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 被引量:229
1
作者 刘某承 李文华 谢高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2-597,共6页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产量因子是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随着生态足迹方法的广泛应用,...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产量因子是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随着生态足迹方法的广泛应用,其标准化和本地化成为迫切需要。为了便于区域水平上的生态足迹空间分析,本文采用中国2001年1kmMODIS数据,根据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计算出全国和不同省份各种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就中国产量因子而言,由于中国农地生产力水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产量因子为1.74,而其余几种类型土地的产量因子均<1,分别为林地0.86,畜牧地0.51,渔场0.74;就不同省份而言,由于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产能力不同,产量因子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产量因子 净初级生产力
原文传递
Land consolidation: An indispensable way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被引量:111
2
作者 LONG Hual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211-225,共15页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rategies lacks of a major hand grip and spatial supporting platform, due to long-term existed "dual-track" struc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rategies lacks of a major hand grip and spatial supporting platform, due to long-term existed "dual-track" structure of rural-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well as un- st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ucture rural pro- 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by carrying out land consolid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new platform for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and realiz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Basing on the effects analy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the mechanism of pushing forwar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by carry- ing out land consolidation is probe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models of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s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agricultural land con- solidation, hollowed villages consolidation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consolidation. Fi- nall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 "bottom-up" restructuring strategy accompanied by a few "top-down" elements is helpful for smoothly pushing forwar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optim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will rely on the innovations of reg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olicy and mechanism, and mode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rural space, the foundation base and platform for realiz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consolidation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and use transition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rural geography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被引量:108
3
作者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0-473,共14页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Ⅰ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保护 粮食生产 城市群 空间自相关 驱动力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为循环经济定位 被引量:47
4
作者 徐嵩龄 《产业经济研究》 2004年第6期60-69,共10页
本文对现在流行于中国环境界的关于循环经济概念的若干认识,提出不同看法。为了使这一概念能对解决中国资源环境问题做出所期望的贡献,本文辨析了以下三个问题:为"循环"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时的技术意义定位;为"循环经济&... 本文对现在流行于中国环境界的关于循环经济概念的若干认识,提出不同看法。为了使这一概念能对解决中国资源环境问题做出所期望的贡献,本文辨析了以下三个问题:为"循环"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时的技术意义定位;为"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环境战略中的地位定位;为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优先性问题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循环经济 优先领域 制度建设 生态经济 清洁生产
下载PDF
论草牧业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 被引量:73
5
作者 方精云 景海春 +12 位作者 张文浩 高树琴 段子渊 王竑晟 钟瑾 潘庆民 赵凯 白文明 李凌浩 白永飞 蒋高明 黄建辉 黄振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619-1631,共13页
"草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新型生态草畜产业,包含饲草料生产、加工以及畜禽养殖(含加工)三个生产过程,其精髓在于"草-畜结合""草-畜协调""草-畜互为依存、不可分割".草牧业试... "草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新型生态草畜产业,包含饲草料生产、加工以及畜禽养殖(含加工)三个生产过程,其精髓在于"草-畜结合""草-畜协调""草-畜互为依存、不可分割".草牧业试图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饲草料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中的草畜矛盾、草畜"两张皮"的问题,强调饲草料(广义的牧草、饲草,包括饲用作物和饲用木本植物)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基础和决定作用;与传统畜牧业相比,它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生态性和先进性.本文在简述草牧业内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草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科技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提出了发展草牧业应遵循的8个基本原理,即草畜良种选育原理、人工草地建植原理、天然草地保护恢复与适度利用原理、草地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合理配置原理、饲草高效收获与加工原理、畜禽高效饲喂原理、水分有效利用原理以及区域系统发展原理,它们构成了草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为了践行"草牧业"理念,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开展了草牧业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益 生产效益 草牧业试验示范 草业 草产品 草牧业 畜牧业
