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2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被引量:234
1
作者 杨明桂 黄水保 +2 位作者 楼法生 唐维新 毛素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8-543,共16页
本文以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为基础,与地球物理和岩石圈深部地质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中国东南陆区的地块、造山带、古板块结合带、隆起带、坳陷带和断陷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与物质结构、莫霍面形态、岩石圈地幔的厚度变化与结构进行了研究... 本文以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为基础,与地球物理和岩石圈深部地质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中国东南陆区的地块、造山带、古板块结合带、隆起带、坳陷带和断陷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与物质结构、莫霍面形态、岩石圈地幔的厚度变化与结构进行了研究与构造区划。论述了燕山期陆内造山与喜马拉雅期大陆伸展及其导致的岩石圈物质结构调整作用,建立了隆坳构造分异与壳幔物质结构调整模式,探讨了本区地壳减薄的深部地质过程,分析了燕山期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物质结构构造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物质结构 陆内造山 大陆伸展 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被引量:231
2
作者 张富刚 刘彦随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22,共8页
从系统论的角度,剖析农村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是构建区域农村发展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①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农村问题必须置于区域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②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村... 从系统论的角度,剖析农村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是构建区域农村发展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①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农村问题必须置于区域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②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内核系统和农村发展外缘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农村发展的本质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作用的过程。③区域农村发展综合能力取决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援驱动力两个方面,三者均是矢量的概念,符合物理学意义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之间相互组合,形成四种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农村发展状态。④依据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性,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工业化、城市化外援驱动主导型和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两个一级类,以及工业企业带动型和特色产业发展型等六个二级类。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发展为研究主线,结合不同农村发展模式的特征与要求,是地理学研究农村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发展系统 动力机制 新农村建设模式 中国
下载PDF
互联网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81
3
作者 杜丹清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4,共7页
消费升级涵盖消费内容升级、消费方式升级与消费者主权维护三个层面的内容。互联网时代对消费升级动力机制的研究应突破传统收入为主的研究范式,转向技术创新引致的供应侧产品创新与需求侧消费内容和方式的变革。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是互... 消费升级涵盖消费内容升级、消费方式升级与消费者主权维护三个层面的内容。互联网时代对消费升级动力机制的研究应突破传统收入为主的研究范式,转向技术创新引致的供应侧产品创新与需求侧消费内容和方式的变革。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是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的重要领域,它不仅有助于静态提升消费结构,改善消费质量,同时能倒逼生产环节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提高。目前,我国生活性服务业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耦合程度不高,未来发展需强化线上线下网络互动,走社交化、精细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消费升级 动力机制 技术创新 生活性服务业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被引量:177
4
作者 周国华 贺艳华 +2 位作者 唐承丽 于涛 肖国珍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524,共10页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基础因子、新型因子与突变因子3类。各类因子对农村聚居的作用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村聚居特征的延续,新型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村聚居的转型,而突变因子的驱动作用则可能带来农村聚居的突变,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聚居演变的"三轮"驱动机制。3种驱动因素的作用形成了3条典型驱动路径,即基础因子作用下低速平稳的传统路径、新型因子作用下快速发展新型路径、突变因子作用下的突变性偶然路径。农村聚居演变的一般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等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聚落体系、聚居规模、聚居形态、聚居功能、聚居文化、聚居环境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聚居 演变态势 演变阶段 驱动机制 中国
原文传递
数据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分析 被引量:169
5
作者 焦豪 杨季枫 +1 位作者 王培暖 李倩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4-192,共19页
动态能力是企业在数字经济中实现业务模式和流程创新的有效途径,如何通过数据管理释放数据效能构建竞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京东集团为例,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探讨动态能力在数字化情境下激发数据驱动效应实现数字化... 动态能力是企业在数字经济中实现业务模式和流程创新的有效途径,如何通过数据管理释放数据效能构建竞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京东集团为例,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探讨动态能力在数字化情境下激发数据驱动效应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数据分析、运营和赋能平台发挥不同特性的数据驱动效应,实现了信息、流程、业务、产业及生态的数据化。②动态能力通过激发数据驱动效应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包括:通过机会感知能力激活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的采集提取、智能分析和质量监控,感知数字商业机会;通过机会把控能力激活数据运营平台,实现数据的挖掘利用、流动互通和循环反馈,更新业务模式和流程管理;通过变革重构能力激活数据赋能平台,实现数据的内化重构、开放共享和知识创新,重构上下游产业链和建立数字生态系统。本文由此提出的企业有效感知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实现业务模式和流程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能够弥补已有文献对于数字化情境下动态能力作用机制研究不足所形成的理论缺口,也对数字平台和生态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动态能力 作用机制 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字化转型
原文传递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6
6
作者 周国华 贺艳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71-1180,共10页
