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 被引量:45
1
作者 郑景云 张丕远 周玉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利用27万条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整理出我国东部及南部85个地区的受灾县次记录,分析了这些记录的可靠性,建立了这些地区1471—1950年的旱涝指数序列,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详细说明了利用旱涝县次建立旱涝指数序列的过程,分析了这种方法的... 本文利用27万条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整理出我国东部及南部85个地区的受灾县次记录,分析了这些记录的可靠性,建立了这些地区1471—1950年的旱涝指数序列,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详细说明了利用旱涝县次建立旱涝指数序列的过程,分析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县次 旱涝指数 序列 可靠性
下载PDF
近55年来四川盆地气候的干湿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劲龙 徐刚 +1 位作者 杨娟 张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8-143,共6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18个站点1955-2009年降水和气温等资料计算得到近55年来的湿润度指数,并运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5年的气候干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四川盆地由西向... 通过对四川盆地18个站点1955-2009年降水和气温等资料计算得到近55年来的湿润度指数,并运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5年的气候干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四川盆地由西向东其气候变化趋势由变干趋势逐渐转为变湿趋势,但干湿差异并不显著;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四川盆地气候在总体上没有呈现显著的变干或变湿趋势;乐山、绵阳、成都和宜宾在60年代后呈现变干趋势,并且在1966年、1993年、1997年和2001年存在气候的突变现象,达州和沙坪坝则呈现较显著的变湿趋势.四川盆地干湿气候变化主要是受降水和日照时数两个气象要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气候 气候变化 地表湿润度 MANN-KENDALL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近45年阿克苏地区干湿程度演变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颖 张俊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6-690,共5页
采用近45年来阿克苏地区年、季气温、降水序列,并通过对各站干湿指标序列的考察,分析了阿克苏地区年代际、年、季干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快于年降水量的增加,两者均以冬季增加为主,临近沙漠地带夏季气温... 采用近45年来阿克苏地区年、季气温、降水序列,并通过对各站干湿指标序列的考察,分析了阿克苏地区年代际、年、季干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快于年降水量的增加,两者均以冬季增加为主,临近沙漠地带夏季气温和秋季降水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干湿指标分布自山区经平原向沙漠由湿向干变化,由于各区域间降水差异较大,沙漠边缘地带比山区小近30%。阿克苏地区的干湿变化呈现出山区和浅山地带持续增湿,平原增湿速率逐渐减小,局地转为干旱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潜在蒸发量 干湿指标 阿克苏 新疆
原文传递
Exploratory Precipitation in North-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被引量:11
4
作者 YI Liang YU Hongjun +3 位作者 XUXingyong YAO Jing SU Qiao GE Juny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23-229,共7页
Two robust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s were conducted by combining tree-ring chronologies, dryness/wetness indices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limate data from the global gri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current dr... Two robust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s were conducted by combining tree-ring chronologies, dryness/wetness indices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limate data from the global gri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current drought history of a region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Several dry/wet periods during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and potential cycles of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were determined. Furthermore, the reconstructions are not only consistent well with each other in North-central China, but also in good agreement with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ern Mongolia, the Longxi area in Gangsu Province and the Dula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the snow accumulation of the Guliya glacier. These synchronous variations indicate that it is valuable to study various climate records, find common information and determine the driving force of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dryness/wetness index tree-ring chronology North-centralChina
下载PDF
北京地区旱涝变化规律及其预测试验 被引量:8
5
作者 黄嘉佑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02-109,共8页
