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藤本植物的适应生态学I.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77
1
作者 蔡永立 宋永昌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98,T003,T004,共11页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浙江天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的 10属 11种木质藤本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因子分析 ,结果表明 :藤本植物叶片结构在不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同种藤本的不同植物体的叶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除受遗传因...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浙江天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的 10属 11种木质藤本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因子分析 ,结果表明 :藤本植物叶片结构在不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同种藤本的不同植物体的叶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除受遗传因子控制外 ,环境因子 (主要为光照和水分 )也有重要作用 ;攀援方式对藤本叶片特征有一定影响 ,但未表现出规律性。尽管叶片的基本结构仍属中生类型 ,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趋异适应 ,根据叶片适应特征的差异 ,11种藤本植物可分为 3种类型 ,即偏旱生或阳生叶类型 (包括薜荔 (Ficus pumila)、珍珠莲 (Ficussarmentosa var. henry)和藤构 (Broussonetia kaempferi) ) ,偏阴生叶类型 (羊角藤 (Morinda umbellata)和昆明鸡血藤(Millettia reticulata) )和中生叶类型 (广东蛇葡萄 (Ampelopsis cantoniensis)、中华常春藤 (H 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短梗南蛇藤 (Celastrus rosthonianus)、暗色菝葜 (Smilax lanceiofolia var.opaca)、薯莨 (Dioscorea cirrhosa)和香港黄檀 (Dalbergia millettii) )。藤本叶片的各部分结构特征对生境条件的适应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同步变化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可塑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童森林公园 常绿阔叶林 藤本植物 叶片解剖特征 适应生态学
下载PDF
30种新疆沙生植物的结构及其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被引量:130
2
作者 黄振英 吴鸿 胡正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21-530,共10页
新疆30种沙生植物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态结构为适应沙漠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叶片表面积/体积比普遍小于中生植物;表皮细胞外壁具厚的角质膜,并覆盖毛状体,气孔下陷,具有孔下室;按叶肉结构的差别,30种沙生植物... 新疆30种沙生植物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态结构为适应沙漠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叶片表面积/体积比普遍小于中生植物;表皮细胞外壁具厚的角质膜,并覆盖毛状体,气孔下陷,具有孔下室;按叶肉结构的差别,30种沙生植物的叶片可归为正常型、全栅型、环栅型、不规则型、禾草型、退化型等6类。轴器官中普遍具有发达的机械组织,一些植物形成异常结构;根的周皮发达;茎中基本组织/半径比率较大;部分植物形成同化枝,有的茎、叶中存在粘液细胞或结晶。按其适应沙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分为薄叶植物、多浆植物、肉茎植物以及卷叶植物等4类。沙生植物以不同的旱生结构特征和不同的方式适应沙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植物 旱生结构 新疆 沙漠环境 生态适应
下载PDF
从旱生植物叶结构探讨其生态适应的多样性 被引量:122
3
作者 王勋陵 马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87-792,共6页
以西北地区62种旱生植物的叶器官为研究对象,通过切片显微观察、生物学统计及模糊数学分析,探讨旱生植物生态适应的多样性,获得如下结果:①旱生植物依叶肉组成和细胞排列可划分为正常型、双栅型、环栅型、全栅型、不规则型、折迭... 以西北地区62种旱生植物的叶器官为研究对象,通过切片显微观察、生物学统计及模糊数学分析,探讨旱生植物生态适应的多样性,获得如下结果:①旱生植物依叶肉组成和细胞排列可划分为正常型、双栅型、环栅型、全栅型、不规则型、折迭型和无叶肉型; ②叶肉类型的演化是以正常型 与不规则型两条路线呈树枝状发展。演化较原始的偏向于中生,演化层次较高的更具适应旱生环境的能力;③旱生植物的叶肉类型与生活型具有相关性,与环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④从模糊数学分析所获树状图看,叶性状可作为旱生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将旱生植物的一级分类分为多浆与少浆两类是正确的;⑤旱生植物适应环境有两大趋势,即结构性状的趋同性与趋异性;⑥旱生植物适应环境胁迫有多种对策,常见有保护型、节约型、忍耐型、强壮型、逃避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生植物 叶结构 生态适应 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7
4
作者 邹应斌 周上游 唐起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1-35,共5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目前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栽培 ,产量可达 12 t/ hm2 ,生育期 130— 15 0 d,颖花量 5 .5— 6 .0万 / m2 ,L AI9- 10 ,株高10 ... 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目前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栽培 ,产量可达 12 t/ hm2 ,生育期 130— 15 0 d,颖花量 5 .5— 6 .0万 / m2 ,L AI9- 10 ,株高10 0— 110 cm,分蘖力偏强 ,表现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的潜在高产优势。通过对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及其分配、分蘖及其成穗、根系生长及其活力、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期、超高产途径与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初步明确了单本稀植、增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栽培环境和农艺调控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 ,有必要对其足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相互协调的高产生理机制进行酶学水平、激素水平、甚至分子水平的研究 ,并对 SRI强化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化作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超级杂交水稻 超高产栽培 生态适应性 栽培技术 栽培生理
