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源地综合识别 被引量:217
1
作者 吴健生 张理卿 +3 位作者 彭建 冯喆 刘洪萌 赫胜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4125-4133,共9页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识别源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环节。在总结已有研究中重要斑块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生物多样性服务评估和生境质量评估来提取重要斑块的方法。以深圳市...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识别源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环节。在总结已有研究中重要斑块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生物多样性服务评估和生境质量评估来提取重要斑块的方法。以深圳市为研究区,采用基于图论的景观连通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服务当量、InVEST模型生境质量评估模块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生态用地重要斑块。结果表明:深圳市生态斑块依照连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境质量的综合评估分为五级,其中最重要斑块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盐田区和罗湖区;现行基本生态控制线政策可以保护大部分重要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源地的识别 景观连通性 生物多样性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下载PDF
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74
2
作者 彭建 李慧蕾 +2 位作者 刘焱序 胡熠娜 杨旸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1-710,共10页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向"生态标杆"的新区建设理念,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是保障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空间途径。本文基于雄县、荣城、安新三县生态本...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向"生态标杆"的新区建设理念,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是保障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空间途径。本文基于雄县、荣城、安新三县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并定量评估粮食供给、产水、土壤保持、生境维持和近水游憩5种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源地;利用VIIRS/DNB夜间灯光数据修正基于地类赋值的基本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最后基于现状生态安全格局,探讨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目标下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雄安三县生态源地占到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1.88%,包含14个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在白洋淀周边;生态廊道总长度107.21 km,分4大组团呈环状分布;现有生态源地辐射面积占到全区的70.6%,在雄县县城周边新建辐射面积为227 km^2的生态源地可满足全区85%的源地辐射面积规模要求。本文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可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提供空间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系统服务 雄安新区
原文传递
基于乡镇尺度的西南重金属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1
3
作者 张富贵 彭敏 +7 位作者 王惠艳 马宏宏 徐仁廷 成晓梦 侯召雷 陈子万 李括 成杭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197-4209,共13页
西南地区土壤重金属具有天然的高背景属性,在重金属高背景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和识别重金属潜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工作主要以区域尺度的调查工作为主,调查精度难以满足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迫切需要在乡镇尺度上进行生态风... 西南地区土壤重金属具有天然的高背景属性,在重金属高背景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和识别重金属潜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工作主要以区域尺度的调查工作为主,调查精度难以满足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迫切需要在乡镇尺度上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是典型的碳酸盐岩覆盖区,重金属来源复杂,潜在生态风险较高.本文在热水镇采集土壤表层样品(0~20 cm)1092件,分析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Cd、Cr、As、Hg、Pb、Cu、Zn和Ni)含量,采用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累积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等方法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和重金属源解析.研究发现,土壤中重金属Cd、Cr、Cu、Hg、Ni和Zn含量平均值和中位数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Cd、Cr、Cu和Ni平均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规定的筛选值.地累积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污染最严重的是Cu,其次是Cr和Cd.土壤重金属Cr、As、Pb、Cu、Zn和Ni多以残渣态存在,多来自于地质背景,生物有效性较低,Hg的潜在有效组分较高,但是Hg全量较低,污染风险较小.Cd生物有效性比例较高,易于进入土壤溶液并被农作物吸收,是研究区污染风险最高的重金属元素.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统计结果显示,生态风险较低、中等生态危害和强生态危害比例分别为44.23%、54.40%和1.37%,无很强生态危害样品,贡献率最高的元素为Cd和Hg,贡献率分别为34.62%和34.33%.PMF结果显示研究区重金属来源包括人类日常活动来源、自然来源、煤矿开采及交通排放引起的综合污染源和农业生产来源,各种来源的贡献率分别占9.29%、53.67%、11.23%和25.81%.PMF可以有效识别和量化污染物来源,为政府部门进行土地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正定因子矩阵分析(PMF) 源解析 重金属高背景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50
4
作者 徐德琳 邹长新 +2 位作者 徐梦佳 游广永 吴丹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0-746,共7页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随着生态保护红线理念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划定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正成为生态安全领域的...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随着生态保护红线理念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划定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正成为生态安全领域的核心议题。由于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明显地理边界,合理整合了多部门的生态保护成果,并更加全面地关注了多种生态过程,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梳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科学本质与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将生态保护红线区作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源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生态廊道、生态战略节点等,从而形成涵盖重要生态功能保护格局、人居环境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维系格局的生态安全格局体系。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将有效保护、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今后需深入探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生态过程–功能–格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生态安全格局海陆统筹保护、配套相应管控措施、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系统完整性 生态服务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雄安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50