原文传递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基础和起诉顺位——兼谈自然资源物权和环境权的理论要点 被引量:64
6
作者 杨朝霞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环境公益不同于由多个人身和财产私益所构成的环境众益,它是指环境基于其生态服务功能而提供可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所承载的公共性利益。当下法律框架下民事制度、行政制度和诉讼制度保护环境公益的不足,为自然资源物... 环境公益不同于由多个人身和财产私益所构成的环境众益,它是指环境基于其生态服务功能而提供可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所承载的公共性利益。当下法律框架下民事制度、行政制度和诉讼制度保护环境公益的不足,为自然资源物权和环境权的创设以及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萌生了现实上的需求。环境权、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诉讼信托理论,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权利依据,奠定了理论基础。实际上,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包括公益性环境权诉讼、自然资源所有权诉讼和环境权信托诉讼三大类型。至于起诉顺位的设置,应依实体权利依据的不同而作相应安排:以自然资源所有权为基础,环保机关为第一顺位,检察机关为第二顺位,公民和环保组织为第三顺位;以环境权为基础,公民和环保组织为第一顺位,环保机关为第二顺位,检察机关为第三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权利基础 生态产品 环境权 自然资源物权 起诉顺位
原文传递
绿肥在我国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62
7
作者 樊志龙 柴强 +5 位作者 曹卫东 于爱忠 赵财 谢军红 殷文 胡发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89-1402,共14页
旱地农业分布面积广、增产潜力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绿肥不仅具有提高土壤质量、调节土壤养分和增强土壤水分蓄纳能力,从而改善作物... 旱地农业分布面积广、增产潜力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绿肥不仅具有提高土壤质量、调节土壤养分和增强土壤水分蓄纳能力,从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促进作物持续高产稳产的作用,而且在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养分向环境中的无效损失、增强农田系统气体调节功能、提高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控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产品需求改变等新形势下,以肥用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绿肥种植应用技术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旱地绿肥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通过研制新的适应新形势的全国绿肥区划,构建适应不同区域的绿肥种植模式,优化和研发适应现代化生产水平的耕作栽培技术,探究绿肥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为旱地农业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构建资源节约、生态保育型的绿肥应用模式,充分挖掘绿肥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绿肥 作物多样性 生态保育 绿色生产 区划
原文传递
资本禀赋异质性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 被引量:61
8
作者 刘可 齐振宏 +1 位作者 黄炜虹 叶孙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7-96,共10页
生态生产有利于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地力、节约资源,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求和重要路径。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供给了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品,不仅有利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且还可能在未来获得增产增收回报。然而当前农业生产... 生态生产有利于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地力、节约资源,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求和重要路径。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供给了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品,不仅有利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且还可能在未来获得增产增收回报。然而当前农业生产中,农户采用生态生产行为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户受自身资本禀赋约束。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资本禀赋状况及配置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受资本禀赋约束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四省稻农的实地调研数据,首先构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综合值,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农户资本禀赋总量与分维水平并划分农户资本禀赋结构,进而探析了农户资本禀赋异质性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资本禀赋总量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分维水平中农户物质资本禀赋、人力资本禀赋、社会资本禀赋水平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2)农户资本禀赋结构中,经济资本占优、社会资本占优农户更倾向于采用生态生产行为。(3)不同类型经营主体分析中,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经济资本禀赋水平与经济资本禀赋占优显著正向影响其生态生产行为。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多维度提高农户的资本禀赋水平和优化农户资本禀赋结构配置来改善和提高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采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资本禀赋 异质性 生态生产行为
下载PDF
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的调控机理研究:问题、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1
9
作者 白永飞 玉柱 +4 位作者 杨青川 万宏伟 黄建辉 纪宝明 李昂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1-520,共10页
我国拥有草地总面积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同天然草地相比,建设优质高效人工草地可以使饲草产量提高10~20倍,有望从根本上解... 我国拥有草地总面积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同天然草地相比,建设优质高效人工草地可以使饲草产量提高10~20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肉、奶生产中面临的优质饲草料严重短缺的瓶颈问题,进而遏制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地退化,恢复草地生态功能.目前,我国在人工草地建设中仍面临种植规模小、产量低、利用年限短等问题,草产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畜牧业发达国家.因此,开展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调控机理研究是实现以科技为先导,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保障我国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文从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调控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调控机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重要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生态功能 生产功能 人工草地 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 生态安全 饲草安全
