间;三类空间通过物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和人的生产,最终指向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和智慧社会的实现。智慧教育的空间生产应当遵循如下路径:按照主体性和差异性原则谋划空间设计,满足不同主体的多元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学生的智慧生成;注重空间交往的纵深度和流动性,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道德上的全面发展,提升其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交往能力;倡导智慧教育空间生产的正义性,确保不同区域学校、师生对于智慧教育的享有权、平等权和自主权;实现主体性和总体性相结合的空间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智慧的升华,促进智慧教育与智慧社会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育 空间 教育空间 空间逻辑 空间生产
下载PDF
儿童美好生活与教育空间的重构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旭东 王稳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102,共8页
教育空间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它致力于儿童生命的健全和获致美好生活之能力的发展。受现代性的影响,教育空间在工具性色彩鲜明的实践中逐渐发生了形变,一定程度上使得儿童的成长出现了异化。体现为历史决定论覆盖了空间思维... 教育空间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它致力于儿童生命的健全和获致美好生活之能力的发展。受现代性的影响,教育空间在工具性色彩鲜明的实践中逐渐发生了形变,一定程度上使得儿童的成长出现了异化。体现为历史决定论覆盖了空间思维,儿童的教育空间被既定化;制度化由外而内的"压榨",儿童的教育空间被独立化;教育实践者自内而外的"窄化",儿童的教育空间被技术化。为了消解此异化,需要激活儿童的天性以重构教育空间,回归生活的关系本质以丰富教育空间,关注实践变革以彰显教育的学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美好生活 教育空间
下载PDF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其模型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立群 池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571-573,共3页
指出了现代教学观下教学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要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给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总结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立体化教学资源模... 指出了现代教学观下教学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要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给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总结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该模型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3个子系统,是一个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的三维立体化教学系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可以满足教与学的互动性、资源的多样性及教学评价的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空间 立体化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
下载PDF
论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谦舵 潘玉君 +2 位作者 伊继东 孙俊 姚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28,共7页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空间 空间塑造 空间生产 “空间的生产”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下载PDF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空间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徐启豪 王雪梅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44,共7页
该研究基于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改现状,依据教育生态学和空间理论,以大学英语课程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系统深入探究微观层面的大学英语教学空间、中观层面的学校外语教育空间和宏观层面的社会外语教育空间,统整课程发展的各空间及其关系,建... 该研究基于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改现状,依据教育生态学和空间理论,以大学英语课程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系统深入探究微观层面的大学英语教学空间、中观层面的学校外语教育空间和宏观层面的社会外语教育空间,统整课程发展的各空间及其关系,建构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空间,消解生态失衡现象,实现有效教学,以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既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为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空间 大学英语 课程空间
原文传递
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评述与本土反思 被引量:20
10
作者 袁振杰 陈晓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38-1945,共8页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两大视角,总结和归纳当前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内容。教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发展迅猛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但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发展尚处于以西方为主导的阶段,强势的西方话语体系还未充分涉及和理解非西方国家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当前是非西方国家建构自身教育地理学理论特色,并与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对话的重要机遇和窗口。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群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也进一步塑造了教育空间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总之,加深教育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增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中西对话,构建中国化的教育地理学研究体系,使教育空间成为考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视角,是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地理学 政治经济视角 社会文化视角 教育空间 本土反思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18
11
作者 黄一帆 周福盛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4,共9页
