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石发恩 高松涛 +2 位作者 朱萌萌 赵运超 蒋达华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57-63,共7页
提出一套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结合赣州地区土壤温度分布特点,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冷却终温计算模型,并计算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从理论上分析夏季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随埋管长度、埋管半径及埋管内空气流速变化的规律,... 提出一套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结合赣州地区土壤温度分布特点,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冷却终温计算模型,并计算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从理论上分析夏季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随埋管长度、埋管半径及埋管内空气流速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工程应用举例说明该冷却新风系统技术经济可行,在赣州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新风系统的冷却能力随着埋管长度增大而增大,随着埋管半径、埋管内空气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且地下埋管半径不宜超过0.4 m,否则不利于空气充分吸收土壤能,单根埋管长度应小于180 m,管长达到180 m时通过增加管长来增加系统冷却效率是不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埋管 土壤能 土壤-空气换热器 新风 空调能耗
下载PDF
日光温室中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的热湿环境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志斌 杜震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97-303,共7页
土壤-空气换热器对日光温室内空气温湿度调节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了研究日光温室中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内热湿分布特性,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热湿环境数值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 土壤-空气换热器对日光温室内空气温湿度调节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了研究日光温室中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内热湿分布特性,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热湿环境数值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利用FLUENT15.0进行了稳态和非稳态的数值求解;采用组分运输模型和DO模型分别对湿度和太阳辐射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对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内热湿环境特性进行较准确的研究。在距日光温室地面0.5~2.5 m处,土壤-空气换热器对日光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处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器 温湿度 日光温室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土壤-空气换热器地埋管周围土壤动态的热湿迁移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茂林 杜震宇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以调节日光温室内环境的土壤-空气换热系统为背景,开展白天降温、夜晚升温两种不同工况下的试验,从而探究地埋管周围轴向和径向上的温度、湿度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土壤的热饱和程度会随之产生周期性变化,土壤中... 以调节日光温室内环境的土壤-空气换热系统为背景,开展白天降温、夜晚升温两种不同工况下的试验,从而探究地埋管周围轴向和径向上的温度、湿度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土壤的热饱和程度会随之产生周期性变化,土壤中蓄放热状态的差异性也会引起温度、湿度分布的动态变化;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的土壤热湿耦合的作用明显,温度梯度对湿分迁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产生的湿度梯度同时也会影响温度分布;土壤-空气换热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径向上的变化,即在竖直方向上产生明显的湿度分层及温度变化,且距离换热管越近,变化幅度越大,变化趋势也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器 热湿迁移 耦合作用 湿度分层
下载PDF
不同运行模式下土壤-空气换热器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庆功 杜震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0-429,共10页
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建立了二维非饱和土壤耦合热湿迁移的数学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利用FORTRAN语言开发了二维椭圆型传热传湿计算程序。利用自编程序对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土壤-空气换热器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数值研究。连续模式下系... 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建立了二维非饱和土壤耦合热湿迁移的数学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利用FORTRAN语言开发了二维椭圆型传热传湿计算程序。利用自编程序对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土壤-空气换热器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数值研究。连续模式下系统连续运行24 h;间歇模式1下系统运行60 min,然后停止运行30 min;间歇模式2下系统运行60 min,然后停止运行60 min.结果表明,在连续模式下较高含湿量的土壤比较低含湿量的土壤的系统热性能提升20.13%,含湿量较低的土壤在间歇模式下运行系统热性能较连续模式提升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器 连续和间歇运行 热性能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Achieving Cooler Soil as an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Tropical Climate
