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丽江地区大具盆地早更新世金沙江砾石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0
1
作者 赵希涛 张永双 +1 位作者 胡道功 曲永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81-1386,共6页
报道了云南大具盆地北部金沙江下渡口西岸的2层早更新世金沙江砾石层,它们分别位于盆地底部的冲、洪积砾石层的底部。该砾石层的砾石分选与磨圆很好,局部被钙质胶结,成分复杂,大部分为本地所无,表明其应为金沙江长距离搬运而来。该砾石... 报道了云南大具盆地北部金沙江下渡口西岸的2层早更新世金沙江砾石层,它们分别位于盆地底部的冲、洪积砾石层的底部。该砾石层的砾石分选与磨圆很好,局部被钙质胶结,成分复杂,大部分为本地所无,表明其应为金沙江长距离搬运而来。该砾石层的钙质胶结物和钙质砂层2个样品的ESR年龄测定结果分别为1950±230kaBP和1770±160kaBP,属早更新世。对比其上游四川德格含下更新统汪布顶组哺乳动物群的金沙江第五级阶地砾石层和下游四川攀枝花金沙江沿岸伏于中、晚上新世湖相沉积昔格达组之下的分选与磨圆良好、成分复杂的河流相砾石层,表明在早更新世甚至上新世时期,金沙江已经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具盆地 早更新世 金沙江砾石层 ESR年龄测定 金沙江河谷发育
下载PDF
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 被引量:48
2
作者 卫奇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4期289-300,401-402,共14页
东谷坨的旧石器,小型而加工精细,如果单从石制品来看,简直使人不敢相信它是直立人的作品。但是,遗物确实发现在时代为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里,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化很早就已经有了高度发展。
关键词 旧石器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东谷坨
下载PDF
安徽巢县发现的人类枕骨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 被引量:30
3
作者 许春华 张银运 +1 位作者 陈才弟 方笃生 《人类学学报》 1984年第3期202-209,301,共9页
1982年在安徽巢县银山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该地点下部堆积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上部堆积的时代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的1—4层或稍晚。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出自上部堆积,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很可能是属于早期智人的杭骨。该地点的动物群具有东洋... 1982年在安徽巢县银山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该地点下部堆积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上部堆积的时代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的1—4层或稍晚。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出自上部堆积,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很可能是属于早期智人的杭骨。该地点的动物群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枕骨 哺乳动物化石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巢县
下载PDF
河北阳原岑家湾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27
4
作者 谢飞 成胜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65-272,共8页
岑家湾地点的石制品埋藏在下泥河湾层棕红色粘土中,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文化层可能低于小长梁和东谷坨,是泥河湾层内发现的又一处较重要的旧石器地点。岑家湾的石器仅刮削器一类,加工简单,显得粗糙、古朴。岑家湾的石制品均较细小,当属... 岑家湾地点的石制品埋藏在下泥河湾层棕红色粘土中,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文化层可能低于小长梁和东谷坨,是泥河湾层内发现的又一处较重要的旧石器地点。岑家湾的石器仅刮削器一类,加工简单,显得粗糙、古朴。岑家湾的石制品均较细小,当属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下泥河湾层 早更新世
下载PDF
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被引量:25
5
作者 卫奇 孟浩 成胜泉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3期223-232,291,共11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谷坨旧石器地点 泥河湾层 早更新世
下载PDF
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哺乳类化石及其时代 被引量:26
6
作者 汤英俊 李毅 陈万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4-83,共10页
小长梁遗址中的旧石器以小型石器为主,打制技术相当进步,其类型与欧洲某些更晚期的旧石器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与旧石器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则是泥河湾早更新世的重要成员,古地磁初步测试结果接近167万年。
关键词 河北 阳原 小长梁遗址 早更新世 哺乳动物纲
下载PDF
宜昌砾石层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示踪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康春国 李长安 +2 位作者 张玉芬 邵磊 江华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4-262,共9页