5
作者 荣月静 严岩 +4 位作者 王辰星 章文 朱婕缘 卢慧婷 郑天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197-7206,共10页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对于城市生态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雄安新区总体规划,通过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两个层面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源地⁃缓冲区⁃廊道⁃节点框架,...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对于城市生态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雄安新区总体规划,通过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两个层面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源地⁃缓冲区⁃廊道⁃节点框架,构建新区生态网络。其中,基于生态源地与城镇用地驱动因子,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方法得到累积阻力差,构建新区三生空间布局。根据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结合雄安新区规划绿带分布,生成生态廊道,并在廊道与廊道交汇点、重要生态功能与脆弱的关键点以及道路轨道交汇点识别生态节点。得出:(1)新区生态源地主要位于白洋淀、公园绿地与其他绿地,分为水域生态源和林地生态源两类生态源地,面积总共728 km2。城镇源地主要位于新区东部容城县与雄县城区以及一些零星的农村居民点区域,面积为166 km2。(2)在新区三生空间布局下,加强生态廊道的构建,提升生态源地之间、生态源地与城镇源地之间的连通性,新区生态廊道主要依赖河流廊道和林地廊道两种类型。(3)在新区未来生态网络的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河流廊道交汇点、河流廊道与城区的交汇处、交通道路与生态用地交汇处等的生态节点的建设及其生态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网络 雄安新区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概念、框架与展望 被引量:25
6
作者 易浪 孙颖 +1 位作者 尹少华 魏晓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5-856,共12页
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是人类维护绿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安全格局业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加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对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生物多... 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是人类维护绿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安全格局业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加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对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概念辨析、基础框架、研究进展与展望”等方面入手,全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基本研究框架有待发展;(2)生态源地识别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考虑未能兼顾;(3)生态廊道提取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4)地理空间联动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互性考虑欠缺;(5)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耦合关系研究较为薄弱。未来研究趋势可关注以下方面:(1)多模型、多方法、多技术的集成研究;(2)动态考量生态安全标准的量化研究;(3)各方利益博弈的现实执行研究;(4)生态安全预测、预警与调控管理的强化研究;(5)服务国家战略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 源地-廊道 格局优化 模型集成 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治理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识别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7
7
作者 闫晓露 郑欢 +2 位作者 赵烜杭 于瑶光 钟敬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028-3039,共12页
选取我国北方典型河口区-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29个表层土样,测定了Cu、Cr、Cd、Ni、Zn和Pb等土壤重金属含量,利用地统计分析、地累积指数(Igeo)、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多元统计分析及健康风险模型对研究区土... 选取我国北方典型河口区-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29个表层土样,测定了Cu、Cr、Cd、Ni、Zn和Pb等土壤重金属含量,利用地统计分析、地累积指数(Igeo)、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多元统计分析及健康风险模型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健康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区域人居环境改善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Cu、Cr、Cd、Ni、Zn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87、148.97、1.31、40.91、102.86和12.42 mg·kg^-1,除Cu和Pb以外都超过了辽宁省土壤背景值;②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Cr>Zn>Ni>Cu>Pb,其中Cd元素污染最严重;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为325.689,处于重度生态风险水平,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③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重金属Cu、Zn和Pb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Cr和Ni主要源于生活及工业废水排放,Cd以磷肥的大量使用、石油化工生产及工业活动作为主要的人为来源;④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接触暴露途径中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大于成人,呼吸暴露途径中成人的致癌风险大于儿童,元素Cr的总致癌风险Rall<10^-6,不存在致癌风险,Cd的总致癌风险10^-4<Rall<10^-6,存在可接受致癌风险;⑤河口海岸区对我国海湾及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土壤重金属污染和人居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希冀本研究可为当地政府及同类区域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潜在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来源解析 河口区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3
8