5
作者 Aliyah Nur Zafirah Sanusi Aidil Azlan Ahmad Zamri 《Natural Resources》 2014年第13期804-809,共6页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apacity of Malaysia soil in becoming a more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EAHE Cooling Technolo...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apacity of Malaysia soil in becoming a more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consists of buried pipes underground where the ambient air is channeled through from the pipe inlet and produces cooler air at its outlet. Within the buried pipes, heat exchange process occurs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oil that surrounding the pipe. This building coo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many countries, mostly in temperate or hot and arid climate where the diurnal temperature is large. However, minimal resources were found on the study of EAHE application to buildings in Malaysia, hence there is room to develop. A parametric study on EAHE cooling application in Malaysia was done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 and concluded that among many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y performance, the soil temperature which surrounded the pipe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The study recommended to further reduce the soil temperature to achieve a cooler outlet temperature. In response to that,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a parametric study of soil temperature under three different soil surface conditions: bare, shaded with timber pallettes and insulated with used tyres at 1.0 m and 1.5 m underground. The data was logged for a month and the result has shown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soil temperature underground below the shaded and insulated soil surface as compared to below bare soil surface condition. The insulated soil surface produced the best result where the soil temperature was reduced up to 26.9°C.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highlight that the soil surface treatment can be used to reduce solar heat gain within the soil underground and thus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for the application in Malaysia tropical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COOLING Green Technology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Cooled SOIL
下载PDF
太阳能烟囱-地埋管耦合系统连续自然通风可靠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迪萌 龙天河 +2 位作者 叶恺 卢军 李永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9-827,共9页
作为利用地热能和太阳能的两种典型技术,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和太阳能烟囱(SC)已被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将两者合理结合,利用太阳能烟囱产生的热压,可以取代风机为EAHE中空气的流动提供驱动力,再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降低建筑能... 作为利用地热能和太阳能的两种典型技术,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和太阳能烟囱(SC)已被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将两者合理结合,利用太阳能烟囱产生的热压,可以取代风机为EAHE中空气的流动提供驱动力,再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降低建筑能耗.作为全被动式系统,SC-EAHE系统性能取决于当地的土壤蓄放热能力和天气状况,为了研究连续自然通风时,不同天气条件下耦合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利用全尺寸实验台,对SC-EAHE系统的相关性能参数及室内空气温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连续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耦合系统在夏季可以维持可观的自然通风量和制冷量,在太阳辐射充足时,风量最大值为230~280 m^(3)/h,制冷量最大值为600~800 W;在太阳辐射强度较低时,风量和制冷量的峰值分别为170~220 m^(3)/h和400~600 W;地埋管出口空气温度为25.8~27℃,相对湿度为9.1%~84.1%,波动幅度比室外空气分别减小了93.48%和53%;实验房间平均温度比对比房间降低2.5℃,室温波动降低48.2%;系统连续运行后土壤温度升高0.8℃,在自然状态下需要6 d恢复到初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烟囱 土壤-空气换热器 自然通风 实验测试
下载PDF
地道风与相变平板空气集热器复合系统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刘江 俞准 +3 位作者 杨婷婷 李水生 周晋 张国强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44,共7页
