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连通度指数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 被引量:41
1
作者 杨彦昆 王勇 +5 位作者 程先 李维杰 高敏 王家录 傅俐 张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124-5136,共13页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旨在识别研究区的重要生态区域并保持他们之间连通,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阻力面的科学构建和修正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技术难点。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通过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综合识别源地,...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旨在识别研究区的重要生态区域并保持他们之间连通,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阻力面的科学构建和修正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技术难点。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通过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综合识别源地,构建连通度指数修正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从而构建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19227.04 km2,占总面积41.65%,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东部的林地。(2)相较于夜间灯光指数,连通度指数在景观破碎地区和人类活动强烈地区对阻力面修正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也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3)研究区生态廊道总长度1610.48 km,包括天然廊道和阻力廊道;战略点30个,主要位于耕地、居民点和水域附近。(4)研究区生态连通性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廊道缺失、战略点阻断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连通度指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走廊带初探 被引量:36
2
作者 林柳 冯利民 +3 位作者 赵建伟 郭贤明 刀剑红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5-409,共5页
以亚洲象作为目标保护物种,通过野外收集的GPS数据和对西双版纳州卫星遥感图片的解析,判断在图片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地貌,并结合其他影响亚洲象分布和迁徙的基本数据包括海拔、地形、河流、村寨以及公路等因素,初步探讨了西双版纳... 以亚洲象作为目标保护物种,通过野外收集的GPS数据和对西双版纳州卫星遥感图片的解析,判断在图片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地貌,并结合其他影响亚洲象分布和迁徙的基本数据包括海拔、地形、河流、村寨以及公路等因素,初步探讨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带的规划区域及其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3S技术 生态走廊带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武汉市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空间管治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郑茜 曾菊新 +2 位作者 罗静 崔家兴 孙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1-199,共9页
以武汉市为案例,依据'源地—廊道—节点'的空间结构模式审视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基于连通性识别和保护区提取相结合选择生态源地,采用阻力因子分析及其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提取生态廊道,通过阻力面诊断确定生态节点;... 以武汉市为案例,依据'源地—廊道—节点'的空间结构模式审视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基于连通性识别和保护区提取相结合选择生态源地,采用阻力因子分析及其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提取生态廊道,通过阻力面诊断确定生态节点;武汉市生态网络包含生态源地51个、生态廊道592.82 km、生态节点7处,其相互作用形成圈层并联、枝状辐射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入'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解析城市生态空间、实施生态空间管治:以'核心区+缓冲区'划分空间边界,以法律法规与管治协议相结合管控生态空间边界;构建经常性与周期性相结合的空间利益诉求通道,重点实施纵—横一体化的生态补偿制度,以利益平衡协调生态空间关系;以政策激励有序引导适度生产经营活动,免费开放城市绿色空间,以生态网络服务拓展实现生态空间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节点 空间管治 武汉市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粤港澳地区陆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秀明 赵鹏 +2 位作者 龙颖贤 宋巍巍 刘谞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0-461,共12页
区域和景观尺度的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过程实现为目标。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连通性修复方法引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识别领域,以粤港澳大湾区外延范围--粤港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区域和景观尺度的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过程实现为目标。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连通性修复方法引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识别领域,以粤港澳大湾区外延范围--粤港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最小阻力模型、电路理论模型,识别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障碍点、生态夹点、生态敏感区,提供了一种中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研究案例。结果表示:(1)研究区生态源地总面积5.27万km^(2),潜在生态廊道138条,共同构成了环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形生态屏障,但局部区域仍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2)研究区生态障碍点、生态夹点面积分别为442.7、9.1 km^(2),对其进行针对性修复可显著改善生态连通性。(3)研究区生态敏感区共4302.48 km^(2),青云山、九连山、起微山等重要生态源地内存在部分生态退化区域,对其进行修复可防范生态风险、提升生态功能。未来应通过空间规划途径对重要源地和生态廊道加强保护监管,对生态节点、生态敏感区、生态退化区进行分区分类修复。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粤港澳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生态廊道 生态障碍点 生态夹点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县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划分与生态廊道构建——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 被引量:20
