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缝性油气藏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姚军 刘丕养 吴明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3,119,共8页
利用Green函数源函数法,通过镜像映射和叠加原理得到裂缝性油气藏水平井多段压裂改造后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力解。首先推导顶底封闭四周无限大、盒状及定压条件下单条裂缝生产时地层中任意一点在拉氏空间的压力计算公式,并假设水平井井... 利用Green函数源函数法,通过镜像映射和叠加原理得到裂缝性油气藏水平井多段压裂改造后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力解。首先推导顶底封闭四周无限大、盒状及定压条件下单条裂缝生产时地层中任意一点在拉氏空间的压力计算公式,并假设水平井井筒无限导流,进一步建立水平井多段压裂改造后井底压力求解方法。基于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考虑井筒存储和表皮系数影响的水平井井底压力解。对不同边界条件下井底压力及压力导数的双对数曲线进行分析,并分析压裂裂缝参数对井底压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压裂水平井存在压裂裂缝线性流、压裂裂缝径向流、地层线性流、系统径向流及边界影响五种流动阶段;同时由于油藏为双重介质油藏,所以还存在基质系统向裂缝系统的窜流;裂缝条数越多,生产相同的时间时井底无因次压降越小,但当压力波传到边界后裂缝条数不再对流动造成明显影响;裂缝半长会影响压裂裂缝径向流出现的时间及地层线性流之前的压降,且压裂裂缝越长,压裂裂缝径向流出现的时间越晚,生产相同的时间所需要的无因次压降越小;裂缝间距会影响裂缝径向流结束的时间,且缝距越小,裂缝径向流持续的时间越短。现场应用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裂缝 双重介质模型 压裂水平井 试井 点源函数
下载PDF
孔隙度指数m确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丽华 潘保芝 单刚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5-981,共7页
关于孔隙度指数m值的研究,一直是测井界的热点问题.基于国内外测井研究人员对孔隙度指数m进行的大量探索和研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从最初的只有粒间孔隙的砂岩模型的孔隙度指数m值,到后来根据双重孔隙模型确定孔隙度指数m值,现... 关于孔隙度指数m值的研究,一直是测井界的热点问题.基于国内外测井研究人员对孔隙度指数m进行的大量探索和研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从最初的只有粒间孔隙的砂岩模型的孔隙度指数m值,到后来根据双重孔隙模型确定孔隙度指数m值,现在发展到根据三重孔隙模型确定孔隙度指数m值.可以看出,随着油气勘探形势的严峻,孔隙模型越来越复杂,对储层的描述越来越详细,确定孔隙度指数m值的公式也越来越精确.对孔隙类型的识别是未来研究孔隙度指数m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奇公式 粒间孔隙 双重孔隙模型 三重孔隙模型 孔隙度指数m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含大孔隙土柱水分非平衡运移特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阙云 林登辉 陈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8-496,共9页
为揭示强降雨条件下大孔隙土柱水分非平衡运移特性,基于双重渗透模型与运动波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技术编制计算程序,对降雨强度、持时、初始含水率、两域间等效扩散距离、经验参数(rw,n*)等对水分非平衡迁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重渗... 为揭示强降雨条件下大孔隙土柱水分非平衡运移特性,基于双重渗透模型与运动波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技术编制计算程序,对降雨强度、持时、初始含水率、两域间等效扩散距离、经验参数(rw,n*)等对水分非平衡迁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重渗透模型计算所得的水分交换峰值比运动波模型计算值大但水分交换深度范围小.双重渗透模型模拟表层水分变化较好,而运动波模型模拟土层下部水分变化较好.两种计算模型得到的体积含水率沿深度范围内呈现双拐点特性.湿润峰深度、水分交换深度范围均随降雨强度、降雨持时的增大呈现变大趋势.随着初始含水率逐渐接近饱和含水率,湿润峰位置下移,水分交换深度范围变大,但峰值骤降.随着两域间等效扩散距离增大,水分交换速率大幅减小,造成比较明显的非平衡流现象;但当两域间等效扩散距离超过5cm时,湿润峰位置、水分交换速率、基质域剖面含水率相差很小.随着经验参数值rw,n*的增大,湿润峰下降速度变慢,但水流交换速度增大.当rw大于0.4或n*大于2.5,湿润峰下降速度、土壤剖面含水率、水流交换速度与范围变化幅度明显降低,产生非平衡流的几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大孔隙 非平衡流 双重渗透模型 运动波模型
下载PDF
致密油藏动态渗吸实验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胡伟 张蕾 +1 位作者 石立华 曾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57-4167,共11页