以不同时期长沙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结构比例、扩张强度指数、人口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紧凑度变化指数等指标的具体研究,从时间序列、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等方面对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 以不同时期长沙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结构比例、扩张强度指数、人口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紧凑度变化指数等指标的具体研究,从时间序列、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等方面对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体制与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土地扩张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从1949年到2004年,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和强度逐步上升,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趋势,扩张形态也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外部空间扩展向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转变,由以圈层状、轴线状为主的连续扩展形态向以斑块状与组团状为主的非连续扩展形态转变的过程,总体而言,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过程。无论是哪个阶段,城市土地的扩张均受到多重力量的影响,某一时期的城市土地扩张是多重速度、多重模式以及多重形态的有机叠合体,由于力与力之间的均衡与偏向性差异而导致了不同时期城市土地扩张主导特征的凸现,最后在各阶段性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有城市土地边界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 城市土地扩张 影响因素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 被引量:136
7
作者 孙久文 原倩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共11页
文章采用纵向历史比较和三大城市群横向比较的方法,划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时空演化阶段——被动阶段、自动阶段和协同阶段,纠正了人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认识的四大误区,并进一步界定了三大城市群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阶... 文章采用纵向历史比较和三大城市群横向比较的方法,划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时空演化阶段——被动阶段、自动阶段和协同阶段,纠正了人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认识的四大误区,并进一步界定了三大城市群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阶段及实践原则。通过把握京津冀战略地位和方向定位,打造"扁平化"城市体系和多元化动力机制,构建一体化要素市场和长效化协调机制,京津冀地区将实现向更高的协同阶段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时空阶段 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25
8
作者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1-461,共11页
利用震源机制解确定应力分区的逐次收敛法,并结合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对川滇地区应力分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定.结果表明,2条北北西向近似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成3个应力区,2条应力转换带之间形成的川... 利用震源机制解确定应力分区的逐次收敛法,并结合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对川滇地区应力分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定.结果表明,2条北北西向近似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成3个应力区,2条应力转换带之间形成的川滇应力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正好也是北北西向.川滇应力区东边界(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基本上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相吻合;川滇应力区西边界(西边的应力转换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并不完全一致,西边的应力转换带的北段基本沿金沙江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相一致,往南应力转换带并没有继续沿着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红河断裂带,与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形成交会,而是延续北北西走向,应力转换带的南段与营盘山断裂带相重合.认为,在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东侧物质南东向侧移,以及华南块体强烈阻挡的共同作用下,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格局并不完全受已有构造的控制,而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应力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应力场 应力分区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粒度多组分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125
9
作者 殷志强 秦小光 +1 位作者 吴金水 宁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5-353,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安固里淖、三台河以及长江等多个地点湖泊和河流沉积物样品细粒部分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总结了其粒度分布特征及组分间差异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1)湖泊沉积物粒度一...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安固里淖、三台河以及长江等多个地点湖泊和河流沉积物样品细粒部分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总结了其粒度分布特征及组分间差异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1)湖泊沉积物粒度一般由多个组分叠加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分布特征,其受控于水动力强度和搬运方式等因素。2)粒度分布最多可有6个组分(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①〈1μm,②2—10μm,③10—70μm,④70~150μm,⑤150—700μm,⑥〉700μm),其中前4个组分属悬浮组分(③组分是流域内风成作用强弱的判别标志),⑤为跳跃组分,⑥为滚动组分,整体分选性差。3)据粒度分布特征可分为湖滨、过渡和湖心三相,三相间粒度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同时又存在此消彼长的良好过渡关系。湖滨相以④组分为优势组分,该组分含量越高,指示沉积物越靠近湖滨;过渡相④组分含量随距湖心距离靠近而减小,但②组分含量却在逐渐增加;湖心相以②组分占主导优势,该组分含量越高,指示沉积物越靠近湖心。4)湖相沉积物受湖滨拍岸浪和湖心波浪的影响而产生了明显的粒度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粒度 多组分特征 成因机制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126
10
作者 刘永强 龙花楼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6-679,共14页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在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概念框架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动力机制。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特...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在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概念框架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动力机制。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表现为:2000-2010年,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伴随城乡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2000-2005年变化幅度明显大于2005-2010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和区位条件对这5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导致土地利用转型的共性驱动因子。并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既应充分考虑驱动各种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因子及其地域分异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还需考虑各地类之间转换的适宜性及难易程度,因地制宜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利用,让土地利用转型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并使其发生在适宜的区域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动力机制 农区 黄淮海平原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26