广泛分布于宜昌至枝江-松滋-带的宜昌砾石层,对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中游的地层划分、地貌演化、古环境变迁以及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本区内最具代表性的6个剖面为研究对象,对0.125~... 广泛分布于宜昌至枝江-松滋-带的宜昌砾石层,对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中游的地层划分、地貌演化、古环境变迁以及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本区内最具代表性的6个剖面为研究对象,对0.125~0.063mm粒级粉细砂质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宜昌代表性剖面砾石层细颗粒粉砂质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锆石-绿帘石-白钛石-赤褐铁矿-钛铁矿-磁铁矿。源一汇分析表明,重矿物组成所指示的源区原岩类型除了三峡地区的还有长江三峡以西的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及乌江流域;经与长江及江汉平原西缘各河流的重矿物组合比较发现,宜昌砾石层的稳定重矿物组合特征与现代长江河漫滩和低矮阶地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宜昌砾石层是于早更新世长江贯通三峡时形成的冲积扇,结合前人对宜昌砾石层形成时代的研究,推断三峡贯通的时间应该在1.0MaBP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砾石层 重矿物 物源示踪 三峡贯通 早更新世
下载PDF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24
8
作者 金昌柱 秦大公 +4 位作者 潘文石 王元 张颖奇 邓成龙 郑家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9-1137,共9页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中间猪尾鼠(Typhlomys intermedius)、拟低冠竹鼠(Rhizomys brachyrhizomyoides)、硕豪猪(Hystrix magna)、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edwardioidesi)等为代表,根据小哺乳动物群性质和与其他动物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年代测定,表明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约距今120-160万年前)。该动物群由树鼩、扁颅蝠、小彩蝠、飞松鼠、笔尾树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缺少北方类型,基本上属于热带森林动物群,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三合大洞小哺乳动物群是广西地区的首次发现,对华南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详细划分,探讨步氏巨猿演化和早期人类环境背景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左三合巨猿大洞 早更新世 小哺乳动物群 热带雨林环境
下载PDF
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24
9
作者 樊行昭 苏朴 Reidar Lovlie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8-252,共5页
许家窑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传统上被认为是早更新世前后的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推至晚更新世 ,由此建立的许家窑组被确认为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标准地层。近几年对包含许家窑文化层在内的泥河湾层用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结果表... 许家窑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传统上被认为是早更新世前后的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推至晚更新世 ,由此建立的许家窑组被确认为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标准地层。近几年对包含许家窑文化层在内的泥河湾层用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在文化层以下 3m处发现了厚度达 6 m以上且分布连续的反向极性带 (未见底 ) ,综合分析认为 ,该反向极性带为松山反向极性带。这一发现否定了在文化层以下 4— 5 m处存在布莱克反向极性偏移的报道。根据松山反向极性时的结束时间为距今 78万年及泥河湾层的沉积速率推算 ,许家窑泥河湾层的年代范围应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 ,而许家窑文化层应为中更新世早期。由此可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许家窑组 泥河湾层 早更新世 第四纪 文化层 山西 河北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主要哺乳动物群层序对比和动物地理 被引量:20
10
作者 金昌柱 郑家坚 +1 位作者 王元 徐钦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4-317,共14页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人类进化和古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动物群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含哺乳动物主要层位(遗址)的厘定、层序对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以供讨论;同时对我国南北动物地理区系间过渡带作了必要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早更新世 巨猿动物群 层序对比 动物地理
下载PDF
气候转型与早期人类迁徙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文祥 刘东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3-109,共7页
