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从鸭新分离的黄病毒研究初报 被引量:99
1
作者 李玉峰 马秀丽 +8 位作者 于可响 王友令 高巍 黄兵 徐怀英 吴静 王生雨 王莉莉 秦卓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5-891,共7页
从以产蛋下降为主的樱桃谷种鸭以及出现神经症状的雏鸭各分离出1株病毒,分别命名为BZ株和LC株。该2株病毒对SPF鸡胚和健康鸭胚均能产生相同的病变,分离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鸽等的红细胞,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 从以产蛋下降为主的樱桃谷种鸭以及出现神经症状的雏鸭各分离出1株病毒,分别命名为BZ株和LC株。该2株病毒对SPF鸡胚和健康鸭胚均能产生相同的病变,分离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鸽等的红细胞,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CPE),电镜下观察到约50nm的病毒粒子。病理组织学研究表明,二者在临床上均可导致脑组织危害,表现为脑膜水肿、血管充血和皮质层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血清学检测表明,分离病毒与禽流感病毒(AIV)、鸭瘟病毒(DEV)、新城疫病毒(NDV)等病原无交叉。生物学特性鉴定该病原为有囊膜单股RNA病毒。利用不同禽病的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PCR或RT-PCR,均未扩增出特异条带。设计随机引物进行RT-PCR,扩增出基因片段,利用GenBank进行Blast同源比较,结果发现,分离病毒与以色列火鸡脑膜脑炎病毒(Israel turkey meningo-encephalitis virus,TMEV)和在马来西亚发现的Tembumu病毒至少在2段基因上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属于黄病毒属。测序表明,分离病毒与Tembumu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5基因)和囊膜蛋白(E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7%~90.2%和87.0%~91.8%,与TMEV的NS5基因和E基因的同源性为72.4%~73.2%和72.7%~72.8%。2分离株之间E基因和NS5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5%。血清中和试验表明,BZ株阳性血清可以中和LC病毒,因此证实二者可能是同一种病毒。综合以上研究,建议将该病命名为"鸭病毒性脑炎"(Duck viral encephaliti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蛋下降 神经症状 脑炎 黄病毒
下载PDF
我国鸭疫里氏杆菌血清型的鉴定 被引量:72
2
作者 张大丙 郭玉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36-542,共7页
1997 年1 月~1998 年3 月,从北京市20 个商品鸭场自然病死的北京白鸭和河南省与上海市部分鸭场的樱桃谷鸭分离到276 株鸭疫里氏杆菌,采用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对其进行了血清型的研究。其中70 株细菌为1 ... 1997 年1 月~1998 年3 月,从北京市20 个商品鸭场自然病死的北京白鸭和河南省与上海市部分鸭场的樱桃谷鸭分离到276 株鸭疫里氏杆菌,采用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对其进行了血清型的研究。其中70 株细菌为1 型,64 株为2 型,其余142 株不与1 、2 型参考菌株的抗血清发生反应。进一步的研究将未能定型的142 株细菌划分为4 类:第1 类有78 株( 暂称为CAU3型) ,第2 类有6 株(CAU4 型) ,第3 类有52 株(CAU5 型) ,剩余6 株为第4 类,不能与1 、2 、CAU3 、CAU4 、CAU5 型参考菌株的抗血清发生反应,这6 株细菌和CAU3、CAU4、CAU5 三种血清型的参考菌株均不与8 个NADC的血清型即1 、2 、3 、5 、6 、7 、8 、9 型的高免血清形成可见的沉淀线。结果说明我国北京地区的260 株鸭疫里氏杆菌至少属于6 种血清型,而来自河南省的10 株细菌属两种血清型,来自上海地区的6 株细菌至少属于4 种血清型。1 、2 、CAU3 、CAU5 四种血清型占总分离株的96 % ,是目前我国北京地区肉鸭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疫里氏杆菌 血清型 鉴定
下载PDF
湿地稻-鸭复合系统的CH_4排放规律 被引量:60
3
作者 黄璜 杨志辉 +3 位作者 王华 胡泽友 陈仕贵 陈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29-934,共6页
采用小区试验 ,大田试验研究湿地稻 -鸭复合生态系统甲烷排放规律。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随季节变化 ,在早稻 -晚稻耕作制度条件下 ,6月上旬和 7月底分别有 2个高峰。早稻与晚稻的排放规律也各异 ,早稻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幼... 采用小区试验 ,大田试验研究湿地稻 -鸭复合生态系统甲烷排放规律。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随季节变化 ,在早稻 -晚稻耕作制度条件下 ,6月上旬和 7月底分别有 2个高峰。早稻与晚稻的排放规律也各异 ,早稻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幼穗分化期 ,最高值为 1 3 .6 93 mg/(m2 .h) ,晚稻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 ,可达 2 3 .1 45~ 1 0 5 .5 95 mg/(m2 .h)。养鸭处理与常规栽培甲烷排放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稻田养鸭的早稻生育期间甲烷排放总量为 5 .5 1 7g/m2 ,传统栽培为 9.89g/m2 。稻田养鸭的晚稻生育期间排放总量为 1 0 .1 1 3 g/m2 ,传统栽培为 1 7.0 5 4 g/m2 。稻田养鸭与传统栽培比较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 1 5 .3 m 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总量分别降低 0 .3 6 5 cmol/kg、0 .2 4 2 cmol/kg和 0 .1 80 cmol/kg。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影响甲烷排放通量 ,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及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数量与甲烷排放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0 5、0 .791、0 .76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稻 复合生态系统 甲烷 排放规律 稻田
下载PDF
稻鱼鸭复合生态经济效益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4
作者 郑永华 邓国彬 卢光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31-434,共4页