11
作者 张英男 龙花楼 +2 位作者 戈大专 屠爽爽 曲艺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8-534,共17页
本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经济、社会及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化的时空特征,利用耦合动态度模型探讨了耕地功能间耦合关系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耕地功能演化的驱动... 本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经济、社会及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化的时空特征,利用耦合动态度模型探讨了耕地功能间耦合关系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耕地功能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冀中南及豫东地区部分欠发达县市耕地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发达的城市群及其腹地受工业化及城镇化影响较大,耕地经济功能持续下降;60.29%的县域单元耕地的社会功能下降,增强区主要集聚于郑州北部、德州及沧州西部、烟台、威海等区域;生态功能变化在空间格局上基本形成了以豫北、山东中部山地丘陵区为核心的增长区以及以环京津、环济南地区为核心的持续下降区。(2)黄淮海平原耕地经济、社会及生态功能的耦合度及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且退耦化现象日渐突出;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的社会及生态功能演化速率普遍滞后于经济功能。(3)黄淮海平原耕地的功能演化是区域本底因素与外部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的转型对耕地经济、社会及生态功能演化的强度及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并指出:黄淮海平原应激活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动力,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充分考虑耕地功能演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实行由发达城市地区到欠发达传统农区的差异化、多元化的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功能 演变 时空特征 驱动机制 土地利用转型 黄淮海平原
原文传递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 被引量:121
12
作者 江飞涛 武鹏 李晓萍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7,共13页
中国工业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由效率与要素协同驱动型向资本投入主导驱动型转变。以2003年为界,资本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年均34.07%大幅提升为89.28%,而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则由年均47.34%骤降为年均-4.08%。与此同时,全要... 中国工业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由效率与要素协同驱动型向资本投入主导驱动型转变。以2003年为界,资本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年均34.07%大幅提升为89.28%,而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则由年均47.34%骤降为年均-4.08%。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年均4.60%急剧下降至年均-0.05%,边际资本产出率由2002年的0.61急剧下降至2012年的0.28。这表明,投资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严峻的效率问题,其可持续性面临质疑。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工业增长效率急剧恶化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非常显著,国际金融危机并非导致效率恶化的根本原因,只是进一步加剧效率恶化的趋势。当前,由政府主导、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工业增长效率恶化的根源。因此,实现向创新驱动、效率驱动增长方式的转交,关键在于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即:政府必须为市场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并在尊重市场机制及市场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动力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原文传递
基于离散元法的旋耕过程土壤运动行为分析 被引量:120
13
作者 方会敏 姬长英 +3 位作者 Farman Ali Chandio 郭俊 张庆怡 Chaudhry Arslan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28,共7页
土壤与耕作部件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设计和选用土壤耕作部件的基础。研究土壤和耕作部件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就是要研究耕作部件对土壤产生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力,首先必须探讨耕作部件工作时土壤运动规律和施加于土壤的作用力。为此本... 土壤与耕作部件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设计和选用土壤耕作部件的基础。研究土壤和耕作部件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就是要研究耕作部件对土壤产生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力,首先必须探讨耕作部件工作时土壤运动规律和施加于土壤的作用力。为此本文建立基于离散元方法的旋耕工作模型;对比分析实验与仿真的土壤位移:在土槽实验中采用示踪块方法测量土壤位移,仿真中通过追踪表层土壤颗粒的运动获得仿真位移;利用实验和仿真数据对土壤位移和运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平和侧向位移都随着转速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的水平运动位移总是大于同转速下的侧向位移。浅层土壤颗粒的运动位移最大,中层土壤次之,深层土壤最小。较深位置的土壤,距离旋转中心越近的土壤颗粒水平位移和侧向位移越大。在旋耕刀切土范围内的土壤,有向相反方向运动趋势的浅、中、深层颗粒比例分别为26.2%、72.1%、48.4%。在水平力作用下,大部分土壤颗粒随着旋耕刀切土有向后运动的行为;土壤在开始时刻的侧向受力和侧向运动方向,由颗粒的侧向位置是否偏离侧切刃轴线决定,位于侧切刃轴线左侧的颗粒,则其侧向力向左,反之亦然;土壤在垂直方向先随着刀具入土向下运动,然后滑出刀刃边界被抛起。本文建立的仿真模型得到的土壤水平位移和侧向位移与相应实验值的误差为24.9%和15.3%。本文运用离散元法进行旋耕过程中土壤宏观和细观运动行为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旋耕刀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理,为旋耕机械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刀 土壤运动 离散元仿真 运动机理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104
14
作者 庞瑞秋 腾飞 魏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10-1217,共8页
以吉林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国有动力、非国有动力、农业动力及外向动力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人口城镇化分... 以吉林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国有动力、非国有动力、农业动力及外向动力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人口城镇化分县域(市辖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有动力对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大,影响强度由中北部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递减;农业动力和非国有动力分居二、三位,但差别不明显。其中农业动力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向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力较弱,影响强度各地区差别较大。吉林省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应重视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和农村现代化的作用;关注人口城镇化动力多元化,考虑实现错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地理加权回归:动力机制 吉林省