作者 吴平 林浩曦 田璐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11,共7页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沿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生境维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标,以及人口密度、地均GDP和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沿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生境维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标,以及人口密度、地均GDP和土地利用程度3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指标,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2方面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强度进行基本阻力面修正,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廊道提取,构建出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新区生态源地总面积约484.33 km2,占新区土地总面积的31.3%,主要分布于新区西北部旱地和东南部水域;新区生态阻力系数空间分布较为破碎,大部分区域阻力值较低,间或分布高阻力值;新区生态廊道总长度185.86 km,呈"Y"字型沿建设用地和水系分布,所处地类主要为旱地。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为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雄安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定量识别——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翟香 兰安军 +3 位作者 廖艳梅 毛春艳 施厚军 钟九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2-329,343,共9页
为揭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自然保护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后由电流密度诊断生态障碍区并制定生态修复策... 为揭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自然保护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后由电流密度诊断生态障碍区并制定生态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识别生态源地26017.90 km^(2),其中大型生境斑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部;生态阻力面呈“西聚集东分散,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特征。(2)构建了生态廊道1414条,长34765.84 km,主要分布在河流廊道、林地丰富和较平坦地区。(3)诊断出生态障碍区1374处,面积3903.04 km^(2),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及西北部,其他区域较零散,主要为耕地和林地。(4)基于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源地保护,修复生态障碍区且对不同生态景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并联动各类各级修复工程。研究可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障碍区 贵州省
下载PDF
大都市区生态源地识别体系构建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诊断 被引量:14
10
作者 屠越 刘敏 +3 位作者 高婵婵 孙彦伟 蔡超琳 苏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056-7067,共12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必要手段,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以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上海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源地识别体系,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数据源与指标权重对生态源地识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必要手段,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以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上海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源地识别体系,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数据源与指标权重对生态源地识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电路理论构建生态阻力面,识别生态保护与修复优先区域,对已有研究仅关注保护/修复的情况进行补充。结果表明:(1)自然生态本底仍是识别生态源地的重要指标,加入人类需求指标可填补已有研究对高度城市化源地识别针对性和丰富性的不足。生态系统服务格局、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与环境友好格局权重为5∶2∶1时,源地识别效果最佳。(2)上海市生态源地空间和数量分布极不均匀,破碎化是首要问题。上海市现有(2017年)生态源地202个,共920.96 km^(2),占总面积14.53%,其中微型源地(面积<3 km^(2))数量高达82.67%。城市化水平影响生态源地分布,外环是源地数量与总面积的分水岭,郊环是源地平均面积的重要界线。(3)上海市以“面(源地)-线(廊道)-点(优先点)”组成生态保护网络,其中生态廊道442条,生态保护优先点306个,重要点线分布集中于中心城区边界。上海市生态修复优先区域325.47 km^(2),其中障碍点309.78 km^(2),需优化的非生态斑块95个(15.69 km^(2)),大都市区的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应聚焦于城市化扩散的阻力区域,且应多关注生态价值适中的草地与耕地。研究工作可为其他高度城市化区域,以及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上海市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研究:以江西省大余县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晓平 胡紫红 +1 位作者 危小建 黄耀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31-1040,共10页
依据“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保护修复策略”思路,以江西省大余县为研究区,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夹点”、障碍点、断裂点和破碎生态空间等关键区数量及空间分布,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类型区及其相应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大余县生态源地共14... 依据“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保护修复策略”思路,以江西省大余县为研究区,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夹点”、障碍点、断裂点和破碎生态空间等关键区数量及空间分布,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类型区及其相应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大余县生态源地共147.36 km 2,涉及林地、水域和草地,生态廊道69条,呈现出两横五纵的空间特征。研究识别生态“夹点”12处,生态障碍点13处,生态断裂点23处,破碎生态空间57.46 km 2。(2)生态保护修复类型区包括矿山修复区、山水治理区、农田整治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区和交通用地优化区,建议分别采取矿山复绿、山体治理和水污染防控、农用地整理和耕地污染防控、居民点整合和农村道路复垦、建立野生动物通道和沿线植被恢复等策略。(3)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从区域整体视角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依据关键区所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生态保护修复类型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系统性的保护修复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系统从关键点、线、面的修复工程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源地 关键区 大余县
下载PDF
山东省自然生态空间系统化识别与差异化管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彦莹 王晓婷 +2 位作者 于新洋 孔祥斌 齐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10-3019,共10页