目前的旧石器考古证据表明 ,更新世早期可能发生了两次人类迁徙浪潮 ,时间分别在 1.8~ 1.6 Ma BP和1.0 Ma BP左右 ,第一阶段 ,古人类演化为直立人并开始走出非洲、迁徙至其它中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第二阶段 ,直立人开始占据中... 目前的旧石器考古证据表明 ,更新世早期可能发生了两次人类迁徙浪潮 ,时间分别在 1.8~ 1.6 Ma BP和1.0 Ma BP左右 ,第一阶段 ,古人类演化为直立人并开始走出非洲、迁徙至其它中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第二阶段 ,直立人开始占据中高纬度的温带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两个阶段也是第四纪气候发生转型、环境产生重大调整的时期。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转型 人类迁徙 早更新世 古人类演化 旧石器 第四纪
下载PDF
关于广东有无冰川发育条件的讨论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尚仁 覃朝锋 彭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5-380,共6页
因为“冰臼”一词尚未得到地学界认可 ,建议继续用“冰川壶穴”来替代“冰臼”。由于生成冰臼 (冰川壶穴 )与壶穴的水动力条件和地貌形态相似 ,所以单从形态难以区分广东河床上的壶穴或冰臼 ,只有确定广东是否发育过第四纪冰川之后 ,才... 因为“冰臼”一词尚未得到地学界认可 ,建议继续用“冰川壶穴”来替代“冰臼”。由于生成冰臼 (冰川壶穴 )与壶穴的水动力条件和地貌形态相似 ,所以单从形态难以区分广东河床上的壶穴或冰臼 ,只有确定广东是否发育过第四纪冰川之后 ,才可能确定广东是否有冰臼。本文从气候、地貌和生物角度证实广东未出现过第四纪冰川环境 ,并认为所谓 :①水应力集中一点生成冰臼 ;②花岗岩坚硬不能生成壶穴 ;③二、三百万年前生成冰臼等冰臼论观点是不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壶穴 广东 早更新世 冰川环境证据 地貌
下载PDF
早更新世东山古湖氯离子含量变化与季风演化 被引量:18
13
作者 奚晓霞 穆德芬 +1 位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高分辨率东山古湖沉积物(22~166MaBP)中氯离子含量变化表明,早更新世早期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其变化较小。早期(262~185MaBP)较干;中期(185~17MaBP)出现大湿润期,氯离子含量最低;... 高分辨率东山古湖沉积物(22~166MaBP)中氯离子含量变化表明,早更新世早期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其变化较小。早期(262~185MaBP)较干;中期(185~17MaBP)出现大湿润期,氯离子含量最低;晚期(17~166MaBP)再度变干。每个阶段中,季风还存在约2×104a的短周期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 氯离子 早更新世 季风演化 含量变化
下载PDF
鄂东阳逻地区早更新世砾石层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黄宁生 关康年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89-596,共8页
阳逻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沿岸为数不多的高阶地砾石层出露地区之一,作者研究认为,砾石层的形成时代为早更新世,砾石层内部具有明显的二分性,上部砾石层为阳逻组,下部砾石层为半边山组,砾石层均为发源于大别山南坡的古河流冲积物。
关键词 砾石层 早更新世 冲积物 湖北
下载PDF
关于元谋人的地质时代问题——与刘东生等同志商榷 被引量:16
15
作者 钱方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4期324-332,共9页
通过对元谋组进一步研究,同时综合地层、古生物化石、磁性地层、元谋人牙齿化石及新构造运动等方面材料,对元谋组时代进行了探讨,证明元谋组时代为早更新世。 元谋人化石产于元谋组的第四段25层中。地层层次清晰,没有紊乱,磁性地层重新... 通过对元谋组进一步研究,同时综合地层、古生物化石、磁性地层、元谋人牙齿化石及新构造运动等方面材料,对元谋组时代进行了探讨,证明元谋组时代为早更新世。 元谋人化石产于元谋组的第四段25层中。地层层次清晰,没有紊乱,磁性地层重新研究得出第四段的磁极性相当松山反向期中的奥都维事件附近,元谋人的年代仍为距今170万年左右,而不是刘东生等认为的50—60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人 年代 早更新世
下载PDF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山神庙咀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同号文 胡楠 韩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3-653,共11页
2006~2008年,在泥河湾盆地山神庙咀化石点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已初步鉴定出如下种类:兔科(属、种未定)、鼠免(未定种)、直隶狼、猫科(属种未定)、硕鬣狗(未定种)、草原猛犸象、披毛犀、板齿犀(未定种)、长鼻三趾马(未定种... 2006~2008年,在泥河湾盆地山神庙咀化石点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已初步鉴定出如下种类:兔科(属、种未定)、鼠免(未定种)、直隶狼、猫科(属种未定)、硕鬣狗(未定种)、草原猛犸象、披毛犀、板齿犀(未定种)、长鼻三趾马(未定种)、三门马、猪(未定种)、真枝角鹿(未定种)、转角羚羊(末定种)及中国羚羊等;尽管上述种类全部属于经典泥河湾动物群成员,但其中草原猛犸象、披毛犀、野猪、真枝角鹿及转角羚羊等材料都比前人所发现的要丰富和完整。从3次发掘情况看,该地点是泥河湾盆地几十年来所发现的含大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点。这些化石不仅对解决有关属种的分类与演化问题至关重要,而且对间接确认经典泥河湾动物群的确切层位和丰富该动物群的内容是重要素材;此外,还可为解决桑干河两岸及油房断层两盘之间生物地层对比工作的有关难题提供新证据。据野外地层的高程判断,山神庙咀动物群要比小长梁动物群的年代稍晚,即晚于1.36Ma;而经典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也应与之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神庙咀 泥河湾 哺乳动物化石 早更新世
下载PDF