试验表明.稻鱼鸭种养共生,水稻增产 10%以上,同时增收鲜鱼 1036.5 kg· hm-2,成鸭238.9~489.3 kg·hm-2;水稻土壤全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7.9、 44. 3、6. 5和 28... 试验表明.稻鱼鸭种养共生,水稻增产 10%以上,同时增收鲜鱼 1036.5 kg· hm-2,成鸭238.9~489.3 kg·hm-2;水稻土壤全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7.9、 44. 3、6. 5和 28. 2%,提高了土壤肥力;水稻植株虫口量最少.稻鱼鸭共生大大提高了稻田 的产出和效益.属良性循环的高效复合生态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 水稻 鱼类 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
下载PDF
稻鸭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肥力因素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禹盛苗 朱练峰 +4 位作者 欧阳由男 许佳莹 张均华 许德海 金千瑜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6,共6页
于2009-201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基地研究了稻鸭种养模式(RDFS)、不养鸭种稻模式(CK2)、常规高产种稻模式(CK2)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DFS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尤其是表层土壤,分别比CK。... 于2009-201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基地研究了稻鸭种养模式(RDFS)、不养鸭种稻模式(CK2)、常规高产种稻模式(CK2)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DFS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尤其是表层土壤,分别比CK。和CK:降低了2.38%和5.38%;分蘖高峰期RDFS处理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分别比CK2、CK2提高31.7%和4.25%;与CK2、CK:相比,RDFS处理中鸭的粪便等排泄物可分别提高土壤有机质2.04gk^-1和1.36gkg。。因此,稻鸭种养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与氧化还原电位,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并能比CK2减少化肥施用量。RDFS处理的平均稻谷产量比CK,增5.50%,差异达显著水准,但比CK2减4.16%,差异未达显著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养农作模式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肥力因素 稻谷产量
原文传递
北京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邓泽沛 周占祥 山田纯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83-389,共7页
应用七种消化道激素抗血清,对北京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促胃素释放肽细胞大量分布于腺胃和肌胃。生长抑素细胞在腺胃和肌胃数量很多,在幽门部密集,且偶见于十二指肠。胃素细胞在幽门部非常密集,并较多分布于... 应用七种消化道激素抗血清,对北京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促胃素释放肽细胞大量分布于腺胃和肌胃。生长抑素细胞在腺胃和肌胃数量很多,在幽门部密集,且偶见于十二指肠。胃素细胞在幽门部非常密集,并较多分布于整个小肠,肌胃内亦有少量。5-羟色胺细胞大量见于肠管各段,并偶见于幽门部。少量胰多肽细胞见于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未检出胃动素和抑胃肽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鸭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动态比较及应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邓学龙 朱宇同 +2 位作者 郭兴伯 方宏勋 容秉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56-59,共4页
为寻求较理想的动物乙型肝炎模型,在研制成功广州麻鸭乙型肝炎模型基础上,比较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差异。方法是采用斑点杂交方法(dotblot)检测了广州麻鸭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 为寻求较理想的动物乙型肝炎模型,在研制成功广州麻鸭乙型肝炎模型基础上,比较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差异。方法是采用斑点杂交方法(dotblot)检测了广州麻鸭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后外周血中DHBV-DNA的动态。结果:先天感染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水平较高,出生后(即感染后)26d时DHBV-DNA下降到一较低的水平,72d时仍维持较低水平。出生后1d感染DHBV的广州麻鸭,感染后9d时血中开始出现低水平的DHBV-DNA,11d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26d时下降到一较低的水平,到72d时仍维持低DHBV-DNA水平。并采用后天感染DHBV的广州麻鸭作为鸭乙肝模型筛选抗乙肝中草药,以无环鸟苷为阳性对照药,蒸馏水为阴性对照药,发现每次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成立,证明该模型重复性良好。并发现台湾单纯叶下珠、虫草和树舌均有降低DHBV-DN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疾病模型 动物 病毒血症
下载PDF
饲粮中添加铬——烟酸复合物对肉鸭生产性能、胴体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吴永胜 董国忠 +3 位作者 王立常 黄勇 俞纯方 李周权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0-25,共6页
选择1日龄樱桃谷母鸭240只 ,随机分为3组 ,每组5个重复 ,每个重复16只 ,饲养49天。在各组鸭的饲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μm/kg铬量的铬—烟酸复合物 ,研究铬—烟酸复合物对肉鸭生产性能、胴体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 选择1日龄樱桃谷母鸭240只 ,随机分为3组 ,每组5个重复 ,每个重复16只 ,饲养49天。在各组鸭的饲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μm/kg铬量的铬—烟酸复合物 ,研究铬—烟酸复合物对肉鸭生产性能、胴体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1)饲粮中添加铬 -烟酸复合物显著(P<0.01)提高肉鸭体重和日增重 ,显著(P<0.01)降低料肉比 ,对日采食量无影响(P>0.05) ;(2)添加铬 -烟酸复合物显著(P<0.05)提高肉鸭瘦肉率和胴体粗蛋白质含量 ,显著(P<0.05)降低肉鸭皮脂率和胴体粗脂肪含量 ;(3)添加铬 -烟酸复合物显著(P<0.01)降低肉鸭血清总脂、葡萄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尿素氮含量 ,显著(P<0.01)提高血清总蛋白含量。试验结果表明 :饲粮中添加200μm/kg铬量的铬 -烟酸复合物不仅可促进肉鸭生长、降低料肉比 ,而且可提高屠宰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能 饲粮 胴体成分 肉鸭