在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来自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威胁,自然生态空间遭到破坏。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识别与管控可以更好地建设和保护国土空间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耦合协同发展,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融合多源数据及方法,... 在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来自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威胁,自然生态空间遭到破坏。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识别与管控可以更好地建设和保护国土空间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耦合协同发展,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融合多源数据及方法,从生态服务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和识别生态源地的空间范围;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提取关键和优化生态廊道,系统化识别山东省自然生态空间并进行差异化管控。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鲁中山区和胶东半岛地区,总面积为21165.10 km^(2),关键生态廊道和优化生态廊道长度分别为1078.32、511.25 km,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区,可形成联系紧密的生态网络。本研究将自然生态空间划分为生态源地、生态保育区、其它生态用地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空间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分类管控措施,为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化识别与管控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保障,能够更好地实现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协调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山东省
下载PDF
厦门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生态管控区分级管控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学 杨春艳 +4 位作者 高艳妮 孙倩莹 王世曦 冯朝阳 刘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357-5369,共13页
生态控制区是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空间。对城市生态控制区进行分级管控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手段,采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 生态控制区是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空间。对城市生态控制区进行分级管控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手段,采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判定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形成了点-线-面交汇的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并将其应用于厦门市生态控制区分级划定。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生态源地共有17处,面积为604.19 km^(2),约占厦门市陆域面积的35.54%,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区域;提取主要生态廊道15条,长度为152.84 km,主要为连接生态源地与海洋的山海生态廊道;设置生态节点22个,主要为生态源地范围外的小面积重要保护区域和具有明确生态保护目标的区域。依据生态安全格局将厦门市生态控制区划分为三级管控区域,其中,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以及生态节点划入一级管控区,面积占比为69.48%;一级管控区外的生态重要区和林地划入二级管控区,面积占比为10.15%;生态控制区内的其他区域划入三级管控区,面积占比为20.37%。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级管控建议,以期为厦门市实现生态控制区高水平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控制区 分级管控
下载PDF
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理论框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姜仁贵 解建仓 +1 位作者 朱记伟 刘玒玒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3期273-277,282,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促进水源区和受水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在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定义、必要性和原则的基础上,从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行为主体确定、生态补偿量计算、生态... [目的]通过建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促进水源区和受水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在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定义、必要性和原则的基础上,从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行为主体确定、生态补偿量计算、生态补偿模式与途径选择等方面对水源区生态补偿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结果]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的核心在于回答"为什么要补偿?""谁给谁补偿?""补偿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补偿?"等问题。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途径主要包括实物和资金补偿,项目和产业扶持,政策和技术支撑,智力服务等。[结论]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协调水源区及受水区关系,推动生态保护共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工程 理论框架 生态补偿 水源区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a Stereo Constructed Wetland Mode to the Treatment of Slightly Polluted Source Water 被引量:7
15
作者 CHEN Yu-quan ZUO Zhuo GUO Xiao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12期63-67,共5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a stereo constructed wetland to the treatment of slightly polluted source water. [Method] In this study, a new stereo constructed wetland mode was put forward,...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a stereo constructed wetland to the treatment of slightly polluted source water. [Method] In this study, a new stereo constructed wetland mode was put forward, and a pilot project of water ecological purification in Xinsheng River, the diversion channel of Shijiuyang Waterwork in Jiaxing City, were analyzed. Afterwards, the impact factors of water purification by the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from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season and climate, species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Result] Under three different hydraulic loading conditions, the pilot project effectively improved water SD and DO level, and reduced SS, CODCr, NH3-N, TN and TP significantly in summer and autumn, so that effluent water quality reached surface water standard at Grade III. [Conclusion] The stereo constructed wetland mode composed of constructed wetland and underwater forest used to treat slightly polluted source water is feasible and has a good promotion prosp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purification Slightly polluted water Water source area Underwater forest Constructed wetland China
下载PDF
山西省煤矿区生态现状评价
16