渗吸作用对于致密油藏的注水开发有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外学者在动态渗吸方面开展大量的室内研究,但由于实验模型设计过于理想,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注水驱替过程中储层特征、裂缝及注水参数对动态渗吸的影响规律。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制作... 渗吸作用对于致密油藏的注水开发有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外学者在动态渗吸方面开展大量的室内研究,但由于实验模型设计过于理想,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注水驱替过程中储层特征、裂缝及注水参数对动态渗吸的影响规律。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制作了二维平板双重介质模型,定量评价了基质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层内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层间非均质性、隔层发育程度及注水速度对渗吸贡献的大小,明确了影响渗吸贡献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层内天然裂缝和注水速度是影响基质渗吸贡献的主要因素,基质渗透率和人工裂缝影响次之,隔夹层发育程度影响最小,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双重介质储层的基质-裂缝采出程度贡献估算方法,实现了定量计算并区分基质与裂缝对采收率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动态渗吸 双重介质模型 渗吸贡献 主控因素
下载PDF
Impact of stress on solute transport in a fracture network: A comparison study 被引量:6
5
作者 Zhihong Zhao Jonny Rutqvist +9 位作者 Colin Leung Milan Hokr Quansheng Liu Ivars Neretnieks Andrew Hoch Jirí Havlíek Yuan Wang Zhen Wang Yuexiu Wu Robert Zimmerma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10-123,共14页
This paper compares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solute transport (advection and matrix diffusion) in fractured rocks in which fracture apertures are correlated with fracture lengths. It is mainly m... This paper compares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solute transport (advection and matrix diffusion) in fractured rocks in which fracture apertures are correlated with fracture lengths. It is mainly motivated by the performance and safety assessments of underground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ies. Five research teams use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model stress/deformation, flow and transport pro- cesses, based on either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or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rived by various teams generally demonstrated that rock stresses c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olute transport processes through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fracture apertures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per- meability. Reasonably good agreement was achieved regarding advection and matrix diffusion given the same fracture network, while some observed discrepanci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t mechanical or transport modeling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d rocks Solute transport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Equivalent continuum dual-porosity model Particle tracking method
下载PDF
基于阿尔奇定律的双重介质模型溶质运移试验研究
6
作者 江文彬 丁力 +3 位作者 闫亚景 江承阳 吕玲君 孙天宇 《河南科技》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目的】由于天然孔隙介质中存在物理化学非均质性,在这种复杂的非均质性含水层中,以往的现场试验数据显示溶质在非均质介质运移过程中无法用菲克扩散定律对流弥散方程(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ADE)来描述。本研究采用高密度电... 【目的】由于天然孔隙介质中存在物理化学非均质性,在这种复杂的非均质性含水层中,以往的现场试验数据显示溶质在非均质介质运移过程中无法用菲克扩散定律对流弥散方程(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ADE)来描述。本研究采用高密度电法证实溶质在非均质介质中非菲克运移。【方法】本研究采用石英砂、沸石两种不同基质构建双重介质物理模型(Models of Dual-Domain Mass Transfer,DDMT),采用高密度电法测定系统ERT21实时检测和采集数据,在实验室利用Nacl溶液开展示踪试验,利用阿尔奇定律分析溶质运移试验研究。【结果】试验结果浓度穿透曲线在后期发生“拖尾”现象;在沸石柱实验中,观察到流体电导率(σ_(f))和体积电导率(σ_(b))之间的滞后现象,这表明流体在不可动领域和可动领域之间的交换。而在沙子柱试验中,未观察到σ_(f)和σ_(b)之间的滞后现象,可以忽略质量传递行为;滞后现象的形状与大小由水动力学特征和基质属性控制,水动力学是影响拖尾时长的因素之一,渗透系数会影响溶质运移的过程。【结论】通过试验观察和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直接量化了实验室尺度下的异常质量传递行为,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测量的导电率(σ_(b))对于移动和不动领域都具有敏感性,从而提供了与标准采样方法相比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模型 阿尔奇定律 流动域 不动域 高密度电阻率法