下载PDF
RAPD技术探讨几种家鸭与野鸭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被引量:32
9
作者 陈奕欣 左正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用 RAPD技术分析我国常见家鸭品种 (系 )金定鸭 ( I、II、III系 )、绍兴鸭、巢湖鸭、大余鸭、莆田黑鸭 ( I、II系 )、连城白鸭、北京鸭 ,及引进品种番鸭和野鸭斑嘴鸭、绿头鸭基因组 DNA的多态性 .2 4个引物中 ,有 19个共扩增出 2 83条... 用 RAPD技术分析我国常见家鸭品种 (系 )金定鸭 ( I、II、III系 )、绍兴鸭、巢湖鸭、大余鸭、莆田黑鸭 ( I、II系 )、连城白鸭、北京鸭 ,及引进品种番鸭和野鸭斑嘴鸭、绿头鸭基因组 DNA的多态性 .2 4个引物中 ,有 19个共扩增出 2 83条带 ,分子量约在 4 0 0~ 2 0 0 0 bp之间 ,13个样品共有的条带数只有 2 7条 .根据扩增得到的 RAPD图谱计算了不同样品间的遗传距离 ( D)和遗传相似系数 .绿头鸭、斑嘴鸭与家鸭品种 (系 )间的遗传距离分别在 0 .2 2 4 0~ 0 .30 92和 0 .2 880~ 0 .3735之间 ,方差分析表明两组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 ( p>0 .0 5) .并依据 D值由 UPGMA聚类分析软件绘制了它们的分子进化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鸭 遗传多样性 RAPD 野鸭 亲缘关系
下载PDF
致麻鸭产蛋下降的副粘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6
10
作者 何永强 洪健 +2 位作者 吴旧生 杜青云 倪征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8-241,共4页
从浙江省某麻鸭养殖基地产蛋锐减的病鸭生殖器官分离到1株致产蛋下降、不致鸭死亡的病毒株(YH99V)。该病毒易感蛋鸭,经SPF鸡胚传至第9代时致病性突然增强,第11代出现对鸡红细胞的血凝特性,通常在42~80h致死SPF鸡胚,EF15EID50为10-4.8... 从浙江省某麻鸭养殖基地产蛋锐减的病鸭生殖器官分离到1株致产蛋下降、不致鸭死亡的病毒株(YH99V)。该病毒易感蛋鸭,经SPF鸡胚传至第9代时致病性突然增强,第11代出现对鸡红细胞的血凝特性,通常在42~80h致死SPF鸡胚,EF15EID50为10-4.8。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YH99V粒子呈现圆形、杆状形、葫芦状形等多形态,直径70~400nm不等,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粒子和包涵体位于细胞浆内。病毒抵抗力由弱到强依次为0.2%甲醛、24h→56℃、45min→紫外线、1h→乙醚≈氯仿≈37℃、16h→pH9→pH5→1%Try。对人眼结膜易感,鸭眼结膜不易感。接种传代细胞BHK-21、IBRS-2均能引起细胞病变。YH99V株与同样引起鸭产蛋下降的AIV、鸭源EDSV无抗原相关性,而能被禽副粘病毒型阳性血清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YH99V判定为鸭副粘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蛋下降 分离 麻鸭 禽副粘病毒Ⅰ型 SPF鸡胚 鉴定 生殖器官 养殖基地 血凝特性 鸡红细胞 电镜观察 病毒粒子 传代细胞 细胞病变 EDSV 阳性血清 试验结果 眼结膜 浙江省 病毒株 致病性 磷钨酸 包涵体 抵抗力 紫外线 AIV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周宗安 王永山 +5 位作者 邓小昭 刁振宇 高建 施正良 罗函禄 方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30-433,共4页
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麻雀、鸭、鹅等均可自然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其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4%(4/54),95.5%(363/380)和9.4%(11/117)。从鸭和麻雀分离到的IBDV可适应于鸡胚和鸡... 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麻雀、鸭、鹅等均可自然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其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4%(4/54),95.5%(363/380)和9.4%(11/117)。从鸭和麻雀分离到的IBDV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CPE,对SPF鸡有致病性。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鸡源、鸭源和麻雀源IBDV均有2条核酸带,5条蛋白带,毒株间的病毒核酸及结构蛋白电泳迁移率无显著差异,但其结构蛋白的相对含量不尽一致。经鉴定,鸡源、鸭源和麻雀源IBDV均属血清Ⅰ型,为同源病毒。本研究结果提示,鸡并非是IBDV的唯一自然动物宿主,非鸡禽鸟类宿主的存在可引起IBD的传播和续源流行,也为IBDV的变异提供了特殊的生态条件,成为诱导IBDV变异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毒 生态学 流行病学
下载PDF
Viral and cellular determinants involved in hepadnaviral entry 被引量:36
12
作者 Dieter Glebe Stephan Urb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2-38,共17页
Hepadnaviridae is a family of hepatotropic DNA viruses that is divided into the genera orthohepadnavirus of mammals and avihepadnavirus of birds. All members of this family can cause acute and chronic hepatic infectio... Hepadnaviridae is a family of hepatotropic DNA viruses that is divided into the genera orthohepadnavirus of mammals and avihepadnavirus of birds. All members of this family can cause acute and chronic hepatic infection, which in the case of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HBV) constitutes a major global health problem. Although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se highly liver-specific viruses has profoundly