空间不仅具有盛载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功能,更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备相应的空间观念。从空间的视角反思学校育人面临的困境,发现其存在教育生态空间区隔、学校物质空间虚化、教师自主空间局限和学生... 空间不仅具有盛载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功能,更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备相应的空间观念。从空间的视角反思学校育人面临的困境,发现其存在教育生态空间区隔、学校物质空间虚化、教师自主空间局限和学生发展空间被挤占等问题。新时代“双减”改革直指上述困境,以期将教育生态空间从“自我区隔”转向“协同开放”;学校物质空间从“或有或无”转向“可感可知”;教师自主空间从“被动压制”转向“主动发展”;学生发展空间从“刚性约束”转向“韧性培养”。通过构建多维一体的教育生态空间、营造学校和谐平等的文化空间、落实教师赋权增能的自由空间以及健全学生发展的生命空间,实现学校育人的空间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空间 “双减” 空间转向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国外教育地理研究回顾与借鉴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颖 孙亚玲 孙俊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55,共12页
教育地理研究作为地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中叶,早期教育地理研究主要是借助地理学的视角和工具解决教育的空间问题,包括教育规划、教育土地利用、学校选择以及与居住地相关的教育机会和结果差异等;1990年代以来的教育地... 教育地理研究作为地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中叶,早期教育地理研究主要是借助地理学的视角和工具解决教育的空间问题,包括教育规划、教育土地利用、学校选择以及与居住地相关的教育机会和结果差异等;1990年代以来的教育地理研究注重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解析教育,关注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内在联系,并建立起了以尺度为框架的研究体系。在最初的研究中,教育空间被当作既定的客观空间;1990年代以来,受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影响,教育空间被看成是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相互塑造的空间。当前,教育地理研究已经建立起了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研究尺度包括微观(学习者、学习空间、学校与社区等)、中观(区域、国家等)和宏观(国际)的空间尺度研究,教育地理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展。国内教育地理研究可以从不同尺度上加强空间的研究以及空间之间的联系讨论,扩展非正式教育这一广阔的领域,加强教育公平的社会空间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地理研究 教育空间 尺度 研究框架 综述
下载PDF
学校空间性及其基本内涵 被引量:14
13
作者 苏尚锋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2,共5页
学校空间是教育活动赖以发生的物质性基础,是必备的物资条件以及学校环境中各种共存性关系的总和。同时,学校空间又具有深刻的社会特性,是社会背景中的一个空间装置,处于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呈现为一定的结构,与无所不在的弥散性的社会权... 学校空间是教育活动赖以发生的物质性基础,是必备的物资条件以及学校环境中各种共存性关系的总和。同时,学校空间又具有深刻的社会特性,是社会背景中的一个空间装置,处于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呈现为一定的结构,与无所不在的弥散性的社会权力粘连以至本身成为权力的表征。为了包容吸纳以上的学校空间知识,又能不落其窠臼,全面理解学校空间性,一种深刻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学校教育问题思考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学校空间 学校空间性 三元辩证法
下载PDF
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探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鲍继峰 傅荣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高校教学楼内交往空间的设计成为现阶段高校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高校交往空间在教学楼中的整体性设计,以及交往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参与性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学楼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为探索未来高校教学楼内交往空间的理... 高校教学楼内交往空间的设计成为现阶段高校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高校交往空间在教学楼中的整体性设计,以及交往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参与性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学楼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为探索未来高校教学楼内交往空间的理想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学楼 交往空间 设计原则
下载PDF
设计教育空间:美国现代学校建筑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钱晓菲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5-52,共8页
作为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建筑观念的形成是教育发展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在美国,学校建筑观念兴起于19世纪30—60年代,在推动各州建立公共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公共学校运动领导人发现并探讨着学校建筑的教育意蕴,进而形成并普... 作为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建筑观念的形成是教育发展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在美国,学校建筑观念兴起于19世纪30—60年代,在推动各州建立公共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公共学校运动领导人发现并探讨着学校建筑的教育意蕴,进而形成并普及了学校建筑观念。延续这方面的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主义改革者借助运动、立法等组织化行动重塑教育空间,力图在空间上重新定义学校与儿童生长、课程及社会的关系,现代学校建筑观念及其形态最终得以确立。从单间教室校舍到多功能的综合校舍,学校建筑的变化不仅具象化地呈现出教育观念的革新历程,同时也借由教育空间的生产与实践潜移默化地推动着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学校建筑 教育空间 现代教育观念
原文传递
学区化外部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振山 粟子林 +1 位作者 丁悦 程哲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67,共8页
本文分析了学区房和学区的不同意义,进而对学区的正负外部性进行了解析,认为学区、学校、个人、政府间复杂的博弈关系最终导致了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分异和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强。在梳理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经验、对比北京市与剑桥市的学区发展... 本文分析了学区房和学区的不同意义,进而对学区的正负外部性进行了解析,认为学区、学校、个人、政府间复杂的博弈关系最终导致了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分异和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强。在梳理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经验、对比北京市与剑桥市的学区发展基础上,指出当前的划区政策增强了学区的稀缺性,却没有增加公平性,从而助推房价的高涨。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均等化实现,政府应努力提高优质教育学校的数量;形成资本性收入在学校和市场间的合理流动与分配;废弃以学区为主实施优质学区管理的办法,实施学校分层化管理,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性和对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综合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区 住房 外部性 城市空间 教育空间