下载PDF
气藏复杂水侵动态巨量网格精细数值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源 王容 +4 位作者 王强 王颖 阮明龙 赵梓寒 刘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7年第4期85-89,共5页
传统数值模拟研究由于计算机能力的限制,通常要先对精细的地质模型进行粗化,从而导致数模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对气藏复杂的水侵动态进行模拟,影响了模拟的准确性。新一代精细数值模拟基于AMG-CPR代数多重网格与约束压... 传统数值模拟研究由于计算机能力的限制,通常要先对精细的地质模型进行粗化,从而导致数模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对气藏复杂的水侵动态进行模拟,影响了模拟的准确性。新一代精细数值模拟基于AMG-CPR代数多重网格与约束压力残差预处理技术,结合更高效的并行剖分技术,在网格规模和运算速度上相对于传统数值模拟有了巨大的提升,并使数模模型更加逼近真实的地质实体。通过裂缝地质建模建立了四川盆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7 800万网格数量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不进行粗化直接进行新一代精细数值模拟应用研究,其网格数量规模位目前居国内第一。将巨量网格模型在服务器集群上进行上千核的大型并行计算,其计算效率和能力相对于传统数值模拟均有新的突破,以往难以实现的巨量网格模型数值模拟能在2 h完成模拟运算,极大地提高了运算性能。从模拟计算结果来看,相对于传统数值模拟,高精度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能够对气藏的非均质性有较好的描述,对实际气藏楔形区底水的水窜和边水水侵均能进行较好地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水侵 精细数值模拟 巨量网格 大型并行计算 双孔模型 非均质性 磨溪区块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残积土的优先渗流机理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詹小军 李洪艺 +1 位作者 林登辉 傅东阳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1-268,共8页
为揭示强降雨条件下残积土的优先流水分运移特性,基于双重孔隙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技术编制计算程序,对考虑与不考虑大孔隙的土体模型入渗进行比较,并对降雨强度、持时、基质域与大孔隙域间的水分传导系数(Ksa)等对水分非平衡迁移特性进... 为揭示强降雨条件下残积土的优先流水分运移特性,基于双重孔隙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技术编制计算程序,对考虑与不考虑大孔隙的土体模型入渗进行比较,并对降雨强度、持时、基质域与大孔隙域间的水分传导系数(Ksa)等对水分非平衡迁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降雨条件下,考虑大孔隙条件下土体基质域湿润峰深度约为不考虑大孔隙条件下湿润峰深度的3倍,且同一湿润峰位置处的含水率较大。随着雨强和持时的增加,水流通过大孔隙入渗导致湿润峰深度快速增加,两域水分交换深度逐渐增大,但其峰值减小。增大Ksa值,土体基质域湿润峰深度逐渐增大,而大孔隙域湿润峰深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土 优先流 大孔隙 双重孔隙模型 有限差分
下载PDF
基于双孔模型的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综合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任培罡 施振飞 +2 位作者 侯斌 郑以萍 曹书坡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7,153-154,共6页
以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为目标,结合前人关于储层形成机理、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运用600多口井的相关数据,通过地质与测井的有效结合,分区块、分层段进行了测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区域... 以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为目标,结合前人关于储层形成机理、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运用600多口井的相关数据,通过地质与测井的有效结合,分区块、分层段进行了测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区域分类,有效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解释模型的建立等。研究形成的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解释方法,使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达到行业标准。通过122口新井验证,储层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在8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层 储层参数计算 有效性评价 储层分类 流体性质识别 双孔模型
