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 被引量:71
1
作者 陈运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年第2期1-24,共24页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以及由美...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以及由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践获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但是地震预测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目前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坚持不懈,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地球内部
下载PDF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被引量:59
2
作者 陈颙 陈运泰 +3 位作者 张国民 高建国 吴忠良 申旭辉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1期1-14,共14页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灾害预测 震灾预防 抗震防灾对策 物资储备
下载PDF
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0
3
作者 张国民 张晓东 +5 位作者 吴荣辉 江在森 刘杰 张永仙 李刚 黎明晓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5期39-53,共15页
回顾了古代的地震记录和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初期的地震考察、新中国的地震预报开展、地震预报的大发展、90年代新技术发展几个阶段,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未... 回顾了古代的地震记录和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初期的地震考察、新中国的地震预报开展、地震预报的大发展、90年代新技术发展几个阶段,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未来地震预报持久科学探索的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关于我国地震数值预报路线图的设想——汶川地震十周年反思 被引量:28
4
作者 石耀霖 孙云强 +2 位作者 罗纲 董培育 张怀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865-1881,共17页
汶川地震发生已经十年了.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汶川地震未能预测,是中国地震工作者心头永远的痛,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反思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地震局系统反思报告认为,"汶川地震未能预测,一是地震成因尚不清楚;二是地震前兆机理尚... 汶川地震发生已经十年了.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汶川地震未能预测,是中国地震工作者心头永远的痛,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反思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地震局系统反思报告认为,"汶川地震未能预测,一是地震成因尚不清楚;二是地震前兆机理尚不清楚;三是经验预报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四是地震前兆时空演化特征尚不十分清楚;五是尚未形成全球地震预测研究机制[1]".反思注意到"地震预测基础性研究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发生 汶川 数值预报 路线图 地震预测 中国地震局 时空演化特征 地震工作者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西部重力场变化与强震危险性关系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石 徐伟民 蒋长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5-587,共13页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西部流动重力测量获得的区域重力场变化数据,尝试对其进行多种位场变换,在一定空间尺度约束下定义了6种区域重力场变化指标量.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大陆2002年、2005年和2008年等3期数据为研究对象,计算并统计了中国大陆西...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西部流动重力测量获得的区域重力场变化数据,尝试对其进行多种位场变换,在一定空间尺度约束下定义了6种区域重力场变化指标量.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大陆2002年、2005年和2008年等3期数据为研究对象,计算并统计了中国大陆西部MS≥6.0地震震中位置处震前重力场变化及各种导出参数值,尝试初步构建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地震重力学科指标体系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发生位置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但是重力场变化的垂直梯度和解析信号模量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报意义,适合作为地震前兆异常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 重力场变化 地震预报 指标体系 位场变换
下载PDF
基于范例推理的灾害性地震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小柠 马昌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9,共7页
基于范例推理(CBR)理论,利用最近相邻法和粗糙集理论搜索相似度最高的主震历史范例,分析各主要物资需求量的影响因素,预测当前范例主震期应急物资需求量。通过序贯决策,采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预测余震类型,进而搜索余震历史范例,预测余... 基于范例推理(CBR)理论,利用最近相邻法和粗糙集理论搜索相似度最高的主震历史范例,分析各主要物资需求量的影响因素,预测当前范例主震期应急物资需求量。通过序贯决策,采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预测余震类型,进而搜索余震历史范例,预测余震期应急物资需求量。以"玉树"地震为例,运用该方法估算地震发生后食物类、生活用品类、药品类、工程机械类的需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地震 应急物资需求 范例推理(CBR) 粗糙集 序贯决策 马尔科夫预测
下载PDF
地震数值预报 被引量:23
7
作者 石耀霖 张贝 +1 位作者 张斯奇 张怀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7-255,共19页
地震能否预报、地震预报遇到的种种困难如何克服?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不妨借助于气象预报的经验。气象预报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预报,虽然用了约半个世纪的时间,但获得了成功。中国地震学界,对于地震预报的发展,也必须从经验预报发展为物... 地震能否预报、地震预报遇到的种种困难如何克服?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不妨借助于气象预报的经验。气象预报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预报,虽然用了约半个世纪的时间,但获得了成功。中国地震学界,对于地震预报的发展,也必须从经验预报发展为物理预报,对此几乎没有异议;但是物理预报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基于定量的物理规律,进行数值预报,却鲜被提及。文章讨论了开展地震数值预报的五个主要环节的现状,认为地震数值预报现在应该提到规划的日程上来,设计我国地震数值预报的路线图,按照它的需要部署地震台站观测工作,开展地震数值预报的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球动力学 数值方法 非线性动力学 天气预报