西藏西部札达盆地早更新世香孜组沉积特征和时代——对青藏高原第四系底界的约束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4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6-541,共6页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填绘出了大面积分布的早更新世早期香孜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对该河湖相沉积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环境、所含化石特征和形成时代等的研究表明,它是第四纪冰期冰缘区的最早沉积记录,也是第...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填绘出了大面积分布的早更新世早期香孜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对该河湖相沉积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环境、所含化石特征和形成时代等的研究表明,它是第四纪冰期冰缘区的最早沉积记录,也是第四纪冰期的下限。为青藏高原建立气候地层层序、第四纪冰期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香孜组 冰缘期 第四纪冰期 西藏札达盆地
下载PDF
东亚和早期人类第一次大迁徙浪潮 被引量:14
18
作者 侯亚梅 黄慰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3-309,共17页
以欧、亚大陆一系列考古学重要地点的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勾勒出迄今所知早期人类走出其假想发祥地非洲的时空架构,并特别讨论了早期人类起源于东亚的可能性。
关键词 早期人类 第一次大迁徙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亚洲
下载PDF
贵州毕节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凌霞 同号文 +2 位作者 许春华 袁振新 蔡回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8-554,共7页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贵州毕节的一枚巨猿牙齿化石,介绍了巨猿化石发现的历史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毕节扒耳岩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贵州毕节巨猿化石的发现,填补并扩大了巨猿化石的地史分布范围,对研究巨猿演化及云贵高原地质环境变化等相关...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贵州毕节的一枚巨猿牙齿化石,介绍了巨猿化石发现的历史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毕节扒耳岩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贵州毕节巨猿化石的发现,填补并扩大了巨猿化石的地史分布范围,对研究巨猿演化及云贵高原地质环境变化等相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氏巨猿 扒耳岩动物群 贵州毕节 早更新世
下载PDF
Paleomagnetic dating of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3
20
作者 WANG Hongqiang1,2, DENG Chenglong1, ZHU Rixiang1 & XIE Fei3 1. Paleomagnetism and Geochronology Laboratory (SKL-L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 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3. Hebei Province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295-303,共9页
Rock magnetic 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n a 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which bears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and remanenc... Rock magnetic 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n a 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which bears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and remanence carrier contained in the sediments is magnetite. While hematite co-exists with magnetite in some portions of the Cenjiawan sequence, wher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s are carried by both magnetite and hematite. Measurements of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onfirm that the Cenjiawan sequence has preserved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is suitable for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Paleo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s formed just posterior to the Punaruu normal event, which is dated at about 1.1 Ma. Combined with the paleomagnetic results of the Donggutuo, Xiaochangliang and Majuangou sec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early humans were occupying the Nihewan Basin around 1.6, 1.3 and 1.1 Ma. This integrated resul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ing the ability of migration and adaptation to the envi- ronment of early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ewan Basin early pleistocen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paleomagnet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