increas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mechanisms of attachment and productive entrance into the differentiated host hepatocytes are still enigmatic. The difficulties in studying hepadnaviral entry were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lack of easily accessible in vitro infection systems. Thus,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differentiated primary hepatocytes from the respective species were the only in vitro models for both orthohepadnaviruses (e.g. HBV) and avihepadnaviruses (e.g. duck hepatitis B virus [DHBV]). Two important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recently regarding HBV: (1) primary hepatoo/tes from tree-shrews; i.e., Tupaia belangeri, can be substituted for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and (2) a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HepaRG) was established that gains susceptibility for HBV infection upon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in vitro. A number of potential HBV receptor candidat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past, but none of them have been confirmed to function as a receptor. For DHBV and probably all other avian hepadnaviruses, carboxypeptidase D (CPD) has been shown to be indispensable for infection, although the exact role of this molecule is still under debate. While still restricted to the use of primary duck hepatocytes (PDH), investigations performed with DHBV provided important general concepts on the first steps of hepadnaviral infection. However, with emerging data obtained from the new HBV infection systems, the hope that DHBV utilizes the same mechanism as HBV only partially held true. Nevertheless, both HBV and DHBV in vitro infection systems will help to: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virus duck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models Receptor Viral attachment Tupaia belangeri HEPARG Carboxypeptidase D
下载PDF
鸭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最佳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郭松林 谌南辉 易道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26-129,共4页
通过对培养温度、小牛血清及刀豆蛋白A(ConA)的浓度以及培养时间 4个参数的研究 ,确定了鸭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MTT法 )的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 ,采用 3 9.0℃、含 1 0 %小牛血清和 5μg/mLConA的RPMI1 64 0培养 66h可获得最大的OD570n... 通过对培养温度、小牛血清及刀豆蛋白A(ConA)的浓度以及培养时间 4个参数的研究 ,确定了鸭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MTT法 )的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 ,采用 3 9.0℃、含 1 0 %小牛血清和 5μg/mLConA的RPMI1 64 0培养 66h可获得最大的OD570nm光吸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MTT法 CONA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 小牛血清浓度 细胞免疫
下载PDF
鸭源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24
14
作者 田国斌 赵增连 +3 位作者 唐秀英 林祥梅 于康震 陈溥言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3,共3页
从南京鸡鸭加工厂、孝陵卫鸭场及迈皋桥鸭场共采制113个泄殖腔拭子,用鸡胚尿囊腔接种传代法分离到4株禽流感病毒(AIV),每个样品均有NDV混感。纯化后的分离株利用电镜负染技术观察到典型的AIV粒子。琼扩试验证明4个分... 从南京鸡鸭加工厂、孝陵卫鸭场及迈皋桥鸭场共采制113个泄殖腔拭子,用鸡胚尿囊腔接种传代法分离到4株禽流感病毒(AIV),每个样品均有NDV混感。纯化后的分离株利用电镜负染技术观察到典型的AIV粒子。琼扩试验证明4个分离株均为A型流感病毒。经血凝素亚型分析,4株均属于H9亚型。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4株鸭源禽流感病毒对鸡均表现为较低的致病力。本研究提示环境(特别是水体)保毒是AIV得以长期存在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和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分离和鉴定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羊肉中鸭肉掺假的鉴别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莹莹 张颖颖 +5 位作者 丁小军 李静 赵文涛 陈伟 马燕红 郭文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209,共6页