原文传递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4-579,658,共16页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总结其进展,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震前是否有前兆,是否可以观测到,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这都...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总结其进展,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震前是否有前兆,是否可以观测到,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且前兆很复杂,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此外,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地震观测 地震前兆 地震监测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可行性
下载PDF
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地震破裂分段与地震预测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虢顺民 徐锡伟 +3 位作者 向宏发 周瑞琦 董兴权 张晚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龙陵 -澜沧新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频度高、强度大、周期短等特征 ,并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新生断层组成 ,呈斜列或共轭式展布 ,根据结构、规模、地震活动差异等因素把断裂带划分为 4个一级段、13个二级段 ,其中有 4个... 龙陵 -澜沧新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频度高、强度大、周期短等特征 ,并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新生断层组成 ,呈斜列或共轭式展布 ,根据结构、规模、地震活动差异等因素把断裂带划分为 4个一级段、13个二级段 ,其中有 4个二级段又可划分出 8个三级段。历史上发生过大震、强震并有地震断层伴生的断层段为地震破裂单元 ;断裂带上晚第四纪有活动并有古地震事件 ,但无历史地震记载的地段为断层闭锁单元 ;次级断层之间的阶区或连接点为障碍体单元。从地震破裂特征分析 ,断裂带由破裂、闭锁、障碍体单元组成 ,根据地震、古地震、活断层、断层阶区的活动规律 ,断裂带可划分出 9个破裂单元、8个闭锁单元、10个障碍体单元。三者之间呈迁移、触发和转换能量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和地震构造标志 ,对断裂带上未来可能发生大震、强震、中强震的地区分别作了预测。预测的危险区有 9个 ,其中大震区 1个 (永康 -永德地区 ) ,强震区 3个 (马站、石灰窑、酒房-勐混 ) ,中强震区 5个 (下顺江、里仁、大岗山、南明 -澜沧、勐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 新生断裂 地震破裂分段 地震预测 活断层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城市地震伤亡人数的概率预测模型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帆 佟晓君 苏幼坡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81-85,共5页
提出了利用可靠度方法预测城市地震人员伤亡数目的概率模型 ,利用此模型可计算出所需概率意义下的伤亡人数的范围 ,为地震区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和地震救援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给出了
关键词 地震 人员伤亡 可靠度 概率预测模型 伤亡人数 防灾抗震 城市规划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伤亡人数评估体系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帆 郑宝柱 剡亮亮 《震灾防御技术》 2009年第4期428-435,共8页
本文综合考察了地震中影响伤亡人数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一个地震伤亡人数的预测模型,可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该模型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需要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口数据、历史地震数据等,来完成预测每次地震中的伤亡... 本文综合考察了地震中影响伤亡人数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一个地震伤亡人数的预测模型,可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该模型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需要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口数据、历史地震数据等,来完成预测每次地震中的伤亡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数据库 伤亡人数 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ANN)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预测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居义 易永宏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9-132,共4页
以地震特性的研究为出发点,以预报震级为最终目标,通过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实现地震震级的预测算法,用仿真方法模拟个体行为对系统的影响,研究了地震震级的预测技术,并通过测试数据预测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震级 安全 地震预测
下载PDF
震前次声波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夏雅琴 胡争杰 郑菲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1-465,共5页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四处传播,向大气辐射次声波,称为地震次声波.次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振幅衰减小,传播距离远,在大气声道中(从地面到50km的高空)可以传播上千km,有的绕地球数周后仍能被探测到.因此次声波与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情...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四处传播,向大气辐射次声波,称为地震次声波.次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振幅衰减小,传播距离远,在大气声道中(从地面到50km的高空)可以传播上千km,有的绕地球数周后仍能被探测到.因此次声波与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世界范围内7级以上地震在震前能观测到次声波异常信号.利用高性能电子计算机和日益完善的信号分析处理技术,找出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的内在特征。为以后的地震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地震前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数字离散化,运用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理论对信号进行处理,发现震前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频率主要集中在0~4×10-3Hz频段,该信号在高尺度段表现出对称有序性,在低尺度段突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波 信号分析处理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地震预报的新方法、新途径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贵武 唐伶俐 姜小光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6年第2期93-97,共5页
