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和现状及储备的战略构想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玉芳 吴方卫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700,共4页
从中国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及其现状出发,以相关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森林资源储备问题。认为森林资源储备的实质是森林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动态的均衡配置过程,是一种在时空尺度上的森林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森林... 从中国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及其现状出发,以相关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森林资源储备问题。认为森林资源储备的实质是森林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动态的均衡配置过程,是一种在时空尺度上的森林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森林资源的储备不仅是数量(规模)的储备,还应包括质量的储备,并将其划分为生态性森林资源的储备和经济性森林资源的储备。认为森林资源储备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一种"前沿森林"状态。提出森林资源储备的主体应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主体。同时,应该建立国家森林资源储备制度,包括制定森林资源储备法案,设立森林资源储备的专项基金等,来保障森林资源储备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生态性储备 经济性储备 森林资源储备制度
原文传递
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 被引量:98
2
作者 刘魁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12,共4页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广泛,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各种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并不能概括和替代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和有效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广泛,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各种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并不能概括和替代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和有效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根据同一性质的区域文化特点,选定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价值观、民间信仰以及诸多具体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群聚居空间给予特别的关注,使这一特定地区传统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健康的传承。作为一种实验,它会在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和示范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必须规避或解决目前在学理上或者在实践方面存在的各种困境和问题。本文在简略回溯有关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学术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存在的若干实际问题及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 被引量:22
3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活跃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扶贫”活动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进而探索出民族地区民众生活脱贫、脱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当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区 精准扶贫
下载PDF
“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来凤“舍巴日”、“牛王节”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婷 李亚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7-92,共6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的核心。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背景下,以来凤县"舍巴日"、"牛王节...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的核心。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背景下,以来凤县"舍巴日"、"牛王节"两个文化空间为例,探讨"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问题,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应关注文化空间要素;"文化空间"保护适宜采用空间性或地缘性的视角,充分考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样式和历史主体性,并关注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形态和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对特定历史文化共同体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空间 传承保护
下载PDF
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热点和趋势对比分析——基于CiteSpace
5
作者 孙佳敏 刘学琴 +1 位作者 朱莉 王素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2期168-175,共8页
[目的]梳理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历程和现状,对比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热点和整体研究趋势,为更好推进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WOS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库来源,借助CiteSpace6.2.R4软件,对文化生态保... [目的]梳理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历程和现状,对比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热点和整体研究趋势,为更好推进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WOS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库来源,借助CiteSpace6.2.R4软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均未形成影响力较高的核心作者团队,国内研究机构合作交流较少,国际合作也有待提高,国内外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研究存在差异性与互补性。[结论]应正确看待国内外研究差异;平衡好保护、建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保护区的可持续性;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区 可持续性 建设 发展 CITESPACE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6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下载PDF
滇西北高山峡谷区脱贫与生态保护建设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彦 丁丽勋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5-59,共5页
滇西北地区以其丰富多姿的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景观资源而久负盛名。但由于地处边远和环境恶劣造成区内贫困问题、生态环境在耕种农业发展的压力下日趋恶化、山地灾害频发,这都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实地调查与... 滇西北地区以其丰富多姿的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景观资源而久负盛名。但由于地处边远和环境恶劣造成区内贫困问题、生态环境在耕种农业发展的压力下日趋恶化、山地灾害频发,这都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内贫困现状与产生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区内贫困人口表现为:经济收入缺乏型、粮食生产短缺型、能源困乏型、水资源缺乏型及环境型5种贫困特征,以此为基础,就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资源等,为实现区域脱贫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脱贫 生态保护与建设
下载PDF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生态保护建设研究
8
作者 陈怀广 刘志文 +1 位作者 孙新泽 李想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9-69,共11页