为提高冬季地道风出口温度以满足建筑供热要求,现有研究中开发了地道风和太阳能平板空气集热器复合系统。针对该系统因太阳辐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出口风温不够稳定,易出现过热且集热器工作时间仅限于日间的问题,本文提出在集热器中... 为提高冬季地道风出口温度以满足建筑供热要求,现有研究中开发了地道风和太阳能平板空气集热器复合系统。针对该系统因太阳辐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出口风温不够稳定,易出现过热且集热器工作时间仅限于日间的问题,本文提出在集热器中耦合相变材料以构成地道风和相变平板空气集热器复合系统。为评估该系统热性能,本文通过实验测试分析了系统出口风温、集热器工作时间和相变材料温度的变化特性,并与传统系统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可在近4. 5 h内将出口风温维持在33~35. 8℃,并将最大出口风温降低8℃,集热器夜间工作时间延长近5. 5 h。此外,常用矩形封装结构易导致相变材料无法完全融化,从而显著降低其利用率,而针对此的一种可能解决方法是采用楔形封装结构代替矩形封装结构。上述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发系统可有效抑制太阳辐射波动对系统出口风温的影响,避免出口空气过热并延长集热器工作时间。在未来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建筑负荷和系统运行时间选择合适的相变材料容积,以进一步延长系统出口风温稳定时间和运行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道风 相变材料 平板空气集热器 太阳能 蓄能
原文传递
半嵌套式围护结构耦合地热交换器参数优化研究
8
作者 奉皓明 林尧林 黄兴华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0年第12期116-120,125,共6页
本文将半嵌套式围护结构与地热交换器进行耦合,来调节室内空气温度。以位于夏热冬冷地区的上海市为例,利用TRNSYS进行建模和仿真。采用全因子实验对地热交换器的关键几何参数管长,管内直径,空气夹层间距和管内风速进行了分组数值模拟,... 本文将半嵌套式围护结构与地热交换器进行耦合,来调节室内空气温度。以位于夏热冬冷地区的上海市为例,利用TRNSYS进行建模和仿真。采用全因子实验对地热交换器的关键几何参数管长,管内直径,空气夹层间距和管内风速进行了分组数值模拟,得出了考虑室内不舒适度时数及建筑能耗下的最优设计参数,分别为管长50 mm,管内直径240 mm,空气夹层间距240 mm以及管内风速1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嵌套式围护结构 地热交换器 最优设计参数
下载PDF
太阳能温室空气-土壤热交换器系统的技术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林华 王元 曲云霞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0,13,共3页
配有空气-土壤热交换器贮能系统的被动式太阳能温室,因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而日益受到重视,并获得许多商业应用。介绍了被动式太阳能温室中空气-土壤热交换贮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贮能温室换热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提出... 配有空气-土壤热交换器贮能系统的被动式太阳能温室,因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而日益受到重视,并获得许多商业应用。介绍了被动式太阳能温室中空气-土壤热交换贮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贮能温室换热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温室 空气-土壤热交换器 贮能系统 工作原理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土壤—空气换热系统流动与供冷性能的计算模拟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会军 朱冬生 +1 位作者 张立志 孙加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2,共5页
以土壤热传导方程和K_1—ζ湍流模型为基础,采用温度场叠加法对土壤—空气埋管换热系统进行了三维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了埋管出口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埋管管长、管径、风速等对换热器出口温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换热器出... 以土壤热传导方程和K_1—ζ湍流模型为基础,采用温度场叠加法对土壤—空气埋管换热系统进行了三维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了埋管出口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埋管管长、管径、风速等对换热器出口温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换热器出口温度随外界气温和土壤表面获得的辐射能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②随着管长增加和管径减小,出口温度降低,而且受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减小;③随着人口风速减小,出口温度降低且变化幅度减小,供冷性能提高。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之差不超过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器 供冷性能 日变化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土壤-空气换热器新风系统在严寒地区全年运行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慧 倪龙 +1 位作者 沈朝 姚杨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32,共7页
为解决严寒地区建筑冬季室内新风不足且传统通风方式能耗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壤-空气换热器的新风系统,对其全年运行性能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台搭建于哈尔滨松北区一办公建筑中,通过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系统耗电量等参数... 为解决严寒地区建筑冬季室内新风不足且传统通风方式能耗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壤-空气换热器的新风系统,对其全年运行性能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台搭建于哈尔滨松北区一办公建筑中,通过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系统耗电量等参数的监测验证了系统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空气换热器新风系统可有效在严寒地区全年运行,独立为室内提供处理好的新鲜空气。供暖季运行期间,无辅助加热措施的情况下,系统最低送风温度为13. 1℃,制热工况下土壤-空气换热器平均升温达12. 4℃,最大升温幅度为21. 9℃,最大换热量达8 271 W,且室外温度越低,土壤-空气换热器制热性能越好,以最大风量连续运行一周时换热器仍可保证平均换热效率在67. 7%;过渡季及夏季运行期间土壤-空气换热器起到降温效果,在保证新风供给的同时为室内提供了免费冷量。同时,通过对本系统与传统空气源新风处理机组经济分析对比,得到动态回收期仅为2. 38 a,说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型,适合工程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器 新风 严寒地区 运行评价 经济分析