利用蛋白组学的方法研究了5种常见的食用肉中相对种属特征性多肽,在找到的特征性多肽的基础上,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对羊肉与鸭肉混合物种特征性的多肽进行了验证与定量研究。将鸭肉按照1%、5%、10%、20%、50%比例... 利用蛋白组学的方法研究了5种常见的食用肉中相对种属特征性多肽,在找到的特征性多肽的基础上,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对羊肉与鸭肉混合物种特征性的多肽进行了验证与定量研究。将鸭肉按照1%、5%、10%、20%、50%比例掺加到羊肉中,选择羊肉定量多肽5条,鸭肉定量多肽5条,进行定量分析,线性相关系数为0.99以上,检出限可以达到0.5%。研究表明,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构建的多肽识别技术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出羊肉中的鸭肉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肉类掺假 多肽识别 鸭肉 羊肉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孔令勇 盛祖勋 +2 位作者 杨雪林 孙建明 边高瑞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77-1582,共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320羽10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4组,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320羽10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4组,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50 mg/kg芽孢杆菌混合物(试验Ⅰ组)、1 000 mg/kg芽孢杆菌与寡糖混合物(试验Ⅱ组)、1000 mg/kg芽孢杆菌与链球菌混合物(试验Ⅲ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3 d。结果表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显著低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存活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的腹脂率显著下降(P<0.05),法氏囊指数显著升高(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与寡糖混合物和芽孢杆菌与链球菌混合物均能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此外,饲粮中添加芽孢杆菌与链球菌混合物还可提高樱桃谷肉鸭的胴体品质和免疫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鸭 微生态制剂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免疫机能
下载PDF
赋肝能抗病毒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赵艳玲 蔡光明 +5 位作者 张新全 赵景民 王嵩山 孙艳玲 周光德 李壮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赋肝能 (由植物鹅绒蒌陵菜PotentillaasserinaL .分离提取而得的主要活性成分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以HBV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 (HepG2 ) 2 .2 .15细胞系为体外模型 ,HBV静脉感染、血清DHBV ... 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赋肝能 (由植物鹅绒蒌陵菜PotentillaasserinaL .分离提取而得的主要活性成分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以HBV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 (HepG2 ) 2 .2 .15细胞系为体外模型 ,HBV静脉感染、血清DHBV DNA(duckhepatitisBvirus DNA)呈强阳性的北京鸭为体内模型 ,分别观察 2 .2 .15细胞含药培养基中HBsAg和HBeAg及鸭血清中DHBV DNA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中 ,8d时 ,各剂量组赋肝能对HBsAg和HBeA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赋肝能对HBsAg和HBsAg有显著抑制作用 (P <0 .0 1)。体内实验观察 ,大剂量和中剂量赋肝能对DHBV DNA有明显抑制作用 (P<0 .0 5 ,P <0 .0 1) ,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赋肝能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2.2.15细胞 雏鸭 赋肝能 中药
下载PDF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陈国权 张旭 +4 位作者 阎朝华 周碧君 王开功 程振涛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0-628,共9页
为鉴定临床疑似鸭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肉鸭的病原菌,本试验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菌体形态观察、细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细菌种特异性鉴定、荚膜分型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进行耐药性分析... 为鉴定临床疑似鸭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肉鸭的病原菌,本试验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菌体形态观察、细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细菌种特异性鉴定、荚膜分型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从患病鸭肝脏组织分离到的细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中呈现表面光滑凸起、灰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硫化氢、氧化酶和吲哚等试验阳性;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聚为一支,同源性>99%;细菌种特异性鉴定结果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荚膜分型鉴定结果仅扩增到约为1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荚膜血清A型相符;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羧苄西林、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经耐药基因PCR检测显示,该分离菌携带Sul1、Sul3、tet(X)和Intl 14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表型相符。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鸭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鸭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下载PDF
