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形态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46
1
作者 牛庆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96,共6页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作恶的待发点上",遭遇"伦理"—"道德"形态的分裂与对峙,那么,"生态中心主义"则将伦理关怀的中心由个体生命拓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居留地"的可靠性遭遇"意志自由"的抽象普遍性,同样无可避免地陷入"伦理"—"道德"形态的悖论与风险之中。人类生态觉悟的辩证运动继续向前推进,未来社会应当建构接纳、包容、整合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多元对话的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共生互动的价值生态和理论形态,这是生态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文明生态觉悟,也是一场世界观的革命和"形态论"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伦理”—“道德”形态 文明的生态
下载PDF
论环境刑法的环境观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星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63,共6页
在中国的司法资源还非常有限的现实背景下,环境刑法采取何种环境观,直接关涉到环境犯罪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成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已经走到了历史舞台的边缘,尤其在理论界已经基本没有了市场。生态中心主义在总体上对人本身提出了相当高... 在中国的司法资源还非常有限的现实背景下,环境刑法采取何种环境观,直接关涉到环境犯罪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成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已经走到了历史舞台的边缘,尤其在理论界已经基本没有了市场。生态中心主义在总体上对人本身提出了相当高的道德要求,它对人的要求与标准有些过分超前,还不可能是一个社会大众能够普遍完全接受的伦理观。在刑事法中应当提倡共进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环境观认可人类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双重优先性,主张通过合规律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刑法 环境观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共进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被引量:7
3
作者 余达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2-57,共6页
诗歌中体现着生态伦理思想 ,从诗歌发展史来看 ,古代诗歌、浪漫派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有着不同的生态伦理观念 ,其中现代派诗歌的观念蕴含了今天生态中心主义的许多精神资源。
关键词 诗歌 生态伦理 生态中心主义 精神
下载PDF
生态中心主义与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越泓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3-27,共5页
起源于西方的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应将道德关怀从人类拓展至整个生态系统,这是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巨大超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理论从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和大地伦理学三个维度强调了自然万物都有其本身的价值属性,主张人... 起源于西方的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应将道德关怀从人类拓展至整个生态系统,这是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巨大超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理论从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和大地伦理学三个维度强调了自然万物都有其本身的价值属性,主张人类应承担起对非人类存在物的责任。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道家思想,不难发现道生万物、万物皆有道性、归根复命等思想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通过借鉴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深挖道家理论之精华,使中西生态伦理思想找到结合点和融合再生的发展构架,对于构建良好的生态关系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态中心主义 深层生态学 自然价值论 大地伦理学
下载PDF
探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态环境建设
5
作者 韩佳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6期51-54,共4页
近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失衡的状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它们都是从主客二分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因... 近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失衡的状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它们都是从主客二分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人们不能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和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为解决现实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道路。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付诸于实践,指导了现实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创了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下载PDF
国外生态文明观的争论、评析与启示
6
作者 杨振凯 邓春红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30,共6页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资源、环境及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负效应,努力寻找一条既不影响人类福祉追求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国外形成了"弱...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资源、环境及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负效应,努力寻找一条既不影响人类福祉追求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国外形成了"弱可持续性"经济学、"强可持续性"经济学、生态社会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生态文明观,而这些生态文明观几十年来的争论与演化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许多启示。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可持续性 强可持续性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生态文化刍议
7
作者 徐瑾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81-85,共5页
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所需,也是近年来的重要研究热点。对于西方生态文化而言,如何评价目前流行的生态中心主义?虽然生态中心主义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存在着反对现代科技、否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等非理性主义倾... 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所需,也是近年来的重要研究热点。对于西方生态文化而言,如何评价目前流行的生态中心主义?虽然生态中心主义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存在着反对现代科技、否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等非理性主义倾向。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言,其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是否就是生态文化?严格来说,传统文化虽然在结果上有利于实现生态和谐,但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思想。从马克思生态文化思想来看,"自然—人(社会)"涉及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从马克思实践论观点来说,生态文化可以分为生态物质文化和生态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的重要内容涉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后者的重要内容涉及法律制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生态中心主义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生态化的法律解析
8
作者 张红梅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4-26,共3页