原文传递
中药材道地性评价与区划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谢彩香 宋经元 +2 位作者 韩建萍 黄林芳 李西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6期950-958,共9页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和行业关注热点。本文从性状品质、化学品质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道地药材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对中药材区划进行综述和展望,介绍了中药材定性区划和定量区划、生态区划和生产区划、中国区划和全球区划,生...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和行业关注热点。本文从性状品质、化学品质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道地药材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对中药材区划进行综述和展望,介绍了中药材定性区划和定量区划、生态区划和生产区划、中国区划和全球区划,生产区划因增加土地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有利于实际应用,全球区划从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角度发展历程将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海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地药材 性状品质 化学品质 生态环境 全球区划 生产区划
下载PDF
我国草原恢复与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2
11
作者 潘庆民 孙佳美 +6 位作者 杨元合 刘伟 李昂 彭云峰 薛建国 夏昊 黄建辉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6-674,共9页
我国草原总面积为392.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0.9%,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草原发生了大面积、不同程度的退化。迄今,“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没有得... 我国草原总面积为392.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0.9%,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草原发生了大面积、不同程度的退化。迄今,“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分析了我国草原恢复与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的对策,旨在为我国草原的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以小保大”原理 生态功能 生产功能 智能放牧系统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元洁 田云刚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6,共15页
本文首先运用文本诠释法和结构分析法,将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归结为包括产业演进理论、产业资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部门理论的理论体系。其次,本文运用语义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探讨了马克思的产业理论... 本文首先运用文本诠释法和结构分析法,将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归结为包括产业演进理论、产业资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部门理论的理论体系。其次,本文运用语义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探讨了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对推进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指导意义。接着,本文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意义上探讨了马克思的产业理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马克思的产业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揭示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马克思的走向人与自然和解的产业演进理论要求乡村发展生态产业,追求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理论要求利用资本增加土地收益,股份公司有规模优势的产业组织理论要求发展农业股份制企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理论要求培育新型乡村劳动者,尊重劳动和创造的收入分配理论要求提高乡村劳动者收入,部门之间协调发展的产业部门理论要求维护农业基础地位。总而言之,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农村建立适应生态产业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产业理论 乡村产业振兴 生态产业 部门协调 生产方式
原文传递
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曹淑艳 谢高地 +1 位作者 陈文辉 郭红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36-1344,共9页
生态足迹是追踪和评价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依赖与影响的有效工具。近年来生态足迹研究向中观产业部门与微观产品扩展,但面临着生态足迹系数匮乏的制约。研究综合运用生命周期理念、物质流分析技术与生态足迹模型,根据2010年中国平均... 生态足迹是追踪和评价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依赖与影响的有效工具。近年来生态足迹研究向中观产业部门与微观产品扩展,但面临着生态足迹系数匮乏的制约。研究综合运用生命周期理念、物质流分析技术与生态足迹模型,根据2010年中国平均生产效率,核算了近80种农产品离开生产系统时的生态足迹,并采用消费品-土地利用矩阵的形式详细地呈现其生态足迹组分信息。核算得到的农产品生态足迹系数反映了产品生产的生态效率与生态影响,为在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区域等不同尺度上核算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生态足迹提供了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农产品 生态效率 生产足迹
原文传递
氮肥运筹和栽培方式对杂交籼稻Ⅱ优498结实期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旭毅 孙永健 +6 位作者 程宏彪 郑洪帧 杨志远 贾现文 刘树金 胡蓉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50-1659,共10页
以杂交籼稻Ⅱ优498为材料,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4种栽培方式水稻结实期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结实期冠层透光特性得到改善,抽穗期茎... 以杂交籼稻Ⅱ优498为材料,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4种栽培方式水稻结实期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结实期冠层透光特性得到改善,抽穗期茎鞘干重、高效叶面积率和有效叶面积率等群体质量指标得到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LAI)和呼吸占群体光合的相对比例(CR/TCAP)有所降低,而群体光合速率(CAP)在两地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温光条件较差的温江点表现为先升后降,而温光条件较好的汉源点则呈下降趋势。当氮肥运筹为6:3:1时,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有利于改善冠层透光特性和群体质量,CAP升高的同时结实中后期CR/TCAP增幅减小,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当氮肥运筹比例为5:2:3时,扩行减株稀植栽培透光性能和群体质量的增幅最大,CAP升高的同时CR/TCAP并未增加甚至有所减少,群体光合生产能力高于其他栽培方式;当氮肥运筹比例为4:1:5时,抛秧栽培在温江点有利于改善群体质量和增加光能截获,结实中后期CAP显著提高的同时CR/TCAP降低,群体光合生产优势明显,但温光条件改善后此优势并无体现。因此,提高水稻群体光合生产能力需结合当地温光条件并针对栽培方式采用适宜的氮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氮肥运筹 冠层特性 群体光合生产