下载PDF
基于双孔隙模型的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演化规律与响应机制
10
作者 董盛时 周殷康 黄俊 《工程勘察》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深入了解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是核废料处置库安全设计的重要议题,已有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唯象学描述上,缺乏细观层面上的深入分析,无法从本质上反映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变化的内在机理。基于双孔隙模型,本文... 深入了解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是核废料处置库安全设计的重要议题,已有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唯象学描述上,缺乏细观层面上的深入分析,无法从本质上反映压实膨润土导热系数变化的内在机理。基于双孔隙模型,本文对压实作用下膨润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内在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中重点考虑了压实过程中双孔隙结构的差异化响应特征对膨润土整体导热系数以及细观热流传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实膨润土的导热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大趋势。通过对压实前后细观热流传输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双孔隙结构的差异化响应导致压实膨润土内细观热流传输的局部性特征更加显著。一方面,团聚体内孔隙对压实作用不敏感,因而团聚体内的热流传输特征基本不变;另一方面,团聚体间大孔隙的强烈压缩导致团聚体间桥接区域明显增宽,流经该区的热通量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压实过程中膨润土导热性能提高的机制是团聚体间接触程度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膨润土 导热系数 双孔隙模型 数值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双孔隙模型研究刺槐林地和苹果地水量平衡要素的差异性
11
作者 郭天崎 黄明斌 +1 位作者 朱谧远 张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145,共8页
[目的]明晰刺槐林地和苹果园水量平衡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差异,可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Hydrus-1D中的双孔隙模型和标定的参数模拟了2012—2021年刺槐林地和苹果地的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优化期和验证... [目的]明晰刺槐林地和苹果园水量平衡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差异,可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Hydrus-1D中的双孔隙模型和标定的参数模拟了2012—2021年刺槐林地和苹果地的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优化期和验证期Hydrus-1D中双孔模型的R^(2)分别为0.61,0.76,RMSE分别为0.026,0.048 cm^(3)/cm^(3),模拟期水量平衡误差分别为0.18%和0.04%;刺槐林地与苹果地的蒸腾量分别为(372±70)mm和(320±34)mm,蒸发量为(256±44)mm和(288±36)mm,土壤储水量变化量为(-0.61±96)mm和(-3.26±87)mm,深层渗漏量为(34±45)mm和(59±48)mm。[结论]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刺槐林地和苹果地的水量平衡要素的动态变化;相比于与苹果地,刺槐林地的蒸腾量偏大,蒸发量和深层渗漏量偏小,ΔS的波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双孔模型 再分布过程 土壤剖面水分含量 水量平衡
下载PDF
双重介质流线模拟技术在天然裂缝性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学磊 胡永乐 +2 位作者 张守良 樊茹 李保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2,共5页
为了更好地把握天然裂缝性油藏的开发动态,提升大型复杂油藏模型的运算速度,建立了以流线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双重介质模型,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井型、注水速率、注水周期等影响采收率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了油藏的最佳井型、最佳注水速率、... 为了更好地把握天然裂缝性油藏的开发动态,提升大型复杂油藏模型的运算速度,建立了以流线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双重介质模型,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井型、注水速率、注水周期等影响采收率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了油藏的最佳井型、最佳注水速率、最佳注水周期等指导油藏开发的关键参数,证实了流线模拟技术可以更直观地显示三维驱替前缘。在流线模拟技术与有限差分方法运算时间的比较中,也证实流线模拟技术具有更快的运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线模拟技术 双重介质模型 注水速率 注水周期 裂缝性油藏
下载PDF