国内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态化潮流的出现,各领域分别进行了生态化的时代回应。法学领域引入生态化的概念,本身就代表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而两者在哲学基础、价值观、基本理念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以生... 国内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态化潮流的出现,各领域分别进行了生态化的时代回应。法学领域引入生态化的概念,本身就代表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而两者在哲学基础、价值观、基本理念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为理论基础的法学领域的生态化,其本质实为一场重大的法律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生态化 生态中心主义 法律变革
下载PDF
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秀艳 崔子修 《唐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6-28,共3页
介绍非人类中心主义各理论流派的思想,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评论,以澄清认识。
关键词 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 动物权利/解放论 生物中心论 生态中心论
下载PDF
论环境道德法律化面临的现实障碍与实现途径
10
作者 林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78-85,共8页
环境道德法律化,是当前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需要。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错误的环境道德观,使得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面对着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必要将一定的环境道德上升为具有... 环境道德法律化,是当前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需要。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错误的环境道德观,使得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面对着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必要将一定的环境道德上升为具有国家强制约束力的环境法律,通过树立"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道德观,赋予自然体法律主体地位,以及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力求实现环境道德法律化,使得环境法律规范具有更高层次的环境道德内容,实现环境立法的理论成熟规范,从而促使人类道德关怀对象从人类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道德 法律化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被引量:7
11
作者 蔡守秋 《环境导报》 1999年第1期5-8,共4页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论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确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论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确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从“是”中推导出“应当”,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的基本认识论。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现的核心概念,承认自然界‘响在价值”是其价值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自然 环境系统
下载PDF
寻求解决生态危机之道——生态本位法理念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柳 文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103-108,共6页
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人类开始探寻和寻求解决之道。文章从分析导致生态危机的传统法学的缺陷入手,提出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建构生态本位的法律理念,以此来指导环境立法的价值取向,并尝试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关键词 伦理价值观 人类利益中心主义 生态利益中心主义 生态本位 法律理念
下载PDF
论“巴黎手稿”三大中国化解读的美学底蕴 被引量:2
13
作者 贺天忠 《孝感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2-38,共7页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统一体的,其内容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物质变换关系。这既非主体实践本体论即人类中心主义的,也非心理本体论即心理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论即科学主...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统一体的,其内容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物质变换关系。这既非主体实践本体论即人类中心主义的,也非心理本体论即心理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论即科学主义的等互不关联的某种单一化视角的美学解读,而是蕴含着在掌握主客体辩证互动规律的基础上向无限永恒的宇宙自然渐趋靠近,实现人类与大宇宙的共生同在,有深邃的终极关怀的关系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手稿" 心理中心主义 主体实践本体 生态中心论 客体实践本体 终极关怀
下载PDF
论中原文化生态及其生成规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圣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文化生态是由多种多元的文化要素组成的。中原地区历史上的固定性形成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实际上是制度、价值、精神上的基本一致。而这种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至于现在仍然进行着,这就必然... 文化生态是由多种多元的文化要素组成的。中原地区历史上的固定性形成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实际上是制度、价值、精神上的基本一致。而这种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至于现在仍然进行着,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区域性的精神生态,即文化生态。由于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中原文化生态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中原文化生态的生成与其地域特征、社会历史进程、文化的交汇及其新旧传统的浸润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生态 生成规律 研究
下载PDF
环境伦理与整体思维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志辉 孟桂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13-18,共6页
环境伦理是人类生存危机感的反映,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环境伦理形成的深层理论基础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而是整体主义宇宙观和整体思维方式。
关键词 环境伦理 整体思维 生态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健身休闲空间建设布局与实现路径——基于浙中生态廊道的调研 被引量:2
16
作者 查春华 陈金龙 +2 位作者 杨灿 朱徵 林晨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338-344,共7页
为了探讨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布局,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阐释了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目标与定位、空间结构与项目布局体系,并结合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针对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实现路径,在生态文明... 为了探讨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布局,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阐释了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目标与定位、空间结构与项目布局体系,并结合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针对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实现路径,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总结出以下几点:1)增进合作:促进“多规合一”与共建共享;2)强化服务: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3)研判供需:引导资源与服务有效配置;4)拓展思路:促进产业联动与融合发展;5)着眼利用:推进项目建设与空间优化等.以期为提升浙中城乡的宜居品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健身休闲空间 布局 实现路径 浙中生态廊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