本文提出用年旱涝指数来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及代表性。对北京地区旱涝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有5年及22年周期变化规律。 在旱涝预测方面,本文还提出一种新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周期模式法,它较之传统的方差分析方法具有... 本文提出用年旱涝指数来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及代表性。对北京地区旱涝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有5年及22年周期变化规律。 在旱涝预测方面,本文还提出一种新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周期模式法,它较之传统的方差分析方法具有较多的优越性。用它对北京地区年度旱涝趋势作预测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旱涝 指数 变化规律 测试
下载PDF
1470—2019年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鄢凤玉 赵传湖 孙即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6-208,共13页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30°—40°N,105°E以东)19个代表站1470—2019年旱涝等级序列、古气候代用资料定量重建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指数以及Nino3.4指数,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30°—40°N,105°E以东)19个代表站1470—2019年旱涝等级序列、古气候代用资料定量重建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指数以及Nino3.4指数,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1470年以来中国东部旱涝变化的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方差贡献率为25.2%),变率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时间系数的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揭示出全区旱涝存在10—30 a的准周期;该模态长期趋势揭示17—18世纪中国东部整体偏涝,而19世纪以后出现干旱化趋势。(2)寒冷背景下中国东部旱涝一致变化更明显,在17世纪前、中期和19世纪中、后期的小冰期寒冷期全区一致型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35%—40%,且这两个时段10—30 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尤为显著;而旱涝的变率中心则表现出冷期偏北,暖期偏南或偏西的特征。(3)中国东部旱涝的年代际变化与北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有关,表现为偏涝(旱)气候对应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的冷(暖)相位,以及年代际尺度上的冬季Nino3.4区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高);在小冰期的寒冷期,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可能与Nino3.4区海表温度异常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旱涝等级 年代际 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Nino3.4指数
下载PDF
Dry/Wet Changes and Their 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531 Years
7
作者 龚志强 支蓉 +1 位作者 封国林 张强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1年第2期142-155,共14页
Time series of the dryness-wetness(DW) index of 531 yr(AD 1470-2000) at 42 stations in regions A(most of North China and the eas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B(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in China are applied... Time series of the dryness-wetness(DW) index of 531 yr(AD 1470-2000) at 42 stations in regions A(most of North China and the eas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B(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in China are applied to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ical DW characteristics over various periods of the series with a relatively stationary average value using Bernaola-Galvan(BG) algorith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gion A/B underwent three drought-intensive periods(DIP;1471-1560,1571-1640,and 1920-2000/1501-1540,1631-1690,and 1911-1960) in the last 531 years.In the DIP of the last 130 years,the frequency of DW transition has increased in region A,but not obviously changed in region B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two historical DIPs.The dry period started in about 1920 in region A with severe drought events occurring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early 1980s.It lasted for about 50-70 yr in this century,and then a DW shift took place.The wet period in region B might maintain for the coming several decades.The variations of DW in region A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temperature,but in region B,th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is weaker.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DW indices of various categories within a running window is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of the running window length.The dryness scale factor(DSF) is defined as the reciprocal of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the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and it has a band-like fluctuation distribution that is good for the detection of extreme drought(flood) clustering ev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frequencies of the severe large-scale drought events that concurrently occurred in regions A and B were high in the late 12th century,the early 13th century,the early 17th century,and the late 20th century.This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time-clustering phenomena of droughts(flo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ness-wetness index abrupt change temperature the dryness/wetness scale factor consecutive