裂隙岩体渗流的光滑多尺度随机配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孟广伟 李霄琳 +1 位作者 周立明 李锋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1,共8页
针对非均质裂隙岩体的随机渗流问题,提出光滑多尺度随机配点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稀疏网格随机配点法将随机问题简化为相应配点处的非耦合确定性问题,利用有限全局信息构造多尺度基函数,捕捉材料的非均质性和流体流动的耦合关系,引入梯... 针对非均质裂隙岩体的随机渗流问题,提出光滑多尺度随机配点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稀疏网格随机配点法将随机问题简化为相应配点处的非耦合确定性问题,利用有限全局信息构造多尺度基函数,捕捉材料的非均质性和流体流动的耦合关系,引入梯度光滑技术组装粗网格单元相关矩阵,将小尺度非均质信息体现到大尺度上,由此在粗网格上对问题进行求解。同传统多尺度随机配点法相比,光滑多尺度随机配点法在组装粗网格单元相关矩阵时将研究区域的内积分转化为边界积分,无需求解基函数的连续形式及导数,简化了程序,并且使有限元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软化"。数值算例结果表明:光滑多尺度随机配点法比传统多尺度随机配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多尺度随机配点法 双重介质模型 多尺度有限元法 梯度光滑技术 随机配点法
原文传递
试井与多学科结合在油藏评价中的应用浅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谭志亮 《国外测井技术》 2016年第2期35-38,3,共4页
通过实例探讨在勘探阶段试井资料解释过程中,参考岩心、测井、地震等现有资料,利用解析试井分析中的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模型和数值试井分析模拟的边界模型,深化对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和断层的封堵性等方面的认识,研究结果更加符合油藏的实际... 通过实例探讨在勘探阶段试井资料解释过程中,参考岩心、测井、地震等现有资料,利用解析试井分析中的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模型和数值试井分析模拟的边界模型,深化对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和断层的封堵性等方面的认识,研究结果更加符合油藏的实际情况,加深了对静态资料的认识,也提高了试井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模型 裂缝 数值试井 断层封堵性 低序级断层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体大孔隙优先流占比对浸取率的影响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世良 王观石 +2 位作者 刘小生 谢芳芳 汪杰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89-1598,共10页
为了有效掌握矿区土壤孔隙中水流特性,了解介质中优先流对水分非平衡迁移特性。开展优先流研究,是土壤水运动机制研究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的标志,本文基于双重孔隙模型,研究离子型稀土矿体大孔隙优先流占比对浸取率的影响。构建优先流... 为了有效掌握矿区土壤孔隙中水流特性,了解介质中优先流对水分非平衡迁移特性。开展优先流研究,是土壤水运动机制研究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的标志,本文基于双重孔隙模型,研究离子型稀土矿体大孔隙优先流占比对浸取率的影响。构建优先流占比不同的矿柱,进行稀土室内物理柱浸试验并比较分析,研究尾矿含水率、尾矿品位和铵残留量等参数的分布规律,以及大孔隙优先流占比对尾矿不同参数分布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矿体优先流占比越多,优先流发育程度越高,浸矿越不充分,稀土浸取率就越低,当优先流占比为2%时,浸取率约减少9%,而4%的优先流占比使浸出率减少15.27%。研究优先流占比对尾矿不同参数的影响,从而影响离子型稀土矿体浸取率,本研究考虑了优先流占比大小对浸取率的影响,丰富了优先流理论,同时该研究对于认清优先流的运动规律和实施原地浸矿工艺资源优化和技术方案优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 优先流 大孔隙 双重孔隙模型 浸取率
原文传递
基于双孔隙和三孔隙模型的缝洞型储层导电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建申 王殿生 +1 位作者 刘金玉 隋宏光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77-282,322,共7页
在Warren-Root电导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电阻网络串并联思想,推导了基质-裂缝、基质-非连通孔洞、裂缝-非连通孔洞等双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和基质-裂缝-非连通孔洞三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并与相关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 在Warren-Root电导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电阻网络串并联思想,推导了基质-裂缝、基质-非连通孔洞、裂缝-非连通孔洞等双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和基质-裂缝-非连通孔洞三孔隙储层的电阻率理论模型,并与相关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裂缝和非连通孔洞对缝洞型储层电阻率的影响。当总孔隙度大于1%时所建立的双孔隙和三孔隙电阻率理论模型可有效地计算100%饱和水的缝洞型储层电阻率;裂缝对缝洞型储层的电阻率起主要作用,微小裂缝的出现可以大大提升储层导通能力;非连通孔洞对电阻率的增大作用较小,地层电阻率因素的增加量小于10%。该电阻率理论模型进一步揭示了缝洞型储层电阻率与孔隙结构的关系,对于定性认识复杂孔隙结构储层导电过程具有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法测井 双孔隙模型 三孔隙模型 电阻率 基质 裂缝 孔洞 储层