下载PDF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及其政策启示 被引量:102
15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106,132,共5页
乡村地域多功能分异及其价值提升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具有空间异质、时间变异等属性,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区域文化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推动乡村地域功能的演进。在承载力范围内,乡村地域多功能间沿着&qu... 乡村地域多功能分异及其价值提升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具有空间异质、时间变异等属性,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区域文化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推动乡村地域功能的演进。在承载力范围内,乡村地域多功能间沿着"兼容性—拮抗作用—兼容性—协同作用"的路径演进。乡村地域多功能处于动态演化中,功能位"态"与"势"的差异将其演进过程划分为成长、兴盛、稳定和衰退四个阶段。乡村组成要素的分化整合是转型期乡村社会发展与功能演进的根本动力,导致了地域主导功能的变迁。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以期为指导乡村"特质化"发展实践、有效提升乡村地域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主导功能 动力机制 演进趋势 功能整合
下载PDF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动力机制 被引量:102
16
作者 余东华 《产业经济评论》 2020年第1期13-32,共20页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破除惯性思维、转变发展思路、转换发展动力,推动发展路径转轨和发展模式转型,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破除惯性思维、转变发展思路、转换发展动力,推动发展路径转轨和发展模式转型,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实现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品质提升实力强、生态环境质量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整合推动制造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制造业投入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都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根据来源、功能和价值等维度可以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分为创新动力、改革动力、开放动力、要素支持力、需求拉动力和人才支撑力等六个方面。其中,创新动力、改革动力和人才支撑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核心动力,属于内源动力机制;开放动力、要素支持力和需求拉动力是外部支撑动力,属于外源动力机制。中国制造业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条件,能够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发展路径 动力机制 制造业 转型升级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演化动力机制探讨 被引量:84
17
作者 靳诚 徐菁 陆玉麒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3-47,共5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也不断深入。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区域旅游合作的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划分了三个不同的区域旅游合作阶段,并将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动力归结为三类,即空间生长力、市场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并...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也不断深入。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区域旅游合作的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划分了三个不同的区域旅游合作阶段,并将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动力归结为三类,即空间生长力、市场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动力模型,初步揭示了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动力作用机制、合成原则,以及不同演化阶段的主导力量和演化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区域旅游合作 演化阶段 动力机制 模型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92
18
作者 何成军 李晓琴 曾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9,共9页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系统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互相有效改善的各种力量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总和,而整个耦合动力系统是由集散机制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市场机制的推动力和拉动力、调控机制的促进力和抑制力构成。其中,六大力量在...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系统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互相有效改善的各种力量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总和,而整个耦合动力系统是由集散机制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市场机制的推动力和拉动力、调控机制的促进力和抑制力构成。其中,六大力量在耦合的驱动、状态和响应三大阶段的主导作用也不尽相同,由于动力组合模式不同,形成自然耦合型、市场主导耦合型、政策主导耦合型、产业主导耦合型和逆向耦合型五种主要的耦合类型。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实际耦合状态类型选择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 耦合 动力机制
下载PDF
对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的思考 被引量:48
19
作者 尹贻梅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56-60,共5页
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是旅游空间结构所研究的基本内容。在开展区域旅游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空间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是提高旅游开发效益、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 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是旅游空间结构所研究的基本内容。在开展区域旅游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空间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是提高旅游开发效益、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提出在旅游发展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竞争性合作”。文章分析了旅游空间竞争合作的背景、基础及动力机制,并给出了相应的实现竞争合作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区域旅游竞争力 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市场
下载PDF
“三螺旋”到“四螺旋”:知识生产模式的动力机制演变 被引量:84
20
作者 黄瑶 王铭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5,共7页
知识生产模式Ⅱ及"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动力机制模型是国际流行的国家创新战略和模式。由于合作模式单一,内部利益失衡,角色转换趋同,耦合能力缺乏,三螺旋产生了自然、社会问题,影响知识生产的正向效应发挥。为此,四螺旋与... 知识生产模式Ⅱ及"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动力机制模型是国际流行的国家创新战略和模式。由于合作模式单一,内部利益失衡,角色转换趋同,耦合能力缺乏,三螺旋产生了自然、社会问题,影响知识生产的正向效应发挥。为此,四螺旋与知识生产模式Ⅲ应运而生,四螺旋在三螺旋基础上加入了"公民社会",将"大学"扩展为"学术界",形成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新平衡。研究认为,知识生产动力机制演变原因包括知识经济化向知识社会公益化转移,知识的弥散由国际化向全球化改变,利益相关群体从多极化向扁平化发展,以及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与发挥创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模式 动力机制 三螺旋 四螺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