新药肝龙胶囊对雏鸭体内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杜一民 李树楠 +1 位作者 陈鸿珊 李壮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6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研究新药肝龙胶囊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抗病毒作用。方法:以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静脉注射感染雏鸭为模型,于感染第7天后分组灌喂肝龙(GL)胶囊浸膏0.5、1.5、3.0g.kg-1.d-1及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无环鸟苷(0.4g.k... 目的:研究新药肝龙胶囊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抗病毒作用。方法:以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静脉注射感染雏鸭为模型,于感染第7天后分组灌喂肝龙(GL)胶囊浸膏0.5、1.5、3.0g.kg-1.d-1及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无环鸟苷(0.4g.kg-1.d-1)或磷羧基甲酸钠(0.5g.kg-1.d-1)。给药每天2次,连续10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第5天、第10天和停药后第3天取血清,采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鸭血清DHBV-DNA,观察其动态变化,以病毒抑制率为疗效指标。结果:三次重复的结果表明,与给予生理盐水的病毒对照组比较,肝龙的三个不同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且不同剂量组之间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GL3.0g.kg-1.d-1组疗效明显(P<0.01),与阳性对照组无环鸟苷或磷羧基甲酸钠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而且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结论:肝龙(GL)胶囊可抑制DHBV感染雏鸭体内DHBV-DNA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龙胶囊 鸭乙型肝炎痛毒 鸭乙肝动物模型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a water hyacinth(Eichhornia crassipes)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a duck farm and the effects of using water hyacinth as duck feed 被引量:27
20
作者 LU Jianbo FU Zhihui YIN Zhaozhe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13-519,共7页
Nowadays, intensive breeding of poultry and livestock of large scale has made the treatment of its waste and wastewater an urgent environmental issue, which motivated this study. A wetland of 688 mz was constructed on... Nowadays, intensive breeding of poultry and livestock of large scale has made the treatment of its waste and wastewater an urgent environmental issue, which motivated this study. A wetland of 688 mz was constructed on an egg duck farm, and water 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was chosen as an aquatic plant for the wetland and used as food for duck produc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test the role of water hyacinth in purifying nutrient-rich wastewater and its effects on the ducks' feed intake, egg laying performance and egg quality.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removed as much as 64.44%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21.78% of total nitrogen (TN) and 23.02% of total phosphorus (TP). Both dissolved oxygen (DO) and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wastewater were remarkably improved, with its transparency 2.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untreated wastewater. After the ducks were fed with water hyacinth, the 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 and the egg-laying ratio in the test group were 5.86% and 9.79%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both significant at the 0.01 probability level. The egg weight in the test group was 2.36%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but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s were almost the same. The eggshell thickness and strength were among the egg qualiti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ducks fed with water hyacinth. We concluded that a water hyacinth system was effective for purifying wastewater from an intensive duck farm during the water hyacinth growing season, as harvested water hyacinth had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as duck feed. We also discusse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duck farm constructed wetl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treatment effect egg-laying ratio egg qua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