原文传递
土壤空气换热建筑新风系统运行性能测试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俊涛 赵冰 +2 位作者 湛文贤 赵灵 王华军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7,共6页
建立了一套基于土壤一空气换热的建筑新风系统,测试分析了整个系统在夏季、冬季以及过渡季的地下换热特性和室内空气品质状况.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室内最高CO:浓度控制在6×10^-4~7×10^-4,能够有效保证室内空... 建立了一套基于土壤一空气换热的建筑新风系统,测试分析了整个系统在夏季、冬季以及过渡季的地下换热特性和室内空气品质状况.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室内最高CO:浓度控制在6×10^-4~7×10^-4,能够有效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在冬夏季典型运行工况下,单位传热面积的地下换热量分别为90.9W/m^2和44.2W/m^2,日平均换热效率分别为0.84和0.72.上述试验结果对于类似气候地区的系统设计与优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器 新风 室内CO2浓度 换热量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量预测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江涛 杜震宇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7-314,共8页
文章对位于太原市一个日光温室内的土壤-空气换热器进行夏季工况试验,获得了不同运行工况下换热管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分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空气换热器具有一定的除湿效果;当换热管长度为17.2 m,换热管内空气流速为2 m/s时,土... 文章对位于太原市一个日光温室内的土壤-空气换热器进行夏季工况试验,获得了不同运行工况下换热管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分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空气换热器具有一定的除湿效果;当换热管长度为17.2 m,换热管内空气流速为2 m/s时,土壤-空气换热器潜热换热量占全热换热量的31.37%,且潜热换热量在全热换热量中的占比随着换热管长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文章将得到的试验数据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同时,分别基于BP神经网络和GA-BP神经网络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量的预测模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模拟结果表明:GA算法对BP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优化作用;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量预测模型相比,基于GA-BP神经网络建立的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收敛所需的迭代次数也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土壤-空气换热器 GA-BP神经网络 换热量 预测
下载PDF
太阳能烟囱-地埋管联合自然通风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雅雅 龙天河 +3 位作者 叶恺 郑迪萌 张纾瑀 李永财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3-597,共5页
文章利用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的全尺寸实验台,研究了太阳能烟囱-地埋管耦合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通风性能以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实验于8月份进行,结果表明:夏季,在太阳能烟囱和建筑本体蓄热的共同作用下,太阳能烟囱和地埋管耦合系统... 文章利用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的全尺寸实验台,研究了太阳能烟囱-地埋管耦合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通风性能以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实验于8月份进行,结果表明:夏季,在太阳能烟囱和建筑本体蓄热的共同作用下,太阳能烟囱和地埋管耦合系统可以实现24 h的连续通风,通风量在12:00左右达到最大值252m^(3)/h,夜间依然能维持在50 m^(3)/h以上;地埋管对室外空气的降温效果明显,在7:00-19:00室外空气温度较高的时间段内平均温降为9.2℃,最大温降可达12.5℃。而在其余时段室外空气温度较低,降温效果虽不明显,但平均温降也在0.5℃以上。测试房间室内空气温度与墙壁内表面温度显著降低,波动减小,室内空气温度基本维持在28~30℃,波动不超过2℃。与对比房间的内表面温度相比,测试房间对应内表面温度降低了2~3℃。因此该耦合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空调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烟囱 地埋管 自然通风 室内热环境
下载PDF
高温高湿地区太阳能烟囱-土壤/空气换热器夏季自然通风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林丰 张琦 +3 位作者 龙天河 叶恺 李永财 卢军 《暖通空调》 2022年第5期120-125,129,共7页
搭建了全尺寸实验平台,通过测试通风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地埋管制冷量、集热面温度、太阳辐照度等参数24 h内的变化,研究了高温高湿环境下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与太阳能烟囱(SC)耦合系统的通风和冷却能力。结果表明:尽管EAHE... 搭建了全尺寸实验平台,通过测试通风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地埋管制冷量、集热面温度、太阳辐照度等参数24 h内的变化,研究了高温高湿环境下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与太阳能烟囱(SC)耦合系统的通风和冷却能力。结果表明:尽管EAHE进口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7~41℃和42.18%~95.58%,但其出口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都较稳定,分别为27~28℃和90%~95%;空气通过EAHE埋管的最大温降为13℃,含湿量最大减小值为3.1 g/kg;EAHE的最大总制冷量为994 W,最大显热制冷量为750 W,最大潜热制冷量为317 W,最大潜热制冷量约占总制冷量的32%;系统最大通风量为166 m^(3)/h,对应的太阳辐照度最大值为1194 W/m^(2);该耦合系统在高温高湿地区应用有良好的降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地区 土壤/空气换热器 太阳能烟囱 实验测试 自然通风 制冷系统
下载PDF
西北寒冷地区浅层地道风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16
作者 张东 刘春阳 +3 位作者 赵克鑫 安周建 彭建明 赵周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7-325,共9页