下载PDF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叶特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114
5
作者 祁建 马克明 张育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30-937,共8页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山地由于海拔剧烈变化造成显著的环境差异,成为研究植物对环境适应性变化的理想对象。为阐明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在北京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海...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山地由于海拔剧烈变化造成显著的环境差异,成为研究植物对环境适应性变化的理想对象。为阐明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在北京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海拔分布范围(1000~1800m)内研究了叶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地形和土壤养分的关系。回归分析发现:辽东栎气孔密度、气孔长度和叶面积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曲线变化形式。在海拔约1400m处,气孔密度最小而气孔长度和叶面积最大;气孔密度和长度成反比;叶长宽比没有明显变化;叶绿素(a+b)含量和单位干重叶氮、磷和钾含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同时叶绿素含量和叶氮含量有较弱的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叶绿素含量和坡位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叶磷含量与坡度关系显著,但叶养分与土壤养分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地形和土壤养分与气孔密度、长度和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的关系均不显著。方差分析表明上坡位与中、下坡位的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差异,上坡位的叶绿素含量最高。辽东栎大部分叶特性在其海拔分布范围内有显著的变化,并且形态特征和养分特征的变化形式不同,海拔1400m左右是辽东栎叶形态特征变化最显著的范围。这些叶特征的变化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土壤养分 叶形态 叶养分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不同海拔天山云杉叶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0
6
作者 张慧文 马剑英 +1 位作者 孙伟 陈发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747-5758,共12页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在一起。为阐明天山北坡1420-2300m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的叶片功能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了天山云杉10...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在一起。为阐明天山北坡1420-2300m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的叶片功能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了天山云杉10种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宽比(LL/LW)、叶面积(LA)、气孔密度(SD)、单位干重的叶磷(LPC)和叶钾(LKC)含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单位干重的叶氮(LNC)含量、叶绿素含量(Chla+b)、叶片饱和含水量(LWC)、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比叶重(LMA)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非线性变化,前3项在海拔约2100m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42±0.38)mg/g、(2.44±0.37)mg/g和(55.01±0.48)%,后两项在海拔约2100m处达到最小值,分别为(451.80±6.28)mg/g、(252.33±3.60)g/m2。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拔梯度上影响LPC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pH值和SWC,影响LNC、LKC、Chla+b、LDMC、LMA和LWC的主要土壤因子是TN,影响LA、SD和LL/LW的主要土壤因子是SWC,可见SWC和TN是天山云杉叶片功能特征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优越的环境中植物叶片虽然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和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但是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往往较低,在2100m附近LNC、Chla+b、LA最大,LMA、LDMC最小,因此判断此海拔附近为天山云杉最适宜的生长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云杉 叶功能性状 海拔 生态适应 土壤因子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白刺花叶片生态解剖特征研究 被引量:66
7
作者 李芳兰 包维楷 +1 位作者 刘俊华 吴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0,共6页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1650~1950m)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叶片进行生态解剖学研究.观测指标包括叶片形态特征(叶长宽比、叶面积、叶片厚度)、解剖结构(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P)、海绵组织厚度(S)、P/S比值、...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1650~1950m)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叶片进行生态解剖学研究.观测指标包括叶片形态特征(叶长宽比、叶面积、叶片厚度)、解剖结构(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P)、海绵组织厚度(S)、P/S比值、表皮角质膜厚度)及叶表皮特征(气孔器密度和面积、表皮细胞密度和面积、表皮毛密度和长度).结果表明,白刺花叶片面积为0.144~0.208cm^2.叶总厚度为171.58~195.83μm;叶肉组织分化明显,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分别为69.83~82.42和62.00~80.67μm.P/S的比值为1.14~1.01,上下表皮厚度分别为14.03~15.33和13.88~16.17μm,上下角质膜厚度分别为2.66~4.56和2.76~2.02μm;气孔密度为13.71~15.02个·mm^-2,其面积为249.86~280.43μm^2;表皮细胞密度为160.54~178.43个·mm^-2。其面积为557.43~626.85μm^2;表皮毛长度为186.51~260.99μm,其密度为18.29-32.27个·mm^-2.随海拔升高叶面积、叶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气孔器面积、表皮细胞面积以及表皮毛密度呈增加趋势,而角质膜厚度、表皮细胞密度和表皮毛长度则呈减小趋势;叶长宽比、P/S的比值、表皮厚度与气孔器密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海拔梯度 白刺花 叶片 形态结构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冷蒿、星毛委陵菜的形态可塑性及生物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58