原文传递
云南近5个半世纪雨季同旱涝空间模态的时间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启发 梁家昌 +3 位作者 蒙红卫 王敏 黄林培 沈才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旱涝灾害是云南的主要气象灾害,严重制约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根据云南21个地区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的旱涝指数、树木年轮重建的帕默尔干旱指数及观测降水数据(1958~2012 A.D.),采用五级旱涝指数分类系统将其归一化并应用反距离加权... 旱涝灾害是云南的主要气象灾害,严重制约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根据云南21个地区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的旱涝指数、树木年轮重建的帕默尔干旱指数及观测降水数据(1958~2012 A.D.),采用五级旱涝指数分类系统将其归一化并应用反距离加权插值补充历史文献缺失的记录,最终获得21个地区近5个半世纪(1470~2012 A.D.)完整的雨季旱涝指数序列。应用主成分分析对该旱涝指数数据集作分析以揭示云南旱涝的主要空间模态,并应用系统突变检测、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主要空间模态的得分作分析以探讨其时间变化特征和周期性。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第一主成分(解释总方差的50.9%)揭示了空间一致性模态,说明一致性旱涝(同旱同涝)是云南过去5个半世纪旱涝的主要空间模态。第一主成分得分显示了3个阶段(1470~1680 A.D.、1681~1910A.D.和1911~2012 A.D.)的旱涝状况,活跃的1470~1680 A.D.出现较多极端、严重旱涝以及持续数年的云南大旱和大涝,平静的1681~1910 A.D.少见旱涝灾害,又复活跃的最近一个世纪(1911~2012 A.D.)见到较多的干旱,在2009~2012出现持续4年的云南大旱。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旱涝存在3~7 a、10~15 a和30~50 a周期变化,3~7 a周期贯穿近5个半世纪,显著的10~15 a和30~50 a涛动出现在1580~1750 A.D.和1470~1700 A.D.。将其与一系列气候代用指标和大型气候型的比较表明,云南雨季旱涝主要受控于南亚夏季风,而过去5个半世纪的南亚夏季风主要受ENSO和IOD的年际变化及PDO和AMO的年代际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5个半世纪(1470~2012 A.D.) 旱涝指数 空间模态 主成分分析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CHIRPS卫星降水的雅砻江流域干湿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冀 魏榕 +2 位作者 张特 张茜 刘艳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00-1811,共12页
雅砻江流域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流域干湿时空演变规律有利于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为流域内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基于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内及周边16个气象站月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 雅砻江流域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流域干湿时空演变规律有利于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为流域内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基于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内及周边16个气象站月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PM)公式计算各站逐月潜在蒸散量ET0,基于气象站降水校正CHIRPS卫星降水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降水数据,以此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SPEI指数,采用云模型、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分析流域年代际、年、季尺度的干湿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对CHIRPS卫星降水产品进行偏差校正不但提高了精度,而且能够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降水;(2)流域春季呈湿润化趋势,其余时间尺度均呈现干旱化趋势,以冬季干旱化速率最快。年尺度下干湿变化不均匀度的稳定性最差,秋季稳定性相对最好。春、冬两季SPEI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度弱于时间分布;(3)同一时间尺度下的流域各级别干湿相对面积近似呈正态分布,流域干湿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差异较大;(4)流域各级别干旱与湿润高发区无明显区域分布规律,发生干旱与湿润的最高频率在20%左右,且随着干湿程度的加重,频率变化范围逐渐缩小;(5)不同年代干湿频率差异较为显著,年平均干旱频率变化趋势为减-增-减,湿润频率变化趋势为增-减-减,湿润频率高值区呈现由下游向上游转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降水 雅砻江流域 干湿变化 SPEI指数
原文传递
江西柘林水库集水区近50年气候干湿状况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怀清 彭静 +1 位作者 赵志强 孔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3-728,共6页