为探究地道风技术在中国西北严寒地区的应用潜力,该文以兰州某浅层地道风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典型工况性能进行实测,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换热性能与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兰州地区-2.0 m浅层土壤夏季6—9月份平均温度17.7℃,冬季12—3月份平... 为探究地道风技术在中国西北严寒地区的应用潜力,该文以兰州某浅层地道风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典型工况性能进行实测,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换热性能与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兰州地区-2.0 m浅层土壤夏季6—9月份平均温度17.7℃,冬季12—3月份平均温度4.5℃,6、7、12、1月份具有较强的换热潜力。兰州地道风系统夏季不易出现冷凝水,出口新风温度皆处于室内舒适温度范围内,无需进行二次降温;冬季地道风系统的出口温度和湿度曲线变化更为平缓。12、1月份使用地道风预热,热泵COP可提升28.1%~30.3%,降低能耗22.0%~23.3%。模拟结果表明地道风系统换热效率受地域与季节变化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道风 换热性能 寒冷地区 节能
下载PDF
用于济南地区的进风静压室冷却性能研究
17
作者 陈光达 杨奇志 《市政技术》 2023年第7期237-241,共5页
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的性能提升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焦点。目前一种具有进风静压室(IPC)的土壤空气换热器(IPCEAHE)系统被提出,其主要是利用建于地下的IPC来对室外空气进行预处理,被处理后的空气再进入EAHE进行换热。研究结果表明,IPC在... 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的性能提升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焦点。目前一种具有进风静压室(IPC)的土壤空气换热器(IPCEAHE)系统被提出,其主要是利用建于地下的IPC来对室外空气进行预处理,被处理后的空气再进入EAHE进行换热。研究结果表明,IPC在重庆夏季应用中极大地提升了EAHE的出风品位,同时自身也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但尚未有研究对IPC应用于寒冷地区的夏季冷却性能进行评价。因此,以地处寒冷地区的济南为例,对IPC进行了2种风量工况下连续运行6 d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PC在380 m^(3)/h和570 m^(3)/h风量工况下对室外空气的最大温降分别达到了7.28℃和5.32℃,最大制冷量分别为861.32 W和944.65 W;此外,IPC应用于北方地区比应用于南方地区具有更佳的冷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风静压室 土壤空气换热器 冷却性能
下载PDF
地埋管内空气与埋层传热的数值模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茜 苏华 +2 位作者 吕原丽 郑明杰 贾玲玉 《暖通空调》 2019年第10期117-122,共6页
建立了单层埋管单向流动地道风换热器的物理数学模型,集成了岩土温度的二维非稳态导热显式数值模型及空气温度和含湿量的一维对流-扩散隐式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空间离散,管内空气计算参数采用逆风格式。提出了依次计算空气湿... 建立了单层埋管单向流动地道风换热器的物理数学模型,集成了岩土温度的二维非稳态导热显式数值模型及空气温度和含湿量的一维对流-扩散隐式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空间离散,管内空气计算参数采用逆风格式。提出了依次计算空气湿度、计算空气温度、修正空气湿度、计算岩土温度的顺序算法。该模型既适用于浅埋也适用于深埋系统。用深埋地道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道风换热器 地埋管 岩土温度 空气温度 空气湿度 传热 数值模型 顺序算法
下载PDF
外遮阳和SC-EAHE自然通风系统对室内热环境改善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子栋 李永财 +2 位作者 楚势权 张亚芹 谢玲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76-180,共5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被动节能措施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太阳能烟囱与地埋管耦合系统(SC-EAHE)对有无外遮阳措施的自然通风与降温效果进行对比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SC-EAHE系统单独作用时,通风量最高为206.7 ...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被动节能措施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太阳能烟囱与地埋管耦合系统(SC-EAHE)对有无外遮阳措施的自然通风与降温效果进行对比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SC-EAHE系统单独作用时,通风量最高为206.7 m3/h,实验房间温度维持在25.9~27.7℃,与对比房间最大温差达1.6℃;与遮阳措施共同作用时,外遮阳有效降低了窗户的得热量,玻璃内表面温度下降明显,最高可达7.7℃,通风量最高达217 m3/h,实验房间与对比房间室内温度最大差值达2.8℃。由此可见,外百叶遮阳的应用不仅可以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室内,还可有效降低玻璃窗本身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传热,从而降低建筑冷负荷,对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通风 外遮阳措施 土壤-空气换热器 室内热环境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严寒地区展馆建筑产能设计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20
作者 武艳丽 郭庆娜 +3 位作者 梁征 付俊华 林方 王飞 《建筑技术》 2022年第10期1340-1342,共3页
以严寒C地区大同能源馆展馆类建筑为例,从超低能耗建筑性能化、精细化围护结构设计、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浅层地热能、空气能及机房余热等几个方面,详述了严寒C地区的未来产能展馆建筑系统集成设计探索与实践。通过实践证... 以严寒C地区大同能源馆展馆类建筑为例,从超低能耗建筑性能化、精细化围护结构设计、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浅层地热能、空气能及机房余热等几个方面,详述了严寒C地区的未来产能展馆建筑系统集成设计探索与实践。通过实践证实,该技术体系先进、可靠,可有效解决展馆类建筑的碳中和问题,符合国家目前的能源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能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 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 微电网系统 地道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