通过塞罕坝林场建立前后的环境数据,给出环境评价指标并建立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了塞罕坝林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对当地及其周边环境改善做出的突出贡献,并采用定量评价模型分析了其在北京抵御沙尘暴中的作用。然... 通过塞罕坝林场建立前后的环境数据,给出环境评价指标并建立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了塞罕坝林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对当地及其周边环境改善做出的突出贡献,并采用定量评价模型分析了其在北京抵御沙尘暴中的作用。然后,为了更准确的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的重要性,又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TOPSIS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两模型的结论一致。为了研究全国生态状况,收集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相关数据,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对各地区环境状况进行赋分,在通过典型地区的环境状况设定阈值,得分低于阈值的地区需要建立生态保护区。最后,为了给需要建立生态保护区的地区提出更合理的建设方案,我们还考虑了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土地面积情况,并通过定量对比的方式给出各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面积及其对国家碳中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区建设 熵权法 主成分分析 层次分析法 TOPSIS法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理念与实践——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蓝海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7-40,共4页
我国目前已设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由于这是我国实践文化整体性保护的首创举措,并无先例可循,因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深刻的挑战。2017年,文化部提出了"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 我国目前已设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由于这是我国实践文化整体性保护的首创举措,并无先例可循,因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深刻的挑战。2017年,文化部提出了"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重要保护理念。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情况分析和具体工作为例,从整体性保护、城镇化、社会动员三个角度讨论广东省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下一步亟须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广东省 管理 理念与实践
下载PDF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状及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影响初探
10
作者 沐远 吕跃军 +1 位作者 李晓康 马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26期84-90,99,共8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核心,对其进行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的区域。其中,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传承人就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键。对非遗传承人的动态信息,以及与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关...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核心,对其进行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的区域。其中,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传承人就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键。对非遗传承人的动态信息,以及与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该文通过分析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探究传承人与文化生态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数量总体上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但在传承人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别、年龄结构、民族比例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目前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所包含的非遗项目的数量和传承人的人数差异较大;并且单从数量上看,非遗项目的数量和传承人的人数二者并不对等,无法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传承人的认定以及非遗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时空分布特征 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生态储蓄、生态储备和生态补偿税是一场深刻环境革命 被引量:2
11
作者 戴云 洪尚群 +1 位作者 祝丽华 和兰娣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7年第10期133-135,139,共4页
责任不清、心理准备不足、资金物质储备不足,派生出利益不协调、社会动员不顺、环境投入不足等,造成生态差的地方无力解决生态问题,生态好的地方突然出现许多生态问题。生态储蓄、生态储备和生态补偿税将使生态差的地方迅速培育解决生... 责任不清、心理准备不足、资金物质储备不足,派生出利益不协调、社会动员不顺、环境投入不足等,造成生态差的地方无力解决生态问题,生态好的地方突然出现许多生态问题。生态储蓄、生态储备和生态补偿税将使生态差的地方迅速培育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和条件,生态好的地方高度警惕潜在的生态问题。生态储蓄、生态储备和生态补偿税是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的重要转变,引发深刻的环境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储蓄 生态储备 生态补偿税 思想史 生态文明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认知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林继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5-163,共9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作为特殊"空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政府和民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传承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通过传承实践创造和建构的"空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传统和人文... 文化生态保护区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作为特殊"空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政府和民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传承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通过传承实践创造和建构的"空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传统和人文生活形态,呈现了"整体""区隔""结构"的文化表达层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和认同属性。在政府引导下,以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民众意愿为主,科学认知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的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建设,意在实现以文化生态涵养和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内生动力的整体保护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知识生产
原文传递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晓松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45,158,共14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空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身关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
原文传递
层次分析法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晶 王文勇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7年第5期27-29,共3页
对自然保护区的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等诸项指标进行分析,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针对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之一的生态评价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各项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从而得出生态现状评价结果。
关键词 AHP方法 生态现状评价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从生态人类学视角分析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15
作者 范中和 沈红 李海威 《林业勘查设计》 2006年第4期30-32,共3页
通过生态学理念、人类学理念以及生态人类学理念的比较,尝试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对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并引发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关思路,为今后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生态人类学 自然保护区 冲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