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斑块形态与脑梗塞关系的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CTA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文珍 顾建平 +3 位作者 殷信道 王丽萍 刘圣华 赵晓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7期4-7,共4页
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 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和颈动脉狭窄度,其中包括斑块密度,表面形态,钙化程度,并记录有无管腔内栓子形成。斑块表面形态分为平滑,不规则和溃疡三类。结果 412个患者217个有右侧半球症状,195有左侧半球症状。颈动脉梗阻(P=0.01,OR=6.72),重度狭窄(70%-99%)(P=0.05,OR=2.10),和溃疡斑块形成(P=0.04,OR=0.97)高度预示同侧脑缺血症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溃疡斑块(P=0.05,OR=0.92)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相关,平滑斑块(P=0.05,OR=0.65)及重度钙化斑块(P=0.04,OR=0.67)与同侧无症状具有相关性。结论DECTA成像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斑块表面溃疡与脑缺血病变具有相关性,平滑斑块及重度钙化斑块也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双能量cta 风险因子 缺血性脑梗塞
下载PDF
头颅双能量CTA成像在活动性脑出血诊治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绍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8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颅双能量CTA成像在活动性脑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血肿形态、部位与体积,比较融合碘图诊断法与非线性融合图诊断法诊断活动性脑出血的诊断敏感... 目的探讨头颅双能量CTA成像在活动性脑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血肿形态、部位与体积,比较融合碘图诊断法与非线性融合图诊断法诊断活动性脑出血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76例患者中,50例为规则血肿、26例不规则。其中丘脑及基底节区44例、脑叶区21例、幕下11例。18例活动性出血、58例非活动性出血。融合碘图诊断法诊断活动性脑出血的敏感度为94.4%,高于非线性融合图诊断法的66.7%(P<0.05);融合碘图诊断法的特异度为96.6%,非线性融合图诊断法为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量CTA融合碘图的应用可提高对活动性脑出血的诊断敏感度,及时行头颅双能量CTA成像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脑出血 双能量cta成像 斑点征 敏感度
下载PDF
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高燕 白林 +1 位作者 印隆林 蒲红 《西部医学》 2009年第11期1972-1974,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方法45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扫描,触发阈值分别定于100Hu、70Hu和50Hu,触发点定于第4颈椎平面颈总动脉。对重建后影像分阈值组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 目的探讨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方法45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扫描,触发阈值分别定于100Hu、70Hu和50Hu,触发点定于第4颈椎平面颈总动脉。对重建后影像分阈值组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大静脉五个点的CT值测量及影像评价,对比3阈值组的影像质量及静脉干扰度。结果3组动脉显影CT平均值及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显影质量评分平均达到优良级别;3阈值组静脉显影平均CT值及动静脉差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静脉干扰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时,50HU触发阈值以动脉显影好、静脉干扰少为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血管成像 触发阈值
下载PDF
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能谱曲线参数值和诱发脑梗死的概率分析
4
作者 邓平 周怀勤 李红利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35期83-85,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能谱曲线参数值与诱发脑梗死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0月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头颈部双能量CT血管造影(CTA)与颅脑MRI平扫,分析不同性质颈动...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能谱曲线参数值与诱发脑梗死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0月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头颈部双能量CT血管造影(CTA)与颅脑MRI平扫,分析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能谱曲线参数值和诱发脑梗死的概率。结果:80例患者共检测出114个斑块,其中钙化斑块最多,占比28.95%(33/114)。钙化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大于其他种类,纤维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大于脂质斑块、以脂质核心为主的混合斑块、以纤维为主的混合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斑块有效原子序数比较,钙化斑块>纤维斑块>以纤维为主的混合斑块>以脂质核心为主的混合斑块>脂质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脑梗死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稳定斑块脑能谱曲线参数值与诱发脑梗死的风险高于稳定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a 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双能CTA在肾癌术前评估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仕军 汤春贵 +2 位作者 谢应朗 马婉军 程维高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通过双能CTA与常规CTA在肾癌术前评估中的对比研究,探讨双能CTA在肾癌术前评估中的新应用。方法从肾癌患者中随机挑选行双能CTA检查的30例,行常规CTA检查的30例,分别重建VR、MIP、CPR图像;对行双能CTA的患者行虚拟平扫及碘分布图重... 目的通过双能CTA与常规CTA在肾癌术前评估中的对比研究,探讨双能CTA在肾癌术前评估中的新应用。方法从肾癌患者中随机挑选行双能CTA检查的30例,行常规CTA检查的30例,分别重建VR、MIP、CPR图像;对行双能CTA的患者行虚拟平扫及碘分布图重建;对比两种方法在肾癌供血动脉、变异血管的图像质量、图像重建效率、辐射剂量、定性诊断价值方面各自的优势。结果双能CT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7例(23.4%)、2分12例(40.0%)、3分10例(33.3%)、4分1例(3.3%);常规CT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8例(26.7%)、2分13例(43.3%)、3分9例(30.0%)、4分0例(0),P值均大于0.05,故两组显示血管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双能CTA图像处理时间为(303±18)秒,常规CTA图像处理时间为(581±36)s,两组图像重建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CTA组因为有虚拟平扫功能,从而较常规CTA组减少一次平扫,故辐射剂量低于常规CTA组,并且双能CTA能定量分析肾癌瘤体的强化程度。结论双能CTA与常规CTA相比,不仅优化了常规CTA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还增加了虚拟平扫及碘分布图重建功能,使肾癌的术前评估更加准确、快捷、安全、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a 常规cta 肾癌 术前评估
下载PDF
下肢双能CTA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郝永 宋云龙 +5 位作者 弥龙 刘侠 王东 毕永民 李相生 孟利民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2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研究双能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患者进行双能下肢CTA检查,得到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手动去骨后的图像,分别记录两者去骨时间及对各血管节段的侵蚀度。其中13例患者1周内行血... 目的:研究双能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患者进行双能下肢CTA检查,得到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手动去骨后的图像,分别记录两者去骨时间及对各血管节段的侵蚀度。其中13例患者1周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相同血管节段对照研究。结果:双能去骨时间(1.86±0.28)min低于传统手动去骨时间(5.54±0.63 min),P<0.01,t=-34.962;共对903节段血管进行分析,血管侵蚀率前者低于后者,且最常发生于小腿部血管(χ2=4.13,P<0.05)。CTA与DS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0.953,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8%、93.3%、96.9%。结论:双能自动去骨方法较传统手动去骨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小腿部血管的显示率,自动去斑块功能可提高狭窄程度判定的准确性。双能CTA在评价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双能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卢道延 冯宇 +2 位作者 葛高华 徐益民 王德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97-150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颈动脉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基于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秋颖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10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11月徐州市铜山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技术,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观察双源CT... 目的探讨基于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11月徐州市铜山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技术,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观察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的狭窄情况。结果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的敏感性为84.3%(54/64)、特异性为75.0%(6/8)、漏诊率为15.6%(10/64)、误诊率为25.0%(2/8);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与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技术进行诊断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前降支25例、回旋支1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11例、右冠状动脉11例,CTA检查出前降支24例、回旋支12例、左冠状动脉主干10例、右冠状动脉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0.048、0.054、0.298,P=0.860、0.825、0.815、0.584);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占比40.0%(22/55),中度和重度占比50.9%(28/55),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成像,能清晰、精准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学形态、变异、狭窄程度及判定斑块的性质,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为冠心病的临床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建议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 冠心病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