8
作者 李金花 李镇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5-440,共6页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 (不放牧、轻牧 (1.33只羊 /hm2 )、中牧 (4.0 0只羊 /hm2 )、重牧 (6 .6 7只羊 /hm2 ) )冷蒿(Artemisiafrigida)、星毛委陵菜 (Potentillaacaulis)的克隆形态 (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 )可塑性以及生物量分配格局。...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 (不放牧、轻牧 (1.33只羊 /hm2 )、中牧 (4.0 0只羊 /hm2 )、重牧 (6 .6 7只羊 /hm2 ) )冷蒿(Artemisiafrigida)、星毛委陵菜 (Potentillaacaulis)的克隆形态 (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 )可塑性以及生物量分配格局。两种植物的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沿放牧梯度具有显著的可塑性反应。冷蒿间隔子长度 :不放牧 >轻牧 >重牧 >中牧 ;分枝强度 :重牧 >中牧 >轻牧 >不放牧。星毛委陵菜间隔子长度 :轻牧 >不放牧 >中牧 >重牧 ;分枝强度 :重牧 >中牧 >轻牧 >不放牧。冷蒿种群地上现存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 ,根茎比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星毛委陵菜种群地上现存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根茎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形态可塑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差异反映出两种植物对不同放牧强度有不同的生态适应对策 ,星毛委陵菜比冷蒿更能适应高强度的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冷蒿 星毛委陵菜 形态可塑性 生物量分配格局 生态适应 资源分配 草地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涨带植被重建 被引量:69
9
作者 王勇 刘义飞 +1 位作者 刘松柏 黄宏文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重建三峡水库消涨带植被对于恢复消涨带功能、维持三峡工程安全和修复长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涨带可分为自然消涨带和人工消涨带,自然消涨带及其植被是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人... 重建三峡水库消涨带植被对于恢复消涨带功能、维持三峡工程安全和修复长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涨带可分为自然消涨带和人工消涨带,自然消涨带及其植被是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人为控制水位涨落而形成的人工消涨带很少有植被覆盖,属于退化的生态系统。三峡消涨带包括三峡自然消涨带和三峡水库消涨带,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三峡自然消涨带及其植被并产生没有植被覆盖的三峡水库消涨带。作者认为开发利用三峡水库消涨带土地资源,发展库区经济将导致库区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三峡工程安全且不利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解决三峡水库消涨带问题的关键是重建消涨带植被,并恢复其功能。该文从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三峡水库管理与库区景观建设的需要、消涨带功能恢复与流域生态系统康复和促进水库消涨带研究的深入阐述了开展三峡水库消涨带植被重建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重建 生态恢复 生态适应 河岸带 消涨带 三峡水库 三峡库区 退化生态系统 流域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恶化
下载PDF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被引量:57
10
作者 郭家骥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7,共10页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自然资源管理机制 婚姻家庭模式 文化适应 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红砂根系构型对干旱的生态适应 被引量:66
11
作者 单立山 李毅 +1 位作者 董秋莲 耿东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3-1290,共8页
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根系构型参数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红砂根系构型对干旱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根系的拓扑指数均较小,根系分支模式接近叉状分支模式,但在干旱的河西走... 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根系构型参数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红砂根系构型对干旱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根系的拓扑指数均较小,根系分支模式接近叉状分支模式,但在干旱的河西走廊风沙区和戈壁区红砂根系拓扑指数均逐渐增加,表明干旱有使红砂根系分支向鱼尾分支模式发展。②干旱的河西走廊风沙区和戈壁区红砂根系分形维数均较小,分别为1.1778、1.1169,分形特征不是很明显;而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形维数较大,根系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③干旱的河西走廊红砂根系总分支率均比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要小,表明在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根系分支能力相对较强,随着干旱的增加其分支能力有所减弱。④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根系的连接长度都较大,但不同生境却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干旱风沙区根系平均连接长度最长。红砂为适应干旱的环境通过减少根系次级分支和根系的重叠、增加根系连接长度,使其根系的分支模式向鱼尾分支模式发展以降低根系内部对营养物质的竞争,提高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保证植物有效的营养空间,从而在资源贫瘠的环境中吸收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指数 分形维数 分形丰度 生态适应 根系构型