5
作者 靳诚 陆玉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19-1825,共7页
基于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探讨县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划分和生态廊道建设。首先,基于自然本底,将村域单元划分为3种类型:山地景观型、丘陵风光型和平原水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未来扩展空间,增加都市风貌型... 基于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探讨县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划分和生态廊道建设。首先,基于自然本底,将村域单元划分为3种类型:山地景观型、丘陵风光型和平原水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未来扩展空间,增加都市风貌型,最终将美丽乡村建设划分为4种类型。其次,依据资源空间分布,评价各个村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潜力,将所有村域分为3个等级:核心建设村落、重点建设村落和一般建设村落。第三,识别出对德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6个生态保护区,考虑不同地表覆盖景观格局对动物迁移的阻碍差异,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出迁徙成本最小的路径,识别出4条重要的生态廊道。第四,将识别的生态廊道与地表覆盖进行匹配调整分析,最终构建起德清县"六核心、四廊道"的生态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类型划分 等级评价 生态廊道 德清县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网络构建及廊道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海云 匡耀求 +2 位作者 文薪荐 宋兆璞 刘德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89-2298,共10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SPA-InVEST模型和连通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进而在构建生态阻力面基础上,运用MCR和重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利用产业集聚特征构建规划廊道,提出兼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结果表明:...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SPA-InVEST模型和连通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进而在构建生态阻力面基础上,运用MCR和重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利用产业集聚特征构建规划廊道,提出兼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结果表明:生态源地共35处,总面积约17165.85km^(2);基础生态廊道42条,长度2085.34km;源地及廊道存在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出"中心空洞型"分布特征;通过增加12个生态-产业战略节点和28条规划廊道,生态网络闭合度、连接度和连通率可提升150%、26.83%和28.57%,生态网络结构向"蜂巢状"转变;结合河流及海岸等天然廊道构建的综合生态网络连接了大湾区288个生态保护区,构成了山体、水体、湿地综合生态保护格局.总体来看,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视角构建的生态网络体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格局的建设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网络 规划廊道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秦巴山脉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7
7
作者 宋婷 李岱青 +5 位作者 张林波 王光镇 高艳妮 杨春艳 冯朝阳 马欢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72,共9页
秦巴山脉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控制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该地区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在对秦巴山脉地区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生态固碳和土壤保持... 秦巴山脉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控制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该地区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在对秦巴山脉地区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生态固碳和土壤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这四项生态服务功能在生态资产价值中所占比重赋予权重,结合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结果,采用景观生态的源汇理论,利用热点分析工具识别秦巴山脉地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内河流水系、关键物种分布特征、自然保护区分布等要素形成带状生态廊道和踏脚石生态廊道;最终形成由6大重要生态斑块、10条河流廊道、2条生物通道,以及26处踏脚石廊道组成的秦巴山脉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在生态服务现状基础上提出的规划策略,可为秦巴山脉地区国家公园规划布局,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脉区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下载PDF
日本琵琶湖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被引量:15
8
作者 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3,共8页