下载PDF
基于各向同性双孔隙度模型的各向异性岩石物理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兴松 孙建孟 原宏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4,共5页
为对各向异性孔隙介质进行储层参数评价和岩石性质预测,在各向同性双孔隙度(IDP)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各向异性地层的岩石物理模型。新模型综合考虑了岩石速度的各向异性、岩石的泥质含量以及粘土颗粒等矿物在地层中不规则排列的影响,... 为对各向异性孔隙介质进行储层参数评价和岩石性质预测,在各向同性双孔隙度(IDP)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各向异性地层的岩石物理模型。新模型综合考虑了岩石速度的各向异性、岩石的泥质含量以及粘土颗粒等矿物在地层中不规则排列的影响,采用差分有效介质理论(DEM)与自适应近似理论(SCA)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干岩样骨架的弹性模量,用Brown和Korringa模型计算流体驱替参数。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岩石物理模型的散射和测量误差非常小,应用效果明显优于IDP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隙度模型 储层参数 岩石性质 各向异性 岩石物理模型
下载PDF
双重介质Stokes模型的改进变分时间步格式(英文)
18
作者 侯江勇 胡丹 +1 位作者 徐金虎 何正康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1-732,共12页
在油藏模拟问题的应用中,研究流体相在复杂多孔介质耦合管道系统中的流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一种名为双重介质Stokes的模型被研究开发,它用来模拟复杂双重介质管道系统,这种系统可以用在如页岩/致密油/气藏等真实问题中.新模型由双... 在油藏模拟问题的应用中,研究流体相在复杂多孔介质耦合管道系统中的流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一种名为双重介质Stokes的模型被研究开发,它用来模拟复杂双重介质管道系统,这种系统可以用在如页岩/致密油/气藏等真实问题中.新模型由双重介质模型和Stokes方程组成,双重介质模型用来控制多孔介质流,Stokes方程用来控制自由流,两者通过四个界面条件耦合在一起.这种耦合模型会生成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因此通常难于求解.本文我们提出一种改进的变分时间步格式,利用它有效且精确地求解由耦合的双重介质Stokes模型所导致的大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模型 STOKES方程 有限元方法 解藕算法
下载PDF
一种利用岩块特征长度估算二维渗吸量的新方法
19
作者 郑欢 刘志峰 +3 位作者 王敏 于金彪 曹伟东 王晓宏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2-464,共13页
对于存在大量亲水疏油岩块的天然裂缝性油藏,自发渗吸是基质岩块和裂缝系统油水交换的重要驱动机制.对于一维渗吸问题,前期存在自相似解析解,后期可以用近似解析解描述,从而可以很方便地估算出岩块剩余油饱和度和岩块出油速率.本文研究... 对于存在大量亲水疏油岩块的天然裂缝性油藏,自发渗吸是基质岩块和裂缝系统油水交换的重要驱动机制.对于一维渗吸问题,前期存在自相似解析解,后期可以用近似解析解描述,从而可以很方便地估算出岩块剩余油饱和度和岩块出油速率.本文研究了二维矩形岩块在不同边界条件下渗吸过程的近似解析解,通过引入特征长度,将二维岩块渗吸问题等效为一维,从而可以有效利用一维近似解析解来估算出二维岩块渗吸过程中剩余油饱和度和岩块出油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混合特征长度,在渗吸前期取岩块面积与岩块开放边界长度之比;在渗吸后期,特征长度根据前期特征长度和Ma等提出的特征长度按饱和度插值确定.通过数值检验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特征长度取法和本文提出的混合特征长度取法,结果表明新的混合特征长度总体性能优于其他已有的特征长度取法,并且适用于本文列举的所有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渗吸 特征长度 窜流量 双重介质模型
下载PDF
基于双孔模型的含流体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20
作者 阮韵淇 李世凯 +1 位作者 李天 文晓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裂缝的存在是诱导地下介质产生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而裂缝中的流体则能够对地震波产生十分明显的能量衰减。本文基于双重孔隙介质理论,对含流体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双孔介质的各向异性与介质的渗透率、裂缝... 裂缝的存在是诱导地下介质产生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而裂缝中的流体则能够对地震波产生十分明显的能量衰减。本文基于双重孔隙介质理论,对含流体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双孔介质的各向异性与介质的渗透率、裂缝密度、有效压力和频率均有重要联系。基于衰减各向异性理论,推导了含流体各向异性介质二维三分量应力-应变关系,结合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双孔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果表明裂缝密度的增大能够显著地增强介质的各向异性,使得q P波和快慢q S波垂直或平行于裂缝面的波前面均更接近椭圆,且流体的存在能够对q P和q S波相速度造成较为显著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模型 衰减各向异性 旋转交错网格 含流体介质 有限差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