原文传递
飞蝗越冬卵过冷却点的季节性变化及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49
12
作者 景晓红 康乐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6-328,共3页
运用热电偶方法测定了飞蝗LocustamigratoriaL .越冬卵过冷却点月份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飞蝗卵的过冷却点值波动较大 ,主要形成 2部分 ,一部分分布在 -2 5℃左右 ,另一部分分布在 -1 0℃左右 ,同时 ,这两部分的比例随着季节性气温的变... 运用热电偶方法测定了飞蝗LocustamigratoriaL .越冬卵过冷却点月份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飞蝗卵的过冷却点值波动较大 ,主要形成 2部分 ,一部分分布在 -2 5℃左右 ,另一部分分布在 -1 0℃左右 ,同时 ,这两部分的比例随着季节性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气温较低的月份 ,-2 5℃左右的比例增加 ,而且最小过冷却点的值也更低 ;反之 ,-1 0℃左右的比例增加 ,过冷却点最高值也升高。这种现象说明了飞蝗卵对冬季低温的一种生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越冬卵 过冷却点 季节性变化 生态适应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评价——以石羊河中下游为例 被引量:54
13
作者 赵雪雁 刘春芳 +1 位作者 王学良 薛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141-4151,共11页
生态退化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业人口的负面影响非常显著,当前急需评估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识别脆弱群体及脆弱性成因,并依此寻求降低生计脆弱性的对策措施。以石羊河中下游为研究区,基于366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 生态退化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业人口的负面影响非常显著,当前急需评估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识别脆弱群体及脆弱性成因,并依此寻求降低生计脆弱性的对策措施。以石羊河中下游为研究区,基于366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生态退化的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能力,评估了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探明了影响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脆弱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高收入及高文化程度农户的适应能力强,暴露度与敏感性高,生计脆弱性较低;(2)从纯农户到非农户、从单一生计农户到多种生计农户,适应能力依次增强,暴露度与敏感性递减,生计脆弱性降低;(3)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户的富裕水平、受教育程度及社会资本,促进生计转型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最后,提出了减轻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对策建议及未来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态退化 适应能力 生计脆弱性 石羊河中下游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的生态适应 被引量:33
14
作者 肖春旺 刘玉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22-426,共5页
将4年生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置于按全光照百分率为100%(S100)、55%(S55)、33%(S33)和18%(S18)的人控光环境下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光环境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的叶数,叶面积和叶大小的生长动态具有显著差... 将4年生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置于按全光照百分率为100%(S100)、55%(S55)、33%(S33)和18%(S18)的人控光环境下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光环境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的叶数,叶面积和叶大小的生长动态具有显著差异,且全光照的幼苗生长动态曲线波动最大,主要是因为日照胁迫所致。S100的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最差,S55生长最好,后遮阴强度增大而下降;地下根系生长随光强增加而增加。主分量分析能很好地反映4种光环境下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差异及其生态适应策略。S100与S55的幼苗生长差异最大。S100的幼苗将生物量干重相对多地分配到根系生长。在遮阴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头茶 生态适应 光环境 幼苗
下载PDF
盐生植物星星草叶表皮具有泌盐功能的蜡质层 被引量:38
15
作者 韦存虚 王建波 +2 位作者 陈义芳 周卫东 孙国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51-2456,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和 X射线电子探针研究了星星草 (Puccinellia tenuiflora)的叶表皮及其与生境高盐的关系。结果表明 ,叶表皮由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组成 ,下表皮气孔器多于上表皮 ,且常下陷 ,表皮具表皮毛。表皮细胞外存在丰富的蜡质纹饰和蜡... 利用扫描电镜和 X射线电子探针研究了星星草 (Puccinellia tenuiflora)的叶表皮及其与生境高盐的关系。结果表明 ,叶表皮由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组成 ,下表皮气孔器多于上表皮 ,且常下陷 ,表皮具表皮毛。表皮细胞外存在丰富的蜡质纹饰和蜡质颗粒 ,这些蜡质包含盐离子 ,具有泌盐的功能。这些特征表明星星草受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星草 叶表皮 蜡质层 泌盐 生态适应
下载PDF
桑树的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49
16
作者 姚芳 倪吾钟 杨肖娥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9-292,297,共5页