琵琶湖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着眼于全流域及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在《琵琶湖综合保全整备规划》基础上,滋贺县政府提出了流域生物生息空间网络化构筑的长期构想,在全流域划定了16个重要生物生息空间及10条重要河流作为生态回廊;从上游... 琵琶湖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着眼于全流域及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在《琵琶湖综合保全整备规划》基础上,滋贺县政府提出了流域生物生息空间网络化构筑的长期构想,在全流域划定了16个重要生物生息空间及10条重要河流作为生态回廊;从上游的森林建设、内湖重建、河流治理到湖滨带芦苇群落的保护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流域修复工作,如针对湖滨带修复,制定了芦苇群落保护条例与规划,划定了琵琶湖湖岸及周边内湖的芦苇群落保护与恢复区域,面积达138 hm^2,其中芦苇带栽植面积达15 hm^2,收割等维护管理每年达30 hm^2等.琵琶湖修复与重建工程的开展使生物多样性逐渐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与之相比,我国湖泊流域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态修复缺乏流域整体的长远规划以及在湿地修复、低污染尾水的生物处理、湖滨带修复等领域存在一定的理念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水源涵养 生物生息空间 生态回廊 琵琶湖
下载PDF
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的影响——基于MSPA-MCR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艾婧文 余坤勇 +3 位作者 黄茹鲜 耿建伟 谢祯 刘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65-3676,共12页
风电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助力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但风电规模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风电项目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区域生态廊道及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急需厘清。以福建平潭陆上... 风电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助力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但风电规模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风电项目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区域生态廊道及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急需厘清。以福建平潭陆上风电项目所在区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判别重要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评估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连通性、重要性和结构性等影响。研究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主要位于生态价值高的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内。受风电项目影响,源地呈现破碎化趋势,核心区占景观要素百分比由79.53%下降至76.64%。(2)风电项目导致生态廊道畅通性降低,生态廊道的走向及长度发生显著变化,大大增加了生物迁徙的空间阻力。(3)风电项目弱化了生态源地之间关联性。核心廊道和次级廊道均减少了6条,且重要性强的生态廊道完全避开风电项目所在位置。风电项目建设之后生态网络流通性变差,网络更为单一、整体生态效能降低。本研究不仅从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生态安全角度给风电项目建成区周边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也为未来风电项目选址及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项目 生态廊道 MSPA MCR模型 重力模型
下载PDF
超大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构建研究——以广州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龙闹 黄慧明 +2 位作者 李晓晖 吴婕 雷狄 《城市建筑》 2018年第3期53-57,共5页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网络已经成为超大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新途径。本文基于生态廊道理论研究,针对超大城市生态问题,以广州为例开展城市通风廊道、水系生态廊道、潜在生态廊道、分隔城市组团廊道的构建,提出了广州构建"...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网络已经成为超大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新途径。本文基于生态廊道理论研究,针对超大城市生态问题,以广州为例开展城市通风廊道、水系生态廊道、潜在生态廊道、分隔城市组团廊道的构建,提出了广州构建"三纵五横多廊"的生态廊道网络体系方案。本研究不仅为广州生态廊道布局和建设提供了思路,而且为其他城市开展生态廊道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通风廊道 水系廊道 广州
下载PDF
基于生态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的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伟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03-109,共7页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廊道,以此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源地面积为62150.34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4.7%,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分布较为零散,土地...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廊道,以此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源地面积为62150.34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4.7%,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分布较为零散,土地利用整体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生态源地核心区林地占比最多,达到75.46%;关键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廊道分别长246.63km和5072.32km,以“三轴一环一网”的形式将安徽省生态源地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下载PDF