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一直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介绍了几种地震预报的新方法、新途径,包括:卫星热红外异常法、地震云法、磁暴二倍法、引潮力共振的异常叠加法等。对各种方法,特别是涉及遥感应用的地震预报方法的机理及其优缺点进... 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一直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介绍了几种地震预报的新方法、新途径,包括:卫星热红外异常法、地震云法、磁暴二倍法、引潮力共振的异常叠加法等。对各种方法,特别是涉及遥感应用的地震预报方法的机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初步总结。希望通过与地震预报常规方法的优势互补,相互印证,从而促进地震预报能够尽早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卫星热红外异常 地震云 磁暴二倍法 引潮力共振的异常叠加
下载PDF
孕震区震前D-InSAR干涉形变场动态演化图像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单新建 张国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1-446,共6页
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前3期地表干涉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通过对干涉形变场图像进行分析,得到了震前积累形变场时空演化特征与震源破裂面闭锁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玛尼地震前10个月孕震区地表形变场就... 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前3期地表干涉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通过对干涉形变场图像进行分析,得到了震前积累形变场时空演化特征与震源破裂面闭锁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玛尼地震前10个月孕震区地表形变场就开始出现了与发震断层性质一致的变化趋势———左旋扭动,且随着发震时间的临近,南盘形变加剧,形变中心向E进一步扩展。南盘变形量明显大于北盘,南盘为主动盘。到震前2个半月,断层两盘的闭锁进一步加剧,有随时破裂的可能。从震前1996年4月16日到震前2个半月之间,南盘局部累计扭曲变形量达34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玛尼地震 震前地表形变场 动态演化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固体潮的地震预测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之分析比较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挚 山秀明 +3 位作者 任勇 罗荣联 杨配新 杨胜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2,共5页
本文分析了现行固体潮地震研究中的历史影响,对比研究了固体潮地震预测研究和固体潮地球动力学研究二者在振动频率、振动源体积、传输距离与介质等方面的地球物理特点与本质区别,强调了固体潮地震预测研究中最根本的工作是建立地震预测... 本文分析了现行固体潮地震研究中的历史影响,对比研究了固体潮地震预测研究和固体潮地球动力学研究二者在振动频率、振动源体积、传输距离与介质等方面的地球物理特点与本质区别,强调了固体潮地震预测研究中最根本的工作是建立地震预测的目标和基本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地震预测 地球动力学研究
下载PDF
震源成核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郭增建 秦保燕 《国际地震动态》 1996年第2期1-5,共5页
大地震相应于断裂的快速传播。震源核是启动这个快速传播的断裂的动态体(或动态过程)。这个动态体或动态过程可以是震源端部的传播速度由但渐快的裂缝,其内可有静态的或动态的应力化学腐蚀过程;可以是大震震源断层预滑时某处的突然... 大地震相应于断裂的快速传播。震源核是启动这个快速传播的断裂的动态体(或动态过程)。这个动态体或动态过程可以是震源端部的传播速度由但渐快的裂缝,其内可有静态的或动态的应力化学腐蚀过程;可以是大震震源断层预滑时某处的突然快速失稳区;也可以是震源断层面上某一部分在临震前物性变弱而在其端部产生应力集中的一个动态体;另外,还可以是深部高压高温流体强迫插入积累巨大弹性应变能的地段的动态体。以上这些动态体或动态过程的观测和研究有助于大震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震源核 地震预报 成核过程
下载PDF
地震预警的十个问题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晁军 陈会忠 李卫东 《国际地震动态》 2013年第6期19-26,共8页
地震预警是国内外应用地震学的热点,也是近期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问题、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防震减灾方面的作用等问题做了简要概述,指出了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的方向。首次提出了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是国内外应用地震学的热点,也是近期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问题、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防震减灾方面的作用等问题做了简要概述,指出了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的方向。首次提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确认和解除及地震预警社会容忍度的概念。同时强调地震预警是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地震预报 预警盲区 预警确认和解除 预警容忍度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现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叶秀薇 黄元敏 《华南地震》 2010年第2期26-35,共10页
概述了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研究的历史及发展概况,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异常现象的发现、异常现象总结、机理研究以及异常提取方法改进;并进一步概括了目前各异常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卫星热红外异常 卫星遥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之质疑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杰 李爱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8-703,共6页
本文采用发表于2006年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一文所用的可公度法,对该文中的原始地震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并与随机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震序列中蕴含的可公度频数较高(均值为50),而该文认为... 本文采用发表于2006年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一文所用的可公度法,对该文中的原始地震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并与随机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震序列中蕴含的可公度频数较高(均值为50),而该文认为能够写出3组以上可公度式即可说明可公度性较好,根据是不足的;(2)本文对2000—2010年的11个年份进行可公度预测分析,其可公度频数统计(均值为43)显示,2008年(频数为44)并未表现出特殊性,而该文仅根据3个可公度式进行预测,是缺乏依据的;(3)将该地震序列与随机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该地震序列的可公度性并不强于(甚至弱于)随机序列,因而针对该地震序列进行的可公度预测是不可信的.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虽然该文的预测结论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巧合,但因其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均存在明显不足之处,故所得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可公度 地震预测 地震序列 随机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