下载PDF
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观点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照光 包维楷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1年第6期31-35,共5页
环境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与区域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社会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 ,而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生态学理论发展回顾... 环境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与区域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社会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 ,而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生态学理论发展回顾的基础上 ,阐明了当前生态恢复重建面临的紧迫任务 ,提出了生态恢复重建的新思路 ,即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 ,以食物链结构为网络 ,构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 (环境 )的生态链。在生态链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链 ,使生态链与产业链有机整合 ,形成持续健康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理论 环境退化 生态恢复重建 生物多样性 生态链 产业链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蔡镔 袁超 +3 位作者 顿文涛 马斌强 李聪 李辉 《江西农业学报》 2010年第9期149-151,共3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课题之一,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该文综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节点构成和特点,介绍了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农业生产 应用研究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应用前景 研究领域 研究进展 体系结构 节点构成 特点 课题 科学
下载PDF
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型 被引量:19
17
作者 章家恩 骆世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接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部门...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接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城乡资源利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等具体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但要达到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还必须实现向规模化、产业化、无害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功能多元化的转型与提升。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农业产业化 清洁生产
下载PDF
中国赤眼蜂研究和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20
18
作者 詹根祥 梁广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39-46,共8页
简要回顾了赤眼蜂在我国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并从赤眼蜂的分类、寄生行为、生态特性、大量繁殖和大面积应用几个方面对我国赤眼蜂研究和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赤眼蜂 生态特性 植物虫害 防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金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5-119,共5页
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态服务,生态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生了以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为主和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之间建立... 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态服务,生态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生了以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为主和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之间建立起等价交换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为生态建设者和受益者、生态破坏者与修复者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市场”,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之间搭建起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再生产 生态功能区 区域分工 生态补偿
下载PDF
权力重构、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 被引量:20
20
作者 黄斌欢 杨浩勃 姚茂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当下中国的环境抗议呈现一系列"中国特色",表现在:当其他地区的环境问题形成以市场攫取为主要根源时,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当其他地区的环境抗议以市场为主要对象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以国家为主要对象... 当下中国的环境抗议呈现一系列"中国特色",表现在:当其他地区的环境问题形成以市场攫取为主要根源时,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当其他地区的环境抗议以市场为主要对象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以国家为主要对象;当其他地区的环境抗议表现为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独立表达诉求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表现为向政府呼吁环境诉求;当其他地区表现为以积极主动的进取型抗议进行环境问题协调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多作为消极的回应型抗议。环境抗议的特色与环境问题的形成逻辑密切相关,其根源在于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中,市场强势、权力错位与社会弱势。环境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失衡,最终导致了系统性的环境危机。重构国家、市场与社会的系统平衡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推动社会的生产。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公民社会的设想难以实现,而从生态政治学出发,吸收卡尔·波兰尼的社会反向运动思想,借助国家权力系统的重构,反过来规制国家权力的谋利取向与自律性市场的逐利本性并最终打造能动社会成为可供借鉴的思路。能动社会的发育以国家系统为依托,统合多元主体的利益,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并最终实现国家-市场-社会的系统平衡。经由能动社会推动社会生产并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的思路,可以为解决中国情境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权力重构 社会生产 能动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