川西北长江黄河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斯媛 罗勇 +3 位作者 于慧 王晓 李梓涵 董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5-1324,共10页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出发点,聚焦生态环境脆弱、地灾频发的川西北地区,实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生态安全网络构建及优化。选取高程、坡度、土地覆被、植被覆盖度、地质灾害易发性、距水系距离、距建设用地距离为阻力面因子,...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出发点,聚焦生态环境脆弱、地灾频发的川西北地区,实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生态安全网络构建及优化。选取高程、坡度、土地覆被、植被覆盖度、地质灾害易发性、距水系距离、距建设用地距离为阻力面因子,加权叠加构建综合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构建阿坝州生态廊道,识别生态节点,进而优化阿坝州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识别18处生态源地,面积为28553.83 km^(2),呈现南部和北部集中分布、东西部零星式分布格局;构建生态廊道39条,识别生态节点61个,其中夹点35个,障碍点26个,呈现中西部区域廊道长、东部廊道短的空间格局;规划核心生态源地8处、中枢生态源地4处、一般生态源地6处,一级生态廊道9条、二级生态廊道22条、三级生态廊道8条,一级生态节点17个、二级生态节点44个,实现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科学分级;提出“两区、两带、三廊”的格局优化体系,发展高质量旅游业、改善物种迁徙通道、连通河流廊道等措施可有效维护川西北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廊道 阿坝州
下载PDF
西双版纳鼷鹿种群分布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鸿培 宋志勇 +2 位作者 杨子诚 杨正斌 李俊松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4期113-118,共6页
依文献记载,在西双版纳州设定鼷鹿调查范围,运用访问调查法对74个村民小组进行调查,共有120位受访者提供有效信息。运用Arc GIS 10.5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出鼷鹿水平分布范围为勐腊县北纬22.189 752°~21.149 920°,东经10... 依文献记载,在西双版纳州设定鼷鹿调查范围,运用访问调查法对74个村民小组进行调查,共有120位受访者提供有效信息。运用Arc GIS 10.5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出鼷鹿水平分布范围为勐腊县北纬22.189 752°~21.149 920°,东经100.614 550°~101.776 686°,分别位于勐腊、瑶区、勐伴、易武、勐满、磨憨(尚勇)、关累、勐捧8个乡镇。通过红外相机调查,发现鼷鹿栖息的海拨范围为624~1 099 m,以海拨600~900 m为主,占总栖息范围的83.35%。鼷鹿种群受到的主要威胁有生境破碎化、猎杀、林下经济发展等。提出加强鼷鹿栖息地保护、严肃查处猎杀鼷鹿的行为、做好生境恢复工作等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种群数量 分布格局 迁移趋势 种群扩散 生态走廊 西双版纳地区
下载PDF
风域视角京津冀生态廊道空间格局识别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艳梅 高吉喜 +2 位作者 年蔚 张璐 冯朝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418-3426,共9页
在风域视角下,分析大尺度生态廊道形成的关键因子,构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通风效益评测模型,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利用气象、遥感及其他基础地理数据等,阐述研究区近地面风场特征,识别区域内生态廊道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域近地面多... 在风域视角下,分析大尺度生态廊道形成的关键因子,构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通风效益评测模型,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利用气象、遥感及其他基础地理数据等,阐述研究区近地面风场特征,识别区域内生态廊道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域近地面多年平均风速为2.07m/s.冬季,研究区多年平均风速呈张家口坝上—北京—天津沿海高两侧低格局,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夏季,多年平均风速呈现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东部和西南部低的格局,主导风向为偏南风.冬季,在研究区筛选出34个社会经济源地,识别出5条一级生态廊道,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或从北向南,7条二级生态廊道,走向主要从西向东;夏季,在研究区筛选出68个生态源地,识别出5条一级生态廊道,走向从东南向西北或从南向北,6条二级生态廊道,走向主要从东向西.合并精简冬夏连通性能较好的生态廊道,优选出5条一级生态廊道,总长度3073.04km,以南北向为主,5条二级生态廊道,总长度1582.06km,以东西向为主,初步形成京津冀“五纵五横”生态廊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风域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通风效益评测模型 京津冀
下载PDF
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琳 毕克妮 《山西建筑》 2011年第3期16-17,共2页
以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为对象进行研究,在对大连服务外包基地的背景、资源、现状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引入到大连服务外包基地的规划工作之中,以指导该基地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 城市规划方法 可持续发展 生态廊道
下载PDF
基于适应性循环的兰西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16
作者 许静 王德仁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6-864,共9页
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是遏制景观破碎化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以兰西城市群为研究区,以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基础,耦合粒度反推法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识别生态源地,组建“潜力-连通... 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是遏制景观破碎化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以兰西城市群为研究区,以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基础,耦合粒度反推法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识别生态源地,组建“潜力-连通度-韧性”综合生态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判别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构建生态网络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源地空间分布不均且破碎化,总面积4147.84 km2;阻力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并呈以主城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提取生态廊道40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总长度2278.59 km;提取生态夹点24处,多分布在主要河流廊道和生态源地间;判别生态障碍点25处,多位于生态廊道上;生态网络结构指数α、β和γ分别为0.60、2.00和0.74,通过增设12处踏脚石斑块,α、β和γ指数分别提高18.33%、14.00%和9.46%。研究结果可以为兰西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及生态安全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适应性循环 生态廊道 关键生态节点 粒度反推法 兰西城市群