作者 霍海鹰 任书樣 +1 位作者 彭可平 侯玮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针对当前煤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问题,基于生态学概念,分别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源地以及生态安全格局三方面对山西省煤矿区当前的生态现状进行评价。在生态敏感性方面,综合坡度、坡向、高程、植被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五个因子,生... 针对当前煤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问题,基于生态学概念,分别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源地以及生态安全格局三方面对山西省煤矿区当前的生态现状进行评价。在生态敏感性方面,综合坡度、坡向、高程、植被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五个因子,生成煤矿区综合敏感度,得出各煤矿区生态敏感性程度;并利用MSPA分析方法对生态源地进行识别,得出煤矿区对生态源地影响的程度;最后利用MCR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煤矿区生态安全格局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治、临汾、晋中等市生态敏感度高的煤矿区较多,同时这些市区内煤矿区影响生态源地的面积较大,朔州、运城、长治等市煤矿区生态安全格局较低,在未来生态修复工作中需要对其着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 生态评价 生态敏感度 生态源地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招远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识别
17
作者 王锦 孙幼政 +1 位作者 杨梅焕 陈宝强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7期22-26,共5页
以招远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景观连通性综合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关键点,进而构建沿海资源富集区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针对性的修复建议... 以招远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景观连通性综合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关键点,进而构建沿海资源富集区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针对性的修复建议。结果表明:①招远市生态源地面积为23.1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②共识别出生态廊道28条,生态夹点25个,生态障碍点37个,生态断裂点31个;③基于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生态保护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中小型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廊道
下载PDF
广东省东莞市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分析
18
作者 刘永林 高益忠 +1 位作者 陈明辉 邱玲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可以约束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实现城市发展与区域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遥感生态指数、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广东省东莞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等要素,提...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可以约束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实现城市发展与区域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遥感生态指数、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广东省东莞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等要素,提出相关优化建议。结果表明:①全市生态基底好,生态空间连片,生态廊道分布均匀且能够有效串联生态源地;②滨水空间保护提升和道路绿化建设为生态要素流动提供有效路径;③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对生态网络影响最强烈,其次是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④应将生态源地、12 m宽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划为生态保护重点区,将200 m宽生态廊道和生态障碍点划为生态修复重点区。本研究可为东莞市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 东莞市
下载PDF
安庆市宜秀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平 何胜 +2 位作者 程梓昊 张官进 张振国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9-116,共8页
目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给安庆市宜秀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粒度反推法及Fragstats 4.2软件识别生态源地,采用最小阻力模型构... 目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给安庆市宜秀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粒度反推法及Fragstats 4.2软件识别生态源地,采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最小累计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ArcGIS水文分析方法等得到“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结果:400 m粒度的生态栅格是宜秀区生态源地选取的最适宜尺度。在400 m粒度尺度下,宜秀区生态源地22个,总面积177.16 hm^(2),生态廊道38条,全长56.3 km,“夹点”“障碍点”分别为5、38个。结论:通过对“夹点”的识别、“生态廊道”的提取、“夹点”的保护和“障碍点”的修复,宜秀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该研究可为县域尺度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粒度反推法 最小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源地 生态节点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 Based on MSPA-MCR Model: A Case Study of Jingzhou City
20
作者 LI Shusheng ZENG Junfe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4年第2期30-34,共5页
As a key carrier supporting urban ecological health and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urban ecological network is a key focus of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research.Jingzhou City of Hubei Province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As a key carrier supporting urban ecological health and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urban ecological network is a key focus of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research.Jingzhou City of Hubei Province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Relying on GIS technology platform,MSPA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Jingzhou City.On this basis,the landscape connectivity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extract the source areas with important ecological value in Jingzhou City.Then,the normalization method and weighting method are combined to create a resistance factor evaluation system to construct the resistance surface.Based on the MCR model,the ecological network of Jingzhou City i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and targeted spati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network MSPA Landscape connectivity evaluation Normalization method MCR model ecological source area Jingzhou C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