阐述了我国桑树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主要包括:耐寒性、耐渍性、抗旱性和抗污染及抗病虫害特性等.并以其生态适应性为基础,探讨了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潜力,以期为进一步拓展桑树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经济林学 桑树 种质资源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潮滩红树植物抗低温适应的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42
17
作者 杨盛昌 林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0-67,共8页
采用电导法定量测定了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植物叶片的抗寒力变化。结果表明;(1)海南琼山东寨港主要红树种类冬季抗寒力(半致死温度)介于-2.3~-6.8℃之间,其中红树科植物抗寒力较强,多数种类属于低温敏感性相对较弱的L类... 采用电导法定量测定了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植物叶片的抗寒力变化。结果表明;(1)海南琼山东寨港主要红树种类冬季抗寒力(半致死温度)介于-2.3~-6.8℃之间,其中红树科植物抗寒力较强,多数种类属于低温敏感性相对较弱的L类型;海桑科和楝科红树种类抗寒力较弱,属于低温敏感性较强的H类型。(2)随纬度升高(个别地点除外),秋茄(Kandeliacandel)、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和红海榄(Rhizophorsstylosa)抗寒力增强,呈现种群分化趋势。(3)同一地点,秋茄和桐花树抗寒力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最低,秋冬两季高于春季。(4)同一群落内,生长于中潮区滩面的秋茄抗寒力强于高潮区,但桐花树抗寒力在各个滩面相差不大。(5)秋茄和桐花树树冠上不同部位叶片的抗寒力不同,由表及里,由上至下,呈降低趋势。红树叶片抗寒力的种群分化、季节变化和部位差异是其趋异适应的结果,有益于红树植物的生存和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抗寒力 半致死温度 生态适应
下载PDF
Invasive mechanism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被引量:45
18
作者 WAN FangHao1, LIU WanXue1, GUO JianYing1, QIANG Sheng2, LI BaoPing2, WANG JinJun3, YANG GuoQing1, NIU HongBang1, GUI FuRong1, HUANG WenKun1, JIANG ZhiLin1 & WANG WenQi3 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 China 2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Entomology and Pest Contro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11期1291-1298,共8页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invasive mechanism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invasive Crofton weed, Ageratina adenophora, its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the formation of single dominant populat...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invasive mechanism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invasive Crofton weed, Ageratina adenophora, its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the formation of single dominant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of native plants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trateg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resent results helped to clarify and explain such issues as the adaptability post invasion,interaction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inter-and intra-species and community resistance, thereby providing important references to researches on other invasive alien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ratina ADENOPHORA INVASIVE MECHANISM genetic diversity ecological adaptation ALLELOPATHY feedback of soil BIOTA COMPETITIVE displacement
原文传递
中国棉花生态区划 被引量:36
19
作者 黄滋康 崔读昌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由于曾统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南疆为“中熟”棉区 ,导致东部地区品种引种到南疆出现晚熟等不适应的问题。根据各地的≥ 1 0℃积温与无霜期 ,以适于长江流域种植的棉花品种定位为中熟类型作基础 ,将我国植棉区域划分为 :特早熟(辽河流... 由于曾统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南疆为“中熟”棉区 ,导致东部地区品种引种到南疆出现晚熟等不适应的问题。根据各地的≥ 1 0℃积温与无霜期 ,以适于长江流域种植的棉花品种定位为中熟类型作基础 ,将我国植棉区域划分为 :特早熟(辽河流域 )、早熟 (北疆 )、次早熟 (南疆 )、中早熟(黄河流域 )、中熟 (长江流域 )和晚熟 (华南 ) 6个生态区 ;其中的 4个生态区由于地域与无霜期的不同 ,又各划分为 2个生态地区 (亚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棉花 生态区划 棉区 区划 品种熟性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香樟、猴樟苗木的生态适应 被引量:34
20
作者 韦小丽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用100%、80%、47%、23%4种人控光环境处理香樟、猴樟2年生苗木,结果表明,相对光强80%最有利于香樟、猴樟苗木生长,其苗高、侧枝长度、生物量都达到最大。地径生长则随着光强的减弱而逐渐减小。试验证明,两树种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有一定... 用100%、80%、47%、23%4种人控光环境处理香樟、猴樟2年生苗木,结果表明,相对光强80%最有利于香樟、猴樟苗木生长,其苗高、侧枝长度、生物量都达到最大。地径生长则随着光强的减弱而逐渐减小。试验证明,两树种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有一定差异,猴樟和香樟均属于中性偏阳树种,猴樟比香樟稍喜光,而香樟的耐荫性比猴樟强。两树种对光照的适应策略相同,强光下苗木将生物量相对多地分配到地下根系生长,弱光下则将生物量相对多地分配到地上部分。不同光环境下香樟、猴樟苗木的生理响应表现为,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日进程曲线峰型改变,峰值出现时间不一,其日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差异较大,叶绿素含量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环境 香樟 猴樟 苗木 生态适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