下载PDF
尺度整合视角下伊犁河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昭苏县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月娇 李祥 +3 位作者 王月健 姚秀秀 邹业弘 徐蓓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181-8192,共12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一种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途径。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差异,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出现了空间结构错位脱节的问题。从整合视角出发,尝试整合伊犁河谷地区州级和县级两级尺度构建昭苏...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一种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途径。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差异,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出现了空间结构错位脱节的问题。从整合视角出发,尝试整合伊犁河谷地区州级和县级两级尺度构建昭苏县生态安全格局。首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确定生态源地,再构建综合阻力面并采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研究结果显示,整合州级和县级两级尺度昭苏县共确定了24个生态源地,面积2504.47km^(2),主要分布于昭苏中部盆地以及北部、南部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林地;识别生态廊道50条,总长度200.17km。与单一尺度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相比,整合不同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能显著改善区域生境破碎化的问题,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整合不同尺度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框架,研究结果可为伊犁河谷地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整合视角 伊犁河谷 昭苏县
下载PDF
平原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策略:以阜阳市为例
18
作者 杨婷 罗毅 +1 位作者 董冬 肖铁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95-603,共9页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阜阳市为例,利用MSPA方法与电路理论,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MSPA分析确定的核心区面积为87.26km^(2),占前景要素的56.00%。(2)通过斑块景观连通...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阜阳市为例,利用MSPA方法与电路理论,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MSPA分析确定的核心区面积为87.26km^(2),占前景要素的56.00%。(2)通过斑块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出了28个生态源地,总面积为79.98km^(2)。(3)共有66条生态廊道,东南至西北方向形成的廊道网络生态质量良好,连接受阻较少。(4)阜阳市内共有15个生态夹点,除临泉县外,其他地区均有生态夹点,其中颍上县最多,有7个夹点。(5)阜阳市内共有93个障碍区,其斑块面积均在0.2 km^(2)以上,总面积达2 394.92 km^(2),主要分布在泉河和颍河沿线。阜阳市为典型的平原城市,地表构成相对单一且均质,采用电路理论模拟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更具针对性。通过积极维护和保护生态夹点,并逐步消除生态障碍,可促进阜阳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全面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平原城市
下载PDF
基于MSPA-MCR的奉贤新城鸟类功能性廊道研究
19
作者 卯响 蔡开梁 +2 位作者 赵逸卓 郭文婷 贺坤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0期6-11,共6页
为了整合奉贤新城的城市绿地基础设施,构建城市共生型鸟类的对外扩散的功能性生态廊道,该研究基于MSPAMCR复合模型,识别了奉贤新城的核心栖息地,并依据MSPA的景观元素构建综合阻力面,使用MCR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再通过重力模型和核密度分... 为了整合奉贤新城的城市绿地基础设施,构建城市共生型鸟类的对外扩散的功能性生态廊道,该研究基于MSPAMCR复合模型,识别了奉贤新城的核心栖息地,并依据MSPA的景观元素构建综合阻力面,使用MCR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再通过重力模型和核密度分析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关键区域,从而为奉贤新城的绿地设施整合与生态修复提供建议,以期为奉贤新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奉贤新城 MSPA MCR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源空间精准分区与管制方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思旗 陆汝成 +1 位作者 吴彬 覃璐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目的]以典型岩溶地貌及全国南部生态廊道相对发育与密度较高的柳州市为例,对自然空间进行精准分区并提出管制办法,为其他喀斯特地区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空间叠置法、INVEST模型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全域尺度生态廊道,构建... [目的]以典型岩溶地貌及全国南部生态廊道相对发育与密度较高的柳州市为例,对自然空间进行精准分区并提出管制办法,为其他喀斯特地区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空间叠置法、INVEST模型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全域尺度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自然资源空间精准分区。[结果]①生态源区以大型林地为主,面积达3531.24 km^(2),总体呈中部向南北部递增的趋势;②生态廊道呈以主要廊道为依托,次要廊道为承接的环状分布结构;③依据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及自然地理特征将柳州市自然资源空间划分为禁止开发建设、限制开发建设、允许开发建设、优先开发建设4个管控区,并按照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主导功能提出差异化管制方法。[结论]以生态安全格局为依据划分自然资源空间管制区,各管控区发展定位与目标差异较大,要实行差别化管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自然资源空间精准分区 INVEST模型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区 生态廊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