柘林水库的面积和库容较大,但集水区面积相对较小,水资源亏缺是其主要制约因子,研究近50a来水库集水区的气候干湿状况和变化趋势,对于水库的运行调度、效益发挥以及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基于江西柘林水库集水区内3个... 柘林水库的面积和库容较大,但集水区面积相对较小,水资源亏缺是其主要制约因子,研究近50a来水库集水区的气候干湿状况和变化趋势,对于水库的运行调度、效益发挥以及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基于江西柘林水库集水区内3个常规气象站1958~2007年的逐日降水、气温等要素观测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指数),以衡量集水区干湿情况;用FAO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参考蒸散量;以年降水量与年参考蒸散量的差值近似代表最大径流深度。采用线性趋势拟合、滑动平均等分析方法,对水库集水区的旱涝、参考蒸散量、最大径流深度等的时间分布状况、季节变化、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柘林水库集水区1998年以来年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年参考蒸散量呈上升趋势,导致年最大径流深度下降明显,水库水资源不足;(2)近50a柘林水库集水区的降水集中度呈增加趋势,强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增大,旱涝发生风险均增加;(3)近50a柘林水库集水区旱涝互现、旱重于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林水库 集水区 气候干湿状况 SPI指数 参考蒸散量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湖北省干湿气候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宜进 王学雷 +1 位作者 金卫斌 任晓华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5-719,共5页
利用湖北大量的历史文献重建的各地区旱涝等级序列 ,建立了能基本反映出旱涝长期演变规律、长而统一的干湿指数序列 ,通过经验正交函数 (EOF)计算 ,着重分析了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干湿指数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几种分布出现的时间变化周... 利用湖北大量的历史文献重建的各地区旱涝等级序列 ,建立了能基本反映出旱涝长期演变规律、长而统一的干湿指数序列 ,通过经验正交函数 (EOF)计算 ,着重分析了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干湿指数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几种分布出现的时间变化周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干湿气候 气候变化 旱涝灾害 E()F分析 干湿指数 历史时期 时空变化
下载PDF
1800年以来海河流域夏季降水量的定量重建及分析
12
作者 王涛 郭媛 +1 位作者 罗艳 周迎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根据现代降水量实测资料和历史旱涝等级资料,通过相关统计分析方法重建了海河流域1800—2012年间的夏季(6—9月)降水量序列.介绍了定量重建历史降水量的方法及其可行性、合理性,并对重建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800—2012年... 根据现代降水量实测资料和历史旱涝等级资料,通过相关统计分析方法重建了海河流域1800—2012年间的夏季(6—9月)降水量序列.介绍了定量重建历史降水量的方法及其可行性、合理性,并对重建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800—2012年海河流域平均夏季降水量始终处于波动变化之中,且经历了13次降水量的转变;20世纪夏季降水量总体上较19世纪呈现出减少趋势,近100年和近60年期间夏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更加明显;19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是1800年以来最湿润的阶段,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是整个时期夏季降水量的最低值;近200多年,海河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化存在2~8、10~15、22、25~30、35和55 a左右的准周期,但20世纪长周期波动具有逐渐变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等级 夏季降水量 定量重建 海河流域
下载PDF
400多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型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关系 被引量:30
13
作者 裴琳 严中伟 杨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基于中国东部55站点1600~2012年旱涝等级序列及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到百年尺度的变率分布特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400多年来该区域最主要的旱涝分布型是一致型,即同... 基于中国东部55站点1600~2012年旱涝等级序列及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到百年尺度的变率分布特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400多年来该区域最主要的旱涝分布型是一致型,即同期大多数站点同旱或同涝,变率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次为南北反相型,该型近百年来有加强趋势,最典型案例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频繁出现的南涝北旱异常分布,400多年来历史上类似事件很少见.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基于多种代用PDO指数序列的集合平均PDO序列与华北一带旱涝变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PDO暖位相对应华北偏旱,而PDO冷位相对应偏涝.结果拓展了多年来主要基于近代气象记录获得的PDO影响中国旱涝气候变化的认识,更完善地诠释了我国夏季风区旱涝气候多年代际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旱涝指数 东亚夏季风 南涝北旱 太平洋年代际 振荡(PDO) 代用资料
原文传递
基于ECHAM5模式预估2050年前中国旱涝格局趋势 被引量:22
14
作者 翟建青 曾小凡 +1 位作者 苏布达 姜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4期220-225,共6页
利用ECHAM5/MPI-OM气候模式输出的2001—205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考虑IPCC采用的3种排放情景(A2: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A1B:温室气体中排放情景;B1: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计算其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中国2050年前3种排放情景下的旱涝格局。... 利用ECHAM5/MPI-OM气候模式输出的2001—205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考虑IPCC采用的3种排放情景(A2: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A1B:温室气体中排放情景;B1: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计算其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中国2050年前3种排放情景下的旱涝格局。结果表明:3种情景下旱涝趋势空间分布不同,其中A2情景下旱涝格局同1961—2000年观测到的旱涝格局相似,均存在一条由东北向西南的干旱带;而A1B和B1情景下旱涝格局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B1情景下出现了"北涝南旱"的格局。未来50a干旱面积在A2情景下呈略增加趋势;A1B和B1情景下为减少趋势。3种情景下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也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格局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ECHAM5/MPI—OM气候模式 排放情景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