原文传递
未来学习中心:育人范式、基本特性及空间构建 被引量:11
17
作者 万乔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3年第9期57-65,共9页
[目的/意义]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给教育带来多元化变革,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新时代育人新范式的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智能技术运用、学习支持服务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空间和学习场景。[方法/过程]梳理... [目的/意义]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给教育带来多元化变革,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新时代育人新范式的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智能技术运用、学习支持服务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空间和学习场景。[方法/过程]梳理未来学习中心的研究现状和建设进展,分析未来学习中心育人新范式和基本特性,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在自主学习支持空间、教育教学支持空间、数字学术支持空间、创意创造支持空间等空间建设与服务路径。[结果/结论]未来学习中心将成为高校图书馆从资源中心到学习中心转型的重要契机,图书馆通过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智慧型的学习环境、精准的学习平台和创新的学习生态,探索教育质量提升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智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学习中心 育人范式 空间构建 高校图书馆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空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超越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洪修 刘梦臻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5期3-8,共6页
劳动教育空间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和开展的场所。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为劳动教育空间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空间具备优化学生劳动认知图式的认知价值,催生学生跨时空劳动经验的体验价值,形塑劳... 劳动教育空间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和开展的场所。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为劳动教育空间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空间具备优化学生劳动认知图式的认知价值,催生学生跨时空劳动经验的体验价值,形塑劳动主体关系走向平等协作的共生价值。同时,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空间的实现与超越,应当重视空间资源,立足学生的实际劳动认知水平;释放身体潜能,增强劳动教育空间的体验效果;回归育人本质,加强劳动教育空间内劳动主体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 劳动教育 教育空间 劳动教育空间 劳动认知水平
下载PDF
论教育技术发展牵引的教学改革 被引量:10
19
作者 鄢晓 邬大光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7-51,共5页
当前教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尤其是以MOOCs、Smart和Clicker等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鉴于Clicker、Smart和MOOCs等教育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实践层面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 当前教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尤其是以MOOCs、Smart和Clicker等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鉴于Clicker、Smart和MOOCs等教育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实践层面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故本文对Clicker、Smart和MOOCs的发展沿革、各自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和梳理,试图分析教育技术从单一的技术工具向整体教学空间形成的发展过程,探讨教育技术发展在教学空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引发的教学变革,进而指出教育技术发展的最终指向,应是促使高等教育回归到人的培养这一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教学空间 教学方式 教育本质
原文传递
数字化转型何以重构智慧教育新空间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雪荧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9,共14页
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引领着教育数字化的方向和路径。智慧教育的场域中蕴涵着智慧育人的空间逻辑。推进智慧教育,需依托数字化转型重构智慧教育新空间,从空间生态、空间形态及空间智慧有序推动深层次发展。空间生态是... 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引领着教育数字化的方向和路径。智慧教育的场域中蕴涵着智慧育人的空间逻辑。推进智慧教育,需依托数字化转型重构智慧教育新空间,从空间生态、空间形态及空间智慧有序推动深层次发展。空间生态是智慧教育所处的环境及其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数字化转型改变了社会生态秩序,客观上要求教育系统对外打破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传统边界,对内构建数字赋能的教育创新生态系统。空间形态是智慧教育的具体展现形式,数字教育新形态是其发展的基础,应以“教技共生”为标准,以教育数字化为路径,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动力。空间智慧是空间生态和空间形态所蕴含的育人能力。提升智慧教育空间育人能力,应以数字教育为动能,以教育空间的虚实融合拓展更为多元的空间样态。数字化转型重构智慧教育空间旨在构建理想的智慧教育新样态,使其兼具系统育人与生态育人功能,具有育人功能一致性;能够基于各种教育场景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具有育人场景融创性;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学习,具有育人活动的差异性和灵活性。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教育空间重构是促进教育关系再构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空间平衡力和生产力,打造智慧空间的智慧内核,促进智慧型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慧教育 教育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